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市循环经济发展规划的研究作者:朱曙光学位授予单位:同济大学参考文献(47条)1.RegierHA.BaskervilleGLSustainableredevelopmentofregionaleco-systemsdegradedbyexploitivedevelopment19862.EhrenfeldJ.GertlerNTheEvolutionofInterdependenceatKalundborg1997(01)3.吴季松循环经济的主要特征20034.中国科学院可持续发展战略研究组2004中国可持续发展报告20045.从可持续发展到循环型经济[期刊论文]-世界环境2000(3)6.郑汉根循环经济:德国循环经济发展深入人心20047.贾炅.焦志延封闭物质循环和绿点标志,德国的废弃物管理1999(02)8.ToyoakiWashidaMaterialdissipativeconditionsandtheimpossibilityofcompleterecycling1998(09)9.FayeDuchin.GlennMarieLangeProspectsfortherecyclingofplasticsintneUnitedStates1998(09)10.国家发展改革委员会环境和资源综合利用司日本建设循环型社会的经验2004(43)11.贵阳市循环经济生态城市领导小组办公室以循环经济模式构建生态城市200312.孙国强发展大科技建设大贵阳200413.循环经济点燃沈阳200414.赵岸英天津开发区打造区域循环经济产业链[期刊论文]-财经界2005(1)15.臧漫丹城市循环经济的治理理论与应用研究[学位论文]博士200616.任勇中外循环经济的比较200417.倪鹏飞.侯庆虎.江明清中国城市竞争力报告200318.张欣有机食品生产问题探讨[期刊论文]-陕西农业科学2005(5)19.李小亭.刘峥颢.吴广臣.信海红浅议我国农业标准化的现状、问题与对策[期刊论文]-河北农业大学学报(农林教育版)2005(3)20.王理绿色贸易壁垒与农业标准化2005(19)21.卓翔芝.王文献绿色物流与可持续发展[期刊论文]-淮北煤炭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3)22.吴建文浅议绿色物流[期刊论文]-物流科技2005(6)23.陈荣圻ISO14000国际环境管理体系标准[期刊论文]-印染2001(1)24.王建刚.祝圣训浅析ISO14000核心内容[期刊论文]-中国ISO14000认证2001(4)25.刘东美清洁生产与ISO14000系列标准的关系[期刊论文]-环境科学与技术2005(z1)26.宫苏弟清洁生产审核在环境管理体系中的应用[期刊论文]-污染防治技术2005(2)27.郭彬.张世英.郭焱.冷永刚政府引导企业发展循环经济的激励机制分析[期刊论文]-中国地质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3)28.CohenRosenthalEdward.McGalliardThomaSNEco-IndustrialDevelopment-ProspectSfortheUnitedStates.WorkandEnvironmentInitiatiVe199929.徐凤翔企业孵化器的功能分析及发展对策[期刊论文]-理论界2005(9)30.霍高智提倡绿色消费做到可持续发展[期刊论文]-环境教育2005(7)31.汪秀英绿色消费与生态消费的规则界定与分析[期刊论文]-现代经济探讨2005(8)32.傅晓华绿色消费与可持续发展2005(08)33.林雯关于我国绿色消费的障碍因素分析及其对策思考[期刊论文]-亚太经济2005(4)34.董天胜建立静脉物流系统推进循环经济发展[期刊论文]-中国资源综合利用2005(5)35.郝瑞彬.李子田.王辉政府在发展循环经济中的努力途径[期刊论文]-价格月刊2005(9)36.童亮论循环经济的立法必要性[期刊论文]-同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1)37.叶华循环经济国内外立法研究[期刊论文]-环境科学与管理2005(3)38.