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菌孙皎皎(45)张岩(46)段鑫(47)李斯特氏菌属(Listeria)早在20世纪初即被发现,它共有7个菌种,革兰氏染色阳性。其中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菌(Listeriamonocytogenes,简称单增李氏菌),是唯一能引起人类疾病的,也是一种人畜共患的病原菌。(一)特点短小的革兰阳性无芽孢杆菌,陈旧培养物有时变为阴性兼性厌氧,最适在含有CO2的微需氧环境中生长直径约0.2~0.4mm、半透明、边缘整齐、微带珠光的露水样菌落,在斜射光下菌落呈典型的蓝绿色光泽。热耐受性较强,50℃经40min不能杀死,63℃加热15~20min死亡,酸性、碱性条件下都适应。生长温度范围5℃~45℃,最适温度为30℃~37℃,能在普通冰箱冷藏室生长,是一种典型的耐冷性细菌,同时还具有耐盐性无芽胞,一般不形成荚膜,但在营养丰富的环境中可形成荚膜,在20℃~25℃培养时能形成4根鞭毛,但在37℃培养时无鞭毛(二)来源及传播途径单增李斯特氏菌广泛存在于自然界中,不易被冻融,能耐受较高的渗透压,在土壤、地表水、污水、废水、植物、青储饲料、烂菜中均有该菌存在,所以动物很容易食入该菌,并通过口腔-粪便的途径进行传播。食品常被此菌污染,常见的由产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菌引起的食物中毒为奶及奶制品、肉制品、水产品、和水果蔬菜等,中毒多发生在夏秋季。该菌可通过眼及破损皮肤、粘膜进入体内而造成感染,孕妇感染后通过胎盘或产道感染胎儿或新生儿,栖居于阴道、子宫颈的该菌也引起感染,性接触也是本病传播的可能途径,且有上升趋势。携带该菌的动物或人,尤其是食品从业者,均可成为该菌的污染源。食品的交叉污染或出售的食品消毒不好是造成该菌食物中毒的主要原因。可引起食物中毒,病死率高达30%—70%易感者为新生儿、孕妇及40岁以上的成人,此外,酗酒者、免疫系统损伤或缺陷者、接受免疫抑制剂和皮质激素治疗的患者及器官移植者也易被该菌感染。(三)危害由于单增李斯特氏菌在4℃下仍能生长繁殖,因此在普通冰箱中该菌仍能繁殖,并可发生交又污染,所以未加热的冰箱食品增加了食物中毒的危险。该病的临床表现,健康成人个体出现轻微类似流感症状,新生儿、孕妇、免疫缺陷患者表现为呼吸急促、呕吐、出血性皮疹、化脓性结膜炎、发热、抽搐、昏迷、自然流产、脑膜炎、败血症直至死亡。1.溶血素O也为α-溶血素。溶血素O最主要作用为介导细菌溶解。溶血是LM致病的一项重要标志,临床分离的LM全部溶血,不溶血的无毒性。溶血素O还可通过抑制巨噬细胞抗原的递呈而建立感染。除溶血素O外还发现另外一种形式的溶血素,为一种2.0kb基因片段编码的2.3×103蛋白,与链球菌溶血素和溶血素O抗血清无交叉反应,称为β-溶血素,β-溶血素也与LM菌在细胞内生存和增殖有关,对动物有毒性,能协同金黄色葡萄球菌和马红球菌的溶血(即cAMP现象)。(四)致病物质2.磷脂酰肌醇-特异性磷脂酶C(PI-PLC):只有致病菌才有分泌该酶的活性。PI-PLC与溶血素O协同调节,说明该酶在LM菌感染中起重要作用。它参与吞噬溶酶体膜的裂解,且其降解产物可以作为第二信使介导许多病理反应。3.其它有关致病物质:prfA编码一种激活李斯特菌溶血基因转录的蛋白,该蛋白为单核细胞增生性李斯特菌多种毒力决定子的一种主要调节因子。4.单增李氏菌进入人体后是否发病,与菌的毒力和宿主的年龄、免疫状态有关,因为该菌是一种细胞内寄生菌,宿主对它的清除主要靠细胞免疫功能。(五)控制单增李斯特氏菌在一般热加工处理中能存活,热处理已杀灭了竞争性细菌群,使单增李斯特氏菌在没有竞争的环境条件下易于存活,所以在食品加工中,中心温度必须达到70℃持续2分钟以上。单增李斯特氏菌在自然界中广泛存在,所以即使产品已经过热加工处理充分灭活了单增李斯特氏菌,但有可能造成产品的二次污染,因此蒸煮后防止二次污染是极为重要的。由于单增李斯特氏菌在4℃下仍然能生长繁殖,所以未加热的冰箱食品增加了食物中毒的危险。冰箱食品需加热后再食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