槐乡的孩子教案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模范小学教师授课教案2012—2013年度第一学期学科语文年级三年级设计者张红军课题4、槐乡的孩子课型阅读理解教学目标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读出槐乡孩子采槐花劳动的欢快。2、了解槐乡孩子采槐花的方法,和同学交流读后的感受。3、熟读自己喜欢的句子。教学重点了解课文大致内容。教学难点了解槐乡孩子采槐花的方法,感受槐乡孩子采槐花劳动的欢快课前准备课件课件链接教学过程设计意图一、谈话导入,揭示课题在草地上玩耍、去野外登山会获得许多的乐趣,但你有没有品尝过劳动的快乐?就有这么一群孩子,他们通过自己的劳动挣钱作学费,同样生活得快快乐乐。那他们的快乐又是什么呢?今天我们学习——《槐乡的孩子》(板书课题)。二、初读细读,感知理解1、各自轻声读课文,遇到生字拼读一下括号里的注音,长句、一下子读不通顺的句子反复多读几遍。2、前后四位同学组成四人小组,每个成员在小组里朗读一遍课文,出现的问题互相帮助纠正,评选最佳选手。各组选派代表分节朗读课文。3、师生出示图片,结合课文插图介绍槐树、槐花。槐树,落叶乔木,羽状复叶,花淡黄色,结荚果,圆筒形。花和果实可以制黄色染料。花、果实以及根上的皮都可以入中药。4、讨论:a、槐树什么时候开花?那花苞什么样的?文中又称槐花为什么?B、槐米有什么用处?C、课文哪部分介绍了槐米?读读相关的课文。5、八月份,天很热,这炎热的天气大家都经历过,谁能描述一下这种情景。描述后朗读课文中有关的句子。6、虽然天气炎热,勤劳的槐乡孩子绝不会错过槐树开花的时节,他们是怎么去割槐花的?他们男孩女孩互相分工,协同配合,干得可欢了。练习分角色朗读第二段。根据教室里座位安排,大组间开展比赛。第二句总写槐树的部分每组一起读;第3句写男孩的,男同学读;第4【小组朗读可以提高学生的朗读热情】【通过学生的自由讨论理解课文】句写女孩的,女同学读;第5句写满载而归的,每组一起读。各组练习后比赛。赛后师生共同评价。三、欣赏评价,深化感悟1、你喜欢课文中哪些句子。用笔画出来,练习一下多读几遍,然后全班交流。指名交流朗读,并且说说自己朗读的句子写什么内容,自己为什么喜欢。2、通过课文的诵读,我们认识了槐树,认识了槐乡的孩子,那么你有些什么感受呢?小结:快乐不只来自于休闲、享乐,没有劳动就没有收获,没有劳动就不能享受,同学们,让我们也像槐乡的孩子一样去品尝劳动的快乐吧!四、拓展延伸出示西北农村孩子生活的资料,了解他们的艰难,珍惜我们现在所拥有的幸福。五、作业朗读课文。板书设计:4、槐乡的孩子钩槐米换学费课后反思:我读了课文后,我让孩子们谈谈对槐乡的孩子的印象。学生叽叽喳喳就说开了:很勤劳──槐乡的孩子可不怕热,他们背着水葫芦,带着干粮,没等云雀开口歌唱黎明,就已经爬上小山上了。天没亮,他们就去摘槐米了;很自立、自强──不向爸爸妈妈伸手要钱,他们上学的钱是用槐米换来的;持之以恒──只要是晴天,孩子们又将投入到火热的劳动;很勇敢──男孩敢爬那么高的树;懂合作──男孩子爬树削槐米,女孩子捡槐米;爱学习──通过劳动赚到钱就可以读书,他们努力劳动,就是为了能读上书……模范小学教师授课教案2012—2013年度第一学期学科语文年级三年级设计者张红军课题语文园地(一)课型阅读理解教学目标1、交流自己前一阶段的课余生活。交流时做到态度自然、大方,表达流利,内容比较充实。向课余生活安排得好的同学学习,安排好自己今后的课余生活,且认真执行计划。2、习作介绍自己的课余生活,写好后读给父母听,让他们分享。3、发现一些多音字的不同读音,准确区别。4、读“认”,发现和运用识字方法。5、熟读背诵古诗《小儿垂钓》。6、积极参与展示活动,精心准备采用最好的方式展示自己的课余生活。教学重点1、进行口语交际。2、背诵古诗。教学难点通过本次语文园地,提高学生的能力。课前准备课件课件链接教学过程设计意图第一课时口语交际我们的课余生活1、通过这一组课文的学习,我们了解了民族小学孩子的课间活动,与苏联小朋友一起发现了蒲公英的秘密,目睹了槐乡孩子爬上高高的槐树割槐花挣学费的情形;我们安排了自己的课余活动,认真执行计划,这一阶段的课余生活充实而又有乐趣,许多同学都想把这乐趣与大家分享。2、前后四位同学组成四人小组,在组内展示各自的课余生活记录本,交流自己前一阶段的课余生活:自己在课余都做了什么事,有哪些收获和感受?A、可以讲讲课间课后同学间开展的游戏、娱乐活动;B、可以讲讲在老师指导下进行的小制作、小发明、调查考察活动;C、可以讲讲自己读了什么好书,完成了多少万字的读书量,摘了多少卡片,增长的见识和受到的教益;D、可以讲讲自己在兴趣爱好、个人特长项目上花了多少功夫,有多少长进;E、可以讲讲自己随同学伙伴或家人外出游览、休闲获得的新发现、增长的新见识;……2、全班交流。