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虞南山区经济发展和生态建设的新途径学校:城南中学作者:徐园园郑露芸胡冰杰任凌杰指导教师:高建江我们小组以《虞南山区经济发展和生态建设的新途径》为探究课题,以实地调查、请教专家、查阅资料、分析数据的基础等方式,从自然条件、社会经济、科学技术等方面分析了虞南山区发展立体农业的优势区位条件和由此产生的问题,提出了虞南山区发展立体农业和促进环境保护的新路子,可供乡镇政府和有关农户参考。【引言】发展经济和保护环境是上虞市委、市政府的工作目标。尤其是鼓励农民发展生态效益农业,提高农民的收入,积极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更是市委市府农村工作的重心。通过几年的发展,虞南山区扬长避短发展立体农业取得了显著成绩。我们探究学习小组通过实地走访、问卷调查、以及请教有关专家、查阅资料、分析调查统计数据等方法,具体了解了蜮南山区发展立体农业的现状,在此基础上也提出了今后发展立体农业的相关建议。同时对政府的农业、农村、农民“三农”的问题政策、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意义有更加深刻、更加全面的理解。【正文】一、探究方法与过程我们探究学习小组的成员经常在电台、电视、报纸中听到或看到虞南山区的发展变化较快,想通过我们自己的走访调查,实地了解发展变化较快的现状及原因。同时,也想结合我们学习的知识,提出进一步更好发展的建议。因此,我们决定以《虞南山区经济发展和生态建设的新途径》为探究课题。立体农业(stereofarming):又称层状农业,是指着重于开发利用垂直空间资源即不同海拔、地形、地貌条件下呈现出的农业布局差异的一种农业生产方式。主要是根据不同生物物种的特性进行垂直空间的多层配置。它有利于自然资源的深度利用,产品的多级、深度加工和副产品的循环利用。我们小组的探究方法与探究过程主要通过:1.实地走访——赴岭南、丁宅、陈溪、下管等地考察山地资源综合利用的实际情况,了解山地资源的立体开发所产生的巨大效益。2.问卷调查——对岭南、丁宅、陈溪、下管等地部分农户问卷调查,了解山区立体农业开发所产生的经济效益和可持续发展中遇到的问题。3.查阅资料——赴上虞市气象局查阅气象资料、赴统计局收集农业生产、农业企业等有关数据。4.访问专家——赴上虞市统计局、农林牧业局请教有关专家,请教探究中遇到的问题。5.整理分析——将问卷调查、收集的气象资料和虞南山区人民立体开发的成就等有关数据进行整理分析,得出结论。6.撰写报告——在整理分析、得出结论的基础上撰写结题报告。二、课题探究的结果我们探究学习小组通过赴丁宅、章镇、岭南等乡村,实地考察虞南山区立体农业发展所取得的丰硕成果,等问卷调查的形式了解该地优质农产品的生产和销售状况,赴统计局收集农业生产、农民增收等有关数据,在整理分析的基础上,我们认为:〈一〉虞南山区立体农业取得了丰硕成果上虞市市委、市政府根据中央及省、市政府的农业、农村、农民“三农”问题政策,提出了“发展2生态效益农业,使农业增产、农民增收,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发展战略,出台了一系列发展生态效益农业的优惠政策和奖励措施,鼓励农民发展生态效益农业,建立生态效益农业示范园区。虞南山区家民用自己的智慧,根据山多地少的实际情况,创造出了山区立体农业发展的新路子,通过几年的发展,立体农业成效显著。1、名茶基地建设茶叶是虞南山区的传统经济作物,也是分布最广泛的经济作物。2006年,全市共有茶园面积5万亩,茶叶总产量3511吨,产值9479万元,分别比上年增6.3%和13.7%。其中良种茶面积1.5万亩,名优茶产量353吨,产值6979万元,产量和产值分别比上年增25%和35%。蒸青茶产量320吨,产值1124万元,分别比上年减20%和28%。珠茶产量2427吨,产值1376万元。茶叶品种改良提早上市增产既增收,市场占有率更高;改传统珠茶生产为针形茶生产,取茶形轻盈灵动之胜;有机茶的发展,是当前形式下发展茶叶生产的根本之中,也为出口创汇创造了前提条件。