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省铜仁县茶产业发展十二五规划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铜仁县茶叶产业化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2011——2015年)(铜仁县2010年12月6日第十一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26次会议审议通过)铜仁县人民政府二〇一〇年十二月-1-目录第一章:“十一五”产业建设回顾…………………………(3)一、主要建设内容……………………………………(3)二、建设效果…………………………………………(6)三、主要问题与矛盾…………………………………(7)第二章:“十二五”规划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奋斗目标(8)一、指导思想…………………………………………(8)二、基本原原则………………………………………(9)三、发展目标…………………………………………(10)第三章:发展规划与布局…………………………………(10)一、茶园生产基地规划与布局………………………(10)二、茶区基础设施建设………………………………(16)三、配套苗圃建设……………………………………(17)四、茶产品加工能力建设……………………………(17)五、茶叶市场建设……………………………………(17)六、品牌建设…………………………………………(17)七、加大企业培育,构建企业集团…………………(18)八、茶文化发展………………………………………(18)九、农产品安全体系建设……………………………(18)十、加大产业各类人才的引进、培养和茶农生产陪训…(18)第四章:生态茶产业建设投资测算及资金筹措…………(19)一、投资概算…………………………………………(19)-2-二、建设进度安排……………………………………(20)第五章:生态茶产业建设效益预测………………………(21)一、经济效益…………………………………………(21)二、社会效益…………………………………………(21)三、生态效益…………………………………………(22)第六章:铜仁茶产业发展主要措施………………………(22)一、统一思想,提高认识……………………………(22)二、组建机构、精炼队伍,强化协调领导…………(23)三、扶优扶强茶叶龙头企业、增强龙头带动………(23)四、拓展销售渠道,强化市场营销…………………(23)五、发展中介组织、提高组织化程度………………(23)六、健全产品质量保障体系,筑牢安全防护墙……(24)七、夯实基础,严把建园质量关口…………………(24)八、加大资金整合,发挥财政资金引导作用………(25)九、推行部门帮扶,组织全民行动…………………(25)十、狠抓科技兴茶,切实做好新技术、适用技术推广(26)十一、做强做大一批大企业,促进中小企业健康发展(26)十二、实施名牌带动战略,打造一批著名品牌……(26)十三、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大力发展民营经济……(27)十四、加强企业人才队伍建设,增创人力资源优势…(27)附:铜仁县“十二五”茶产业规划重点建设项目一览表-3-铜仁县茶产业发展“十二五”规划(2011—2015)(铜仁县2010年12月6日第十一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26次会议审议通过)第一章“十一五”产业建设回顾“十一五”时期,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上级有关业务部门的精心指导下,全县上下坚持以生态的理念发展产业,以产化业化的方式建设生态,团结拼搏,锐意进取,探索前进,合力攻茶,如期实现了茶产业发展的阶段性目标,为“十二五”茶产业转型、发展、跨越奠定了坚实基础。一、主要建设内容(一)基地建设和品种布局。截至2010年,全县茶园面积已达21.2万亩,基地规模位居贵州省第三,铜仁地区第一。