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莆田市文化发展战略规划(2011——2020)前言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是城市的灵魂所在。改革开放特别是党的十六大以来,党中央始终把文化建设放在党和国家全局工作重要战略地位,国家“十二五”规划设“传承创新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单独为篇,提出了“建立健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推动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增强中华文化国际竞争力和影响力,提升国家软实力”等伟大目标,对“十二五”时期中国文化发展作出了总体部署;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首次将“文化命题”作为中央全会的议题,并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从长远着眼谋划文化立国战略”,进一步明确了推动文化改革发展已成为一种政治责任,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已经成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实现跨越式发展的活力源泉,文化发展战略在提高国家及区域整体竞争力中的地位和作用将日益突出。“十二五”时期是莆田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动湄洲湾港口城市崛起,实现“跨越发展,宜居港城”总体目标的关键时期。这一系列宏伟蓝图的实现,有赖于文化的引航和支撑。面对新形势、新任务、新要求,统筹考虑文化建设中事关全局的重大问题,制定《莆田市文化发展战略规划(2011-2020)》(以下简称“《规划》”)对于落实国家和福建省文化发展的方针政策,服务莆田建设宜居港城的城市发展目标,实施文化2强市战略,指导全市文化事业与文化产业发展,促进文化与政治、经济、社会、生态的和谐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指导意义。《规划》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十七届五中、六中全会的精神,立足莆田市文化资源、经济社会条件,在回顾总结莆田文化建设成就的基础上,阐明未来十年莆田文化发展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发展目标、主要任务和组织政策保障,并提出一批重大文化工程,为“十二五”期间推进全市文化发展和安排重大项目建设与投资提供基本依据。规划基期2010年,规划期为2011—2020年。本《规划》参照依据如下:《中国共产党第十七届中央委员会第六次全体会议公报》《国务院关于支持福建省加快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的若干意见》《国务院关于支持文化事业发展的若干经济政策的通知》《国务院关于加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意见》《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文化产业振兴规划》《文化部关于支持和促进文化产业发展的若干意见》《关于金融支持文化振兴和发展繁荣的指导意见》《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福建文化强省纲要》《福建省“十二五”文化改革发展专项规划》《福建省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纲要》《福建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3《莆田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湄洲湾港口城市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莆田市城市总体规划(2008-2030)》《宜居莆田建设规划(2010-2020)》4第一章基础条件与总体要求一、文化资源和基础条件莆田市古称“兴化”,历史悠久,人文璀璨,素有“海滨邹鲁”、“文献名邦”之美称,自古是闽中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同时也是全国知名的“戏曲之乡”、“民间绘画之乡”、“摄影之乡”、“木雕之城”、“银饰之乡”和“古典工艺家具之都”。