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高中地理会考复习要点必修11、天体系统层次示意图,太阳系模式图,地球在其中的位置。2、地球是太阳系中一颗特殊的行星:存在生命3、太阳对地球的影响(1)太阳辐射是地球的主要能量来源;太阳辐射能是维持地表温度,促进地球上大气、水、生物活动和变化的主要动力(2)太阳活动对地球的主要影响:产生“磁暴”和“极光”;干扰电离层和无线电短波通讯;极光;自然灾害(地震、水旱灾害)4、地球运动:(1)方向:自西向东(图);理解地球自转与公转运动的一般特点及产生的地理意义;(2)自转地理意义:昼夜交替、地方时差(东早,先见日出;西晚后见日出)、水平运动物体偏转(北半球右偏,南半球左偏)(3)黄赤交角及影响③②①河外星系其他恒星系统④其他行星系统赤道南回归线北回归线③④②①⑤AB0°C③④①②BDCAⅠⅣⅢ¤Ⅱ赤道平面黄道平面黄赤交角23°26′地轴指向不变太阳直射点回归运动(图、规律)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图、规律、人影长短)自转公转四季和五带公转的地理意义25、地球内部圈层与外部圈层结构示意图:各全层名称、岩石圈(地壳和上地幔顶部)6、大气的受热过程(图、描述)地球大气的根本能量来源是太阳辐射(A、B)→大部分到达地面→增温-----地面辐射(C)是近地面大气的直接热源-------大气逆辐射(D)对地面起保温作用7、热力环流(图):(1)形成原因:地面冷热不均→大气垂直运动的直接原因。(2)大气水平运动(风)的直接原因:水平气压梯度力。8、绘简图说明全球气压带、风带的分布(名称)及其季节移动(随太阳直射点移动)规律;结合实例说明气压带、风带的分布与移动对气候的影响(各气压带、风带的干湿状况,地中海气候、温带海洋性气候、热带沙漠气候、热带雨林气候、热带草原气候分别在什么气压带、风带的影响下,形成什么样的气候特征)。9、运用简易天气图,简要分析锋面、低压、高压等天气系统的特点。(1)判读简易天气图,冷暖气团、冷暖锋、高低压等天气特征;风向、风力(2)了解影响我国及学校所在地区的主要天气系统-----冷锋→冬季寒潮、北方夏季暴雨、冬春沙尘暴。10、自然灾害发生的主要原因及危害:寒潮危害:霜冻、冰冻等冻害;大风毁坏建筑、牧场、船只;大雪、冻雨压断电线、电线杆,通信和输电线路中断,交通受阻。地震成因:主要为内力作用→岩层错动、断裂。沙尘暴成因:大风;降水少,蒸发强;开垦草原、过度放牧等毁草;毁林洪涝和干旱:在我国危害范围大。11、全球气候变化的影响:气候变暖→冰川融化→山地雪线上升,改变冰川生态环境,海平面上升,部分沿海地区被淹没。气候变暖→积温增加,农作物增产(高纬度地区);干旱加重农作物减产(低纬度地区)气候变暖→影响水循环过程:蒸发加大→降水量和降水分布→洪涝、干旱增多、加强①②③④90°N60°N30°N0°BD23.5°NAC312、运用示意图;说明水循环的过程和主要环节;理解水循环的地理意义。(1)环节是指实现水的循环运动的途径,主要包括降水、蒸发(蒸腾)、径流(地表径流---受人类影响最大、地下径流)、水汽输送等。(2)水循环的地理意义①维持着地球上各水体之间的动态平衡,使淡水资源不断更新。②水循环促进了自然界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由此对生态、气候、地貌等都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将水圈、岩石圈、大气圈和水圈联系起来。13、洋流(图):(1)类型(寒流、暖流):判断(2)洋流的形成动力是盛行风;(3)能绘制世界洋流分布模式简图,掌握洋流的分布规律:以副热带为中心的大洋环流:北(南)半球顺(逆)时针方向流动;以副极地为中心的大洋环流:北(南)半球逆(顺)时针方向流动(4)分析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气候:寒(暖)流降(增)温减(增)湿。海洋生物资源和渔场分布:寒暖流交汇处和上升流处,营养盐类多,浮游生物多,成渔场;航行:顺(逆)流快(慢);寒暖流相遇,形成雾,不利航行。污染:有利于污染物扩散,加快净化速度;扩大污染范围。