其中历年老茶园1.25万亩,新建的良种无性系茶园19.35万亩,良种化率为92.47%。按投产类型分,正常投产茶园5.5万亩,低产茶园3.3万亩,初产茶园5.57万亩,抚育期幼龄茶园6.13万亩。全县18个乡镇均有茶园分布,其中,聚凤乡、龙塘镇、五德镇、本庄镇、甘溪乡在l万亩以上。全县拥有100亩以上连片茶园220个,种茶农户3.78万户,占农村家庭总户数的30%左右。按茶树品种分,铜仁苔茶面积4.13万亩,占茶园总面积的20%;福鼎大白茶面积13.7亩,占总面积的66%;福鼎大毫、平阳特早、乌牛早、早白尖、名山131、金萱、龙井43号、龙井长叶、安吉白茶、铁观音、黄观音茶园面积共计2.76万亩,占茶园面积的13.4%。在全县建成面积中,通-4-过茶叶无公害产地认证面积8万亩,占茶园面积的39%。茶树苗圃常年面积800亩,年均出苗量1.5亿株。(二)茶园管理机制与效果。我县把幼龄茶园抚育放在基地建设的优先位置抓,形成了幼龄茶园管理机制。一是采取合理间作,以园养园,以短养长,解决茶农在投产前的收入来源,同时通过间作完成茶园管理,实现一功多效。二是实行以补代奖,激发茶农管茶积极性。从管茶措施确定以来,常年茶园合理间作达12万亩,有效促进了茶园管理,保证了茶树幼年期的正常生长条件,茶树个体生长势均达到相应指标。(三)加工能力建设与设施状况。茶园基地的发展,筑巢引凤带动了县内茶叶加工业的兴起。截至2010年,全县建起茶叶初、精加工厂13座,小型茶叶加厂22户,拥有生产加工等设施用房18000余平方米,茶厂动力设备、制茶机械800余台(套),加工业累计资产总额5000余万元,年茶叶加工能力达4000吨。县内加工从业人员达3000余人。产品涵盖珠茶、长炒青、烘青、小种红茶、乌龙茶及扁型类、直条型、螺型等多种名优绿茶。2010年我县又与铜仁东泰公司签约引资15000元人民币,在县城和产茶乡镇拟建精加工厂1座,中型茶叶加工厂4座、小型茶叶加工厂10座。(四)产业形象与品牌建设。多年来,我县一直按照“建设有品牌的市场,有市场的品牌,品牌有统治力,市场进得去,区域统得起,企业捆得住”的要求,通过参与各项经贸活动,举办重点产业论坛,努力打造和推介茶产业、茶资源、茶产品,提升了品牌效应。特别是依托专业策划机构——深圳研成公司的智库,组建了铜仁苔茶品牌策划中心、品牌管理中心和品牌营运中心等现代品牌组织结构,隆重推出了“石苔天草、阡尊佛-5-顶、云顶净界、贵绿”等铜仁苔茶商标。铜仁苔茶成功通过了中国地理标志产品认证,取得了贵州十大名茶产品称号,在日本举行的茶文化活动中获得国际绿茶金奖,大幅提高了铜仁茶叶的知名度、荣誉度。(五)茶叶人才队伍建设。一是“十一五”期间,我县始终把人才兴茶放在重要的位置来抓,通过中茶所实验场及大专院校,培养了200余人的茶叶人才;积极参加对外技术交流与合作,输送技术人员到大专院校深造。同时,积极创造条件,增加职校茶叶培训班级,开展茶叶技术培训。通过各种途径,使我县技术力量得到空前壮大,县内茶叶生产技术含量大幅提高,创新能力全面增强。仅农民常年培训人数达到3000多人,开设茶叶中专班6个,招录学员300余人。2007年完成了县乡生态茶产业发展领导小组办公室建设,配备县乡60人的专职茶叶队伍,2010年3月我县再次招聘150人公益性岗位茶叶辅导员充实到18乡镇茶办,服务范围遍及县内各茶叶生产角落。(六)龙头企业、中介组织。按照“扶持培育龙头企业和茶叶经济组织就是扶持农业产业化”的重要精神,通过物质上扶持,精神上鼓励,经营中帮助,引导培植扶持起县级以上龙头企业4户,地级以上龙头企业2户,年生产经营乌龙茶、红茶、绿茶1200吨,占县内茶叶总产的30%,培育经济人队伍500余户,组建农民专业合作社l6个,入社茶农l600多户,茶叶经营组织化程度逐渐提高。(七)茶叶标准化工作。为适应现代农业的发展,完善起从茶园到茶杯的监督,建立“生产有标准,产品有标识,认证有程序,质量有监测,市场有监管”的标准化格局,从源头上解决茶产业安全问题。2007年我县完-6-成了《铜仁苔茶产品标准》制定,并通过省标准委认证、发布,成为省级地方标准;2008年成为第六批全国茶叶标准化示范县,完成了《铜仁苔茶综合标准体系》建设;2009年完成了《铜仁绿茶标准体系》技术标准,使茶叶生产涵盖了从良种繁育到市场销售全过程的每个环节。