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中级孤残儿童护理员心理部分-理论知识点+操作样题(2)2元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1孤残儿童护理员中级知识点(心理部分)一、基础知识1.婴幼儿期儿童的教育对策婴幼儿期儿童在教育上,应积极为儿童创设游戏、形象化教育等合适的活动与活动环境。言语发展方面,婴幼儿期}是一生中词汇量增长最快的,因此相当关键。婴幼儿期儿童的教育,可以通过故事、儿歌等形式主要培养他们的语言能力。婴幼儿期儿童在教育上,要让幼儿在活动中更好地学习知识,并且学会控制自己的情绪。婴幼儿期儿童性别角色发展已经开始,但个性心理特征初步形成。2.学龄期儿童的教育对策学龄期儿童语言的发展主要体现在书面语言和内部语言的发展。小学儿童对字的形、音、义做到统一的理解,还要学会一定的句法、语法,掌握阅读的能力,最终学会写作。小学生的思维以形象思维为主。在教育上,应培养好小学生在语言的实践运用过程中培养书面语言和内部语言的能力。在学龄期儿童的教育上,可以利用教师的权威作用,培养儿童的个性品质和道德行为。3.矫正自我刺激行为的基本方法在儿童福利院中,儿童的自我刺激行为通常始于7、8个月左右,如前后或左右摇晃身体,或撞击身体。对于儿童自我刺激行为的干预,如果在早期介入,自我刺激的干预方法就比较简单。严重的自我刺激行为有可能导致头部损伤或影响大脑发育,还会影响儿童的社会性情绪发展,妨碍其社交行为。如果能对儿童的自我刺激行为进行早期及时的干预,方法就比较简单,舒适的触觉和言语交流就能解决问题。4.游戏治疗对儿童情绪的作用游戏治疗在改善孤残儿童的消极情绪与行为中有很重要的作用,利用游戏首先可以治疗儿童的情绪困扰问题。对于年龄小没有学会讲话的儿童以及性格孤僻很少讲话的儿童,我们可以从儿童日常游戏活动中发现儿童的内在情感世界,这为护理员了解儿童内心以及和儿童沟通打开了一扇门。游戏是一个能让儿童最自在地表达自己的方法,它可以取代语言式的自由联想,并为儿童提供了通往潜意识的途径。在游戏治疗中,照料者负责组织起丰富的儿童团体活动,通过互动的活动,不同的儿童之间可以互为治疗者,相互信任,建立平等的伙伴关系,培养儿童的群体意识和乐群性。当儿童与治疗者相处,当他发现治疗者是友好的、信任的、尊重他和接纳他的,他便开始信任治疗者,并接纳自己,自在地处理情感问题。儿童福利院的三岁以下儿童基本都是弃婴,他们在生命的最初阶段即遭遇到创伤,通过情绪与行为问题表现出来。5.特殊教育的基本概念儿童特殊教育是教育的一个组成部分,使用一般的或经过特别设计的课程、教材、教法和教学组织形式及教学设备,对有特殊需要的儿童进行旨在达到一般和特殊培养目标的教育。个体内差异指同一个儿童内部不同能力和特性之间的差异。个体间差异指不同的儿童在发展的重要方面上有实际差异。儿童存在巨大的个体内差异与个体间差异是开展特殊教育的根本原因。广义的理解,特殊儿童是指与正常儿童在各方面有显著差异的各类儿童。6.智力障碍儿童教育对策智力残疾儿童的早期教育内容包括动作能力、语言交往能力、认知能力。学龄智力残疾儿童的教育方法包括记忆能力、观察能力和初级逻辑思维能力等训练。动作能力训练的目的是发展儿童基本动作技能,保持正确的身体姿态,矫正儿童的动作缺陷。语言交往能力训练的目的是要儿童能用声音、姿势和语言来理解别人简单的指示和命令,并表达自己简单的要求和愿望。生活自理能力训练的目的是使儿童初步具有基本的生活自理能力和卫生习惯。二、中级教材部分27.脱抑制性依恋障碍的特征童年脱抑制性依恋障碍也称孤儿院综合征,是产生于5岁以前的一种特殊形式的社会功能异常,一旦发病,即使环境出现巨变也不能影响其持续存在的倾向。主要特征:儿童2岁时通常出现依赖他人,并且对照料者和成人有无选择性的依恋行为;4岁时,为主动寻求照料者的注意,讨好照料者,或者无区别地向陌生人表示友好,如伸手要陌生人拥抱。对于缺乏父母的孤残儿童而言,在机构养育过程中必然会缺少家庭教育这一重要的环节,儿童容易出现不同类型和不同程度的情绪和行为问题。