角度的由来角度概念来自美索不达米亚的巴比伦文明。众所周知,两河流域诞生了人类诸多文化遗产,角度就是之一。巴比伦人擅长天文学,他们制定角度的灵感,就来源于长期的天文观测。巴比伦人发现:从春分日到秋分日,太阳划过半个周形成的轨迹,恰好等于180个太阳的直径,受此启发,他们定义圆周为360度,平角为180度。1度就是一个太阳直径形成的角的度数,角度的符号小圈,最早就是代表太阳。此外,定义平角为180度,还与巴比伦人采用60进位法有密切的联系。最终由于180这个数字约数数目多于100或200,在应用上得到了世界范围内的普遍认同。从表面上看,它们完全没有关系。可是,为什么它们都分成分、秒等名称相同的小单位呢?为什么又都用六十进位制呢?这两种量是紧密联系着的。古代人由于生产劳动的需要,要研究天文和历法,就牵涉到时间和角度了。譬如研究昼夜的变化,就要观察地球的自转,这里自转的角度和时间是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的。因为历法需要的精确度较高,时间的单位“小时”、角度的单位“度”都嫌太大,必须进一步研究它们的小数。时间和角度都要求它们的小数单位具有这样的性质:使1/2、1/3、1/4、1/5、1/6等都能成为它的整数倍。以1/60作为单位,就正好具有这个性质。譬如:1/2等于30个1/60,1/3等于20个1/60,1/4等于15个1/60……数学上习惯把这个1/60的单位叫做“分”,用符号“′”来表示;把1分的1/60的单位叫做“秒”,用符号“〃”来表示。时间和角度都用分、秒作小数单位。这个小数的进位制在表示有些数字时很方便。例如常遇到的1/3,在十进位制里要变成无限小数,但在这种进位制中就是一个整数。这种六十进位制(严格地说是六十退位制)的小数记数法,在天文历法方面已长久地为全世界的科学家们所习惯,所以也就一直沿用到今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