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健康学(选修)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1第一章健康与亚健康第一节健康的概念一、健康概念的形成与发展健康在英语中被诠释为强壮(hale)、结实(sound)、完整(whole),健康是人类社会生存发展的一个基本要素,没有健康就一事无成.因此健康问题既属于个人、又属于社会,健康是人们共同追求的目标。不同时代对健康概念的诠释受到历史条件的制约,对健康的认识随着科学的发展和时代的不同而变化着。1984年,联合国世界卫生组织在制定的《保健大宪章》中指出:健康不仅是没有疾病和虚弱症状,而且包括身体、心理和社会适应能力的完整状态。(Healthisastateofcompletephysical,mentalandsocialwellbeingandnotmerelytheabsenseorinfirmity)现在,WHO提出了四位一体的健康新概念,亚健康除包括躯体亚健康、心理亚健康和社会适应性亚健康外,还包括道德方面的亚健康(主要表现为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上存在着明显的损人害己的偏差)。二、健康概念的内涵健康是指一种身体上、心理上和社会上的完满状态,而不仅仅是没有疾病和虚弱现象,还包括道德方面的亚健康。三、健康概念的动态性1.健康概念的时间性2.健康概念的动态性“健康”是一个动态的概念,是机体维持动态平衡的过程,“健康”与“疾病”同处在一个轴线上,在健康与疾病之间不存在明确的界限。医学界有人把“健康”称为第一状态,人们生活的目的就是维持身体健康、心理健康、社会适应良好三者的和谐,即健康状态。健康状态的维持也是最难的,任何一种不良因素的干扰,都会打破原有的平衡而陷入不健康的状态,因此健康是动态变化的。在人的一生当中,过去、现在或将来能够一直维持身体、精神和社会的绝对完好状态是不可能的,因此,完好健康状态是相对的,随时变化的。3.健康概念的地域性四、健康的评价五、健康维度的划分在健康测量的研究中,首先对健康维度进行了划分,根据WHO健康定义,分为生理、心理、社会和道德4个维度,有学者在此基础上发展到目前的7个,而且对每个维度的内涵有了概括。1.躯体维度(physicaldimension)2.情绪维度(emotionaldimension)3.理智维度(intellectualdimension)4.社会维度(socialdimension)25.心灵维度(spiritualdimension)6.职业维度(occupationaldimension)7.环境维度(environmentaldimension)第二章亚健康综合观健康——亚健康——疾病健康——第一状态亚健康——第三状态、灰色状态、中间状态、游移(离)状态、病前状态、次健康等疾病——第二状态定义:“亚健康”(SUB-HEALTH,SH)是指介于健康和疾病的中间状态,在相当高水平的医疗机构经系统检查和单项检查,未发现有疾病,而病人自己确实感觉到了躯体和心理上的种种不适。以WHO四位一体的健康新概念为依据,亚健康可划分为:(1)躯体亚健康主要表现为不明原因或排除疾病原因的体力疲劳、虚弱、周身不适、性功能下降和月经周期紊乱等;(2)心理亚健康主要表现为不明原因的脑力疲劳、情感障碍、思维紊乱、恐慌、焦虑、自卑以及神经质、冷漠、孤独、轻率,甚至产生自杀念头等。(3)社会适应性亚健康突出表现为对工作、生活、学习等环境难以适应,对人际关系难以协调,即角色错位和不适应是社会适应性亚健康的集中表现。(4)道德方面的亚健康主要表现为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上存在着明显的损人害己的偏差。亚健康的流行病学调查:WHO的一项全球性调查表明,真正健康的人仅占5%,患有疾病的人占20%,而75%的人处于亚健康状态。不合理的生活方式和心理问题是导致亚健康的重要原因。亚健康有以下几个特点:(1)具有普遍性和严重性。