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校本教研制度运行状况及现实问题教育部曲阜师范大学基础教育课程研究中心李保强张玲讲述提纲引言:关于基本情况的说明一、高中校本教研制度运行状况二、高中校本教研制度运行问题梳理三、推动高中校本教研制度运行的建议引言:关于基本情况的说明在义务教育阶段,校本教研得到广大中小学的一致认可和好评,教师广泛参与其中,并形成了诸多制度化的做法,推动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进行。山东省普通高中学校情况山东省现有普通高中学校共计860余所;在校普通高中生约180万人。(2004年首批进入新课程实验的高中生约65万人,将在2007年6月毕业。)现有中小学教师共计约76万人。其中,普通高中教师约10万人。高中新课改实验在山东省展开后,曲阜师范大学基础教育课程研究中心起草了《山东省普通高中校本教研制度建设指导意见(试行)》,山东省教育厅于2004年8月25日公布实施,随后,校本教研制度在各高中学校陆续建立和运行起来。为考察其在高中的建设和运行状况,我们参考相关文献,编制了《山东省高中校本教研制度建设和运行状况调查表》,并采用三种方式组织实施了调查:其一,选择三地市五所高中进行了定点调查和访谈,共发放问卷300份,回收259份,回收率86.3%;其二,对来自山东省13地市19所高中的25位教育硕士进行了问卷调查和个别交流,问卷回收率100%;其三,通过电话、书信、电子邮件等渠道,与4所高中的部分一线教师和教学领导进行了信息交流,以作为上述调查的补充。普通高中校本教研的启动一、高中校本教研制度运行状况本次调查和访谈所涉及的26所高中的校本教研制度建设、运行总体状况所反映的数据是这样的:“建有校本教研制度并付诸实施”的试点学校有10所,约占38%;其他试点学校“曾建立过校本教研制度,但一直未见执行,一切和原来一样。”来自13地市19所高中的25位教育硕士认为,本校校本教研制度形式和效果都很好的占4%,形式好但效果不明显的占24%,形式和效果一般的占52%,形式和效果均不好的占20%。调查表明山东省高中校本教研制度建设趋势良好,但运行状况不佳,高中校本教研制度的良好运行仅表现在个别试验点上,全面实施尚需时日。下面分学校、教科处(室)、教研组(含备课组)、教师个人和教研指导部门(包括高校和附设于教育行政机关的教研室)五个层面对调查结果进行逐一分析。(一)校本教研制度在学校层面的运行状况从对我省26所高中的调查结果看,高中校长大多非常支持、鼓励教师进行校本教研,但经费、行动投入不足。可见,“科研兴校”的理念要付诸实施需要校长的魄力和决心。教师在“参与教学研究的主要困难”中,71%的选择“缺少外出学习机会”;有5%的选择“时间不够”,但有教师说“只要教师有研究的方法、经验、兴趣和信心,了解了别人的成功经验,时间总是可以挤出来的。”可见,学校多给教师提供学习的机会是高中教师的心愿,也是做好校本教研的重要保障。(二)校本教研制度在教科处(室)层面的运行状况教科处(室)是校长和一线教师的纽带,被调查的26所学校中,教师认可“本校教科室在校本教研活动中发挥了重要作用”的学校有11所,约占42%;认可“本校教科室领导有较强的教科研能力”的有14所,约占54%。有教师说“教科室是专门为校本教研作秀的部门”。在回答“校本教研活动内容一般由谁提出”这一问题时,48%的教师选择“学科教研组长”,29%的教师选择“教导/教科主任”,当然,各校有各校的教研活动模式或规定,但由此也可从总体上看出,教科室在高中校本教研制度建设、运行中的组织、引领作用有待加强。(三)校本教研制度在教研组(含备课组)层面的运行状况教研组、备课组是学校落实教学工作,开展教学研究和提高教师水平的基层组织。调查结果表明:目前几乎所有学校都有定期举行各科教研活动的规定,但是教师参与的质量与热情有待提高,坦诚、合作的教研文化亟待形成。