规划与中国发展走向(国情与发展-清华大学,胡鞍钢)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Anganghu@mail.tsinghua.edu.cn“十一五”规划与中国未来发展走向胡鞍钢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2005年10月17日@mail.tsinghua.edu.cn需要讨论的问题‰中国计划体制是如何改革的?为什么要从“计划”到“规划”?‰国际社会是如何评价“十一五”规划的?他们为什么比以往更关注中国和她的发展走向?‰中国即将开始实施“十一五”规划,它的背景是什么?有什么有利条件?又有什么不利条件?如何判断“十一五”所处的发展阶段和特点。@mail.tsinghua.edu.cn需要讨论的问题‰“十一五”面临的主要挑战是什么?‰为什么“十一五”时期要坚持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十一五”的发展目标和基本方针是什么?‰“十一五”时期的主要任务是什么?‰中国未来的走向是什么?@mail.tsinghua.edu.cn内容提要‰中国计划体制改革:从计划到规划‰国际社会对“十一五”规划的基本评价‰“十一五”时期的背景(国际背景,发展背景,体制背景,历史起点)‰“十一五”规划的指导思想和主要方针‰“十一五”时期存在的主要经济和社会问题@mail.tsinghua.edu.cn总的评价‰《建议》站在全局和时代的高度,精辟概括了“十五”时期取得的巨大成就,深刻分析了面临的国内外形势,实事求是地指出了存在的突出矛盾和问题,明确提出了未来五年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指导方针、奋斗目标、主要任务和重大措施。(全国政协,2005年10月14日)@mail.tsinghua.edu.cn我的评价‰《建议》表明中国在创新自己的发展模式,走出一条自己的发展道路。‰发展是硬道理,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更是硬道理。改革开放以来27年的高速发展,创下了中国历史也是世界历史上的最高发展速度记录。当前中国所面对的已经不是是否要加快发展的问题,而是如何发展的问题;不是要进一步提高增长的速度的问题,而是要明显地改善发展的质量的问题。这需要转变发展观念,创新自己的发展道路,转入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轨道。@mail.tsinghua.edu.cn中国计划体制改革:‰从“一五”计划到“十一五”规划‰1949年《共同纲领》规定了中国要搞计划经济。‰“一五计划”:根据苏联的现成经验和体制模式,1952年11月中国决定建立国家计划委员会(简称国家计委),负责编制长期计划和年度的国民经济发展计划,对各个部委及地方的国民经济计划有审查和检查执行情况的权力。1952年底建立国家计委,到1957年我国高度集中统一的计划管理体制基本建立起来,它不仅是指计划部门的管理体制,还包括财政体制、金融体制、投资体制、物价体制、物资供应体制、劳动人事体制和分配体制等。@mail.tsinghua.edu.cn‰计划编制程序分为三个步骤,首先自上而下地布置编制计划、任务与控制指标;然后自下而上地将编制计划草案逐级上报;再自上而下地批准下达计划。‰从计划管理的内容来看,包括人、财、物各个方面的计划,如产品计划、劳动计划、材料供应计划、成本计划、产品分配计划、基本建设计划和财务计划。@mail.tsinghua.edu.cn‰“一五”计划的基本目标是,在中国尽快实现国家社会主义工业化。它的基本内容是:建立独立完整的工业体系,改变工业的落后状况,提高国家自力更生的能力,力争从1953年算起,经过大约3个五年计划(指1953-1968年),把中国建设成为一个强大的社会主义工业国。@mail.tsinghua.edu.cn‰“一五”时期是中国经济发展的第一个黄金时期,经济增长率为9.2%;国外中国问题专家估计有所不同,在6-9%之间,呈现前所未有的高增长。‰也是中国社会进步的第一个黄金时期,出现了社会大变迁、大转型。@mail.tsinghua.edu.cn‰“一五”计划是苏联模式的翻版‰1960年6月毛泽东在《十年总结》中讲,前八年(指1949-1957年)照抄外国(指苏联)的经验;‰毛泽东对计划经济体制的两次改革@mail.tsinghua.edu.cn‰改革的起点‰1979年以前,国家计委对25种主要农产品实行指令性计划管理;1979年由国家计委负责平衡、分配的统配物资为256种。‰1983年中国首次放弃实行指令性计划的传统作法,转变为实行指令性计划、指导性计划和国家计划指导下的市场调节3种管理方式。@mail.tsinghua.edu.cn‰1984年十二届三中全会通过的《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提出,计划工作的重点要转到中期和长期计划上来,适当简化年度计划。计划的重点开始由年度计划为主逐步向中期计划和长期规划为主转变。1986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年规划和“八五”计划纲要》是建国以来第一次进行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年规划,也是第一次把十年远景规划与五年中期计划结合起来。@mail.tsinghua.edu.cn‰到1985年由国家计委负责平衡、分配的统配物资下降为20多种;在价格、外贸、外汇、劳动工资和文教卫生等方面都大大减少指令性计划,扩大了指导性计划。‰1993年11月中共十四届三中全会《关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决定》要求国家计划的制定和实施要以市场为基础,总体上是指导性计划,计划要具有宏观性、战略性和政策性,要完善宏观经济监测预警系统。