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中国国对对外外贸贸易易概概论论第一章中国对外贸易的地位中国对外贸易的规模中国对外贸易商品结构中国对外贸易的市场结构中国对外贸易的方式贸易大国向贸易强国过渡第一节中国对外贸易的起源对外贸易必须具备两个条件:国家的产生(社会条件);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的出现(物质条件)概念:一国或地区同其他国家或地区之间的商品流通一国或地区的对外贸易包括进口和出口两个部分《对外贸易法》第二条第二款作了这样的定义:本法所指的对外贸易,是指货物进出口、技术进出口和国际服务贸易第二节中国对外贸易的总体格局一、中国对外贸易规模对外贸易规模通常用一定时期一国进出口总额、出口总额和进口总额来表示。两个明显特征:1、对外贸易规模增长迅速,增长率高于国内生产总值和世界贸易增长率。2、中国对外贸易的顺差显著中国对外贸易规模的发展演变国民经济恢复时期第一个五年计划时期第二个五年计划和国民经济调整时期“十年动乱”与拨乱反正时期改革开放后的对外贸易(一)国民经济恢复时期(1950-1952)1.迅速与前苏联、东欧等社会主义国家建立起贸易关系,并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进行针锋相对的斗争。2.大量进口恢复和发展工农业生产所必须的物质,如钢材、有色金属、化工原料、橡胶、机床、拖拉机、化肥、农药、车辆、船舶、飞机、石油以及稳定市场等的棉花化纤、砂糖、纸张、手表等物资。3.出口大豆、桐油、茶叶、猪鬃、肠衣、蛋品、厂丝、钨砂、水银和绸缎等。4.进出口总额从1950年的11.35亿美元增长到1952年的19.41亿美元,增长了71%,其中进口额从5.83亿美元增长到11.18亿美元,增长了49.1%。(二)第一个五年计划时期(1953-1957)国民经济的主要任务是:集中力量进行由前苏联援建的156个建设项目为中心的工业建设。对外贸易围绕着该任务扩大内外物资交流,积极增加出口,换回我国生产和建设所需要的机器、工业器材、原料以及其他物资。进口了前苏联的56个大型项目和东欧的68个项目。1957年,进出口总额31.03亿美元,比1950年增长了1.73倍。(三)第二个五年计划和国民经济调整时期(1958-1965)1958年国民经济出现“大跃进”,1959年对外贸易额增到43.81亿美元,比1957年增加41.2%。1959年开始的连续三年自然灾害,以及1960年中苏关系恶化,对外贸易大幅度下降,1962年降为26.63亿美元,倒退为1954年的水平。1961年八届九中全会对经济进行调整。从前苏联的贸易开始转向西方,从西方进口了大量的粮食、糖、动植物油、棉花、化纤、化肥等支援国内市场,消费资料进始转向日本和欧盟市场,轻工业产品棉纱、棉布、罐头、缝纫机、自行车、搪瓷、球鞋、闹钟、洗衣粉等,到1965年出口额恢复到22.98亿美元,提前偿还了对前苏联的全部债款。进出口总额为42.45亿美元。(四)“十年动乱”与拨乱反正时期(1966-1978)1966年开始的文革,再次使中国的对外贸易陷入了徘徊不前的局面。1.1967-1969年,对外贸易连年下降,1969年对外贸易额只有40.3亿美元,比1966年下降了12.7%.2.1970-1975年。1973年进出口总额超过109.7亿美元,以后连年上升,1975年达到147.5亿美元。3.1975年11月,批邓反击右倾翻案风,1976年比1975年下降了8.9%,在世界的位次下降为34位。改革开放前1953年-1978年出口额占世界比重:由1.23%下降到0.75%,在世界贸易中的地位由17位下降到32位。