象州县“十一五”农业产业化发展规划前言农业产业化是以市场为导向,以农户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以农产品加工企业、农产品流通企业或农业中介组织(统称为农业产业化组织)为龙头,按照市场牵龙头、龙头带基地、基地联农户的形式,优化组合生产要素,把产前、产中、产后诸环节联结为一个完整的产业链,实行区域化布局、专业化生产、社会化服务、企业化管理,实现产供销、贸工农一体化的新型农业经营方式。当前,我县的农户家庭经营规模小,经营分散,组织化程度低,严重制约着农民增收和农村经济的发展。发展农业产业化,既能实现分散经营的农户与大市场的有效对接,提高农产品区域化生产规模,实现规模效应,又能有效地把生产、加工、销售联结起来,把农业标准化全面引入到农业生产、加工、流通的全过程,提高农产品质量,进而提高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促进农村经济快速发展,增加农民收入。因此,大力发展农业产业化,对实现我县“十一五”和2020年远景目标,加快我县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步伐,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为更好地贯彻落实党的十六大精神和科学发展观,推进我县农业产业化,全面提高农业竞争力,增加农民收入,加快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步伐,我局根据《象州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规划纲要》精神编制本规划。一、象州县“十五”农业产业化的发展状况(一)取得的主要成绩“十五”期间,我县加快推进农业产业化步伐,把农产品加工、销售与农户家庭经营联结在一起,提高农业组织化、规模化、市场化程度,促进了农村经济的较快发展。1、农产品加工企业迅速增加。“十五”后期,新建了一批农副产品加工企业,使全县农副产品加工企业总数达932家,农副产品加工率达35%。以红枫淀粉厂、3家缫丝厂、永龙模板厂、莲桂纸业以及8家优质米生产企业的建成和投产为标志,粮食、甘蔗、桑蚕、木薯等主要农产品的产业化生产提高到新的水平。目前,石糖公司、红枫淀粉厂正在技改扩建,投资2000万元、年加工7万吨大米的大型粮食加工企业太粮米业正在筹建中,为我县农业产业化注入了新的活力。2、初步建立了一批与产业化经营相适应的生产基地。基地是农业产业化的基础。五年来,我县按照生产专业化、布局区域化的思路,建立了优质稻、甘蔗、桑蚕、木薯、水果、蔬菜、禽畜、水产、茶叶、速生丰产林、松香等一批具有区域特色的农产品生产基地。由于成绩突出,我县先后被评(定)为全国优质稻生产基地县、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县、“十五”第二批国家“双高”糖料生产基地县、全国桑蚕标准化生产示范县和广西优质蚕茧生产基地县。3、农产品市场体系、社会化服务体系逐步建立健全。全县已建立县乡农产品市场11个,年交易额1亿元以上,建立各种农民专业合作社30多个,建立桑蚕协会、水果协会等农业专业协会120多个。同时,“三电合一”农业信息进村入户工程等社会化服务也已逐步建立和完善,有力地推动了农业产业化的发展。4、农业产业化支持政策逐步建立健全。近年来,县政府先后出台了《象州县外来投资优惠办法》、《关于切实改善投资环境,进一步加大招商引资力度的决定》和《进一步加强与广东经贸合作的实施方案》等10多个以促进招商引资、发展农业产业化为主要内容的政策性文件,为发展农业产业化提供了良好的政策支撑。(二)存在的主要问题1、龙头企业规模小。目前我县的龙头企业,年销售收入上亿元,真正能带动一批基地、牵动一个产业、并有较强应变能力的企业只有博华公司和石糖公司两家制糖企业,其它企业规模普遍偏小,对农业的辐射带动能力有限,难以满足我县农业产业化的需要。2、龙头企业与农户的利益联结机制不够完善。我县的农产品加工企业与农户之间基本上是一种简单的买卖关系,没有形成“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联结机制。在实际的运作过程中,特别是在市场供求发生波动时,由于没有有效的保障机制和利益联结机制,农产品加工企业与农户都不同程度地出现违约现象,这对农业产业化是非常不利的。3、产前、产中和产后各个环节的服务难以给农业产业化提供支撑。