每组推选一位优秀代表进行全班交流。3、共同评议。A、就刚才几位同学们交流的来看,他们的课余生活安排有何不同?我们评比谁的课余生活安排得好,是不是就看谁的课余生活计划安排得满,谁的课余生活项目记录得多?教师引导学生讨论后达成共识:看谁的课余生活安排得好,不是看谁的计划安排得满,谁的记录本上记录得多,而是要看谁的计划安排得切实可行,课余生活计划中的各项安排得到真正落实。B、评选出活动新颖、有趣,开展得认真深入,收获丰富、感受深刻、对大家启发大的同学,教师颁发“课余生活之星”奖章。C、谈谈了解了他人的课余生活之后自己的打算。板书设计:回家讲给妈妈听第二课时习作•指导1、在口语交际中,我们交流了各自的课余生活。好多同学的课余生活很丰富,在前一阶段的课余生活中也有许多值得回忆的事。这次习作我们就来写一写自己的课余生活。2、在上一课大家回忆介绍的课余生活中,我们可以选择哪些内容来写?学生共同讨论,教师提示,以下活动可参考:a、游戏娱乐活动,如:踢毽子、跳皮筋、跳绳、“老鹰捉小鸡”、扔沙包……b、课余辅导训练,如:网页制作、科技小发明、绘画写生、足球比赛、球球训练……c、个人爱好,如:小收集——收集邮票门券;小饲养——饲养观赏鱼鸟;小种植——种植花木盆景、庭院瓜果;小演奏家——天天练习钢琴、小提琴……d、家务劳动家庭帮手,如:洗衣服、餐具,打扫卫生,外出打猪草,放牛放羊赶鸭、采集草药、收割庄稼……3、你准备怎么写?学过的课文会给你的写作带来什么启发?讨论明确在这篇文章里只须集中写一项课余活动或一件课余发生的事,叙述时可以借鉴本学期刚学过的课文和以前学过的课文作范例。4、学生起草,教师巡视。5、学生交流,用实物投影仪展示,大家共同评议。6、各自修改,可放声朗读,想想词语用和是否恰当,句子是否通顺,意思是否交代清楚。7、誊写作文。教师交代格式和字迹要求。8、作业回家继续写作文。第三课时作文•讲评朗读展示优秀习作1、教师在批改中挑选优秀习作,实物投影仪展示优秀习作,小作者朗读自己的文章。2、全班同学听后逐一评议,交流哪些方面值得学习。教师可引导学生以下几方面评议:a、是否扣住课余生活的某一活动、经历或某一方面写;b、是否按一定的顺序把内容写清;c、用词造句是否妥贴顺畅,能否反映出课余生活的情趣;小组交流互相评议。前后四人小组互相朗读交流自己的习作,互评互议。修改誊写张贴展览1、各人修改自己的习作。2、将修改后的习作在学习园地里张贴展览。板书设计:多音字组词、连线。fā()zhāo()发朝fà()cháo()好hǎohào好人好事爱好好词第四课时日积月累一、我的发现1、各自轻声朗读课本中的词语,注意每一行两个词语中的加点字,想想自己有什么发现,读不准的字可同桌相互请教。2、指名朗读,要求横着逐行读。师生共同正音,再指名几位后进生读读,然后齐读巩固。3、比赛:谁的眼力准,发现独特正确。交流各自的发现。每一行两个词语中带点字字形相同,读音不同。思考深入的学生还会发现,这同一个字在读音不同的情况下意思也不一样。如有这样的发现该大力加以鼓励表扬,并且引导其说说不同的读音情况下的字义。4、齐读巩固。二、读读认认1、各自轻声读本题中的各组字,读不准的借助注音拼读。2、比赛:谁读得正确、流利。3、谈谈这一题中每一组字有什么共同之处。这一题中除了后两组“穷——穴”外,其余的每组中两个字读音都相同或相近。此外,这一题中每组右边的字都是左边的字的一个偏旁。4、齐读巩固。5、单独指读横线条中的生字,提示书写注意点,如“穴”字。三、读读背背1、古代的孩子玩些什么呢?今天我们就要读一首唐代诗人胡令能写的《小儿垂钓》。教师范读2、短短四句话二十八个字把一位垂钓孩子的外貌、姿势、环境、神情勾勒得生动传神,跃然纸上。请大家各自试着读一读,不认识的字根据注音拼读一下,模仿老师的样子,读准韵律。3、朗读比赛。指名朗读,看谁读得正确,读得有韵味。4、师生合作,表演古诗短剧。教师准备荷叶、渔竿、竹篓等道具。学生演稚子垂钓,教师演路人,诗句作台词,师生演练后可再请学生合作演练。5、竞赛背诵。为先背出的学生发奖品。四、展示台1、课前观察展示台中的图片,阅读学习伙伴的话,小组内交流各自展示什么内容,以什么形式展示;共同讨论,互相协作,考虑本小组采取何种最好的展示形式,能否搞出特色。协商统一后分头准备。2、班长或学习委员了解各组的展示准备,协调展示情况。3、举行“多彩的课余生活”展示会。各组轮流介绍,然后参观学习。4、评选最佳展示组,视情况评选“惜时奖”、“毅力奖”、“才艺奖”、“创造奖”、“能手奖”、“勤劳奖”等个人奖,教师颁奖。板书设计:课后反思:针对单元练习,我做到让学生会背、会默写。牢固掌握知识。

1 / 12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