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条件(1)前提条件:19世纪中期资产阶级代议制在欧美国家的普遍建立。(2)物质条件:资本主义经济的迅速发展。(3)市场条件:19世纪中期,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初步形成。(4)技术条件:科技不断积累和自然科学的重大突破。2.主要成就(1)电力的广泛应用:1866年德国人西门子发明发电机,19世纪70年代实际可用的发电机问世;比利时人格拉姆发明了电动机;美国发明大王爱迪生发明了一系列的家用电器,人类进入“电气时代”。(2)内燃机的发明与使用:推动了新的交通工具的问世,汽车、飞机等发明随之出现。(3)新的通讯设备的发明:贝尔发明电话,马可尼发明无线电报。(4)化学工业的建立:石油化工、无烟炸药、人造纤维等问世。(5)传统工业的进步:钢铁业得到快速发展。第二次工业革命后,西方的重工业成为工业体系中的主导产业,美国在第二次革命后,钢铁、汽车、建筑得到突飞猛进。3.第二次工业革命的特点科学和技术紧密结合,科技作为第一生产力,在推动人类发展过程中发挥了决定性的作用。4.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影响(1)极大促进生产力的发展,人类进入“电气时代”;在生产和资本高度集中的基础上,产生了新的生产组织——垄断和垄断组织。(2)垄断资产阶级开始干预政权,主要资本主义国家从自由资本主义过渡到帝国主义阶段。(3)资本主义世界体系最终建立,帝国主义掀起瓜分世界的狂潮,以欧美工业国为主导的世界市场最终形成。细节点拨:垄断组织的出现适应了生产力发展的需要,实质上是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局部调整,是资本主义逐渐走向成熟的表现,由于垄断组织在一定程度上有组织地进行生产,克服了自由竞争中私人生产的无计划性,垄断的出现是一种社会进步。但是,垄断资产阶级在控制政治过程中不可避免地把资本主义国家推进瓜分世界、争夺殖民地的斗争中,加剧了帝国主义之间的矛盾,导致世界大战的爆发。1.两次工业革命的比较(1)相同点:两次工业革命都极大地推动了生产力的发展,壮大了工业资产阶级的力量,巩固了资产阶级在全世界的统治。(2)不同点。①规模不同:第一次工业革命从英国开始,第二次工业革命在几个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同时进行。②标志不同:第一次工业革命以蒸汽机的发明和使用为标志,第二次工业革命则以冶金、内燃机技术、发电机、电动机、合成化工为标志。③科学的作用不同:第一次工业革命的成果大多来源于经验,科学与技术尚未真正结合,第二次工业革命中科学和工业生产紧密结合,科学成为技术进步的最终推动力。④部门不同:第一次工业革命的成就主要集中在轻工业部门,产生了机器制造、采煤、纺织、铁路、冶金等,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成就主要集中在重工业部门,出现了石油开采、石油化工、化学工业和传统钢铁工业的迅速发展。⑤组织形式不同:第一次工业革命中工厂制度成为最普遍的生产组织形式,第二次工业革命推动了大企业时代的到来,出现了国际联合企业、跨国公司等新的经济组织形式。⑥经济结构和西方国家的侵略方式不同:第一次工业革命时西方国家由农业国转到工业国,对外侵略主要是以商品输出为主,而第二次工业革命后西方国家则建立以重工业为主导的工业体系,对外侵略以资本输出为主,通过资本输出掀起瓜分世界狂潮,世界市场最终形成。2.工厂和垄断组织(1)第一次工业革命时期:现代工厂的建立,适应了大机器生产的需要。①生产的组织形式:工厂制度成为普遍的生产组织形式。工人一方面受严格的纪律的约束,另一方面又受到精密分工的机器的支配,成为机器的附属品。②企业的经营特点:中小企业占多数。企业主既是资本所有者,又是企业经营管理者。(2)第二次工业革命时期:大企业时代的到来,出现了垄断组织。①原因:第二次工业革命后,资本主义经济发展迅速,企业规模越来越大,生产和资本出现集中的趋势;第二次工业革命中出现的新兴工业需要巨额的资金投入。