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光采摘园发展概述观光农业的发展观光农业是一种以农业和农村为载体的新型旅游业,有狭义和广义两种含义。狭义的仅指用来满足旅游者观光需求的农业;广义的观光农业涵盖“休闲农业”、“观赏农业”、“农村旅游”等不同概念,主要是指在充分利用现有农村空间,农业自然资源和农村人文资源的基础上,通过以旅游内涵为主题的规划、设计与施工,把农业建设、科学管理、农艺展示、农产品加工、农村空间出让及旅游者的广泛参与融为一体,使旅游者充分领略现代新型农业艺术及生态农业的大自然情趣的新型旅游业。观光农业是把观光旅游与农业结合在一起的一种旅游活动,它的形式和类型很多。根据据德国、法国、美国、日本、荷兰等国和我国的台湾省的实践,其中规模较大的主要有5种:(1)观光农园。在城市近郊或风景区附近开辟特色果园、菜园、茶园、花圃等,让游客人内摘果、拔菜、赏花、釆茶,享受田园乐趣,这是国外观光农业最普遍的一种形式。(2)农业公园。按照公园的经营思路,把农业生产场所、农产品消费场所和休闲旅游场所结合为一体。除了果品、水稻、花卉、茶叶等专业性农业公园外,目前大多数是综合性的,包括服务区、景观区、草原区、森林区、水果区、花卉、花卉区及活动区等。农业公园的面积,因性质和功能而异,既有小型的0.3h㎡水稻公园,又有几十公顷的果树公园。(3)教育农园。兼顾农业生产与科普教育功能的农业经营形态,即利用农园中所栽植的作物饲养的动物以及配备的设施,如特色植物、热带植物、传统农具展示等,进行农业科技示范、生态农业示范,传授游客农业知识。代表性的有法国的教育农场,日本的学童农园我国台湾省的自然生态教室等。(4)森林公园。一个以林木为主,具有多变的地形、开阔的林地、优美的林相和山谷、奇石、溪流等多种景观的大农业复合生态群体。在树种结构上,针叶树上,针叶树、阔叶树与果果树树种相结结合;在土地资源利资源利用和空空间布局上,林、果、渔、菜、、花相结合,以森林风光—光与其他自然景观为主体,配套一定的服务设施、必必要的的景观建筑,在适当适当位置建设有狩猎场猎场、游泳池、垂钓区、露营地、野炊区等,是人们回归自然、休闲、度假、旅游、野营、避暑、科学考察和进行森林的理想场所。(5)民俗观光村。在具有地方或民族特色的农村地域域,利用其特有的文化或民俗,提供可供夜宿的农舍或乡村旅店之类的游憩场所,让游充分享受浓郁的乡土风情以及别具一格的民文化和地方习俗,如深圳的民俗文化村等。观光采摘园:观光果园,是现代化城市开展特色果业生产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该项目的展开,可以有力地带动当地观光业的发展,让果林经济与观光旅游相结合,充分体现生态、休闲、科普三大功能,并以其巨大的辐射能量拉动其他相关产业的发展,有力地加快了地方经济建设的步伐。现代化旅游观光果园着重强调了果园的基础条件建设,其艮好的果园建设管理和优质的果品是开发旅游、观光、采摘的前提和保证。观光采摘园,是随着近年来生活水平和城市化程度的提高,以及人们环境意识的增强而逐渐出现的集旅游、观光、采摘、休闲度假于一体,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相结合的综合性产物。观光采摘园是由最初的小规模的观光果园形式发展到统一规划的集观光、休闲、娱乐、教育为一体的有组织的观光农业园区发展的高级形态。观光采摘园将生态、休闲、科普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同时,生态型、科普型、休闲型的观光采摘园的出现和存在,改变了传统农业仅专注于土地本身的大耕作农业的单一经营思想,客观地促进旅游业和服务业的开发,有效地促进了城经济的快速发展。因此,观光采摘园的规划建设用破与立的方式而非传统的果园生产建没,以城市一农田作为一个城市整体出发点,强调了与城市生活的对话,形成了“可览、可游、可居”的环境景观,构筑出了“城市一郊区一乡间一田野”的空间休闲系统。人类文明分为三个时期,即第一产业农业业为基础的文明;第二产业工业为基础的文明;第三产业服务业为基础文明(图2-20)。