1983年9月经国务院批准设立莆田市,现辖仙游县、荔城区、城厢区、涵江区、秀屿区和湄洲岛国家旅游度假区、湄洲湾北岸开发区。陆域面积4131平方公里,海域面积1.12万平方公里。全市现有汉、回、畲、壮、苗等33个民族,截至2011年末总人口326万人,是海峡西岸经济区一座正在崛起的港口城市。近年来,莆田市高度重视文化建设,立足实际、先行先试、大胆探索、乘势而上,积极推进文化体制改革,加快推动文化事业和产业发展,为“十二五”时期文化建设的繁荣与跨越奠定了基础。(一)文化资源底蕴深厚莆田在近一千五百年的历史变迁中孕育了种类繁多、风格独特的民间工艺和民俗文化,构成了文献名邦、妈祖文化、莆仙戏曲、祈梦文化、工艺美术文化、南少林文化、宗亲文化等重要文化脉络,留下了众多文化名胜。莆田市现保存各级文物保护单位和重要文物点共计800多处,包括各级文物保护单位449处,其中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7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44处;世界级非物质文化遗产1项、国家级7项、省级19项。5自然景区资源优势明显,山海俱得,风光旖旎,现有国家级旅游度假区1个、国家4A级旅游景区2个、国家级森林公园1个、全国水利风景区1个、全国生态农业旅游示范区1个、全国工业旅游示范点1个。上述文化资源与自然景区资源共同构成了莆田文化资源体系,形成了特色鲜明的四大文化序列:1、妈祖文化序列。妈祖信俗作为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播范围广及四海,以其独有性、不可复制性的绝对优势成为莆田最重要的文化符号,构成了莆田文化资源体系中的第一梯队。2、传统工艺序列。莆田木雕传统技艺、仙作古典家具、商业油画、金银珠宝首饰在资源发展现状、资源发展潜力、市场消费需求及资源投资价值方面占据突出的经济优势,形成一定规模的产业集群,同时具备良好的社会效益联动能力,构成了莆田文化资源体系中的第二梯队。3、民俗文化序列。南少林文化、九仙祈梦文化、莆仙戏曲、春节元宵习俗等民俗文化在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维度具备一定的单体资源开发价值,共同构成了莆田文化资源体系中的第三梯队。4、文献名邦序列。以黄滔、徐寅、蔡襄、郑樵、刘克庄、林兆恩等为代表的一大批在福建、全国乃至世界上有影响的文化名家创造的累累文化硕果,与存留至今的众多塔、陂、桥、观庙寺楼以及府第民居等灿烂的文物古迹共同奠定了莆田文化特别繁荣发达的坚实基础,构成了莆田文化资源体系中的第四梯队。(二)文化事业发展现状61、文化体制改革成效显著。自2002年起,莆田市立足实际、先行先试,通过持续的探索和积极实践,在文化事业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以及整体转企改制等改革及创新工作中取得了一系列阶段性成果,并于连续两次荣获中宣部、文化部、国家广电总局、新闻出版总署表彰的全国文化体制改革工作先进地区的荣誉。2、公共文化设施网络初具雏形。全市现有1座市群众文化艺术馆、2座县区文化馆,丰富了市民的精神文化生活;莆仙大剧院于2011年底建成并投入使用;市级博物馆、图书馆、科技馆等新场馆正在加紧建设中,改变了以往标志性文化设施薄弱的面貌;乡镇综合文化站、村级文化室、农家书屋、“村村通”广播电视工程等基层文化阵地建设成果突出,初步形成了覆盖县区、镇街、村居的公共文化阵地,增强了基层公共文化服务的能力。3、文化产品服务供给持续增强。全市120多个莆仙戏民营剧团长年活跃在农村,并通过加演莆仙戏文明小戏宣传党的方针政策,传播现代文明风尚,文明小戏加演活动入选中宣部《宣传思想文化工作百个案例选编》;通过“情满乡村电影公映”、“村村乐”百场电影进农村巡映等各种形式的电影下乡活动送“文化大餐”到农民家门口,丰富了广大基层群众的文化生活。4、文学艺术创作繁荣发展。近年来涌现出一批优秀作家和文学作品,以《官司》(集结号)、《突围》等作品为代表的文学力量正在产生全国性的影响,对莆田地域文学创作的带动效应明显;莆仙戏《江上行》获中宣部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奖、文化部“文华新剧目奖”;《春草闯堂》获国家文化部首批18台“优秀保留剧目大奖”,现代文明小戏《搭渡》入选国家舞台艺术精品工程资助项目;7音乐、舞蹈、书法、美术等创作方兴未艾,歌曲《两岸一家亲》入选“唱响中国”十强;通过举办莆田文学节、全国摄影艺术节(展)、第十四届福建省运会开闭幕式等大型活动,设立百花文艺奖、文艺突出贡献奖、云里风文学奖、林光霖摄影奖、真好书法奖等各种奖项的评颁活动,活跃了莆田文学艺术的创作与交流,提升了文艺创作的整体水平,展示了文献名邦的当代风采。