(五)改革开放后的对外贸易1978年:206亿美元2003年:8512亿美元2004年:11547.4亿美元2005年:14221亿美元十五期间年均增长24.6%2005年是1978年的69倍2006年:17606.9亿2007年:21738.3亿美元,进出口总额从1千亿美元增长到1万亿美元:美国:20年德国:26年中国:16年2007年贸易额据海关统计,2007年进出口总值为21738.3亿美元,同比增长23.5%其中:出口12180.2亿美元,增长25.7%;进口9558.2亿美元,增长20.8%。;顺差2622亿美元,增长47.7%。2007年比2001年增长了4.26倍。在世界中的位次1978年:321989年:151997年:102001年:62002年:52003年:42004年:32005年:32006年:32007年:2历年我国进出口总额占世界进出口总额的比重和位次世界十大贸易国世界十大进出口国2001-2005年GDP前十位国家中国对外贸易的顺差显著2006年中国贸易顺差为1775亿美元,2007年贸易顺差2622亿美元,很可能世界第一。2007年的贸易顺差额比2001年增长了11.6倍。问题贸易顺差是否越多越好?有怎样的影响?外贸顺差产生的原因是什么?如何解决?(一)贸易顺差的概况(二)外贸顺差的特点1、从贸易方式上看,集中在加工贸易2007年,加工贸易顺差:2492亿美元,是贸易顺差总额的0.95倍。每100美元加工贸易,产生30美元左右的顺差。2、从地区结构看,贸易顺差集中在美欧国家美国、欧盟和中国香港是主要来源地,2007年对三者顺差4691亿美元。其中,对香港1716亿美元,对美1633亿美元,对欧盟1342亿美元,而台湾、韩国、东盟和日本则是逆差的主要来源地,2007年对四者逆差1712.5亿美元。对美欧等顺差增幅远高于逆差增幅,导致贸易顺差总规模明显扩大。2007年前10位贸易逆差来源地3、从贸易主体看,非国有经济成为推动贸易顺差激增的主要力量2007年,外商投资企业实现贸易顺差1361亿美元集体、私营及其他企业实现顺差1709.9亿美元国有企业是唯一逆差的企业类型,全年贸易逆差达到449亿美元,4、从商品结构上看,顺差集中在工业制成品上2007年,工业制成品实现顺差4436.3亿美元。其中:机电产品实现贸易顺差2021亿美元;高新技术产品实现贸易顺差609亿美元2004年-2007年中国外汇储备增长走势影响是一把双刃剑一方面:提高了对外支付能力和偿债能力缓解产能过剩问题拉动经济增长另一方面:削弱了货币政策的独立性加大了人民币升值压力和经济增长的外在风险导致贸易摩擦加剧贸易顺差是否超过了警戒线?通常用贸易差额与当年进出口总额相比,在10%以内的为基本正常,这个“10%”也可称为贸易失衡“警戒线”。2007年贸易顺差2622亿美元,约占当年进出口总额的12%。从世界第一大出口国德国看,自1952年到2006年的55年间,对外贸易均为顺差,2002年贸易顺差首次超过1000亿美元,2004年和2005年均超过1900亿美元。其中贸易不平衡度超过10%的年份就有12年,最高达12.7%,超过我国目前的贸易不平衡程度。二、中国对外贸易的商品结构对外贸易商品结构,即进出口商品结构,是指一定时期内一国对外贸易中各类商品的组成,即某类商品进出口贸易额与进出口贸易总额之比。它可以反映一国的经济发展水平、产业结构状况和第三产业发展水平。商品结构分类对外贸易商品结构(ForeignTradebyCommoditystructure)进出口商品结构,是指一国对外贸易中各种商品组成部分在贸易总体中的地位、性质及相互间的比例关系,它反映一国的经济发展水平和商品的国际竞争力。国际通行的对进出口商品的分类是按照《国际贸易标准分类》(SITC)进行的,SITC将进出口商品分为初级产品和工业制成品两大类SITC-国际贸易标准分类StandardInternationalTradeClassification—SITC是联合国秘书处为了对国际贸易商品进行分类于1945年拟定的,后于1960年和1974年修订。1974年修订的SITC,把国际贸易商品分为10类、63章、233组SITC0类食品及主要供食用的活动物;包括肉及肉制品、乳品及蛋品、谷物及其制品、蔬菜及水果、糖及糖制品、咖啡、茶等1类饮料及烟草包括饮料烟草及其制品。