按照三个产业的消长关系又可把二个时期细分成起飞、发展、完成三个阶段,且人口从乡村农田向城市转移的规模和速度受城市的吸力和乡村的推力两种基本力的控制。随着时代的变迁,在逐渐开放的条下F,世代祖居农田的人们寻求理想“乐土”的精神动力加大,于是在城市化加速发展的中期,城市的吸力力和农村的推力同时增大,传统的农业产模式也受到休闲度假、观光采摘业等三产业的影响。传传统的果建设、农)种植等农业生产仅仅体现了第一个层次的功能。观光采摘园景观规划建设则充分体现出了以提果品为主要农产品的第一性生产、保护与维持生态环境平衡以及作为一种重要的旅游观光资源的三个层次功能(图2-2J)。如北京市大兴区采育镇葡萄观光采摘园——葡萄庄园观规划设计中,办公区以原有划建设的办公楼为主,办公区求安静,所以和服务管理区分划出来,单独成区。服务管理区贴办公区,以葡萄展厅和葡萄摘联栋温室为主体,是整个葡萄观光采摘园最主要的人流集中地,游客活动,然后乘坐园内电游览观光车出发。在这里休憩、进餐、游览、咨询,由园区方面组织分配,安排导游,讲解葡萄的科技文化知识和葡萄采摘知识及注意事项等。因因此北京市大区采育镇葡萄观光采摘园葡萄庄园的规划建设使整个观光采摘园仅具有了植物观赏和果园采摘两个简单功能,还适当结合城郊休闲、农园生活和生产体验、乡土教育等功能,甚至还有果实等乡土特产加工的互动服务。国内外观光采摘园发展概述果品、蔬菜等农业作物在园林中的应用由来已久,在我国林发展的初始阶段周朝的苑、囿中,便栽有大量的桃、梅、木瓜等农作物。《诗经周南》中就有颂桃的诗句:“桃之夭夭,其叶蓁蓁。之子于归,宜其家人。”生动地描述了桃花盛开,枝叶茂盛,硕果累累的美景。《周礼地官司徒》记载:“场人,掌国之场圃,而树芝粟、珍异之物,以时敛而藏之。”郑玄注:“果,枣李之属。瓜瓠之属。珍异,蒲桃、枇杷之属。”这句话译成今文就是:“场人,掌管廓门内的场圃,种植瓜果、葡萄、枇杷等物,按当时收敛贮藏。”这样,在约3000年前的周朝,我国已有了家葡萄和葡萄园,并且已知道怎样贮藏葡萄,在当时,葡萄是作为皇家园林中的珍异果品。蔬菜也同样运用在了今天的城市园林景观中,如深圳第五届中国际园林花卉博览会中的“力“瓜果园”,主要是釆奇异瓜果、蔬菜品种来营造具有丰富园林色彩的栽培景区,既有观赏价值,又有科普教育意义图2-23—图2-26)。入口标志性景石,简洁、自然、环保。蜿蜒溪流贯穿园,分外亲切、宁静,曲优美、图案丰富的大理石园路指引着游客的观线路。为增加趣味性和观赏性,园内精心设计了许多特色园林小品,如框景瓜果竹架、竹亭、花架廊、园林木桥、竹门、木架亭等。植物配置以奇花异果为主体,采用岭南园林植物配置手法,使植丰富的色彩、柔和多变线条、优美的姿态及风韵有机地结合起来。在欧洲关于伊甸园的神话描述中,记录下了人们对于梦想与神秘的极乐世界的向往,而这个极乐世界是与外界分离的安全性很好的空间,里面种植了奇花异果。在古埃及和中世纪欧洲的古典主义花园里不仅种植着各式各样的花卉和蔬菜,而且还有枝头挂满果实的果树,以供贵族们观赏食用。在这一时期,园林中也相继出现了葡萄园、橘园、蔬菜园、稻田、药圃等或规则或不规则的园中园(图2-30~图2-31)。在16世纪,意大利最有权力的美第奇(Medici)家族不仅在大城市拥有住宅,在托斯卡纳(Tuscan)郊外还有16栋别墅。美第奇家族的装饰画证明景观是家庭财富的基础,而且这枣丫,成为非常美丽的景观。在以后的二三百年里“农业景观是漂亮的”这一思想逐渐盛行。贵族有闲心欣赏农业景观之美丽,但与农民不同的是别墅的主人并不直接创造景观。直到最近一百里,伴随教育和休闲活动的普及,对农业生产景观的欣赏逐渐为各阶层所接受。这样的理念,即景观可以同时具有观赏性和生产性,启迪了许多西方的景观设计。如英国东茂林生态园利用各类果树作植物造景材料,大大丰富了园区景观,并为旅游者提供了果品观光、采摘等其他城市公园所不开展的活动(图2-32一图2-37)。随着城市的全球性扩张,“城市文化病”也日益严重,公共领域内众声喧哗,资本权力的控制与反抗,族性文化间的差异、断裂和冲突,使公共交往和共识成为当代城市的一大突出问题。鉴于此,后城市中最典型的有机城市、生态城市等模型便充分反映了对自然的回归和高度的开放性。