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南大学荣昌校区事业发展规划(2010~2020年)二○○九年十二月目录一、发展环境................................................................................................................1(一)发展基础.....................................................................................................1(二)存在问题.....................................................................................................2(三)面临形势.....................................................................................................3二、发展目标................................................................................................................4(一)指导思想.....................................................................................................4(二)发展定位.....................................................................................................4(三)总体目标.....................................................................................................5(四)阶段目标.....................................................................................................5三、主要任务................................................................................................................6(一)学科与师资队伍建设.................................................................................6(二)专业设置与建设.........................................................................................9(三)校园及基础设施建设...............................................................................10(四)和谐校园建设...........................................................................................11四、保障措施..............................................................................................................12(一)思想保障...................................................................................................12(二)组织保障...................................................................................................12(三)经费保障...................................................................................................121西南大学荣昌校区事业发展规划(2010~2020年)一、发展环境(一)发展基础荣昌校区现有各类在校学生近5000人(其中全日制本科学生4200人)。办学70多年、办本科30多年,经过几代师生的艰苦奋斗,为建设“西南大学高水平特色校区”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基础条件:占地面积244831m2,房屋建筑面积144312m2,教学仪器设备3389万元、图书30.9万册,计算机920台、上网服务15h/d,实现了信息网络化和图书情报信息资源与本部共享;实习牧场(奶牛、猪、鸡)、实习渔场、股份制动物药品厂、兽医院等校办企业和实习基地,固定资产总值2000多万元。学科专业:招收动物科学、动物医学、水产养殖学、市场营销、信息系统与信息管理、公共事业管理、计算机科学与技术7个普通本科专业学生,培养基础兽医、临床兽医、预防兽医、水产养殖、动物遗传育种与繁殖、动物营养与饲料科学、有机化学等7个专业方向的硕士研究生。主要以畜牧学、兽医学、水产等养殖学科为主,基本覆盖牧渔业产前、产中、产后环节,初步形成农、管、工多学科的办学格局。现有重庆市重点学科1个(临床兽医学)、重庆市重点建设学科1个(预防兽医学),校区骨干学科5个(基础兽医学、临床兽医学、水产养殖学、动物遗传育种与繁殖、动物营养与饲料科学),国家级创新实验示范区进行建设专业2个(动物科学、动物医学),校级特色专业点进行建设专业21个(动物科学)。师资队伍:现有专任教师242人。其中具有博士学位22人,硕士学位121人,在读博士硕士42人;正高级专业技术职务教师10人,副高级专业技术职务教师91人。