宏观经济学目录第九章宏观经济的基本指标及其衡量第一节国内生产总值一、GDP的含义二、GDP的衡量三、名义GDP与实际GDP四、与GDP相关的其他指标第二节价格水平及其衡量一、一组物品价格的衡量问题二、衡量价格水平的主要指标三、通货膨胀的含义第三节失业及其衡量一、劳动力的构成二、失业的简单分类三、充分就业和自然失业率第四节本章评析一、对GDP指标的评析二、对价格水平指标的评析三、对失业指标的评析第十章短期经济波动模型:产品市场的均衡第一节均衡国民的收入决定一、均衡国民收入决定原理二、古典经济学和新古典经济学关于均衡国民收入决定的基本原理三、凯恩斯主义关于均衡国民收入决定的基本原理:经济萧条情况下“有效需求”的决定性作用第二节短期国民收入的决定因素:消费需求与储蓄一、消费函数和消费倾向二、储蓄函数和储蓄倾向三、消费函数和储蓄函数的关系四、家庭消费函数和社会消费函数五、影响消费的其他因素及其对相关政策效果的影响六、其他消费理论第三节短期国民收入的决定因素:投资需求一、投资和资本边际效率二、影响预期收益的因素三、投资和利率四、投资的q理论第四节短期国民收入的决定因素:政府需求一、政府需求的内容二、政府对社会消费需求和投资需求的影响第五节短期国民收入的决定因素:国外需求一、国外需求的决定因素二、净出口的决定三、几个主要的国外需求影响因素第六节影响需求的重要因素:乘数一、指出乘数的概述二、投资乘数和乘数原理三、其他乘数第七节本章评析一、对均衡国民收入决定原理的评析二、对消费需求决定理论的评析三、对投资需求决定理论的评析四、对乘数机制理论的评析第十一章短期经济波动模型:产品市场和货币市场的共同均衡第一节产品市场的均衡:IS曲线一、IS曲线的前提条件:产品市场的均衡二、IS曲线的含义和推导三、IS曲线的斜率及其变动第二节货币市场的均衡:LM曲线一、货币市场均衡的含义和利率的决定二、货币需求的决定三、LM曲线的含义和推导四、LM曲线的斜率和变动第三节产品市场和货币市场的共同均衡:IS-LM模型一、产品市场和货币市场共同均衡的含义二、产品市场和货币市场的共同均衡三、产品市场和货币市场共同均衡的调整和变动第四节、本章评析一、对IS-LM模型的评析二、对货币需求理论的评析第十二章短期经济波动模型:总需求—总供给分析第一节总需求曲线及其变动一、总需求曲线的含义和相关效应二、总需求曲线的推导三、总需求曲线的变动和影响因素第二节总供给曲线及其变动一、总供给曲线的含义二、总供给曲线的推导三、总供给曲线的变动和影响因素第三节总需求—总供给模型一、总需求—总供给模型的含义二、总需求—总供给模型的基本类型第四节总需求—总供给模型对外来冲击的反应一、对总需求方面扰动和冲击的反应二、对总供给方面扰动和冲击的反应第五节本章评析一、对总需求—总供给模型的评析二、总需求—总供给模型、IS-LM模型和凯恩斯主义国民收入决定模型的比较和评析第十三章失业、通货膨胀、和经济周期第一节失业一、失业的宏观经济学解释二、失业的影响和奥肯定律第二节通货膨胀一、通货膨胀的类型和原因二、通货膨胀的影响三、菲利普斯曲线和预期理论四、通货紧缩和停滞膨胀第三节经济周期一、经济周期的定义、阶段、类型二、经济衰退三、经济周期理论四、实际经济周期理论第四节本章评析一、对失业理论的评析二、对通货膨胀理论的评析三、对经济周期理论的评析第十四章经济增长和经济发展第一节经济增长的描述和事实一、经济增长和经济发展的定义二、经济增长的一些事实三、经济增长的基本问题第二节增长核算一、经济增长的决定因素二、增长核算方程三、增长的经验估算四、经济增长因素分析第三节新古典增长模型一、基本假定和思路二、没有技术进步的新古典增长模型三、具有技术进步的新古典增长模型第四节内生增长理论一、新古典增长模型的缺陷二、内生增长理论的基本思路三、一个简单的内生增长模型第五节促进经济增长的政策一、鼓励技术进步二、鼓励资本形成三、增加劳动供给第六节经济发展指标及要素一、关于经济发展问题二、发展中国家的经济特征三、衡量经济发展的几个主要指标四、经济发展的基本要素第七节经济发展的战略一