8.童年反应性依恋障碍的概念童年反应性依恋障碍是儿童依恋障碍另一种表现形式,发生于婴幼儿和童年早期,其特征是儿童社交关系模式的长期异常,伴有紊乱并与周围环境改变有关。可能是照料者(特别是父母)打骂或虐待的直接后果。在儿童福利院中,童年反应性依恋障碍可以在那些被遗弃的学龄前和学龄初期的儿童中发现。9.童年反应性依恋障碍的特征童年反应性依恋障碍的主要特征:行为退缩,经常一个人独处;对周围环境似乎存在极大的恐惧,无法安慰;与同伴交往差,自伤、伤人。10.自我刺激行为的主要特征在福利院中生活的儿童,最明显的自我刺激行为是前后或左右摇晃身体、或以身体撞击墙或护栏,这是一种不良行为。严重的自我刺激行为有可能导致头部损伤或影响大脑发育,还会影响儿童的社会性情绪发展,妨碍其社交行为。吸吮手指是一种自我安慰行为。严重的自我刺激行为会影响儿童的社会性情绪发展,妨碍其社交行为。11.攻击行为的主要表现攻击行为是指个体有意伤害他人身体与精神、且不被社会规范所许可的行为。攻击行为的主要表现是身体侵犯与言语侵犯。福利院儿童的攻击行为发生比较多的年龄最早是在9个月。欺负的特征:故意性、重复发生性、欺负者和被欺负者之间力量上的不均衡性。欺负是一种特殊类型的攻击性行为,它对受欺负者的身心健康具有很大的伤害性。12.欺负行为的主要特征欺负行为是一种特殊类型的攻击性行为,它对受欺负者的身心健康具有很大的伤害性。经常受欺负会导致儿童情绪抑郁、注意力分散、孤独、逃学、学习成绩下降和失眠,严重的甚至导致自杀。照料者不恰当的鼓励或强化和儿童攻击行为之间不存在一定的关系。13.儿童忽视与虐待的主要特征儿童虐待指的是四种基本行为:身体虐待、忽视、性虐待和情感虐待。儿童虐待的主要特征:有可见的身体伤害、不同程度的情绪和认知功能的紊乱、出现应激反应、常常表现出退行和身体症状、行为模式极端被动。受忽视和虐待的孩子可能会有身体的健康问题,成长可能会受到限制,也有可能有其他健康条件导致的疾病。福利院儿童可能受到来自同伴或照料者有意或无意的忽视与某种形式的虐待,导致他们在情绪和行为上出现偏差。14.多动症的概念多动性障碍描述的是那些表现出持续的与年龄不符的注意力不集中及多动-冲动的儿童。根据美国精神障碍诊断与统计手册,具有多动-冲动症状6项(或以上)并且持续至少6个月,程度达到适应不良和与发展水平不一致时,方可诊断为多动症。具体特征参加教材。315.多动症的特征具体特征参加教材。16.识别儿童异常行为应该考虑的因素孤残儿童常见行为问题识别时应该考虑儿童的年龄因素,判断儿童是否偏离正常,需要将其具体表现与同龄人及其自身的发展阶段比较。孤残儿童常见行为问题识别时应该考虑儿童的能力因素。如果该因素不足以应对环境变化或挑战,从而产生某些失败,就不能作为判断功能受损的依据。孤残儿童常见行为问题识别时还应该考虑儿童的性别因素,儿童期障碍的比例和表现在男孩与女孩之间存在一定差异。孤残儿童常见行为问题识别时还应该考虑文化传统因素,了解儿童所在社会的宗教信仰、社会经济地位、生活方式、习俗和价值观,有利于准确诊断和提出有意义的治疗建议。孤残儿童常见行为问题识别时还应该考虑到男孩女孩一样多的障碍包括童年期抑郁症和喂食障碍。17.情绪的概念情绪是个体对外部和内部事物的主观体验,伴随一系列复杂的行为变化,包含了生理、表情和体验这样三个基本的成分。在婴幼儿期与生理满足有关的主观体验,通常称为情绪。情感是情绪的社会性方面,比情绪更为稳定、内隐,以比较深刻的体验形式存在。18.八种基本情绪的内容儿童的八种情绪是指快乐、爱、悲哀、恐惧、惊奇、羞耻、愤怒、厌恶。快乐指个体达到所盼望的目的后紧张解除时产生的舒适感受和体验。愤怒指当个体在遭受攻击、威胁、羞辱等强烈刺激下,感到自己的愿望受到压抑、行动受到挫折、尊严受到伤害时表现的极端情绪体验。恐惧指个体企图摆脱、逃避某种危险刺激或预期有害刺激时产生的强烈情绪感受与体验。悲哀指个体失去某种他所盼望的或追求的事物时产生的主观体验。爱是指对他人肯定的情感,与喜欢相联系。19.情绪的构成成分情绪的构成成分包括生理成分、表情成分、体验成分。情绪的生理成分包含了自主神经系统的变化,如心率、出汗、肾上腺素水平等。