(2)具有不被个人所意识、不被社会所承认、不为医学所确认隐匿性和潜伏性。(3)具有既可向疾病发展,又可向健康逆转的双向性和可逆性的特点。多数人已具有一种或多种疾病的危险因素,滑向疾病的步伐加快,在某种因素的促发下,可突发重3症,甚至猝死。第一节生物学取向的亚健康观一、生物学取向的健康观与疾病观(一)生物学取向的健康观生物学取向的健康观认为,所谓健康就是指人体生理功能正常。换句话说,一个健康的人能有效地进行各种功能性活动,而这种活动的“正常与否”可从两个方面来测量:一是定性测量,二是定量测量。(二)生物学取向的疾病观生物学取向的疾病观(也可称之为生物医学模式下的疾病观)认为,疾病是对人体正常形态与功能的偏离。二、生物学取向的亚健康观亚健康是指介于躯体健康和躯体疾病之间的中间状态,也可将其称作躯体性亚健康。其表现主要以主观感受为主,伴随各种自主神经功能紊乱或本能行为障碍,客观体征极少或没有,症状可单一出现,也可以交替或合并出现。具体地说,躯体性亚健康可能有以下几种状态:(1)过度应激状态即过度应激引起机体内环境的严重紊乱,使人处于对各种疾病的脆弱易感状态。在这种情况下,如果有其他致病因素的侵袭(如传染物、毒物和化学制品)或个体有不良遗传素质因素,就很可能发生新的疾病。同时,过度应激还会导致出现急性或慢性应激的临床综合征。(2)潜临床状态指已出现了与某些疾病相关的高危倾向。潜伏着发展成为某一类病理损害的极大可能,或已启动了向某些病理改变发展的态势。这种状态是亚健康的主体。(3)前临床状态也称亚临床期。已出现了明确的病理改变,只不过临床症状尚未明朗化,如隐匿性糖尿病、尚未出现临床症状的肿瘤、没有症状的高血压等。其实,这些已不符合亚健康状态,而是已进入疾病状态了,只不过尚未引起临床觉察或未能做出明确诊断而已。况且,有些人当主观上无不适时,常无客观求医检查的要求。第二节心理学取向的亚健康观一、心理学取向的健康观与疾病观(一)心理学取向的健康观心理健康的标志是人格完整,自我感觉良好,情绪稳定,积极情绪多于消极情绪,有良好的自控能力,能保持心理上的平衡,有自尊心,自爱自信而且有自知之明;在所处的环境中有充分的安全感,能保持正常的人际关系,能受到别人的欢迎和信任;对未来有明确的生括目标,切合实际地不断进取,有理想和事业上的追求。4(二)心理学取向的疾病观侧重于疾病的心理方面,认为人类疾病不仅有身体疾病,而且还有心理疾病(精神疾病)。100多年来,精神病学家、临床心理学家们对心理疾病患者的心理症状做了精细的观察和描述,包括意识、感知、思维、情感、行为、智力等方面,并创造和运用了许多专门术语和名词。这些心理症状是诊断心理疾病的主要依据。心理疾病的一种分类方法是依心理过程来区分,分为认识过程障碍、情绪情感障碍和意志行为障碍。这些心理异常也是精神疾病的基本症状。另一种分类方法属于医学分类,从病因和症状的角度来分。心理疾病和精神病区别:心理疾病,是指一个人由于精神上的紧张、干扰,而使自己思想上、情感上和行为上发生了偏离社会生活规范轨道的现象。精神病指人的高级神经活动失调,认知、情感、意志、行为活动诸方面发生各种各样的障碍。主要表现:言语零乱、幻觉、妄想、兴奋不安、伤人毁物、动作古怪等。二、心理学取向的亚健康观是指介于心理健康和心理疾病之间的中间状态,也可称之为心理性亚健康。具体地说,心理性亚健康主要是指人们在承受压力的当时和过后,在心理和行为方面所产生的效应,即应激和应激后效应。这种效应可使人的心理与行为稍偏离常轨,但又没达到心理(精神)疾病的程度。一般来说,处于心理性亚健康的人常会有如下一些表现:(1)意识觉醒程度升高,特别警觉与敏感,外界突如其来的普通声响也引起惊跳。(2)思维杂乱、茫然无序。(3)轻率做出决定,不愿多加思索。(4)易激惹争吵,易哭泣,任性,兴趣减低,焦虑,无名恐惧。(5)坐立不安,小动作多,手抖,不愿与人接触。(6)出现强迫行为。与此同时,伴随出现头痛、失眠、心悸、呼吸困难、肌肉酸痛无力、易疲劳、腹泻、便秘、消瘦等躯体症状和体征。第三节社会学取向的亚健康观一、社会学取向的健康观与疾病观(一)社会学取向的健康观社会上的每一个人都要去履行自己的特殊职责,假如这些职责不能完成,那么,相互依赖和交织在一起的工作的复杂网络(社会体系)就会解体。