1992年由国家计委负责平衡、分配的统配物资还有19种,但是统配的比重大为减少。@mail.tsinghua.edu.cn‰1995年将计划指标分为三类:“宏观调控目标”;“预期目标”;“国家公共资金和资源配置指标”。同时进一步减少年度计划指标体系,大幅度减少和简化工农业产品产量指标。‰2001年3月通过和批准的《十五纲要》是战略性、宏观性、政策性的规划,是“十五”期间(2001年至2005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宏伟蓝图,是全国各族人民共同奋斗的行动纲领。@mail.tsinghua.edu.cn五年计划是如何制定的‰中共中央五届全会正式通过《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五年计划和十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由中共中央常委、国务院总理作说明。‰第二年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上,由国务院总理作《关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五年计划和十五年远景目标纲要的报告》,正式通过和批准《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五年计划和十五年远景目标纲要》。@mail.tsinghua.edu.cn《五年计划和十五年规划》的主要内容‰前一个五年-完成情况‰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指导方针和奋斗目标‰宏观调控目标和政策(经济增长速度、价格总水平、固定资产投资、财政收支、货币供应、国际收支、人口和就业)‰国民经济发展‰科技教育发展‰区域发展‰经济体制改革‰对外开放‰社会发展和可持续发展‰其他领域发展@mail.tsinghua.edu.cn从计划到规划变化的特点‰中国计划体制改革是渐进式的革命。‰在制定计划和规划的目标特点发生重大变化。‰计划或规划的内容发生了重大变化。‰计划和规划制定更强调引导性。‰在计划或规划制定方法有明显的变化。‰在决策机制上发生重要变化。@mail.tsinghua.edu.cn“十一五”规划的国际背景‰国际背景:有利条件‰经济全球化‰IT革命‰中印等非西方国家崛起‰国家竞争力明显提高:中国出口占世界市场和欧美日三大市场比重不断提高;‰中国在世界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日趋重要‰中国尽量避免处于世界重大冲突的焦点(胡锦涛,2004年1月)‰中国与世界的关系越来越紧密‰中国对世界的影响越来越大‰中国成为世界和平与发展的重要力量@mail.tsinghua.edu.cn‰不利条件‰国际环境中不确定性因素的潜在风险越来越高;‰国际竞争更加激烈;‰各国贸易壁垒和贸易保护主义增多;‰石油等资源对外依存度增高增加风险和成本;‰与美国之间某些战略利益的冲突会进一步加大。@mail.tsinghua.edu.cn‰中国如何利用全球化和新技术革命的历史机遇‰中国如何融入世界经济‰中国如何自主发展、自我约束发展、自我调整发展、主动合作发展@mail.tsinghua.edu.cn“十一五”规划的国内背景‰发展背景:中国已经进入下中等收入水平,HDI属于上中等水平且在向高水平过渡;仍处于人口红利阶段,但是老龄化速度加快;工业化加速;城镇化加速;教育、科技和文化进入“黄金发展期”;进入全面发展、协调发展时代。‰体制背景:正处在改革的攻坚阶段;也处在改革利益调整和风险时期;市场化在加速,竞争成为重要机制;需要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政府改革成为焦点;“一国两制”开始向“一国一制”转变;进入全面改革时代。‰决策背景:从政府决策到厂商决策或市场决策;从集中决策到分散决策;从个人决策到集体决策;从固定决策到灵活决策;从封闭决策到开放决策。@mail.tsinghua.edu.cn‰有利条件‰形成全方位对外开放格局,成为最重要的发展动力;‰改革成为发展的主要动力;‰巨大的国内市场需求是重要的优势;‰丰富的劳动力,迅速增长的人力资本是发展的重要基础;‰基础设施明显改善,创造了吸引私人投资和FDI的良好环境。@mail.tsinghua.edu.cn‰不利条件和限制因素‰城乡差距、地区差距、居民收入差距持续扩大,就业和社会保障压力增加,教育、卫生、文化等社会事业发展滞后,人口增长、经济发展同生态环境、自然资源的矛盾加剧,经济增长方式落后,经济整体素质不高和竞争力不强等。@mail.tsinghua.edu.cn‰当前国内国际形势对我们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是有利的。(胡锦涛,2004年1月)‰今后五年,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具有许多有利条件,也面临不少困难和问题。(十六届五中全会公报,2005年10月)‰居安思危,抓住机遇,迎接挑战,克服困难。(胡锦涛,2004年1月)@mail.tsinghua.edu.cn不确定性因素与冲击‰“九五”时期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国内需求下降,出现通货紧缩大规模结构调整,失业高峰‰“十五”时期美国等国家遭受恐怖主义袭击2003年伊拉克战争的爆发SARS危机2004年全球石油价格高涨

1 / 50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