自然辩证法-第7章科学的发展规律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科学发展规律本章主要讨论:1、科学发展的动因2、科学发展的形式第一节科学发展动因一、需求的动力模型1.个体需求:个人的动因个体需求是个体行为的动因。一切社会需求终需转化为个体的需求或其实现的条件。科学管理的目标是激发每一个科学劳动者的健康的创造劳动需求。自我实现自尊归属安全生存科学家的需求结构的特点在于自我实现的至上性。社会性需求对于科学家而言是必要的,但不是主要的。科学家共同体给予的归属感以及科研成果的承认,能满足科学家的社会性需求,但是,它们并不是经典科学家人格的主要研究动力。自我实现(追求真理和热爱科学等)的需求才是科学家最基本的行为出发点和持久的推动力量。这种需求激发的情感类似于宗教情感。在神圣的科学面前,科学家需要节制自身的社会性需求。2.群体需求:共同体的动因群体需求是指群体生存与发展的整体性需求。如专业化、社会承认、学术目标等等。群体需求是科学共同体发展的动力,推动专业化和职业化的形成,为科学传统得以传播和保持创造了社会条件。群体需求是个体需求与社会需求的中介。科学社会中同样也有“结党联社”的需求,它反映了科学劳动者对科学社会群体独立性的需求,它是科学群体存在和发展的根据。3.社会需求:科学事业的动因科学的社会需求指社会其他领域对科学技术的需求。从社会整体来看,科学事业发展的动因来自于社会的对科技的需求,它们同时也是科学发展的最根本的推动力量。二、矛盾模型:科学技术的内在矛盾1、科学知识的内在矛盾事实与理论的矛盾理论与理论的矛盾科学与哲学等知识的矛盾2、技术的内在矛盾技术目的与技术手段的矛盾技术目的是社会需要的技术形态,技术手段是技术目的实现的基础。技术目的相对活跃,技术手段要适应技术目的。技术实践与技术规范的矛盾技术实践是技术现实的感性的过程,技术规范是技术过程的行为方式,包括知识、方法规则、技能等。技术实践是相对活跃的因素,技术规范要不断地适应技术实践的变化。技术结构与技术功能的矛盾技术结构是技术要术相互间关系的总和。同一个结构对应于一定的功能,但同一个功能对应于不同的结构。技术功能相对活跃,它不同地要求新的的结构的产生。3、客观社会中的内在矛盾1)科学的社会能力与科研生产关系的矛盾(1)科学技术整体发展的社会能力科学家队伍:质量与数量实验技术装备:科技能力的硬指标科技情报系统:科学交流的核心科研管理:科技效益的源泉全民科学教育水平:科技发展的人才资源与文化环境(2)科研生产关系科研生产关系是在科技研究中结成的人与人的关系。科研生产关系的特点A.资本关系在科研劳动领域中的应用和过渡十九世纪资本关系的侵入:资本家和小业主资助、出版商资助、科学内外慈善性资助、社团资助、国家资助。在二十世纪,资本大规模地应用到科学劳动之中。一方面科研投入加大,另一方面科学成为致富的手段。B.科研生产关系的滞后性精神生产领域的资本关系,作为物质生产领域的资本关系的应用,往往亦步亦趋地跟在物质生产关系的后面。时间物质生产关系科研生产关系16世纪简单协作阶段没有现代意义上的生产关系17世纪工场手工业英国皇家学会作为再版“简单协作”关系18、19世纪机器大工业“恩主制”作为再版的工场手工业关系20世纪资本进入垄断阶段后半世纪出现第一个垄断组织:美国通信卫星公司(1968年)(3)科研生产关系必须适应科学能力的发展不论什么时候,不论什么民族,不管自觉和不自觉,凡是科研领域的生产关系适合科学能力的水平,科学技术就大踏步地向前发展,反之,科学技术就停滞下来。4.传统与创新的矛盾科学发展的过程中,始终存在着传统与变革的矛盾。传统表现为知识、观念、习俗、制度规范、社会器物等形态的事物。变革表现为对传统的扩展、突破与否定。矛盾的外在条件在于知识、思想、文化等自身的不一致;内在的根本在于人类的能动性。人类的本性使得人成为唯一的自觉创新的物种,并建立了以创新为基础的生存方式。