所以,健康是以个人积极参与社会活动为基础的。社会性健康可以解释为已社会化的个人完成角色和任务的能力处于最适当的状态。亦即将具有完满履行社会角色的能力。一个人心理活动和行为能适应当时复杂的环境变化,为他人所理解,为大家所接受。但要注意:当一个人不能完成自己的社会角色活动时,必须区分其原因。5(二)社会学取向的疾病观当个体患病时,为了社会体系的稳定和正常功能,该人必须设法尽可能快地恢复到他原来的健康状态。如果患病的个体既不能完成他的预期任务,也不可能扮演他的预期角色,则他就成为妨碍社会体系正常运转的“病人”了。二、社会学取向的亚健康观是指介于具有完满履行社会角色能力和严重丧失履行社会角色能力之间的中间状态,也可以称之为社会性亚健康。具体地说,就是一个人部分地丧失履行社会角色的能力,个人心理与行为在一定程度上偏离了原有的社会角色规范,人际关系出现轻微失调,社会适应性逐渐降低。第四节三维取向的亚健康观第三章亚健康的生物学透视人们长时间将自己暴露于日益变化的复杂环境中,加上遗传和个体素质的影响,一部分人就会形成亚健康状态。形成亚健康状态的生物学基础是应激反应。它是人体面临各种应激源产生冲动通过中枢神经系统复杂的生理、生化改变,产生的一系列生理和心理反应。涉及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第一节亚健康状态的生物学原因机体稳态的保持是健康,机体稳态的破坏是疾病。亚健康状态产生的根本原因——是由于机体大平衡系统中的个别或若干子平衡体的稳态调节发生或出现障碍,影响人体大平衡系统稳态的自我调节或相互调节的功能,进而降低其协调能力,使人体对内、外环境变化的适应性降低。但在这个阶段,人体的大平衡稳态尚未被破坏,只是处于临界水平中,即人体处于亚健康状态。一、环境因素1.恶劣的自然环境2.复杂的社会环境二、个体因素1.不合理的饮食结构和不健康的饮食习惯2.不良嗜好3.不健康的运动方式4.不健康的生活方式三、遗传因素第二节亚健康状态的生物学改变一、亚健康的生理学改变6人体各器官功能稳定性失调,但尚未引起器质性损伤。从应激理论看,亚健康状态发生的基础是紧张的积累。各种内外环境的变化,尤其是激烈的社会竞争均是紧张源(也可称应激源或压力源)。紧张源促使机体交感神经兴奋和肾上腺髓质分泌的儿茶酚胺及垂体分泌的促肾上腺皮质激素增多,促使机体合成应激蛋白。可见,紧张是全身动员与紧张源作斗争的自我保护及修复损伤的反应紧张具有两重性,当对机体有利的一面居于矛盾的主要方面时,称为“生理性紧张”;当不利的一面为主时,称为“病理性紧张”或“劣性紧张”。人们对紧张的反应不仅取决于紧张源的强度,还取决于人体的身体和心理素质,后者决定了人们对紧张源的敏感性和耐受性。适当的紧张是有益的和必要的,但持续的紧张即紧张的积累却有害于身体健康并使人处于亚健康状态。(一)亚健康状态时神经系统的变化1.中枢神经系统变化中枢神经系统是应激反应的调控中心。当机体受到躯体、精神等应激源刺激后,与应激最密切相关的中枢神经系统部位,如边缘系统的皮质、杏仁体、海马、脑桥的蓝斑等处,可出现活跃的神经传导、神经递质以及神经内分泌的变化。下丘脑是维持人体自身稳定的关键部位,下丘脑——垂体系统又是神经系统的核心。当机体受应激源刺激时,下丘脑促肾上腺皮质激素释放激素(CRH),促甲状腺素释放激素(TRH),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TRH),生长激素释放激素(GHRH)和精氨酸血管加压素(AVP)分泌增加;同时,去甲肾上腺素(NE)水平增高。2.周围神经系统反应应激时还可通过自主神经支配内分泌器官来调节内分泌激素的分泌从而影响全身。(二)亚健康状态时内分泌系统的变化(1)交感-肾上腺髓质轴。个体处于应激时,血浆中肾上腺素和去甲肾上腺素浓度迅速上升,主要参与调控机体对应激的急性反应,介导一系列的代谢和心血管代偿机制,如调节心律、外周血管阻力、抑制胰岛素分泌和刺激胰高血糖素的分泌等。(2)下丘脑一垂体一肾上腺皮质

1 / 29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