骆建华荷兰、德国的环境保护法制建设[期刊论文]-世界环境2002(1)39.陈昌春.黄贤金构建促进循环经济型服务业发展的保障体系[期刊论文]-四川环境2004(5)40.徐波.吕颖发达国家发展循环经济的政策及启示[期刊论文]-生态经济2005(6)41.高一鹏改革财政补贴制度适应WTO规则要求2002(09)42.刘明松影响我国循环经济发展的科技因素及其对策2005(09)43.朱贵平循环经济发展模式与社会公众参与[期刊论文]-上海应用技术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5(1)44.彭琴.龚新奇从循环经济的国内外实践看我国循环经济发展支撑体系的构建[期刊论文]-北方环境2003(4)45.王习元.陆根法.袁增伟我国绿色政府模式研究[期刊论文]-生态经济2005(6)46.曹凤中.田春秀.李丽平美国和加拿大环境保护管理模式的启示[期刊论文]-黑龙江环境通报2003(3)47.闫鲁宁.何红锋浅论绿色政府采购2004(03)相似文献(10条)1.期刊论文李昕.董德明.沈万斌.邱慧哲.高明辉.LIXin.DONGDe-Ming.SHENWan-Bin.QIUHui-Zhe.GAOMing-Hui循环经济发展规划及实例研究-地理科学2006,26(4)循环经济就是以资源的高效利用和循环利用为核心,以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为原则,以低投入、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率为基本特征,符合可持续发展理论的经济发展新模式;是对大量生产、大量消费、大量废弃的传统增长模式的根本变革,属于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的经济形态;是追求更大经济效益、更少资源消耗、更低环境污染和更多劳动就业的先进经济模式.从循环经济发展规划结构和指标体系入手,引入研究实例,对吉林省未来五年发展循环经济进行了全面规划.2.期刊论文陈伟亚.徐佳彬.李伟波.CHENWei-ya.XUJia-bin.LIWei-bo基于技术路线图的循环经济发展规划技术研究-武汉工程大学学报2010,32(5)在分析研究技术路线图的概念和国内外应用的基础上,提出了具有较强操作性的基于技术路线图的工业开发区循环经济发展规划和实施方法.分析了生态工业区循环经济发展路线图所具有的特点,并结合这些特点明确了构建循环经济发展路线图的方法和步骤,并以某工业园区为例描述循环经发展路线图的基本结构和主要内容.3.期刊论文贾涛.宋海军.赵永江.文春波.JIATao.SONGHai-jun.ZHAOYong-jiang.WENChun-bo荥阳市循环经济发展规划构想与对策-地域研究与开发2006,25(4)文章分析了生态工业园区规划和区域循环经济规划不同之处,认为县域循环经济发展规划更为重视的是以循环经济理念规划、设计社会经济发展轨迹,努力形成政府主导、市场推进、法律规范、政策扶持、科技支撑、公众参与的运行机制,其发展重点首先是资源减量化、再生资源回收利用、清洁生产和环境管理等.针对荥阳市循环经济发展规划进行了研究,提出了该市循环经济发展规划目标、重点方向、基本框架与发展模式、空间布局,并制定了相应对策.4.学位论文贾蕊区域循环经济数学模型与发展规划案例研究200720世纪90年代以来,面对全球人口剧增、资源短缺、环境污染和生态蜕变的严峻形势,循环经济成为全球社会经济发展的崭新模式。循环经济遵循“3R”原则,即减量化、再循环、再利用。从物质流动和表现形态的角度看,它要求把经济活动组织成一个“资源-产品-再生资源”的反馈式流程,所有的物质和能源要能在这个不断进行的经济循环中得到合理和持久的利用,从而把经济活动对自然环境的影响降低到尽可能小的程度。循环经济要求在经济活动中提高技术水平,推行清洁生产,遵循自然规律尽可能实现资源循环。循环经济的实践活动主要在三个层面上展开:企业个体层面、企业群体层面和区域层面。将循环经济理念引入到区域发展战略与管理中,探索在区域层面上发展循环经济的内涵,研究区域循环经济的产业体系重组和结构调整,为编制区域循环经济建设规划提供指导,对政府部门实施生态管理和宏观调控具有重要意义。