结果还表明:教师的集体教研活动能被多数教师认可,并能帮助教师个人提高、进步,但仍需进一步优化教研活动的方式、内容和过程,如加强学科之间的沟通,开展跨学科教研;打破“高三教研死角”,激活各级部教研热情等。(四)校本教研制度在教师个人层面的运行状况在被调查的有5年以上教龄的高中教师中,认为“本人已形成教学反思的习惯”的有71%,而有83%的教龄低于5年的年轻教师认为自己已形成教学反思的习惯,看来高中年轻教师经验虽少,但善于学习和反思,是校本教研的强有力的生力军。更多教师对个人专业成长道路中的“专家指导”抱有较高期待,而忽视了身边最便捷的资源“同伴研讨”,教师合作研究的意识不强,同时,对“自主研究”缺少信心。在分析“影响教师参加教学研究积极性的因素”时,“高考升学压力(60%)又大大超过“本人对进行研究的信心”(21%)和“学校激励措施”及“学校教研气氛”(各占10%左右),可见,高考升学压力仍是牵制高中学校和教师各项活动的最重的砝码。(五)校外督促对校本教研制度运行的影响状况在参与调查的290位高中教师中,有17%的教师认为“本县/市教研员对本校教师教研工作指导得力”,教师们对“最欢迎的县/市教研活动形式”的选择出现校际不同:办学条件、师资力量较好的学校56%的教师选择“指导课题研究”,23%的教师选择“教学观摩课”;一般学校教师选择的两项结果的比例则与此相反。但总体上选择“教学评比”与“教研员来校听课、评课”的很少。说明高中教师认为教研室组织的评比、指导活动意义不大,教师对教研员有更高的希冀与要求。总的看来,教师对个人专业成长道路中的“专家指导”抱有较高期待,而只有46%的学校能与高校或教研部门保持合作、研究。同时,教师们期待高校专家能“参与”到他们的课堂与研究中来,渴望有较高层次的理论引领课堂教学实践水平的提升。二、高中校本教研制度运行的问题梳理应当认识到,校本教研制度在山东省高中的运行业已取得一定的成就,如出台了《山东省普通高中校本教研制度建设指导意见(试行)》;校本教研理念得到认同、地位得以巩固、制度建设受到重视;教学方式和行为出现了积极地变化,平等、对话与交流的师生关系初步呈现;学生自主和探究学习的意识正在逐步增强。进一步落实了教科研工作的先导地位,“校本研究”已初步形成风气。但是校本教研制度在山东省高中的建设运行尚处在起步阶段,难免出现一些问题,只有实事求是地发现问题,才能有效地解决问题。(一)校长及各级教研组织在校本教研中的作用发挥有限1.校长参与校本教研具有一定的现实困难。校长是建立以校为本的教研制度的第一负责人,而且是学校所有事务的第一负责人,尽管理论上要求每一位校长都能成为专家型校长,事实中许多校长不得不成为陷于处理内政外交的事务型校长,校长参与教研心有余而力不足。有教师说:“校长参与教研主要表现在检查、观察教师们的集体教研情况,参与课题研究也常常是挂名而已,他哪有时间亲自搞课题研究呢。”2.教科处(室)的地位、作用发挥不力。教科处(室)在学校的地位和作用没有得到普遍发挥,有的学校把它当成“花钱的部门”,计算工作量时是最少的;有的学校把它作为专门为校本教研作秀的部门,校本教研活动被教科室一家承担了;有些学校的教科室几乎是一个空悬部门,任务是公布上级教研部门下发的教研课题,上交、保存教师的课题结题报告,俨然学校的课题档案室。教科室主任则承担着和其他教师同样的教学工作量,是专职的学科教师,兼职的教科室主任。3.教研组、备课组工作被动。集体教研活动需要教务处提前通知并监督执行;教研活动时间长短各科一致,铃声一响,活动嘎然而止;集体备课、听课也是按照“上级”安排,缺乏自发性;论文评优、执教各级公开课的人选等依评职称需要而定。(二)教师校本教研主体地位彰显不足1.“校本教研”只是学校一部分人“作秀”。学校确实非常重视校本教研,相关的一部分教师和领导也确实在一丝不苟地践行着校本教研制度,但有教师评论说:“教科室是学校专门为校本教研作秀的部门。”校本教研的任务被学校一部分人承担,这似乎为教师们减轻了许多负担,但并不符合校本教研制度的初衷。2.高中教师被动参与校本教研。