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竞争力指标体系作者:未知来源:北京国际城市发展研究院城市竞争力课题组添加日期:07年08月28日本章对城市竞争力指标体系及其子系统和关键要素作了具体描述,是运用城市竞争力理论与方法进行分析、评价和论证的基础。本章描述了城市竞争力指标体系——“中国城市竞争力评价系统”的构成和要素关系,提出了城市竞争力的“五要素论”,指出该体系建立的基本原则。“中国城市竞争力评价系统”由5个一级指标系统、23个二级指标系统和140个要素指标构成,是基于关联性、可度量性、可比性、导向性和层次性的基本原则建立的,包括统计指标和调查指标两大类。城市竞争力评价系统包括的五个层面(即一级指标系统为城市实力系统、城市能力系统、城市活力系统、城市潜力系统和城市魅力系统。这就是城市竞争力的“五要素论”。城市实力系统主要是对城市经济、社会和可持续发展等方面实力的全面评价,反映城市规模、结构、基础功能和社会进步与可持续发展的状况等,揭示出城市的经济地位和竞争基础。城市能力系统反映了城市集聚、辐射、流通、增长等方面的核心能力,揭示出城市发展的速度与程度、竞争产生对抗效果的水平、作用强度和获得竞胜的概率。IUD指出,从市场角度看,城市竞争力就是城市生产力,竞争力的本质体现为市场化占有、配置和利用生产要素的权利的大小。城市活力系统反映了城市有效利用资源的能力,包括企业活跃度、资本市场成熟度、市场开放度、创新环境、城市治理结构等方面,揭示了城市各要素和资源的活跃性、开放性以及相关约束的合理性,并综合体现为城市运行和发展的效率。城市潜力系统反映了城市在未来或潜在竞争中能够夺取、控制制高点所需的要素支持的完备程度,揭示了城市实现生存平台的跨越和生存模式的革新,获得城市再生和更高层次新生的后发优势。城市魅力系统是推动城市快速发展的加速器,是现代城市的灵魂。IUD指出,城市魅力的功能在于对外界施加强烈的影响力,产生巨大的吸引力,充满迷人的亲和力,激发丰富的想象力,对城市发展具有乘数效应。中国城市竞争力评价系统由城市实力系统、城市能力系统、城市活力系统、城市潜力系统、城市魅力系统五个层面构成,共设置一级指标5个,二级指标23个,三级指标140个,包括统计指标和调查指标两大类。这三级两类五个方面的指标构成了城市竞争力指标体系。本指标体系的建立主要基于以下基本原则:第一,关联性。本指标体系所选择的每个指标至少能够在一定程度上、一定时期内,近似地反映城市竞争力的某一方面的某些基本特征,或者说,每个指标只能从某一特定角度反映城市竞争力的程度。第二,可度量性。所选择的指标必须是可度量的,而且能够实际取得数据。有些指标虽然在理论上可行,但缺乏数据来源,或虽能取得数据,但可信程度较低,这样的指标宁可暂缺,以尽量避免主观判断代替客观度量。数据主要来自各类不同的统计指标,在缺乏统计数据的情况下使用调查数据,个别情况辅之以专家评估。第三,可比性。从城市发展的实际情况出发,自行选择指标尽可能突出城市转型时期的特点,使指标设置既符合城市间的可代表性和通用性,又要体现城市竞争力是一个世界性和历史性的动态发展过程,使指标具有相对可比性,从而提高指标体系的使用范围。第四,导向性。所选择指标既要从城市的现实出发,考虑数据资料的可获得性,又要从城市的发展趋势出发,考虑指标的先进性,力求使每个设置指标都能够反映城市竞争力的本质特征、时代特点和未来取向。第五,层次性。由于指标体系是一个多层次多要素的复合体。因此,指标的设置必须按照其层次的高低和作用的大小不断细分。城市实力系统城市实力系统反映一个城市特定时期所拥有的整体实力,是对一个城市经济、社会和可持续发展等方面实力的全面评价。本指标体系使用了以下五个层面的指标来衡量城市实力。1.经济规模。一个城市的经济实力首先体现在它的经济总量或经济规模上。经济总量主要突出体现一个城市的实际产出及发展状况,是城市持续发展和综合竞争力的基础,也是城市体现价值活动的基础。如果缺乏总量支撑,即使能力再强,其综合竞争力也将受到阻碍。