区域循环经济的基本特征应该包括:(1)经济效益不断提高,以满足人们不断增长的物质需要;(2)实现区域社会的发展目标,人均收入和生活质量不断改善;(3)发展物质还原产业,节约自然资源和能源,提高自然资源的利用率;(4)减少污染物的排放,抑制生态退化和环境污染。本论文研究了区域循环经济的内涵以及其特征,分析了循环经济物质流的特点,提出了衡量循环经济的重要指标循环度即物质的使用强度的概念,并在此基础上尝试建立区域循环经济概念模型和多目标规划数学模型,此模型包括经济,社会,环境和物质循环强度四部分的约束方程,通过技术经济参数选取和模型求解,为区域可持续发展战略提供决策依据,力求实现经济、社会、资源与环境三个系统的优化统一。采用所建立的区域循环经济多目标规划模型,选择福建省石狮市、厦门市和江苏省张家港市为典型案例,以所研究的三个区域的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十一五”规划为总体目标,结合区域产业结构组成和发展趋势、资源环境现状、技术经济水平等,系统开展优化和预测研究。结果表明,本文所建立的多目标规划模型能够体现区域循环经济特征,在参数选取和决策流运算求解方面具有一定的可操作性和科学性,所获得的决策方案基本可以反映区域技术经济进步和产业结构调整方向,对区域循环经济发展具有参考应用价值。5.会议论文王丽萍.韩宝平.顾强.张洁.赵毓仁徐州市发展循环经济的潜力分析和规划目标2005推进地方循环经济发展,是把循环经济从理论推向行动的核心环节,制订地方循环经济发展规划要把重点放在理论如何转化为地区的切实行动.本文进行了徐州发展循环经济的潜力分析,就如何根据徐州地区经济特征确定发展循环经济的重点领域,根据国家发展循环经济目标和本地经济发展要解决的主要问题,合理确定地方发展规划中的近期发展目标.6.学位论文路学军连云港市循环经济发展规划研究报告2005资源,而大量自然资源的开采又破坏了生态环境;资源在转化为产品的过程中又产生了大量污染。环境的破坏、污染的产生,使地球的生态环境失去了平衡,人类生存空间所存在的问题日趋严重。因此以“资源-产品-再生资源”为特征的循环经济模式正在受到世界各国尤其是德国和日本等发达国家的高度重视。在中国,循环经济建设作为国家经济发展目标,得到国家高度重视。循环经济发展建设已成为中国社会经济发展模式的必然选择。 国内外的实践证明,发展循环经济可以充分提高资源和能源的利用效率,最大限度地减少废物排放,保护生态环境,使社会生产从数量型的物质增长转变为质量型的服务增长,拉长生产链,实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同时可推动环保产业和其他新型产业的发展,增加就业机会,促进社会发展,真正实现社会、经济和环境的“共赢”发展。因此,大力发展循环经济,能够从根本上解决社会发展过程中遇到的经济增长与资源环境之间的尖锐矛盾,协调社会经济与资源环境的发展,走有特色的新型工业化道路,促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的实现。 连云港市是一个新兴的海港城市,我国最早开放的十四个沿海城市之一,亚欧大陆桥东桥头堡。目前各级政府都把发展经济摆在首要位置,在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正处于大推进、大发展、大提高的关键时期。经济的高速发展,自然资源的消耗量也在不断上升,如何最大限度地使资源、能源得到最合理的利用,有效克服在发展经济过程中出现资源危机,保证发展可持续性,实施可持续生产和消费,保持“碧海、蓝天、金沙滩”的环境优势,使连云港始终保持在江苏省乃至全国环境质量优良的地位,实现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双赢”,成为连云港市必须着力研究解决的重要课题。本文根据循环经济的基本理念,充分考虑循环经济与市场经济的结合、生态城市结构与功能的结合、可持续发展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结合,以经济规律和生态规律为指导,充分发挥连云港市的优势条件、现有基础、产业特色。通过企业化运作、区域化布局和典型示范工程的实施,形成连云港市循环经济发展的新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