近年来,虽然我县在推广农业新技术、新品种和技术培训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但在信息服务、流通服务、提供优惠贷款等方面仍然很薄弱,致使我县相当一部分农户不敢参与农业产业化生产,从而影响了农业产业化的进一步发展。4、缺少具有市场竞争力的知名品牌。当今市场竞争中,最重要的是品牌的竞争。我县虽然有不少优良农业品种,但对品牌的塑造和市场开发不够,没有形成具有市场竞争力的知名品牌。如“吉象”牌优质米虽然在区内有一定的知名度,也是注册商标,但品牌的市场开发不够,没有转化成市场竞争力。5、财政扶持力度不够。由于我县财政困难,无法拿出大量资金扶持农业产业化,虽然争取到中央和自治区一定的农业产业化扶持资金,但庞大复杂的农业产业化的基础设施建设、农产品基地建设、农民各种技术培训、农产品专业市场、农产品流通体系建设,需要大量资金,目前的财政扶持力度难以满足农业产业化发展需要。二、象州县“十一五”发展农业产业化的有利条件(一)政策和外部环境有利于发展农业产业化1、国家实施“五个统筹”和西部大开发战略。我县是广西48个老、少、边、山、穷县之一,列入国家西部大开发范围,享受国家西部大开发优惠政策和自治区扶贫政策,为我县农业产业化提供了政策机遇。2、我县距广西工业城市柳州市仅70公里,可通过陆路和水路到达柳州,处于柳州强大工业的有效辐射范围内,给发展农业产业化带来了机遇。3、我县是全国优质稻生产基地县、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县、“十五”第二批国家“双高”糖料生产基地县、全国桑蚕标准化生产示范县和广西优质蚕茧生产基地县,能享受许多优惠政策,获得包括技术、资金、人才培训等方面的支持。此外,荣誉也是品牌,利用好这些政策和品牌将对我县的农业产业化产生极大的推动作用。4、当前,随着沿海发达地区产业不断升级,一些产业开始向中西部转移。我县邻近广东,具有较好的区位优势,水路可直达梧州、广州和港澳,一年四季可以通航,有利于接受发达地区的产业转移。(二)丰富的资源为发展农业产业化提供了条件1、人均耕地多。象州县面积1898.47平方公里,属典型的丘陵农业县,地形地貌以小丘陵为主,城镇规划区内的土地,没有农田保护区,基本上是旱地,地势平坦,建设农业产业化加工基地不用占用良田,有利于征用土地。此外,全县现有耕地面积80多万亩,人均耕地2亩多,大大高于全国、全区平均水平,为建立农业产业化生产基地提供了条件。2、农业条件优越。象州地处北回线附近,光照充足,雨量充沛,河网密集,水库众多,雨热同季,无污染,是发展无公害农产品的理想基地。3、物产丰富。象州素有“桂中农业明珠”的美称,盛产优质稻、桑蚕、蔗糖、花生、红瓜子、黄豆、木薯、大果枇杷、柑桔、桃子、枣子、粉葛、茶叶、百合等名优土特产,为发展农业产业化提供了充足的原料保证。4、电力资源较为充足。县内已建成5座小型水电站,另有6个电站正在建设中,电力较为充足,这为发展农业产业化提供了能源保证。要是在以前,这或许并不算什么优势。但在今天全国电力供应紧张的情况下,这对投资者是非常有吸引力的。三、象州县“十一五”发展农业产业化的指导思想、原则和目标(一)指导思想以科学发展观和新型工业化理论为指导,以市场为导向,以农民增收、企业增效、产业发展为目标,以主导产业和骨干产品为支撑,以优势农产品基地为基础,以龙头企业为核心,以农业中介组织为纽带,以项目为载体,逐步建立起产加销、贸工农一体化的产业体系和“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利益联结机制,延长产业链,提高农产品附加值,促进农业产业升级,增强我县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提高农村经济整体素质和综合效益,为加快农村全面建设小康步伐、实现“十一五”规划和2020年远景规划,奠定坚实基础。(二)遵循的原则1、市场导向原则。从市场整体来看,现代市场已经从传统的以供给为中心的“卖方市场”转变成以需求为中心的“买方市场”。因此,要积极引导农业企业和农户在选择发展何种产业及生产何种产品时,对市场进行调查研究,选择那些具有市场潜力的产业和产品,这对农业尤其重要,因为农业受自然和生物规律的影响,生产具有一定的周期性,短则几个月,长则几年。如果选择不对,好不容易生产出来市场却不需要,损失将非常惨重。2、家庭承包经营原则。坚定不移地坚持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积极探索组织千家万户农民联结社会化大市场的有效形式,鼓励土地流转,逐步推进土地适度规模经营和集约经营,实现规模效应。