通过努力,共建成铜仁苔茶核心示范区18片,高标准无性系新植茶园示范点7个,示范面积9000多亩。累计开展无公害茶园认证8000亩。扶持鼓励茶叶企业通过QS认证4户。(八)市场营销网络建设。为了促进产品销售,我县十分注重市场营销网络建设。一是整治县内传统茶叶市场的脏乱差,扩大市场容量;二是规划设计功能齐全的现代化大市场——中国西部茶都,占地600亩,目前“三通一平”工程已全面完成,综合交易大楼正在紧密锣鼓地开工建设;三是依托招商引资项目扩大外销市场,先后在安微、江苏、浙江建立了固定的销售渠道,并借船出海到国际市场;四是立足北京、上海、天津等国内大中城市开辟,展示窗口、形象店、专卖店或专柜销区20处。借助上述市场,目前铜仁苔茶已销往国内20多个城市。二、建设效果通过各项规划内容的建设,“十一五”期间茶产业体现出以下几方面的效果。(一)茶产业效益大幅提升,农业内部结构调整取得重大突破。2010年,全县完成春夏茶生产1875吨,茶叶产值18375万元,分别是“十一五”末的2.5倍和17倍,在农业总产值中的比重从不足1%增加到20%。(二)茶农收入明显增长,茶区城乡二元差别逐步减小。“十一五”期-7-末,全县投产、半投产茶园达到5万亩,辐射茶农2万户,茶农茶青收入5000万元,户均收入2500元以上,带动茶农强劲增收,城乡收入差距减少,可支配收入增加,涌现一批茶叶专业村、富裕村,茶农家居条件得到改善。(三)茶区基础设施建设提速,茶农生产生活条件得到改善。几年来,我县充分利用“全国支农资金整合试点县”的机会,围绕产业抓整合,围绕茶区配项目,快速地完善了一批基础设施建设,其中新修、改(扩)建茶区公路724公里,修建茶区水窖17900立方,实施茶区改厕,改池、改厨16000户。(四)资源利用效果大幅提高。通过退耕还茶、林下套茶、树种更换和土地开发利用,全县累计茶园面积达到21.2万亩,增加森林覆盖率7%,期末茶园平均产出500元左右,潜在产出4000元,比普通林地、荒地相比,效益得到大幅提高。三、主要问题与矛盾(一)投产周期长,幼龄茶园抚育难度较大。目前全县处于投产期的幼龄茶园存量达11.7万亩,占茶园总面积的50%左右。由于投产周期长,抚育投入大,农户可投入资金少,一些茶农容易失去耐心、信心。因此,一方面要加大引导,加大培训,合理施管,达到建一块,成功一块;另一方面要采取管园补贴扶持政策,激发茶农管园热情,全面防范和消除幼年或成年期茶树的衰退低产势头。(二)自然灾害频繁,茶产业建设受创严重。近年来,灾害性气候频繁降临我县,2007年冬至2008年春遭受百年不遇的特大雪凝灾害,2009-8-年再次遭遇持续数月的干旱,2010年4-6月又遭受连续强降雨袭击,给我县茶园建设和生产带来严重损失。据统计,2010年春茶比正常年景减产两成;2009年新植茶园死苗近五成,直接经济损失2000万元。(三)加工严重滞后,难以满足生产需求。目前,全县春秋两季茶青产量3750吨。虽有数十家加工企业,但都是家庭作坊式,加工能力弱,导致茶青采摘后加工乏力,造成茶叶质量下降和难以按时下树。特别是进入盛产期后,生产和加工的矛盾更加突出。(四)茶叶技术服务体系不全,服务能力不足。县内茶叶生产面大、覆盖面宽、技术要求高,从生产、加工、销售等环节急需一大批种茶制茶能手和营销经纪人,方能满足茶产业发展需要。目前,虽然开展了较多的针对性培训,但由于茶农普遍接受能力不平衡的原因,技术水平不一致,生产、加工较为粗放,标准度低,难以对接多样化市场需求,迫切需要进行专业、系统的培训。第二章、“十二五”规划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奋斗目标一、指导思想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以市场为导向,以科技为支撑,认真落实国家关于现代农业、现代茶产业的系列方针政策,主攻质量、突出效益,大力发展无公害茶园、绿色食品茶园、有机食品茶园,做好“中国苔茶之乡”、“中国温泉之乡”、“中国矿泉水之乡”名片打造,依托优势,发展休闲观光旅游、旅游食品、茶饮料产品,延长产业链。强化品牌营销,提高-9-品牌效应,实施品牌扩张,拓展国内外市

1 / 30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