14、水资源的数量和质量对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影响:水资源的数量少和质量差与需求大(经济发展和人口增加)相矛盾→水危机←修水库----调节水量的季节变化;跨流域调水---解决水资源空间分布不均问题;海水淡化;人工增雨;节水宣传;改进农业灌溉技术;工业水循环利用;防治水污染。15、结合实例,分析造成地表形态变化的内、外力因素(1)内力作用:能量来源于地球内部。表现为地壳运动、岩浆活动和变质作用。在地表形成大陆与洋底、山脉(褶皱山---喜马拉雅山脉、断块山、火山)与盆地等,使地表高低不平。图:断层;褶皱(背斜,向斜)---高大的山脉和谷地;只有内力作用下,背斜成山,向斜成谷;再在外力作用下,背斜成谷,向斜成山;(2)外力作用:能量来源于地球外部,主要是太阳辐射能。流水、风、冰川等表现形式为风化、侵蚀、搬运、堆积等黄土高原千沟万壑的地表形态,主要成因是流水侵蚀搬运作用。河流地貌:河流上游----侵蚀地貌为主河流下游----堆积地貌为主:冲积平原④E③②①0°30°S60°S30°N60°N90°N90°S①②③④风力侵蚀地貌风力堆积地貌4气候生物水文土壤地貌16、运用示意图说明地壳内部物质循环过程(1)岩石的分类:岩浆岩、沉积岩和变质岩三大类(2)岩浆岩、沉积岩、变质岩之间,及其与岩浆间的相互转化。①——冷却凝固(内力作用)②——外力作用、固结成岩③——变质作用(内力作用)④——重熔再生(内力作用)17、举例说明地表形态对聚落及交通线路分布的影响(1)地表形态对交通线路分布的影响:山岳地区:修建交通线路,成本高,难度大,以公路为主(成本相对较低、难度相对较小);主要分布在山间盆地和河谷地带,迂回前进。平原地区:公路尽量在交通流量最大(多经过村镇)、线路最短、占耕地最少之间寻求平衡。(2)地表形态对聚落分布的影响:平原:城市发育的理想环境,因其地势平坦,土壤肥沃,便于农耕,利于交通联系和节省建筑投资。城市多为团块状,如成都、合肥、华盛顿。高原、山区的河谷或开阔的低地也有城市分布。受河流和地形的共同影响,城市多呈分散状态(如重庆),谷地中的城市多为条带状(如兰州、洛阳、西宁、宜昌);18、自然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1)整体性:各地理环境要素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相互渗透的。(2)差异性:陆地自然带:有代表性的植被和土壤类型,具有一定宽度、呈带状分布。地域分异规律及其原因:从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规律:沿纬度变化的方向,自然带作有规律的更替;以热量为基础;受太阳辐射从赤道向两级递减的影响。从沿海向内陆的地域分异规律:从沿海向内陆,自然景观呈现出森林带、草原带、荒漠带的有规律变化;受海陆分布的影响,以水分变化为基础。山地垂直地域分异规律----随海拔变化,水热状况差异。dcba②ⅡⅠ①山地村镇河流公路方案海洋ABCD5高中地理会考复习要点必修21、分析不同人口增长模式的主要特点及地区分布(1)人口增长模式是由出生率、死亡率和自然增长率共同构成的(2)人口增长模式的主要类型及其特点、地区差异:原始型(①、丁):高出生率、高死亡率、低自然增长率传统型(②、乙):高出生率、低死亡率、高自然增长率现代型(③、丙):低出生率、低死亡率、低自然增长率;容易出现人口老龄化;发达地区(欧洲和北美)、中国大多数发展中国家和世界人口增长模式处于由传统型转向现代性的过渡阶段2、举例说明人口迁移的主要原因。(1)人口迁移影响一个地区人口数量的变化(总增长率):北京,人口迁入,总增长率高于自然增长率;河南,人口迁出,总增长率低于自然增长率。表2003年北京市与河南省人口增长指标(%)自然增长率总增长率北京市-0.0155.292河南省0.5640.562(2)影响人口迁移的主要因素:经济因素起重要作用(如20世纪80年代以来的中国人口迁移),此外还有战争、宗教、社会变革、国家政策、生态环境变化(如太平洋岛国图瓦卢举国迁到新西兰)、个人动机和需求等。(3)人口迁移的方向:从发展中国家流向发达国家;由乡村迁往城市。