3、依靠科技原则。发展农业产业化必须要依靠科技,用先进科技武装农业产业化的生产、加工、流通等各个环节,提高整个产业链的生产率。4、可持续发展原则。要把保护资源和环境作为发展农业产业化的一条基本方针,贯穿到产业化的各个方面和各个环节,使农业产业化与农田基本建设、耕地保护、生态环境治理、经济社会发展有机结合起来,实现经济、社会、生态效益的有机统一。(三)发展目标1、农产品市场体系逐步完善。农产品流通体系、农产品市场信息体系逐步完善,农产品市场秩序逐渐规范,使产前、产中和产后各个环节的服务都能在市场中得以实现,为发展农业产业化提供一个良好的市场环境。2、龙头企业与农户的利益联结机制逐步完善。龙头企业与农户之间从简单的买卖关系转变成“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联系机制,使农产品生产基地成为龙头企业稳定的原料基地,促进农业产业化持续快速发展。3、龙头企业进一步发展壮大。到2010年形成年销售收入1亿元、税利超2000万元以上的龙头企业5家,年销售收入1000万元、税利100万元以上的15家,全县龙头企业带动农户占全县农户的70%以上。4、农业中介组织逐步建立健全。到2010年,发展注册会员100人以上、运作规范的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50个,培育交易十万元以上的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20个以上,建立优质稻、桑蚕、甘蔗、蔬菜、水果、畜禽、水产等主要农产品全县性的行业协会10个以上。5、农业知名品牌得以树立。到2010年,树立起1-2个自治区乃至国家级农业知名品牌,形成强大的市场竞争力,并在细分市场上占有较大的市场份额。四、象州县“十一五”重点发展和培育的产业“十一五”期间,重点发展优质稻、蔗糖、桑蚕三大产业,重点培育速丰林、畜牧水产、淀粉、蔬菜、水果产业,建立生产基地,初步培育出几个农产品名牌,打造出一批产业主导性明显、实力雄厚、市场开拓能力强、辐射带动面广的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以名牌农产品为载体,以生产基地和龙头企业为依托,促进我县农业产业化的发展。(一)重点发展的产业1、优质稻(1)基地建设。我县是全国优质稻生产基地县和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县,这是我县的优势,一方面可以从国家获得资金、技术等方面的支持;另一方面,这也是一个品牌。“十一五”期间,要充分利用好这一有利条件做好粮食基地建设。在稳定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的前提下,优化粮食种植结构和区域布局,调减普通水稻种植面积,扩大香占、红香优等优质稻种植面积,努力建设好21.78万亩无公害水稻生产基地,粮食种植面积基本稳定在55万亩左右,年产量19万吨以上,其中,水稻种植面积40万亩,优质稻种植面积占95%以上,总产达14万吨,将我县建成全区乃至全国有名的粮食生产基地。同时,利用我县是全国优质稻生产基地县和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县这一品牌优势,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发展优质稻产业化,促进优质稻产业升级。(2)产业发展方向。引导优质米加工向深度拓展,推广有利于大米整精米率提高的稻谷收获、干燥、储存技术,以及大米、油脂精深加工技术,发展优质谷加工过程的精碾、糙米调质、抛光、分级、色选、配米、营养添加、包装、米糠油深加工、米糠健康食品生产等。到“十一五”期末,年大米加工能力达7万吨,加工率提高到50%以上,提高我县优质稻产品的附加值。(3)龙头企业:太粮米业有限公司、水晶三和优质米加工厂、真龙米业有限公司。2、蔗糖(1)基地建设。我县是“十五”第二批国家“双高”糖料生产基地县。“十一五”期间,要充分利用好这个有利条件,以寺村、石龙、马坪、水晶为重点,做好基地建设,全县甘蔗种植面积基本稳定在30万亩以上,年进厂原料蔗在140万吨以上。进一步优化品种结构,大力发展高产高糖良种蔗生产,良种率达到95%以上。加大对蔗区扶持力度,抓好蔗区农田水利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