目前已有“觉农舜毫”、“龙浦仙毫”等名优产品闻名国内外。2、魁栗基地建设上虞魁栗是劳动人民长期在生产实践中,精心培植和选育出来的一个地方优良品种,素以颗粒大、色泽鲜艳、风味佳美而闻名中外。栽培历史悠久,据清《嘉庆上虞志》记述,上虞魁栗形成的历史至少已有2000多年了,主要分布于下管、陈溪、岭南、丰惠、章镇等虞南山区乡镇,面积和产量均占全市总数的80%以上。岭南乡被绍兴市人民政府列为“绍兴市板栗之乡”,“浙江省魁栗之乡”。魁栗外形美观,果皮赤褐色,富光泽,少茸毛,顶部平或微凹,肩部浑圆,底座小,接线平直。坚果大,为板栗之“魁”,平均单果重17.85—19.23克。魁栗果肉淡黄色,味甜且粳性,宜作菜用,也可加工成罐头、栗子羹、糕点等副食品。魁栗营养丰富。据测定,种仁含总糖8.4—9.2%,蛋白质6.7—11.1%,淀粉4.76—7.6%,脂肪1.4—3.3%,还富含多种维生素(A、B1、B2、C)与矿物质(ca、P、K)。3、毛竹基地建设毛竹基地主要在陈溪乡。陈溪乡现有3万余亩毛竹林,当地农民在积极改造低竹林的同时,建设高效无公害竹笋两用山1.5万亩,亩值达到2000元。以虞南绿色食品有限公司和现有6家毛竹加工企业为依托,新创建陈溪竹笋专业合作社,形成企业联基地再联农户的格局,做大做强竹笋产业,把陈溪建设成为名副其实的浙江省“毛竹之乡”。其次是下管,目前已建成竹山基地16000万亩其中包括省级森林食品基地10000亩,省级无公害农产品基地16000亩。4、优质草莓基地建设丁宅优质草莓基地现有面积4000余亩,种植的品种个大,呈心形,鲜红红嫩,果肉多汁,酸甜可口,香味浓郁,是水果中难得的色、香、味俱佳者,因此常被誉为“果中皇后”。全镇现有1000多户农户大力发展优质草莓,并进行标准化、无公害化管理。5、果桑基地建设凭借多年蚕桑业发展传统和优势,丁宅乡近年来大力发展果桑种植,目前全乡拥有果桑基地超过430亩,并成立了舜露果桑合作社。年产桑果5万公斤以上,产值超过400万元。桑果的高回报促进了桑树的种植,带动了蚕桑养殖,带来了农民的增收。今年全市共饲养蚕种16800张,收购蚕茧16544坦,蚕农收入1566.7万元,平均单产达49.2公斤/张,比去年增加了5公斤,每张收入达932元;每担蚕茧价格947元,比去年增加77元,高产加上茧价的上涨,使蚕农的经济收入增加很多。而有养蚕传统的就是虞南山区各乡镇。36、樱桃基地建设下管、岭南是樱桃主要分布地区,樱桃种植的发展迅速,两地已有近三千亩种植面积,下管镇目前已有1000亩樱桃被认定为省级森林食品基地。三、课题探究的讨论上虞市生态效益农业发展、新农村建设成效显著。在调查探究讨论的基础上,分析其原因,我们认为:〈一〉发展立体农业是因地制宜的好措施1.因地制宜,充分利用地理环境优势自然条件、社会经济、科学技术是影响农业的三大区位因素。农业生产受自然条件的制约明显,农业生产要取得经济效益,首先要得益于“天时地利”——自然条件。(1)位置优越。上虞市位于浙江省东北部,东离港城宁波67公里,西距杭州78公里。地处杭州湾南岸,宁绍平原中部。全市现有人口78万,面积1427.5平方公里,辖18个镇6个乡,属长江三角洲经济区域。上虞市位于北纬29°44´—30°16´,东经120°36´—121°6´。虞南地区为低山丘陵地区,地势起伏大,不利于种植业发展,却为林业、经济林木种植,生态旅游业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2)气候适宜。上虞地处东南沿海,纬度较低,具有气候温和,季风显著,四季分明,湿润多雨的气候特征,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全市多年的平均气温16.5℃左右。最热7月平均气温28.8℃;最冷1月平均气温4.4℃。多年平均降水量1400mm;年平均日照在1973—2329小时,太阳辐射总量为4347—4625焦尔/㎡,无霜期8个月(238天),日均温>10℃的多年平均5积温24.5℃。气候条件优越,对农业生产十分有利。(3)交通便利。上虞不仅自然环境优势明显,社会经济环境也很好。东临宁波,西近杭州,杭甬铁路、杭甬高速、上三高速、104和329国道穿境而过,素有“九县通衢”之称。北濒杭州湾,有上虞港出海码头。