蓝光发展历程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蓝光,未来希望之光蓝光,一个神秘而神奇的字眼,作为最新规格的光存储产品,作为未来HDTV的承载体,蓝光的确魅力无穷,希望无限。也许依然有很多朋友不太了解蓝光,那么这一章我们将就蓝光的字面意思简单作一介绍,所谓BD,是英文Blu-rayDisc的缩写。DVD到BD的发展,不同于CD到DVD的量变的发展,它是光盘存储的质变。同样的电影,以高清晰格式,其容量是DVD格式的五倍,而蓝光足以承载一部两小时左右高码率的1080PHDTV。光盘存储由于其存储容量大,寻道时间快,可长期保存的特性,一直独立于磁存储(磁盘,硬盘,磁带)之外而满足用户的需求。CD和VCD光盘存储的出现在音乐和影像领域获得极大成功,一举改变了之前因为磁带采用模拟存储的方式,所以在多次播放后品质下降的弱点,把音乐和影像带到了数字格式。这是一次革命性的技术发展.随着人们对影像品质的更高要求,DVD格式诞生了。它可以提供5倍于VCD的清晰度,并可提供5.1声道,多种字幕和花序的内容。其根本原因是DVD有4.7GB的容量,而VCD只有650MB。但从光存储的发展来看,这只是一种技术的量变,因为CD和DVD都是采用同样的红光来控制的.而当高清晰节目出现时,其分辨率可高达1920X1080格式,清晰度是目前DVD节目720X576格式的5倍。如果用DVD录制高清节目,一张光盘只能有二十几分钟的内容,也就是说,一部两小时左右的高清晰节目,需要用五张DVD才能录完。所以,人们对新一代大容量光存储的需求,使BD因此而诞生了。可以说,它的诞生,从此带来了光存储全新的一页。DVD的蓝色接班人是谁在催生下一代DVD?CD光盘在1980年问世,接替它的DVD则是在1995年统一规格,两者相差了15年,而仅隔7年之后,DVD的接班人就已经浮出水面,虽然在CD出现不久也有高容量光盘技术出现,但完成度与样品化进程从没有像这次这么快,并且又是两个格式打得不可开交,激烈程度不亚于当初的DVD争夺战。而且这次竞争的主角,仍是那对老冤家——东芝与索尼,并且还有一个新生力量——中国台湾……要回答这个问题只需回顾一下现在的DVD为什么诞生即可。没错,又是影音娱乐业,但这次的主角不是电影而是电视。在2000年12月1日,日本的数字卫星广播(BSDigital,BroadcastingSatelliteDigital,下文简称BSD)启用,正式揭开了高清晰电视(HDTV,High-DefinitionTV)时代,全日本的媒体都以最大的篇幅报导。日本所采用的系统不但同时具备了电视广播、数字声音广播、信息广播,甚至于按次计费的互动功能都已经支持。由于参与各类广播节目的电台甚多,有许多免费的频道可供观赏,因此BSD一开播,立即引起了抢购BSD相关器材的热潮;凡是BSDTuner、BSD电视机,甚至连过去一直都不看好的D-VHS录放机,现在纷纷都增添了可录HDTV的HS模式之后重新登场。之后美国的ATSC(AdvancedTelevisionSystemsCommittee,高级电视系统委员会)的HDTV标准以及欧洲的数字视频广播系统(DVB,DigitalVideoBroadcasting),也开始被使用者所接受,特别是BSD发展之今在日本国内的相关器材使用数量约有500万台。但是,为了保存这类的高画质节目,传统录像带在使用上仍有很不多不便,此时人们又想起了光盘(当时连DVD录像机都没出来),它可以进行非线性编辑,并且记录层与记录设备(激光头)并不接触(录像机可不是),数据的耐久性更强。这样,对可记录高画质(Hi-Vision)信号的数字影像光盘系统的需求因应而生。要知道,HDTV必将在全世界普及,若光盘录像机能像VHS那么普及,这个市场所意味的财富就是相当惊人的,至今也没有一个准确的数字能表明这个市场的巨大潜力,不过我们只要看看周围朋友中录像机的普及率就可以预见一二了。追逐财富的商人们是不可能放弃这个机会的。