(三)文化产业发展现状1、文化产业发展规模进一步扩大。据统计,2011年,莆田全市共有文化产业单位数3829个,比增16.3%,位居全省第五;资产总计128.97亿元,比增25.0%,居全省第五位;主营业务收入253.33亿元,比增46.0%,增幅居全省第一位;共有从业人员5.64万人,比增4.0%,居全省第五位。全年共创造文化产业增加值80.85亿元,比增49.0%,增幅位居全省第二位;占当年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为7.7%,同比增长1.1个百分点,领跑我省九地市。2、基本形成莆田特色文化产业体系。以工艺美术、文化旅游、印刷发行、演艺娱乐等产业为重点门类带动文化产业整体发展,其中工艺美术产业共有从业人员近35万人,生产企业包括作坊约4000家,334家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创造产值183.04亿元,总产值达到400亿元;2011年莆田全年旅游接待人数创历史新高,共接待国内外游客1019.13万人次,实现旅游总收入87.12亿元;现有出版物发行单位215家,印刷复制单位431家,年产值逾32亿元,体量在全省排名第五;广播电视服务业2011年总收入1.2亿元,综合实力居全省市级前四名;截至2011年,全市共有莆仙戏剧团120多个,演职人员3500多人,年创产值5300多万元。83、初步构建特色鲜明、重点突出的发展格局。大力推进旅游景区建设与开发,在持续提升湄洲岛国家旅游度假区基础设施、加快湄洲岛发展的同时,进一步整合港里妈祖祖祠、妈祖阁等文化资源规划建设妈祖新城,拓展了妈祖故里的景观格局,为做大做强妈祖文化品牌奠定了良好基础;深入挖掘“中国梦文化之乡”内涵,以九鲤湖风景区开发建设为龙头,带动菜溪岩、麦斜岩、仙水洋、九龙谷一线旅游资源开发,初步形成以九鲤湖、九龙谷为中心、台湾农民创业园为特色的复合型旅游景区新布局;以创建滨海宜居城市为契机,大力推动中心城区壶山兰水景观、荔林水乡特色、南少林武术文化、名人文化等文化资源向旅游产品转化,初步提升了城市的旅游度假休闲功能,优化了城市的旅游度假休闲环境。充分发挥“中国木雕之城”、“中国古典工艺家具之都”、“中国银饰之乡”等区域品牌效应,全力推动木雕、古典工艺家具、玉石雕、金银珠宝、油画框业等工艺美术门类的产业集聚,依托荔城区迎宾路木雕、黄石青石雕、玉雕产业集聚区建成国内最大的工艺品交易市场莆田工艺美术城,依托秀屿区上塘银饰、下郑草竹编产业集聚区建成继深圳、义乌之后的全国第三大银饰交易市场和国内最重要的金银珠宝首饰产业基地上塘珠宝城,依托仙游坝下木雕、古典工艺家具产业集聚区规划建设仙游工艺产业园,依托涵江区集友油画产业集聚区规划建设海西文化创意产业城,形成了一批各具特色的产业集群。(四)文化发展环境分析1、竞争优势。一是文化资源特色明显,妈祖文化、传统工艺美术文化、民俗文化等文化序列资源与经济的可渗透性良好,可开发程度较高,为莆田市发展文化产业奠定了一定的比较优势,随着文9化建设的逐步推进,这些内蕴厚重的资源将会极大地释放文化产业发展的活力,为文化发展建设提供资源支撑;二是对台文化交流优势明显,莆田作为妈祖文化发源地,对台湾民众有特殊的凝聚力和影响力,是新时期推动两岸文化交流的重要平台;三是交通区位优势明显,莆田有着优越的区位优势,位于福建沿海中部,与台湾隔海相望,拥有天然深水良港湄洲湾,福厦铁路与向莆铁路在此交汇,是海峡西岸经济区重要的交通枢纽,也是江西、湖南两省最便捷的出海通道,既能接受长三角和珠三角的经济辐射,又能成为中西部地区对台贸易的重要通道和前沿平台,具有接受外部产业和资本转移的优越环境;四是后发优势明显,当前国内文化产业的发展已经进入从资源型发展到创新型发展的战略调整阶段,莆田在抢抓机遇、超越创新方面具有充分发挥后发优势、实现战略崛起的可能,可通过运用最新技术武装产业内容,大力发展科技含量高、知识含量高、附加值高的产业链高端文化产品,实现跨越式发展。2、竞争劣势。一是文化产业整体发展水平不高,文化制造业所占比例过大,文化服务业比重偏低,产业结构不合理现象较为突出,大部分文化产业门类开发不足且产业链不健全,作为莆田市产值规模最大的文化产业门类——工艺美术产业尚停留在生产制造环节而没有向附加值更高的产品设计、品牌营销等环节延展;文化旅游业整体开发尚显滞后,创造的产值和影响力与资源禀赋并不相符;新闻服务、广播、电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