城市时代的中间景观(MiddleLandscape)实际上是后工业时代城市与乡村的不断融合,反映的是城乡一体化的景观。随着近代生态科学的发展,对城市中的生态环境日益关注,对原农业环境更加注意保护。在城市建设中,城市农田同城市公园比较,有许多优越性。表2-1是英国国会周地区位于有2500名儿童的居住小区内的3hrri2城市公园和城市农田的成本效用比较,乏。显然,城市田作为城市休闲与开放空间具有很多的优点,是未来发展的一个方向。国外观光采摘园发展概述19世纪30年代欧洲已开始农业旅游,然而,当时观光农业并未被正式提出,仅是从属于旅游业的一个观光项目。20世纪中后期,旅游再是对于农田景观的欣赏观看,代之相继出现了具有观光职能的观光农园,农业观光游逐渐成为其休闲生活的趋势之一。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人)旅游度假需求的臼益增大,观光农业园由单纯观光的性质向休闲度假等功能扩展,目前一些国家又出现了观光农园经营的高级形式,即农场主将农园分片租给个人家庭或小团体,假日里让他们享用。1982年由欧洲15个国家共同在芬兰举行了以农场观光为主题的会议,探讨并交流了各国观光农业的发展问题,各个国家也在此基础上有了不同程度的发展。(1)意大利意大利在1865年就成立了“农业与旅游全国协会”,专门介绍城市居民到。农村去体味野趣,与农民同吃、同住、同劳作或者在农民土地上搭起帐篷野营,或在农民家中住宿。目前,农业旅游在发达的意大利旅游业中成为一支新兴的生力军,又被称作“绿色假期”,它始于20世纪70年代,在80—90年代发展成熟起来。意大利的农业旅游已与现代化的都市、多姿多彩的民风民俗、新型的田园生态环境融合在一起,对农村资源综合开发和利用、改善城乡关系,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2)德国市民农园起源于中世纪德国的KlienGarden,那时德国人多在自家的大庭院里划出一小部分上地作为园艺用地,享受亲手栽培作物的乐趣。而德国观光农业的真正发端始于19世纪,19世纪初德国政府为每户市民提供了一小块荒丘,市民用作自家的“小菜园”,实现蔬菜生产自给自足。19世纪后半叶,德国正式建立了“市民农园”体制,其主旨是从建立健康社会的理念出伊,‘在狭窄公寓里的都市居民能够得到充足的营养。近年来德国建立市民农园的宗旨已发生很大的变化,转向为市民提供体验农家生活的机会,使久居都市的市民享受田园之乐。市民农园的土地来源于两大部分:一部分是镇、县政府提供的公有土地,另一部分是居民提供的私有土地。每一市民农园的规模约有2h㎡。大约50户市民组成一个集团,共同承租市民农园,每个承租人租地100㎡。租赁者要与政府签订为期25—30年的使用合同,自行决定如何经营,种花、植草、种菜或是栽树、养鱼政府都不加干涉,但其产品却不能出售。如果承租人不想继续经营,可以中途退出或转让,市民农园管委会选出新的承租人继续租赁,新承租人要承担原承租人合理的已投入的费用。目前,德国市民农园呈兴旺之势,承租者已超过80万人,其产品总产值占到全国农业总产值的三分之一。在德国的都市或中小城镇中,到处都有不同形式的市民农园,如仅在门根(Mengen)市区就有约8000个。德国城市郊区设有“市民农园”,规模不大(一般2h㎡,分成40~50个单元),出租给城市居民,具有多功能性,可从事冢庭农艺、种菜、花卉、果树,达到生产乐趣、回归自然、休闲体验的需求。(3)日本日本属于较早研究和发展都市观光农业的国家,早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时日本国内即已有人提出发展都市农业的观点,但真正开始实施则是在20世纪六七十年代之后。日本的都市农业定位在特大国际化大都市的局部地区,其主要作用体现在两大方面,即“食”与“绿”。“食”就是为市民提供生活所需的各种新鲜的农副产品,发挥农业特有的经济功能;“绿”是指为市民营造生存所需的绿色生态环境,发挥其保持生态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