这就是促使DVD接班人提前登场的原始动因。由于数字卫星广播中HDTV的数据传输速率(DTR,DataTransferRate)至少为23Mbps,是目前DVD速率的两倍多,所以如果要储存超过两小时HDTV等级的高画质影音节目(业界的标准是133分钟),记录光盘的可用容量必须超过20GB以上。为了达到更高的容量,在未来的市场先发制人,以往就暗暗较劲的厂商间又开始了新的角力。小资料:DVD的历史与简介九十年代初,美国电影制片业顾问委员会起草了一份代表好莱坞七大电影制片公司的愿望书,其中一项就是要求能在一张CD中记录一部标准长度(135分钟)的视频节目,并要求高于LD的图像和声音质量(1990年中旬提出此要求,1994年正式得到确定)。要知道VCD的图像分辨率只有352×240(NTSC制式)或352×288(PAL制式),显然单从视频性能就不能满足上述要求。鉴于好莱坞影视集团在世界娱乐业中的影响力,硬件厂商又开始了新的努力,可以说这就是研制DVD(DigitalVersatileDisc,数字通用光盘,早先被命名为DigitalVideoDisc,即数字视频光盘)的动因。与此同时,MPEG工作组在1991年也开发出了MPEG-2压缩编码方案,在相同的分辨率下,它比MPEG-1有高得多的压缩质量(平均压缩比约为1:40),但是,如果采用高分辨率(后来DVD的分辨率是720×480[NTSC制式]和720×576[PAL制式]的分辨率),存储媒介的容量就必须更大,数据率更高(每秒钟最高近10Mb,而VCD只有1.15Mb)。但前提是当时为了照顾现有设备和CD光盘的可使用性,而采用了MPEG-1标准。若要采用MPEG-2标准就必须开发容量更大的光盘和全新的读取和刻录设备,因此研制大容量光盘系统成为第一要务。1994年12月16日,索尼公司(SONY)和飞利浦公司(PHILIPS)率先发表了“单面双层12CM(5.25英寸)高密度多媒体CD的格式与技术指标”,简称多媒体光盘系统(MMCD,MultiMediaCompactDisc),可以说这是第一个提出来的DVD技术规格。紧接着,在1995年1月24日,另一电气巨头东芝公司(TOSHIBA)就发布了另一个DVD规格——“超密度光盘系统”,简称SD(SuperDensity,时至今日,这一简写仍用在目前东芝公司的相关DVD产品的型号中,如DVD-ROM/RAM/RW)。两家集团相持不下,最终在IT界与娱乐界的双方压力下,于1995年9月15日达成了统一标准。标准容量4.7GB,并最高可到17GB,但由于生产工艺的问题,双面双层(DVD-18)的产品目前还很少看到。由于在标准制定中是由两个对立方相互妥协而成,所以在后来的DVD刻录标准之战中,索尼与飞利浦出走而成立了DVD+RW联盟,从而出现了DVD-R/RW、DVD-RAM、DVR+R/RW三大规格。由此可见,是需求孕育了商机,而商机背后庞大的市场以及带来的财富则是催生蓝光的源动力!最早的“蓝色激光器”其实诞生在东芝?其实大家没有想到的是,最早的蓝色激光产品居然是目前蓝光阵营的老对头东芝研发的!东芝在取得DVD之战的胜利后,不仅升任DVD论坛技术委员会主席,而且也从光存储界异军突起。为了保住自己的有利地位,一直没有放松过对新技术的开发。东芝曾在2000年4月举行的国际会议“ODS2000”上(ODS,OpticalDataStorage,数据光存储),发表过单面单层的存储容量分别为25GB与28GB的光盘。(蓝光光盘的雏形)在2002年1月8日至11日在美国拉斯维加斯举行的“2002InternationalCES”上,东芝率先展出了使用蓝色激光器(又称蓝紫色),将单面单层的存储容量提高到30GB的新一代光盘系统……不过后来因标准的分歧,因此转向HDDVD。Sony:后发制人,一鸣惊人在DVD争夺战中的失败一直是索尼的一大教训,那就是盟友太少,并且由于自身的清高而不注意拉拢,这次索尼则是早就做好了充分准备以开始新一轮的进攻。