2类非食用原料(不包括燃料)3类矿物燃料\润滑油及有关物质4类动植物油,油脂和蜡5类化学品和有关产品6类主要按原料分类的制成品包括皮革、皮革制品、橡胶制品、木制品、纸制品、纺纱、织物及有关产品、矿冶产品金属制品等。7类机械和运输设备8类杂项制品(卫生、水道、供热及照明设备、家具、服装及衣着附件、旅行用品、玩具、鞋类、文具用品、科学仪器、钟表等)9类未分类的其他商品(一)初级产品与工业制成品初级产品(PrimaryCommodity)指未经加工或因销售习惯而略作加工的产品。0-4类商品,包括食品,饮料,农矿原料,动植物油脂和燃料五大类。工业制成品(manufacturedcommodity),指由工业部门对初级产品进行加工或再加工所得的产品,包括中间产品和最终用品,5-9类大类经济类别分类-BEC分类大类经济类别分类(ClassificationbyBroadEconomicCategories,缩写BEC),是由联合国颁布的国际贸易商品统计的一种商品分类体系,它按照国际贸易商品的主要最终用途,把《国际贸易标准分类》(SITC)的基本项目编号重新组合排列编制而成.通过BEC分类,可以把按《国际贸易标准分类》(SITC)编制的贸易数据转换为《国民经济核算体系》(SNA)框架下按最终用途划分的3个基本货物门类:资本品、中间产品和消费品,以便世界经济情况进行分析我国进出口商品结构出口商品结构进口商品结构(一)我国出口商品结构改革开放前,出口商品主要以初级产品为主,1953年,初级产品占总出口的79.4%,工业制成品20.6%.1981年,工业制成品首次超过初级产品,占出口额的53.7%.但整个“六五”(1981-1985)出口商品结构没有明显改善,维持在55%左右。“七五”期间(1986-1990)出口商品结构极大改善,1986年为63.6%,1990年为81.6%。“八五”期间(1991-1995年)1991年82.6%,1995年85.6%,2000年为89.8%,2003-2006年约90%左右出口商品结构的几次转变(1)出口商品由初级产品转变为工业制成品为主,花费了40年时间。1953年:8:2,1992年2:8,2005年94%,世界平均水平78%(2)1986年纺织品和服装取代石油,资源密集型---劳动密集型为主;(3)1995年,机电产品首次取代纺织品和服装成为第一大类出口商品,从劳动密集型----资本技术密集型为主。2007年进出口结构累计出口大类出口商品金额单位:亿美元出口的主要工业制成品机电产品已连续12年稳居出口商品鳌头。56%纺织品服装及纺织纱线约占出口总额的15%鞋类、家具、玩具、箱包等出口的工业制成品内部结构2007年,我国机电产品出口规模已达占全国外贸出口的比例为57%,几乎翻一番;在世界机电产品出口总额的比重超过10%,仅次于德国和美国,居世界第三,迈入世界机电产品出口贸易大国行列。机电产品内部结构2007年,机电仪产品及设备出口占机电产品出口总额的92.9%,高新技术机电产品出口占机电产品出口总额的50.3%,占全国高新技术产品出口总额的98.2%。出口前10位的产品依次为:计算机、手机、集成电路及微电子组件、液晶显示器、液晶显示板、汽车零部件、存储部件(磁盘驱动器)、电子游戏机、船舶、彩电。目前,我国有48种机电产品出口额世界第一:手提电脑、计算机零附件、显示器、手机、电视机、DVD视盘机、程控交换机、空调机、集装箱、小家电等。(二)进口商品结构中国进口商品主要以工业制成品为主。20世纪80年代以来,工业制成品进口占70%-80%。“六五”占75.9%,“七五”占82.6%,“八五”占84%.2005年80.6%,2006年76.4%,2007年74.6%内部结构进口的初级产品主要是谷物、植物油、矿物燃料以及有关原料为主。进口的工业制成品包括机械及运输设备、化学品及有关产品。主要进口产品具体包括原材料、机械设备和粮油食品、钢材、铝、铜、铁砂、化肥、化工原料、棉花、木材、纸浆、轻工机械、化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