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5《医学微生物学》理论教学大纲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医学微生物学》课程代码:总学时:64学时(其中理论讲授:40学时,实验:20学时)总学分:课程类别:必修开课对象:医学类专业(本科)一、课程性质《医学微生物学》是医学教学基础课程之一,是研究与医学有关的病原微生物的生物学形状、感染与免疫的机理以及特异性诊断和防治的学科。其基本理论包括细菌学部分、病毒学部分和真菌学部分。二、教学目的和要求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细菌学部分、病毒学部分和真菌学部分的基础理论、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为进一步学习基础医学、临床医学及有关课程和对微生物所致疾病的诊断、预防及治疗奠定基础。三、有关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原则性建议1、教学中要认真贯彻执行社会主义、爱国主义教育,坚持用辨证唯物论的观点,对学生进行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的训练,同时要有目的、有重点地介绍本学科国内外研究的动态、方向和新成就,以扩大学生的知识面。2、要以微生物研究的方法贯穿实验教学全过程,通过操作或演示,使学生了解微生物研究的过去、现在和将来发展的方向,要对学生进行实验结果分析、资料总结方面的训练,以培养独立思考、分析和工作的能力。四、教学大纲的使用说明1、本大纲的内容是以陆德源主编《医学微生物》(第五版)教材的章节顺序编写,分为细菌学、真菌学和病毒学等三篇,共35章,总学时为64学时,其中理论与实验之比为2:1,实验考核2学时。2、在授课过程中,教师可根据不同章节内容,采用不同教学方式传授,或以讲授为主、或携领式指导学生自学、或以实验带理论等多种灵活形式进行教学,以调动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3、本大纲是我教研室教师在多年教学中共同努力工作的结晶,在大纲编写之际,我们对所有帮助过我们的各位教授(师)表示深切的谢意。大纲正文五、教学内容及学时分配绪论学时:1学时(讲课1学时)【目的要求】掌握微生物的定义、微生物的种类(包括非细胞型微生物、原核细胞型微生物和真核细胞型微生物等三型八大类)。掌握医学微生物与人类的关系。了解微生物的发展史。【讲授要点】1、重点:微生物、病原微生物的概念与种类特点。2、难点:微生物、病原微生物概念,现代微生物学研究进展。【讲授内容】一、微生物的概念、种类与分布二、微生物与人类的关系三、微生物发展简史四、病原微生物的概念,医学微生物研究的范畴及研究对象第一章细菌的形态与结构学时:5学时(讲课3学时,实验2学时)【目的要求】熟悉细菌的大小与测量单位。掌握细菌的基本形态:球菌、杆菌、螺形菌。细菌的排列方式。掌握细菌的基本结构:细胞壁的主要组成及其功能,革兰阳性菌与革兰阴性菌细胞壁的不同点及其意义。细菌细胞浆内核糖体、异染颗粒、质粒的意义。质粒的组成及功能。L型细菌及意义。掌握细菌的特殊结构:荚膜的化学组成与致病力的关系;鞭毛的化学组成及意义;菌毛的类型与功能;芽胞的形成、特征及与消毒灭菌的关系。熟悉细菌的染色法:单染色法和复染色法(包括特殊染色)——革兰染色法的步骤、原理及意义、抗酸染色法。【讲授要点】1、重点:细菌细胞壁的功能,G+菌和G-菌的细胞壁肽聚糖的化学组成、分子结构不同点;G-菌细胞壁与脂多糖化学组成、分子结构;细胞壁缺陷细菌(L型细菌、原生质体、圆球体)的概念及临床意义。细胞膜、细胞浆及其内含物、核质的组成与功能。荚膜的化学组成、形成条件、抗原与分型及其与致病性关系;鞭毛的化学组成、数目或存在位置与鉴定关系;菌毛的性质与致病性;芽孢的结构、形成条件,芽孢对环境的抵抗力与灭菌的关系,芽孢位置与细菌鉴定意义。