从一般经验看,经济总量越大,反映出城市实力越强,在一定情况下反映出较强的城市竞争力程度。在这里,我们选用了GDP、人均GDP、GDP密度、地方财政收入、上缴中央财政五个指标反映一个城市的经济规模或经济总量,当然,这些指标与经济总量的关系并不是简单的正相关关系。为了消除偶发因素导致的年度异常波动,我们使用3年移动平均值代替当年值,即2000年为1998~2000年的平均值。2.产业结构。城市产业结构直接反映着城市未来经济取向,是城市价值活动和价值流的重要支撑。一个城市产业结构是否合理、科学并且符合现代城市的发展趋势,直接关系着城市战略模式及城市竞争力的综合水平。一个现代化城市的产业结构是以第三产业为重心的新城市经济模式。在这里,我们选用了第三产业占GDP的比重和现代服务业占第三产业的比重两个指标,反映这一模式在城市竞争力中的作用。现代服务业在第三产业中所占比重的大小直接反映着后工业化城市的现代化水平和未来城市的价值取向,也与这个城市的价值流量正相关。这里的现代服务业包括伴随工业化发展而展开的补充性服务业,即现代金融业、房地产业、中介服务业等,也包括工业化后期大规模发展的新兴服务业,即信息服务业、展会业、物流业、教育产业和国际商务业等。3.城市功能。基础设施是城市价值功能发挥作用的必要条件,是城市竞争力的物质支撑。基础设施为城市生产和生活提供公共条件和公共服务,以最大程度地实现价值活动。基础设施分为生产性基础设施、生活性基础设施和社会性基础设施。在这里,我们使用了人均住房面积、人均铺装道路面积、人均公共绿地面积、城市绿化覆盖率、燃气普及率、人均生活用水量、人均生活用电量、人均通讯光纤长度、人均公共体育场馆面积、每万人拥有公共汽车数量、每万人拥有医院床位数等11个指标反映城市基础设施在发挥城市功能方面的作用。需要强调指出的是,基础设施与一个城市竞争力的综合水平有密切关系。根据《世界竞争力报告》的分析表明,基础设施与人均GDP之间以及国家竞争力之间的关系均呈现较强的正相关性。因此,一个城市竞争力的综合水平必须建立在完善基础设施和城市功能的基础之上。4.社会进步。社会进步指数是城市经济实力的综合体现,是城市竞争力综合作用的结果,也直接地反映了城市竞争力程度的大小。在这里,我们选用了城市化指数、信息化指数、生活质量指数、社会安全指数、社会保障指数、知识发展指数、基尼系数和恩格尔系数等8个指数反映城市竞争力的综合水平。比如,城市化指数反映城市的成长性;信息化指数反映城市现代化水平;基尼系数反映城市居民的收入差异状况和社会收入分配的平等状况。国际上常用来衡量居民收入差异状况的指标,基尼系数在0.2以下为高度平均,0.2~0.3为相对平均,0.3~0.4为比较合理,0.4~0.5为差距偏大,0.5以上为差距悬殊。恩格尔系数则反映城市居民的生活水平状况。恩格尔系数的一般规律为,收入越低的家庭,恩格尔系数就越大;收入越高的家庭,恩格尔系数就越小。联合国粮农组织提出,用恩格尔系数制定生活发展阶段的一般标准为:60%以上为贫困;50-60%为温饱;40-50%为小康;40%以下为富裕。目前欧美等发达国家的恩格尔系数一般在20-30%之间。1999年前,我国城镇恩格尔系数一直在40%以上,2000年下降为39.2%,表明我国城镇居民生活总体上开始步入小康水平。5.可持续发展。城市可持续发展就是“确保城市居民达到或维持一个适宜的、不下降的福利水平而不危害城市周边地区居民的福利”。城市可持续发展强调人口、资源和能源、生态环境各系统之间的和谐与均衡,强调不断增强城市实力基础上的人口自然增长率的零增长、资源和能源耗速率的零增长以及生态环境退化速率的零增长。在这里,我们选用了人口自然增长率、资源和能源的耗速率、生态环境退化速率3个指标反映城市可持续发展状况。3.2.1集聚能力。比较城市竞争力究竟比什么?什么才是真实的城市核心竞争力?我们认为,研究比较城市竞争力的核心主要是比较由城市实力为基础的城市核心能力。从市场微观角度看,城市竞争力就是城市生产力。