向东北、西、东有上海、杭州、宁波等大中城市群和长江三角洲辽阔经济腹地为依托。上虞市交通便捷,社会经济环境优越,发展生态效益农业的交通区位优势明显。(4)市场广阔。上虞有“九县通衢”之称、交通便捷,邻近杭州、宁波、上海等大中城市群和长江三角洲经济发达地区,人们生活消费水平高,农产品的市场需求量大。上虞市内建有农副产品、水果交易等大型专业市场,辐射区域广,发展生态效益农业的市场区位优势明显。(5)地形优势。虞南山区海拔100~500米,最高海拔超过800米,属四明山、会稽山余脉,地势起伏大,南高北低,坡度较大,耕地面积小,山地资源丰富,全市76万亩林地基本上集中在虞南各乡镇。42.立体农业发展增加了农民收入,却带来了严重的水土流失(1)立体农业增加发农民收入。立体农业发展,是虞南山区人民发家致富的好方法。这不仅改变了该地区地势起伏大,土层薄,耕地面积小的不利条件,而且通过立体农业的发展,有效地利用了山区资源,在酸性土壤中种植适合对路的经济林木,促进了经济发展,增加了农民收入。(2)立体农业发展引起了水土流失。立体农业的发展,必然会带来地表植被的破坏。地表植被的破坏,土地的翻耕,失去了地表植物对土壤的保护作用,也失去了地表植物涵养水源的能力,地表径流增加,水土流失日趋严重。从发展立体农业的山坡,可以看到雨后从山上冲下来的滚滚泥流,汇聚到曹娥江中,则使曹娥江的泥沙含量不断提高,水环境恶化,影响水生生物的生存。(3)立体农业发展造成了地质灾害的隐患。地表植物的破坏,增加了虞南山区地质灾害的潜在危险。山区地势起伏大,重力作用强,地表植被的破坏,一旦遇强降雨,极有可能发生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严重影响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4)与“青山绿水”的环境目标相矛盾。2006年政府工作报告中,国家提出了“青山绿水”的总体目标。立体农业生产,必然破坏原有生态环境,造成水土流失。曹娥江的水基本上天天是黄褐色的,汛期的情况更糟。今年的两次洪水,使百官的十八里景观带蒙受了淤泥之苦,洪水退后,景观带绿草沾上了厚厚的淤泥,造成大批植物死亡。(二)林下套种,实现了经济建设和生态保护的有机统一更高层次的立体农业就是利用光、热、水、肥、气等资源,同时利用各种农作物在生育过程中的时间差和空间差,在地面地下、水面水下、空中以及前方后方同时或较互进行生产,通过合理组装,粗细配套,组成各种类型的多功能、多层次、多途径的高产优质生产系统,来获得最大经济效益。根据光照在林中垂直衰减的原理,可建立多层次人工经济林,最上层为乔木,下面种植灌木类的茶树,在灌木层下面再种植草果等喜阴的地被植物,从而充分利用光照,达到一地多用、增加收益的经济和保持水土的生态效益。采取套种的立体农业新措施,还可解决劳动力的季节性剩余问题。各种作物的农忙与农闲时间是不同的,采取套种的立体农业新方式后,劳动力的利用效率提高,农村劳动力的剩余问题也得到缓解。虞南山区的不少农民不用背井离乡去打工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力量更强大了。(1)板栗林下套种茶叶板栗是落叶植物,每到秋季,叶落归根,到第二年四五月份才又一次枝繁叶茂。春茶生产和采摘时期,正是板栗叶片凋零时期。板栗林下套种茶叶,首先对茶叶的光照并无影响,对春茶品质不构成影响。板栗与茶叶也不构成肥力之争。板栗根系深,茶叶根系浅,肥力来源各不相同。相反,板栗的落叶不仅给茶园施上了有机肥,在冬春季节防霜冻方面也有很大的作用。为了避免板栗对茶叶的影响,板栗林下套种茶叶,在品种上要有所选择。早熟品种采摘期早,可避免春茶采摘后期板栗叶片因阻挡阳光所带来的不利影响。为了达到茶园保持水土的作用,茶叶的种植要与径流流向相垂直,即茶园要平行于等高线分布。(2)茶叶园中套种樱桃乔木的涵养水源能力远远超过灌木。樱桃涵养水源能力远远超过茶叶。利用樱桃的根深叶茂的作用,茶园中套种樱桃,可达到茶园更好的涵养水源的效果。茶叶和樱桃这两种不同的作物,由于相互依存,实现了“双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