教师平均年龄为38.9岁,其中正高级教师平均年龄为48岁,副高级教师平均年龄为44岁,讲师级教师平均年龄为35.8岁。有农业部兽药审评委员1人,重庆市学术带头人及后备人选2人,重庆市高校中青年骨干教师2人,重庆市322人才工程一二层次人选1人,省部级中青年突贡专家1人,重庆市高校优秀中青年骨干教师资助计划人员8人,重庆市优秀教师3人,硕士生导师24人。本科教学:有省部级教改项目4项,省部级精品课程1门,省部级重点课程5门,省部级教学成果奖6项,国家级教学成果奖1项。本科学生升研究生比例占10%以上,毕业生初次就业率90%以上。科研服务:近几年,共争取市级及以上科研项目34项,2008年获重庆市重大专项1项(经费前期投入1000余万元),每年平均到位科研费250余万元;获得市级科技进步奖28项、获兽用生物制品二类新兽药证书1个、家禽新品种(品系)证书1个、专利3项。办有现代化饲料企业、GMP兽药企业、实习牧渔场等教学实验实习场所,直接转化教师科研成果。教师创办领办的企业、以“8+1”校企联合会为代表的畜牧兽医水产教学科研实践基地遍布市内外,增强了学校为地方经济建设服务的能力。(二)存在问题校区虽有70余年办学历史,并有30多年办普通本科的经验,但基础设施条件与与学校本部相比,还有明显的差距。校区发展存在一些制约因素。一是距离学校本部和重庆市主城区较远,共享西南大学和重庆市的教学科3研资源较少。二是学科专业较为单一,部分本科专业已调整到校本部,校区学科专业减少,新增学科专业不及时。师资队伍中高学历、高职称的比例偏低,抽调和流失的师资未能得到及时补充。缺乏国家级和省部级学科带头人,无省市级以上重点实验室。三是课程设置、人才培养方案不灵活,教学内容与社会需求之间、培养模式趋同与学生多样化发展之间矛盾突出。四是校区面积较小,不能满足教学科研及实验实习场地建设需要量。五是基本建设经费历史欠账较多、来源不足,严重影响办学条件进一步改善。六是现有校区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与校区建设发展还不够适应。(三)面临形势校区发展有着得天独厚的环境。重庆市是大城市带大农村、大库区,“三农”问题、扶贫和移民问题尤显重要,中央已批准重庆市作为全国城乡统筹综合配套改革最大的试验区,重庆市又将“两翼农户万元增收工程”列为重大战役;荣昌县牧渔业资源丰富,是中国畜牧科技城,2009年又被国务院批准作为现代畜牧业示范区核心区进行建设,具有畜牧科技和产业优势;重庆市畜牧科学院毗邻校区,其优质的人才队伍、科研设备设施、规范化养殖场可以有效共享。校区迎来了快速发展的契机。教育部2009年初重新给予校区招收本科第二批次的招生代码,要求校区发挥优势、提高水平、办出特色。教育部与重庆市共建学校的意见中,明确表示支持中国畜牧科技城建设,经费1∶1配套投入;荣昌县与学校签署了战略合作协议,明确了共同校区建设。校区面临着上档次求发展的严峻挑战。学校是国家“211”工程重点建设学校,而校区办学基础较差、各方面底子较薄,要“办人民满意的教育”任务4较为艰巨。二、发展目标(一)指导思想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坚持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秉承“特立西南、学行天下”的大学精神,坚持“艰苦创业、负重自强”的办学传统,彰显产学研紧密结合的办学特色,锁定“高水平特色校区”的发展目标,以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人才为中心,坚持以科研为支撑、以服务拓发展、以质量为保障,实现校区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二)发展定位目标定位:学校办学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以现代牧、渔业为主要优势的高水平特色校区。一定时期内,招收本科第二批次的学生,发展以专业硕士学位教育为主的研究生教育,适度发展继续教育。进一步提高办学质量,彰显畜牧科技、产学研紧密结合的特色。规模层次:以普通本科教育为基础,稳定规模,提高质量;积极发展以专业学位为主的研究生教育,全日制研究生2015年达300人,2020年硕博士达500人左右;适当拓展成人教育及其他形式的继续教育(表1)。表1全日制在校生规模年度普通本科研究生(全日制)201042006052015420030020204200500另:在职专业学位硕士从2011年起招,逐步达到500人;成人及自考学历教育逐步达到1000人。(三)总体目标到2020年,成为国内知名的产学研紧密结合、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人才基地;畜牧、兽医、水产等学科建设在国内具有鲜明的特色和优势,是国内牧渔业管理与技术创新的阵地;是国家现代畜牧业示范区的重要支撑单位,服务牧渔业产业及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高地。(四)阶段目标第一阶段(2010-2015)夯实办学基础。乘校区定位和部市共建东风,按照高水平特色校区制定和落实校区规划,调整完善专业学科,继续加大校区硬件设施建设,特别强化师资队伍建设,优化育人环境,加强内部管理。通过几年的建设,实现本科教育质量高、办学基础好、成为校内研究生教育培养单位,为实现校区可持续发展奠定良好基础。第二阶段(2016-2020)凸显特色水平。校区学科专业结构合理,硕士研究生具有适度规模,产学研紧密结合应用创新成效显著,应用科学研究取得一些标志性成果,以畜牧、兽医、水产为主要特色的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受到国内普遍好评和公认,其它学科协调发展,校园文化建设全面加强,校区特色和水平不断凸显,逐渐向研究教学型校区过渡。6三、主要任务(一)学科与师资队伍建设1.总体目标学科建设:经过10年建设,实现“一个调整、两个提升”(调整学科结构,把目前较为单一的农科调整为以农为主,经、管、理、工各学科协调发展;提升骨干学科和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