情绪的表情成分是指面部表情和声音等都是可见的外在情绪表现。情绪的体验成分是情绪状态下的主观感受或认知判断,一个人如何解释和评价自己情绪依赖其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经验。在情绪体验产生时,语言是一个很重要的工具,它帮助识别模糊的内部感受和区分各种情感。表情存在文化差异,不同文化背景下表情与情绪的对应都是不同的。20.儿童情绪的生理观察法因为情绪的复杂性,观察情绪需要综合考虑情绪的三个方面:生理、表情和认知。人处在某种情绪状态下,可以表现出许多生理反应,这些变化可以作为情绪的客观指标。婴幼儿的情绪观察的第一个方法就是记录生理功能的变化,如心率加速或减速,心理变化模式,显示情感刺激时大脑活动的脑电图。与情绪相关的生理反应测量包括循环系统、呼吸变化、皮肤电反应、声音应激分析、神经内分泌测定。21.儿童情绪的表情观察法儿童处于高兴、悲伤、愤怒和其它情绪状态时,眉毛、眼睛和嘴部肌肉都会产生细微的运动变化。婴幼儿面部表情研究最多的是微笑,因为婴儿的微笑是最受欢迎的表情。正常儿童通常在4个月时是出现了惊奇和悲伤的表情。4正常儿童通常在5至7个月时出现害怕或愤怒的表情。正常儿童通常在2岁时才会出现假装和内疚的表情。22.儿童情绪的主观体验观察法婴幼儿情绪的主观体验测量方法是评定儿童对自己或他人情绪的解释。运用标准化的量表来测量被试的情绪体验,要求被试报告其直接感受的经验,或者要求儿童完成命名、匹配或表现情绪性表情。因为婴儿缺乏语言表述,我们很难知道他们是否意识到自己的身体状态的变化,如心率加快,或者在遇到危险时是否会产生一些想法。23.儿童情绪信号的内容孩子从一出生开始,就会发出各种情绪信号。积极的信号(如微笑)当然受欢迎照料者。但是那些看似消极的信号(如哭)可能更重要,它可能是孩子发出的期望协助的信号。啼哭是婴幼儿主要的一种交流方式,也是获得关注的需要。在最初的几个月里,婴儿哭最常见的原因就是饥饿。婴儿饥饿时的哭声持久、有节奏感,比较急速,同时,婴儿会吮吸手指或手。儿童在疼痛时的哭声与饥饿时的哭声相比,更加急促,哭声也大。孩子看起来非常痛苦,哭声尖利刺耳,哭声之间有长的间隔,这可能是在吸气。婴儿需要许多刺激,当得不到这些刺激时,他想让你知道,方法自然是哭。这种哭声低、有节奏,充满呜咽与呻吟。24.减少和安慰儿童哭的方法在孩子哭的过程中,护理员可以做些事情,来缩短他哭的时间,减少他哭的次数。实践显示,照料者要对孩子的哭声作出一贯性的快速反应,才有利于儿童的正常的情绪发展。对孩子的哭声作出迅速的反应,有利于增加孩子的安全感。如果照料者对孩子的哭有时很敏感,反应很迅速,有时却忽视,孩子的哭闹行为可能会有增无减,而且孩子长大后也可能较情绪化。25.安慰奶嘴的适用时机福利院儿童在睡眠中吮吸手指是比较常见的行为。为了解决孩子吮吸手指的问题,专家建议适当地使用安慰奶嘴。在一般情况下,儿童在3-4岁时,吮吸大拇指、旋转头发、抚摸毛毯等自我安慰习惯就会自然消失。有些孩子吮吸手指过度,手指头发白。要及早观察,及时给孩子安慰奶嘴,同时奶嘴要定期消毒。26.自我控制能力的培养儿童的自我控制能力的培养侧重于积极的情绪,如自信、乐观等品质的培养。儿童自我控制的培养方法包括:给孩子制定适当的规范和限制;帮助孩子树立信心,克服自卑;克服孩子的孤独感,让孩子走出孤独的阴影;帮助孩子克服恐惧心理。孤残儿童行为问题识别背景资料:案例:在自由活动室里,很多3-6岁的小朋友在玩玩具。其中,小宇是一个5岁的男孩,他拿起一样玩具完了几秒钟就丢掉,又去拿别的玩具。没一会儿,身边的玩具都玩遍了,他就去抢旁边3岁小盼盼的布娃娃,盼盼双手紧抓布娃娃不放手。小宇左手拉着布娃娃,右手打盼盼的脸,打得盼盼大哭。护理员制止了小宇,让小宇玩别的玩具。过了一会儿,小宇又在抢其他小朋友手中的玩具。据护理员介绍,在过去的一年中,小宇经常与其他小朋友争抢玩具,如果抢不到,就动手打人,

1 / 6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