4、精神冲突:理性与非理性的矛盾科学与反科学的周期运动远古:原始宗教精神生活古希腊:科学精神的产生和发展中世纪:第一次反科学文艺复兴:科学精神的复苏近代后期:第二次反科学现代科学革命:科学精神的现代化后现代中的第三次反科学E1——R1E2——R2E3——R3En——Rn更一般的定律A更一般的定律B理论第二节科学发展形式一、逻辑主义的模式1、科学技术发展的累积观早期科学哲学家的科学发展观。科学家从事实中归纳出规律,从低层次的规律中概括出高层次的规律,从规律构建理论。科学的总量在不断增加。“归纳或概括”性的科学知识发展观对应于基础主义还原论、统一性理论和树状的知识结构。相对具体的科学知识总是可以还原为更为基础的理论;科学理论的发展走向统一,科学发展使得我们可以用普遍性更加的理论来归并已有的相对分立的理论。例如爱因斯坦提出的统一场论的研究方向。基础理论成为科学知识体系的根,其它理论或规律可以从根中生长(推导)出来。累积主义的发展观强调科学的传承性。对应性原则是它在科学理论方法论中的具体表现。新理论的解释力要超越和包涵旧理论;旧理论可以作为新理论的特例而存在;旧理论在其适应的条件下仍然具有工具价值。2、科学发展的不断革命论“猜想与反驳”:科学发展的四段图式P1:问题1。科学始于问题。TT:tentativetheory试验性理论。提出科学假说。有根据的猜想。EE:EliminationofError排除错误。否证与确认。P2:问题2。新的科学问题,下一个研究起点。其中,猜想与反驳构成了两个主要阶段。猜想是心理学的课题;反驳是逻辑过程,是科学哲学的主要研究领域。P1TTEEP2科学发展的逻辑否证论科学发展观的一些观点科学知识起源于神话:通过猜想获得的知识构成批判的前提。最初的认识,例如神话,构成了人类对认识的早期的批判对象;艺术与科学一样,都起源于神话。科学研究始于问题:对已有知识提出问题,构成研究的起点。科学知识在改正或否定已有错误中前进。排除错误意味着逼近真理和科学进步。科学哲学应当研究排除错误,从科学知识结构的静态分析转向科学否证式发展的动态分析。每一次否证都是一场革命,科学在排除错误中发展,“不断革命”。二、历史主义的模式1、库恩的范式论的科学发展模式范式(paradigm):科学共同体持有的核心观念。形而上学范式(元范式):一组信念和有效的形而上学思想(宇宙论与方法论)。社会学范式:公认的科学成就(大范围的科学范例)、具体科学成就(学科内的具体范例)、科学习惯(各种行为规则)等。人造范式:教科书、经典著作、符号系统、工具仪器等。观念规范器物文化的三层次范式的形象:范式表达整体性,它描述的范围大到一个时代的绝大多数学科,小到一个学派;范式是无形的,它通过科学知识以及科学家之间的关系间接表现出来;一个范式对应于一个科学共同体。范式的两个功能:聚合性和生题性聚合性:范式内的科学家具有相同或相似的观念,遵守或相近的规范,彼此能相互交流和正确地理解对方,共同发展同一个科学传统。生题性:新范式的提出,总是能给出大量的新课题,科学家们需要做的工作就是“解习题”。科学发展的动态模式:前科学→常规科学→科学反常→科学危机→科学革命→新常规科学……前科学是无范式的时期;常规科学是范式保持不变的科学发展时期;科学反常指与科学范式相矛盾的科学发现;科学危机指科学反常累积到一定程度产生的对范式的普遍怀疑;科学革命是创立和选择新范式的过程。相对主义的观点:科学范式不可通约(不可比)在选择新科学范式的过程中,库恩认为社会性因素起到了决定性作用;所以,科学范式之间是不可比的,如同不同民族的艺术不可比一样。但是,范式的不可比,不能用来否定科学知识的进步性。四、世界科学中心转移规律科学发展在地区分布上不平衡。古代科学的发展在地区上是不平衡的,古代科学出现过两大高峰。一是出现在公元前6世纪到公元前2世纪的高度发达的古希腊科学文化,欧几里德的几何学体系,亚里士多德的物理学和生物学,等等,代表着当时世界科学的最高成就。