而发展生产力首先必须占有资源和要素,并且占有更多的优势要素和资源,因此城市竞争力的竞争优势与占有、配置生产要素和资源的能力呈正相关。竞争力的本质体现为市场化占有、配置和利用生产要素权利的大小。竞争力弱,市场化配置资源和要素的权利就小;竞争力强,市场化配置资源和要素的权利就大。同样,市场化配置资源和要素的权利大,也反映出城市竞争力的优势。而市场化配置资源的权利是由城市实力为基础的城市集聚能力、辐射能力、流通能力和增长能力产生的。本指标体系使用了4个指标反映城市能力系统。1.集聚能力。波特认为,集聚是某一特定区域下的一个特别领域,一些相互关联的公司、专业化供应商、服务提供商、机关机构,关联产业和专门化的制度和协会在某一地域集中,他们既相互竞争又相互合作的一种状况。波特认为集聚状况可更经济地获得专业化的投入要素和人力,可更低成本地获取相关信息和公共产品,可增强企业间的互补性,以及可提供更有效的激励。对于城市来讲,集聚在于以城市的优势环境和条件吸引众多资源和要素在相对狭小的空间达到有效配置和利用,从而使城市成为资源转换中心、价值增值中心、物流中心、资金配置中心、信息交换处理中心、人才集聚中心和经济增长中心,进而提高城市的竞争能力。在这里,我们选用了人口密度、劳动力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每万人吸引的外地人口数、每万人吸引的常驻外籍人口数、资本密度、人均储蓄额、人均贷款额、人均吸引外资额、企业密度、支柱性产业对GDP的贡献率以及支柱性产业占全国同行业的比重等11个指标,反映城市集聚能力的水平。每个指标的数值与城市集聚能力水平的高低呈正相关。2.辐射能力。城市的集聚是为了进行扩散和辐射。如果仅仅为集聚而集聚,没有扩散和辐射,这种集聚是无法持续的。而且从城市价值活动的过程分析,集聚是手段,扩散和辐射是目的,集聚是为了扩散和辐射,而扩散和辐射则进一步增强集聚能力。任何辐射都是双向的。辐射就是通过点辐射、线辐射、面辐射,把巨大的辐射网络联系起来,从而扩张城市市场化占有、配置和利用资源和要素权利的作用范围,构筑更大空间的经济协作体系,扩散城市的优势能力,确立城市对周边的主导地位,更大程度增加开放度,提高外向依存度、全球化水平和国际交流能力。在这里,我们选择了区位国际衔接性指数、生产外向依存度、经济外向依存度、资本外向依存度、国际交往能力指数5个指标,反映城市辐射能力在全球化过程中的作用。城市流通能力体现出城市集聚和辐射功能的发挥程度。流通能力是集聚能力和辐射能力的综合体现,只有集聚和辐射相互协调,整体水平高,才能真正提高流通规模和质量。在这里,我们选用了物流指数、人力流指数、资本流指数、技术流指数、信息流指数、服务流指数6个指标,反映城市流通能力的大小。应当指出的是,流通能力的大小与要素流动的动力机制和传递机制之间存在密切关系。一般情况下,增强流通能力除外力的人为推动外,主要靠内力的自发推动。这种内力源于位差和势差的产生,受利益驱动。所谓位差,就是指两地之间要素运作成本与收益比较的差别。一般而言,要素总是由净收益低的地区流向净收益高的地区。所谓势差,就是指要素在不同地区产生的竞争优势的差别。如某一要素或要素组合在乙地竞争优势一般,但到了甲地就会占有明显的竞争优势,那么该要素或要素组合就会从乙地流向甲地。对城市而言,吸引要素资源集聚主要通过提高位差,增强要素资源辐射主要依靠增大势差。同时,要素流动需要经过许多中间环节和程序,而这些中间环节和程序不可能由要素所有者一方或交易双方来承担,必须借助于一整套服务体系,这一整套服务体系就构成了要素流动的传递机制。传递机制的发达程度或传递效率的高低直接对要素流动产生影响,也会在一定程度上反映流通能力。4.增长能力。从总体上说,一个城市的经济增长,是由它的地缘经济环境和自身资源禀赋决定的。一个城市经济增长的快慢,首先决定城市竞争力综合水平的高低。经济增长是一系列要素互相结合、互相作用的极其复杂的动态过程。决定经济增长的因素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