、满足基本需求的发展战略二、工业化优先战略三、平衡增长战略四、不平衡增长战略五、进口替代战略六、出口导向战略第八节本章评析一、对经济增长部分的评析二、对经济发展战略的评析第十五章开放经济的宏观经济学第一节国际收支与汇率一、国际收支平衡表二、汇率与汇率制度三、国际收支的平衡第二节蒙代尔—弗莱明模型一、价格不变的蒙代尔—弗莱明模型二、价格变动的蒙代尔—弗莱明模型第三节固定汇率制度下的国际收支调整一、固定汇率制度下的财政政策二、固定汇率制度下的货币政策三、固定汇率制度下的贸易政策第四节浮动汇率制度下的国际收支调整一、浮动汇率制度下的财政政策二、浮动汇率制度下的货币政策三、浮动汇率制度下的贸易政策第五章本章评析一、凯恩斯主义开放宏观经济理论的局限性二、开放宏观经济理论与政策的借鉴第十六章宏观经济政策第一节宏观经济政策目标一、宏观经济政策目标体系二、宏观经济政策目标的抉择第二节财政政策一、财政政策工具二、自动稳定器和相机决策的财政政策三、财政政策效应第三节货币政策一、货币政策工具二、基础货币、货币乘数和货币供给三、货币政策效应四、“相机抉择”和“规则”之争第四节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局限性和协调一、财政政策的局限性二、货币政策的局限性三、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协调第五节供给管理政策一、人力政策二、收入政策三、指数化政策第六节本章评析一、宏观经济政策的局限性评析二、宏观经济政策的借鉴第九章第一节国内生产总值在宏观经济学的概念中,最重要的是指标是国内生产总值(简称GDP)。这个指标不仅与经济增长和经济周期等宏观经济学的重要概念有关,而且他能帮助政策制定者据此判断宏观经济运行的状态,当人们关注一国经济发展水平时,也会考虑这一指标。一、GDP的含义作为衡量一国经济总产出的宏观经济指标,GDP是指一定时期内在一国(或地区)境内生产的所有最终产品与服务的市场价值总和。为了更准确地理解GDP的含义,有必要做如下说明。第一,GDP是一个市场价值概念。为了解决现在经济中不同种类产品和服务的实物量一般不能加总的问题,人们转而考虑这些产品和服务的货币价值。一种物品的货币价值可以用物品的单位价格乘以该物品的数量来表示。这意味着,GDP一般是用某种货币单位来表示的。例如,2010年,美国GDP约为15.6万亿美元,中国的GDP约为39.8元人民币。第二,GDP衡量的是最终产品和服务的价值吗、,中间产品和服务价值不计入GDP。所谓最终产品和服务是指直接出售给最终消费者的那些产品和服务。它与中间产品和服务的概念不同。后者是指由一家企业生产出来被另一家企业当做投入品的那些产品和服务。举例来说,一辆小汽车是最终产品,而小汽车上的耐磨轮胎则是中间产品。把GDP核算的产品限定为最终产品的用意是,避免价值核算中的重复计算问题,以使GDP指标能真实地反映经济的成果。第三,GDP是一国(或地区)范围内生产的最终产品和服务的市场价值。也就是说,只有那些在指定的国家或地区生产出来的产品和服务才被计算到该国或该地区的GDP中。例如,美国耐克公司在中国生产的中国海尔公司爱美国生产的电冰箱,其市场价值则应该计入美国的GDP,而不是中国的GDP。第四,GDP衡量的是一定时间内的产品和服务的价值。这段时间或者是一个季度,或者是一年。这意味着GDP属于流量,而不是存量。二、GDP的衡量GDP通常被看做为反映宏观经济运行状态的一个重要指标。衡量或核算GDP一般有三种方法,即增值法、收入法和支出法。增值法是从生产角度衡量GDP的一种方法。这种方法的基本思想是,通过加总经济中各个产品的产品和服务的价值来求得GDP的核算值。考虑到经济中的一些产品是专业生产用于制造其他产品的中间产品的,为了防止重复计算问题,经济学家提出了增加值,即增值的概念。一个企业的增值是该企业产出的价值减去该企业所购买的中间产品的价值。例如,假设一家麦当劳店以0.5美元的价格从一个牧场主手里购买了1/4磅的牛肉,然后以1.5美元的价格卖出一个汉堡包。