2、难点:细菌细胞壁的功能,G+菌和G-菌的细胞壁肽聚糖的化学组成、分子结构不同点;细胞壁缺陷细菌(L型细菌、原生质体、圆球体)的概念及临床意义。荚膜的化学组成、形成条件、抗原与分型及其与致病性关系;鞭毛的化学组成、数目或存在位置与鉴定关系;菌毛的性质与致病性;芽孢的结构、形成条件,芽孢对环境的抵抗力与灭菌的关系。【讲授内容】第一节细菌形态、大小和排列一、细菌的大小与测量单位。二、细菌的基本形态:球菌、杆菌、螺形菌。细菌的排列方式。第二节细菌的结构、化学组成与主要功能一、细菌的基本结构:细胞壁的主要组成及其功能,革兰阳性菌与革兰阴性菌细胞壁的不同点及其意义。细菌细胞浆内核糖体、异染颗粒、质粒的意义。质粒的组成及功能。L型细菌及意义。二、细菌的特殊结构:荚膜的化学组成与致病力的关系;鞭毛的化学组成及意义;菌毛的类型与功能;芽胞的形成、特征及与消毒灭菌的关系。第三节细菌形态检查法(实验室讲授)实验室讲授光学显微镜下,细菌形态观察内容;革兰氏染色的方法、原理、结果判读及意义;不染色标本检查法。一、油镜的使用及保养,细菌形态观察内容。二、细菌的染色法:单染色法和复染色法(包括特殊染色)。三、革兰染色法的步骤、原理及意义、抗酸染色法。第二章细菌的生理学学时:6学时(讲课2学时,实验4学时)【目的要求】熟悉细菌的营养物质、影响细菌生长的环境因素和基本条件(营养物质、pH、温度、气体、渗透压)。掌握细菌的生长繁殖:生长繁殖的方式、速度、不同生长期及生长曲线和影响因素。掌握细菌的代谢产物及其实际意义:分解代谢产物(蛋白质分解产物如靛基质试验、硫化氢试验的原理及意义)在鉴别细菌上的意义;合成性代谢产物(热原质、毒素与侵袭性酶、色素、抗生素、细菌素、维生素等)及其在医学上的意义。熟悉细菌人工培养的方法、培养基的种类。掌握细菌在各类培养基中的生长情况、菌落及其意义,厌氧菌在有氧环境中不能生长的原因。了解细菌人工培养的实际应用:感染性疾病的病原学诊断、预防、治疗(药物敏感性试验指导用药)细菌学研究和生物制品制备等。了解细菌的分类与命名。【讲授要点】1、重点:细菌理化形状、代谢特点,生长繁殖条件(营养条件、环境条件)。细菌生长繁殖方式。细菌分解和合成代谢产物,及其在医学上意义。细菌人工培养方法与用途。实验:培养基概念、种类、制备原理和用途。细菌生理实验。2、难点:细菌生长繁殖条件、繁殖方式;专性厌氧菌的厌氧原理。细菌分解代谢产物与细菌鉴定(生化反应)。细菌合成代谢产物及其医学意义。【讲授内容】第一节细菌的理化性状一般讲述细菌理化形状、代谢特点。第二节细菌的营养与生长繁殖一、重点讲授细菌生长繁殖条件、繁殖方式;专性厌氧菌的厌氧原理。二、细菌生长繁殖方式、生长曲线及其意义。第三、四、五节细菌的新陈代谢、人工培养、分类一、细菌分解代谢产物与细菌鉴定(生化反应)。二、细菌合成代谢产物及其医学意义。三、实验室讲述培养基概念、种类、制备原理和用途;细菌纯种分离培养方法、结果观察,生化化反应及意义。第三章消毒与灭菌学时:4学时(讲课2学时,实验2学时)【目的要求】掌握消毒、灭菌、防腐、抑菌、无菌和无菌操作的概念。掌握物理消毒灭菌法:热力灭菌法(包括干热灭菌法与湿热灭菌法)的原理及应用对象;日光与紫外线的杀菌机理与实际应用;熟悉滤过除菌等。掌握化学消毒剂与防腐剂的概念;熟悉化学消毒剂的主要种类、杀菌机制。了解其他杀菌与抑菌法。掌握影响消毒灭菌效果的因素。【讲授要点】1、重点:消毒、灭菌、抑菌、防腐、无菌和无菌操作的概念。物理消毒灭菌法的种类、原理、应用范围。化学消毒剂的种类、名称、作用对象、使用浓度及其影响因素。2、难点:消毒、灭菌、无菌操作和防腐的概念。常用物理和化学消毒灭菌法的原理、方法和指标。【讲授内容】消毒、灭菌、抑菌、防腐、无菌和无菌操作的概念。第一节物理消毒灭菌法一、热力灭菌法。二、辐射杀菌法。三、滤过除菌法。四、超声波杀菌法。五、干燥与低温抑菌法。第二节化学消毒灭菌法一、消毒剂的主要种类。二、消毒剂的应用。第三节影响消毒灭菌效果的因素第四章噬菌体学时:2学时(讲课2学时)【目的要求】掌握噬菌体的概念;熟悉噬菌体主要生物学性状(形态与结构、化学组成);掌握毒性噬菌体、温和噬菌体和前噬菌体的概念,噬菌体和宿主之间的关系。熟悉噬菌体的实际意义(应用)。【讲授要点】1、重点:噬菌体的概念。