高中教师的教研活动内容48%由“学科教研组长”提出,29%由“教导/教科主任”提出,只有13%由“教师自己”提出,多数教师在教研活动中参与研究的是“别人提出的问题”,这样不利于激发教师主动探求自己教育、教学存在的实际问题。“专业成长道路上最需要的专业活动”是42%“专家指导”,29%“骨干教师示范”,只有8%的教师选择“自主研究”。3.教师的合作意识和行为相对欠缺。“集体教研活动中每位教师都能积极参与发言”的只有40%,“集体说课、评课能够真诚指出别人不足”的只有56%.4.高中教研成果应用效果不佳。教师们也渴望教育教学理念、方法的提升、改变,但又唯恐一变就乱,只有抓住多年积淀的应付高考的灵丹妙药不放,“研究”与“实践”真正成了“两张皮”。(三)教研活动内容相对肤浅和形式较为单一1.集体教研活动中,教师多不能畅所欲言。教研组长宣布本次活动的主题、任务,首先公布学校本学期教改实验课题的题目,由教师依个人兴趣随意挑选;接着宣读两篇与本学科有关的理论学习材料;然后自由发言,在无人自愿发言的情况下,教研组长点名个别教师发表自己的看法,其间其他教师有的低声交谈,有的默不作声,还有的在看书、备课。时间到,教研活动结束,教研组长填写一份教研活动记录表,准备上交。一位年轻教师告诉我们:“其实我很想把我的教学困惑、问题在教研活动会中提出来,一直找不到机会,别人都不说,自己说出来怕人笑话。”据了解,多数教师也有这样的想法,大概大家都有“清高”心理,不愿放下架子先开口。现在各学校都制定了集体备课制度,教师们能按时参加每周一次的集体备课,下一步要解决的就是教师如何参与的问题。2.“学科本位”明显,跨学科研究依然困难。高中教师认为教研活动中“本学科与其他学科能够沟通、融合”的只有36%,“高考综合科目的相关学科每学期有几次集体研究活动,其他学科之间没有交流过。”3.高三背负高考之重,成为校本教研死角。在我们调查中,仅有32%的教师认为“本校高三与高一、高二有一致的教研模式”。4.“校本位”问题突出,教师缺少校际交流的机会。5.教研活动重“教”轻“研”。(四)校本教研专业扶持力量不够1.教研员工作重“教学工作”检查与监督,轻“教学研究”指导与服务。一线教师在新课改实施过程中发现的问题越来越多,迫切需要有研究人员提供专业的引领和学术的支持。调查中,只有17%的教师认为“本县/市教研员对本校教师教研工作指导得力”。教师认为“教研员每学期来校指导、检查一天,主要是随机听课、检查备课、了解教学进度,并向学校领导汇报检查情况。每学期组织一次市级教研会,由教研员预先指定的两三名教师上研讨课,然后由各校代表评课。教研员还要借研讨会之机,公布并展示上学期全市统考中,本学科各校各教师的成绩排名,成绩不好的有关学校教师要受到点名批评,说是鼓励先进,激励后进。”“教研员鼓励教师进行课题研究,或教改实验,但能提供的指导很少,他们毕竟不是专搞研究的。教研员的工作以检查、督导教学为主。”“教研员对新课改的指导也是纸上谈兵,遇到问题还是老师们自己解决,各校生源、教师素质状况不同,对新教材的驾驭能力就不同,不深入课堂,就体会不到新课改的难度。”以上意见表明,大部分教研员还没有按照新课改的精神和校本教研制度的要求完成自身的角色转换,仍保持检查者、督促者的身份,游离于学校、教师之外,以致教研员的教研指导与服务未得到大部分教师的认可。2.高中教研缺乏高校专家的现场指导。将近半数的教师认为“在个人专业成长道路上最需要的专业活动”是“专家指导”,绝大多数的教师认为“参与课题研究指导”和“参与课例分析”是最受欢迎的高校专家指导教研的形式,教师们期待在校本教研中有高校专家的“参与”。小结:山东作为第一批高中新课程实验省份,在课程优化和教学改革方面,的确是比较慎重和相对成功的,但在校本教研制度的建设和发展上,尚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因为高中教师作为实践第一线的教育工作者,对于课程与教学的改革比较容易适应,而对于课程与教学问题的研究则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