在这个例子中,麦当劳店的增值是1.5-0.5美元。按照增值法衡量一国的GDP,就是将该国境内所有企业的增值求和。一国境内的企业从事产品和服务的生产,相应的,相关生产要素的所有者从中获得收入。这种收入流提供了衡量GDP的收入法。为了理解GDP和收入之间的关系,考虑一下汽车零销售商的增值。根据上文的说明,汽车零售商的增值就是汽车销售收入和批发成本的差额,这些差额必定会成为某些人的收入。差额的一部分是汽车零售商支付给售货员和技工的工资,一部分是汽车零售商为存货周转而贷款所必须付给银行的利息。差额的剩余部分是利润,这就是汽车零售商的收入。这样,全部增值以工资、租金、利息和利润的形成出现在收入流中。因为一国境内所有企业的增值之和为该国的GDP。所以上述所有收入之和也必定等于GDP。衡量GDP的第三种方法是支出法。这种方法的基本依据在于,对整个经济来说,收入必定等于支出。这个事实又来自于一个更为基本的事实:由于经济中的每一次交易都有一个买房和卖方,所以,一个买方支出的每一单位货币必然成为一个卖方的一单位货币收入。当A为B工作得到1000元时,这1000元是A的收入和B的支出。无论是把所有收入加在一起还是把支出加在一起,这种交易都使GDP增加了1000元。用支出法衡量GDP,就是衡量在一定时期内整个社会购买最终产品和服务的总支出。那么谁是最终产品的购买者呢?宏观经济学引入了一种有用的部门分类方法来回答这个问题。一国经济从对产品和服务需求的角度可以划分为四个部门,即家庭部门、企业部门、政府部门和国际部门。其中,家庭部门是一国中所有家庭的集合,企业部门四指一国境内所有企业的集合,政府部门就是一国各级政府的总和,国际部门是指与该国发生经济往来的所有国家和地区的总和。对家庭部门而言,其对最终产品和服务的支出被称为消费支出,简称消费,一般用英文字母C表示。它又可分为三部分,即耐用品消费支出,如对汽车、电视等产品的的购买;费耐用品消费支出,如对医疗、教育、旅游等方面的支出。当一个企业或家庭变更资本存量时,投资就发生了。在这里,资本存量是指在经济中生产资本的物资总量,它包括所有的厂房、设备和住宅等。资本存量的增加是投资的结果。由于资本存量被不断的消耗,为了补偿或重新换以消耗掉的资本,企业也需要投资,宏观经济学将企业的这种支出成为折旧,或称充值资本。在经济学中,使经济中的资本存量出现净增加的投资被定义为净投资。净投资可以用下式表示:当年净投资=当年年终资本存量-上年年终资本存量在宏观经济学中,总投资被定义为净投资加上折旧,即:总投资=净投资+折旧从另一个视角看,一个经济体的总投资还可以分为固定投资和存货投资。固定投资是对新厂房、机器设备和住宅的购买。它可分为非固定投资和住宅固定投资。前者是只用于经营活动的建筑物和设备方面的投资。钢铁厂、办公楼和电厂是建筑物方面的例子,卡车、车床和复印机是设备方面的例子。住宅固定投资是指用于新住宅和公寓建筑的支出。“固定”这个词意指这种类型的投资将持续一段时间,这就同下面要说的存货投资区别开来。所谓存货投资是指企业持有的存货价值的变化。它可以表示为:当年存货投资=当年年终存货价值-上年年终存货价值根据上式可知,存货增加时,存货投资为正值;而存货减少时,存货投资则为负值。回到GDP衡量问题上来。当用支出法核算GDP时,投资指的是总投资,这也是GDP被称为“总”产出的而原因。对政府部门而言,将各级政府购买产品和服务的支出定义为政府购买。政府提供国防、修建道路、开办学校等方面的支出是政府购买的例子。政府购买只是政府预算中政府总支出的一部分,政府支出的另外一些部分,如社会保障和福利支出等项目(它们被称为政府的转移支付)通常不计入GDP中。其原因在于:这些支出是再分配已有的收入,并不用于交换产品和服务,所以不构成GDP的一部分。在宏观经济学中,通常用英文字母G表示政府购买。消费、投资和政府购买之间的差别主要基于购买者的类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