噬菌体主要生物学性状(形态与结构、化学组成),噬菌体溶菌过程,毒性噬菌体、温和噬菌体和前噬菌体的概念。溶源性噬菌体与宿主关系。2、难点:噬菌体溶菌过程。溶源性噬菌体与宿主关系。【讲授内容】第一节噬菌体的生物学性状第二节毒性噬菌体第三节温和噬菌体第四节噬菌体的应用第五章细菌的遗传变异学时:6学时(讲课2学时,实验4学时)【目的要求】熟悉微生物变异的概念(遗传性变异、非遗传性变异)。熟悉细菌形态结构的变异、菌落变异,掌握毒力变异、耐药性变异。掌握细菌遗传变异的物质基础:染色体、质粒、转位因子,其基本成分为DNA。熟悉细菌变异的基因突变机制,掌握细菌的基因转移和重组的基本方式:转化、接合、转导、溶原性转换、原生质体融合及实例。【讲授要点】1、重点:细菌变异概念及变异现象。细菌遗传变异的物质基础:染色体、质粒、转位因子,其基本成分为DNA。细菌基因转移和重组的方式。细菌遗传变异的实际意义。实验:生物因素对细菌的影响及细菌的变异。2、难点:细菌遗传变异的物质基础:染色体、质粒、转位因子。细菌变异的机制:基因突变的分子生物学基础,细菌基因转移和重组的方式;原生质体融合的概念及意义。细菌变异在医学上的意义,包括与疾病的诊断、预防,疫苗制备、流行病学调查、基因工程等方面关系。【讲授内容】第一节细菌的变异现象一、形态结构的变异二、毒力变异三、耐药性变异四、菌落变异第二节细菌遗传变异的物质基础第三节细菌变异的机制一、基因的突变与损伤后修复二、基因的转移与重组第四节细菌遗传变异的实际意义第六章细菌的感染与免疫学时:2学时(讲课2学时)【目的要求】掌握正常菌群、条件致病菌、菌群失调和菌群失调症的概念、医院获得性感染的概念。掌握细菌的致病性与毒力的概念、细菌的毒力物质:侵袭力(包括荚膜、粘附素和侵袭性物质)、毒素(包括外毒素、内毒素的性质,致病作用及比较)。了解侵入数量与侵入部位。熟悉宿主的天然免疫(屏障结构、吞噬细胞、体液因素)和获得性免疫(包括体液免疫、细胞免疫,胞内菌感染的免疫、胞外菌感染的免疫)机制。熟悉感染的发生与发展:感染的来源(包括外源性感染、内源性感染)、感染的方式与途径;掌握感染的类型(包括不感染、隐性感染、潜伏感染、显性感染、带菌状态与带菌者)。【讲授要点】1、重点:正常菌群、条件致病菌与条件致病、菌群失调与菌群失调症、细菌的致病性、毒力、侵袭力、毒血症、菌血症、败血症、脓毒血症、带菌者概念。细菌的致病性与毒力的概念,细菌的毒力物质:侵袭力(包括荚膜、粘附素和侵袭性物质)、毒素(包括外毒素、内毒素的性质,致病作用及比较)。条件致病菌主要种类与分布,致病的条件与致病机理,医院内感染的概念与预防意义。细菌侵袭力的构成、内外毒素的主要区别。机体抗菌免疫的机理与过程。传染的发生、发展与结局。2、难点:人体正常菌群、条件致病菌与致病条件、菌群失调与菌群失调症、医院内感染的概念。细菌致病性和毒力的概念;侵袭力的概念与构成;内外毒素的主要区别及其意义。病原菌致病作用与毒力、侵入机体的数量以及侵入部位的关系。宿主抗菌免疫屏障的组成与机理;单核—吞噬细胞的吞噬作用及结果;机体正常体液与组织中抗菌物质的种类作用对象;非特异性免疫与特异性免疫的概念与区别。感染的来源、传播途径;感染的类型及其环境对其影响作用。【讲授内容】第一节正常菌群与条件致病菌第二节细菌的致病机制一、细菌的毒力物质二、细菌侵入的数量三、细菌侵入的部位第三节宿主的免疫防御机制一、天然免疫二、获得性免疫机制第四节感染的发生与发展一、感染的来源二、传播方式与途径三、感染的类型四、环境因素对感染的影响第七章细菌感染的检查方法与防治原则学时:1学时(讲课1学时)【目的要求】熟悉获得性免疫的产生方式与途径、生物制品。熟悉细菌感染的检查方法:细菌学诊断——标本采集与送检过程的注意事项(原则),致病菌的检验程序、血清学诊断。熟悉人工主动免疫与人工被动免疫的概念与常用生物制品。【讲授要点】1、重点:细菌学诊断的一般程序。特异性免疫获得的方式;人工免疫的概念、类型及其免疫效果的比较生物制品的概念,死疫苗、活疫苗、类毒素的主要种类与应用;人工被动免疫制剂的种类与应用;疫苗研究的方向与前景。2、难点:细菌学

1 / 29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