②企业生产的组织形式:垄断公司或集团控制着一个或多个部门的生产与经营,甚至掌握着国家经济命脉或国家机器。③企业的经营特点:由高级专业人才进行管理,实现了所有权和经营权的分离,提高了生产效率。(3)企业生产的发展趋势:企业日益国际化,出现了国际联合企业、跨国公司等新的经济组织形式。3.资本主义世界市场、世界体系与世界殖民体系(1)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是指在世界范围内通过对外贸易联系起来的各国市场的总和。广义上是指世界范围内商品交换关系的总和;狭义上是指国际商品交易的场所或领域。世界市场在形成的过程中,是以欧美工业国家为主导的,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形成的历史也就是工业国剥削农业国、西方统治东方的历史。(2)资本主义世界体系,指的是19世纪六七十年代至20世纪初形成的资本主义世界政治经济体系,即世界范围内通过资本主义国家和其他非资本主义国家之间的相互经济联系而形成的统一的经济整体。它既包含资产阶级征服世界的过程,又包含资产阶级按照自己的意愿改造世界的过程。它包括资本主义世界政治体系、经济体系和殖民体系。(3)资本主义世界殖民体系,也叫帝国主义殖民体系。它指的是资本主义世界体系中受帝国主义压迫剥削的殖民地、半殖民地和附属国的体系。20世纪初,亚洲一半以上的土地沦为殖民地,其余部分除日本外都沦为半殖民地;非洲的绝大部分沦为殖民地;拉丁美洲除原有的殖民地外,其他宣布过独立的国家,实际上也成为依附于英、美等国的半殖民地。这样,帝国主义国家已经奴役和控制了世界上的绝大部分土地和人口,资本主义世界殖民体系最终形成。(2011·海南单科)从19世纪90年代起,德国出现了建立巨型企业的趋势。到20世纪初,占全国企业总数0.9%的3万多家大型企业占有3/4以上的蒸汽动力和电力,其中586家巨型企业几乎占有蒸汽动力和电力总数的1/3。上述现象说明()A.军国主义政策推动了生产集中B.能源革新成为生产集中的主要动力C.生产集中有利于新兴工业的发展D.生产集中根本改变了轻重工业比例解析注意关键词“巨型企业”,体现“生产集中”,而586家巨型企业几乎占有蒸汽动力和电力总数的1/3,可以推断生产集中促进了新兴工业,特别是电力相关工业的发展。故选C项。而“军国主义”、“轻重工业比例”在材料信息中未能体现,A、D可排除;蒸汽动力不算能源革新的内容,排除B。答案C(2011·海南单科)有历史学家说:“在1870年以后大约40年里,并非仅仅在欧洲人看来,欧洲实际上确实算是在世界上快速扩张的现代文明的中心。”导致这一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是()A.殖民扩张B.资本输出C.文化传播D.工业革命解析从关键的时间信息“1870年以后大约40年”相对应的是第二次工业革命时期,工业革命包括第二次工业革命,而且在这个时间段很多欧洲国家两次工业革命交叉进行,欧洲的工业文明向整个世界扩展,才真正确立了欧洲人的世界经济和现代文明的中心。A项早在新航路开辟后就开始了,不符合1870年后的40年的时间信息,在技术革命时期,文化传播也不是这个时期的主流,排除A、C;资本输出是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也不是属于文明中心的依据,排除B。本题选D项。答案D(2011·上海单科)下图是一幅创作于1903年的漫画,其主旨是()A.批评洛克菲勒控制全球石油贸易的企图B.讽刺洛克菲勒给予芝加哥大学的资助来自于巨额利润C.嘲笑芝加哥大学依傍寡头,接受洛克菲勒的蝇头小利D.抨击洛克菲勒谋求垄断全球石油贸易,用资助学美化自己解析从图片“石油,吞下地球”信息来看抨击洛克菲勒谋求垄断全球石油贸易,芝加哥大学获得残羹冷炙,其用意在抨击洛克菲勒用助学美化自己,故选D项。A、B两项不全面,不能完全体现吞并的图片信息;C项无法体现洛克菲勒的野心。答案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