(4)人口迁移的影响:调节人口空间分布和人才余缺,加强民族融合和文化交流,促进经济发展和缩小地区差异。①②③0.00%100.00%流入流入74.40%25.60%城市乡村0.00%100.00%流出流出27.00%73.00%城市乡村迁出迁入63、说出环境承载力与人口合理容量的区别。环境承载力:环境能持续供养的人口数量。表示环境对人口容量的限度。人口合理容量:按照合理的生活方式,保障健康的生活水平,同时又不妨碍未来人口生活质量的前提下,一个国家或地区最适宜的人口数量。人口合理容量总是小于环境承载力4、城市与城市化:(1)城市主要功能区及分布、原因:商业区(①):市中心(如王府井)、交通干线两侧或街角路口,因交通便捷,带来消费者多。工业区:靠近河流、铁路、公路等交通便捷的地带。住宅区:高级住宅区多在城市的外缘;低级住宅区多在内城和工业区附近。(2)不同规模城市服务功能的差异:①城市在区域中的作用:行政管理中心(我国的省级行政中心)、商业服务中心、经济增长中心、交通运输中心②不同等级城市服务种类、范围的差异:小(大)城市:服务种类少(多)、级别低(高),服务范围小(大)。如北京和通州比较(3)地域文化:城市中的建筑风格最能够体现地域文化特征。我国北方民居方位正南正北且墙体严实厚重,有院墙;西北民居屋顶坡度平缓甚至为平坦状;南方民居屋顶坡度较大,无围墙。(4)城市化:①城市化的特点:城市规模扩大、农村人口转变为城市人口、乡村地区转变为市区②城市化水平应和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③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对自然地理环境的影响:不良:环境污染(乙);土地质量下降;绿地面积减少;生物多样性减少;地下水运动发生变化;气候发生变化,城市热岛。有利:平整土地、绿化环境。对人文地理环境的影响:农业人口比重下降(必然)。不良:交通拥堵(甲)、居住条件差;就业困难,失业人口增多;社会治安、贫困、内城衰落等问题。有利:带动区域经济发①②③④地租等值线分布示意图商业住宅工业农业ABC距市中心距离地租水平0城城市市土土地地利利用用和和功功能能分分区区(如王府井)如北京的方庄如北京亦庄经济开发区7展;生产和生活方式、价值观念等改变,推动社会进步。城市化进程中问题的解决措施:1)建立卫星城、开发新区,以控制城市中心区规模;2)改善城市交通和居住条件;3)保护和治理城市环境;4)积极发展轨道交通,以减少环境污染和交通拥挤5、农业区位因素和农业地域类型(1)影响农业生产的区位因素:是变化的①自然因素:气候(昆明花卉生产):热量----影响耕作制度(海南岛三季稻,东北一年一熟)、种类(北方甜菜,南方甘蔗)、产量。降水----农业生产类型(我国西北畜牧业,东部种植业)、农作物种类(南方水稻,北方小麦)水源----作物稳产、高产的重要条件。在干旱、半干旱地区,灌溉水源成为能否发展种植业的关键因素(我国河套平原、河西走廊的灌溉农业;新疆的绿洲农业)地形---农业生产的类型(三江平原的种植业;千烟洲立体农业)。土壤---农作物产量、种类(我国江南丘陵地区的茶树,黑龙江的大豆)②社会经济因素:市场----决定类型和规模(农民在不同年份扩大或缩小某种农作物种植面积)交通----市场范围(北京市场上出现了品种繁多的热带水果)政策----影响农作物种类、种植规模(我国商品性农业基地的建设)劳动力----类型和经营方式(季风水田农业)科技:冷藏、保鲜技术----市场范围(北京市场上出现了品种繁多的热带水果)机械---提高劳动生产率(我国东北地区的机械化生产)培育良种----提高产量,扩大农作物的区位范围(我国橡胶的种植范围由热带扩展到32°N;双季稻的种植由华南扩展到江淮地区;小麦种植高度扩展到海拔4000米的高原),影响农作物种类(2)主要农业地域类型:混合农业:谷物和牲畜混合为主种植业:季风水田农业:形成条件:热带、亚热带季风气候----雨热同期);地势平坦,便于水田管理;土层深厚、土壤肥沃;人口稠密,劳动力丰富;需求(稻米是当地人们喜爱的主要食粮);种植历史悠久,传统经验丰富。特点:小农经营;水稻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