当西方国家处于宗教神学统治下的中世纪时,中国的科学技术走在了世界的前列,闻名于世的四大发明就是这个时代的产物。各地区科学的近代化和现化历程中更是拉开了差距。世界科学技术活动中心概念:在某个时期里,科学活动总在一个地区形成中心,但不是永远停留在某一个国家里,随着科学的外部条件和内在因素的变化,这个中心又不断地转移。针对这一现象,英国科学家贝尔纳在《历史上的科学》中最先提出了“科学技术活动中心”的概念。1962年日本学者、科技史家汤浅光朝把这一概念规范化,他规定,凡是科学技术成果数占同时期世界总数25%以上的国家,可称为“科学技术活动中心”。他用重大科技成果数目的统计资料,成功地说明了近代五次科技活动中心转移的现象。近现代科技活动中心转移的顺序大致为:(1)意大利(1540—1610年);(2)英国(1660—1730年);(3)法国(1770—1830年);(4)德国(1840—1920年);(5)美国(1920—x)。科学界把这种科技活动中心转移的现象称为汤浅现象。汤浅现象告诉人们,每一个科技活动中心的寿命大约在80年左右。近代科技活动中心的转移,与古代科学中心的迁移不同。它并不意味着旧中心科学规模绝对下降了,只是说明新中心发展得更为迅速。汤浅的研究,给人们以有益的启示:第一,科学发展在地区上表现出无可非议的不平衡性。第二,一个民族想要上升为科学中心,必须经过长时期(至少要半个世纪)的艰苦努力,才能实现。科学的发展不仅仅是科学家的创造和发现的积累,而且还需要良好的社会环境和全民族的努力。第三,有助于研究一个民族上升和衰落的经验教训。第四,为科学史研究提供了一种定量研究的方法。新中心产生的原因分析:世界科技活动中心的出现总是以文化、经济和政治的变革为前提的。道理很简单,因为世界科技活动中心是以社会整体的科技能力为支撑的,一两名出色的科学家并不能使一个国家的整体科技实力产生彻底的改变。例如,18-19世纪的伏打发明了电池,是当时世界上最为出色的物理学家,但是他并不能把意大利的整体科技实力推到世界的最前列。同样,当时最为出色的化学家门捷列夫也不能把他的祖国的科研水平提高到世界顶峰。一个世界科技大国的形成总有一个漫长的准备与发展阶段。十六世纪的意大利以文艺复兴运动为基础,确立了科学精神,并且在天文学、力学等广泛的学科中都有所建树;十七世纪的英国,科技发展以思想解放和政治经济的变革为先导,新的力学体系的创立成为成功的标志;十八世纪的法国以理性启蒙运动为前奏,在化学、数学和分析力学等多方面取得了成就;而十九世纪的德国被称为哲学的故乡,并进行了政治改良,在现代科学革命中充当领头羊。美国两百多年的政治、经济与文化的建设,为其科技大国地位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总体上看,思想的解放、政治经济的改革、社会的强大需求以及科学技术内在发展的机遇等多方面因素的结合,促成了科技活动中心的产生。前五个中心分别处于科学发展的不同阶段:意大利处于前科学的浪漫时期;英国人完成了第一个实验科学范式的建立;法国善于做大常规科学;德国人担负起近现代交替的科学革命的重任;美国人步法国人的后尘,以大国的优势把现代科学革命的果实放大到极致。科技活动中心衰落的原因是多种多样的。罗马教庭对伽利略的审判标志着其科学生命的衰退。英国人在巨大的科学成就中滋生的强烈的民族优越感和自满保守思想,政府对科研事业支持不够,研究活动过于自由,以及务实的技术倾向,使得从18世纪开始英国科技发展相对缓慢。在18世纪兴盛一时的法国科学很快走向衰落,原因是多方面的,首先是法国政局的动荡多变,另一个也许更直接的原因,是法国科学活动的高度集中性制约了它的发展活力。二十世纪初德国出现的政治灾难,把科技强国的地位送给了美国。

1 / 32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