2002年2月19日,以索尼、飞利浦、松下为核心,联合日立、先锋、三星、韩LG、夏普和汤姆逊共同发布了0.9版的Blu-rayDisc(简称BD)技术标准。Blu-ray是BlueRay(蓝光)的意思,因此2月19日也正式表明下一代DVD候选人——蓝光盘的诞生。BD的技术规格表容量(单层/面)23.3/25/27GB激光波长/NA405nm/0.85数据传输率36Mbps盘片尺寸直径120mm/厚1.2mm(含0.1mm保护层)记录膜材料相变材料轨距0.32μm沟槽记录最小记录点长度0.16/0.149/0.138μm信号编码游程限制编码RLL(1,7)视频编码MPEG-2光盘卡匣需要(长129×宽131×厚7mm)该规格共准备有单面单层记录容量为23.3GB、25GB、27GB的3种类型可擦写光盘。光盘生产厂家可以根据技术水平进行选择。除可擦写光盘之外,还计划依次投产播放专用光盘、追记型光盘(就是一次刻录型)、单面双层容量为50GB的可擦写光盘等。这一点就比DVD当时要考虑周全得多,目光也更长远,使得日后的发展有了更为可靠的基础,不会再像DVD那样,出现只读光盘一个标准,刻录光盘三分天下的局面。目前BD最为可行的最高容量(27GB)大约相当于现行DVD的5倍。这一容量足以保证在画质不变的情况下,录制两个多小时的HDTV节目。在DVD时代就已经是巨头的9大公司如今联手,成立BD创始人组织(简称BDF,Blu-rayDiscFounders),也许预示着DVD论坛之后的一个新王朝!BD集团随后在2002年6月14日向外正式发售BD规范1.0版,一共3册共5000美元,至此标志着BD的设计已经完全确立下来。看着自己在新一代光盘开发出如此领先并且有众多重量级厂商跟随,索尼的心情自然不言而喻,终于在DVD争夺战之后出了一口恶气。在今年的5月28日,日本另一家著名的电气厂商三菱电机(MitsubishiElectric)也宣布加入BDF并成为第十名创始者,从而进一步增强了BDF的实力。小资料:索尼松下的恩怨情仇从渊源已久的录像机制式“Beta对VHS”大战,到数字时代DVD规格的主导权之争,索尼和松下在AV(视听)设备领域的规格制定上可谓是一对老冤家。但是,在BD规格制定上,这两家公司却划时代地首次走到了一起。而主动提出进行此次具有历史意义的联合的是一向自视颇高的索尼。索尼对自己的技术拥有绝对的自信,对向其他公司妥协极其反感。索尼始终认为,只要自己开拓出新的市场,需求就会接踵而至。与此相反,松下最重视的则是“来自市场的反应”。两公司的作风宛如水火不相容,因而此次索尼向松下抛出的橄榄枝,可以看作是索尼战略的历史性转变。据熟知索尼光盘开发一线情况的有关人员透露,索尼早在1998年就已大致确立了与松下联合的方针:“在DVD规格大战中,索尼输给了松下、东芝、日立阵营,极大地伤害了索尼管理层的自尊。因此对产品开发一线下达了‘下一步无论如何都要和松下携手确保获胜'的指示”。索尼这种“自己提出的规格高于一切”的荣誉感源自于1980年和荷兰飞利浦共同提出的CD规格,以及由此在音频领域开创出的数字化时代。直径12cm的聚碳酸脂圆盘、数字数据通过光盘上的凹凸记录,使用激光照射来读取反射光的基本构造都是索尼和飞利浦当时确定的。可以说,“在索尼的技术阵营里,存在着与飞利浦共同开辟了当今光盘市场的自豪心理”。然而,在影像用DVD规格方面,索尼和飞利浦于1994年底提出的MMCD规格,败给了松下、东芝等议定的SD规格。尽管索尼阵营强调与CD兼容等技术上的优越性,但左右好莱坞的大多数美国电影公司都加入了松下、东芝的阵营,这就导致了索尼的失败。曾经在录像产品规格大战中,即使在VHS阵营占据优势的情况下仍不服输的索尼,但在DVD规格的竞争中与好莱坞为敌时,管理层也丧失了斗志。结果只是在松下、东芝阵营的SD规格中,采用了索尼、飞利浦所提出的MMCD规格中的极少部分,保住了一点面子而已。当时,刚刚于1995年4月出任索尼总裁的出井伸之(

1 / 61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