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大学硕士学位论文贵阳市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战略定位研究姓名:敖芝强申请学位级别:硕士专业:工商管理指导教师:龙超云;陈泽明20070601贵阳市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战略定位研究作者:敖芝强学位授予单位:贵州大学相似文献(6条)1.学位论文王巍黑龙江省传统装备制造业与高新技术产业关联性研究2008装备制造业反映了国家的综合实力,也是国际竞争力的根本体现,在我国国民经济中始终处于首要地位。黑龙江省是我国的老工业基地之一,其装备制造业在整个工业体系中占有很大比重,但由于过去对优先发展装备制造业缺乏足够的重视,并且长期受到适应性战略调整和计划经济体制的影响,致使这一产业整体上技术落后,尤其是一些传统的装备制造行业呈现出明显的滞后和竞争力不足。目前,黑龙江省己认识到利用高新技术产业推动传统装备制造业的迫切性和重要性。本文应用产业关联理论,对黑龙江省传统装备制造业与高新技术产业的关联性进行了较为系统的研究。首先,本文对国内外关于装备制造业及高新技术产业的研究现状进行了归纳,对产业链理论和产业关联理论进行了综述;其次,本文在对黑龙江省装备制造业发展现状进行分析的基础上,结合产业链理论分析了黑龙江省传统装备制造业产业链的现状及特点;再次,基于对传统装备制造业与高新技术产业之间基本关系的分析,本文结合产业关联理论,从产品联系、生产技术联系、价格联系、劳动就业联系、投资联系的角度对黑龙江省传统装备制造业与高新技术产业之间的关联关系进行了定性分析,据此对影响黑龙江省传统装备制造业与高新技术产业关联关系的关键因素进行了归纳。本文应用RAS方法对2005年黑龙江省传统装备制造业对高新技术产业的直接消耗系数和完全消耗系数进行预测,并在此基础上采用投入产出分析方法,从产业关联度及产业波及效果两方面入手,对黑龙江省传统装备制造业与高新技术产业的关联关系进行了研究分析。最后,在理论分析与实证分析的基础上,本文提出了黑龙江省传统装备制造业与高新技术产业协调发展的对策建议。2.期刊论文左国斌我国高新技术产业的产业地位研究——基于2007年中国投入产出表的实证研究-新财经(理论版)2010,(5)通过我国最新的2007年投入产出表,结合投入产出分析理论和产业关联理论,运用投入产出模型,测算了感应度系数和影响力系数等一系列的结构系数分析,对高技术产业在我国产业结构分布的地位进行定量和归类分析.3.学位论文刘琪资源型地区产业关联特征的对比与演进分析2008产业关联理论和方法是专门分析产业之间的数量比例关系的理论和方法。某一产业部门在生产过程中的任何变化,都将通过产业关联对其他产业部门产生一定的波及作用。本文运用产业关联理论,基于山西省1986、1992、1997和2002年投入产出表,以及内蒙、甘肃、浙江、江苏和全国2002年的投入产出表,运用投入产出模型,计算了中间需求率、中间投入率、影响力系数、感应度系数、生产诱发系数和依赖度系数6个指标,通过对比充分揭示出资源型地区的产业关联特征,为制定资源型地区的产业政策提供有力的依据。通过对比发现,依靠资源禀赋,资源型地区的化学工业、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和金属制品业等产业比在零资源地区和全国具有强辐射性和强制约性的双重性质。它们是资源型地区最敏感的产业部门,对经济的增长和产业结构升级发挥较大的带动和推动作用。同时,在资源型地区通用专用设备、交通运输设备和电气机械及器材等装备制造业不仅具有需求较高、产业的关联效应强等特征,而且在最终需求中,消费、固定资产投资和向省外调出对这些产业的诱发程度较大。但是,资源型地区的纺织业和木材加工及家具制造业等轻工业部门对其他产业的辐射作用小于在零资源地区和全国。最后得出资源型地区的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等高新技术产业对其他产业的影响作用明显小于零资源地区和全国。这些产业在资源型地区正处于发展过程中,产业带动力也还不强,尚难在工业增长中充分发挥先导作用。4.学位论文宋红玲连云港产业结构变动研究2008产业结构是一个国家和地区经济结构的核心和基础。现代经济增长的过程,是经济增长与产业结构变动相互联系、相互促进、不断发展的辩证过程。推进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升级,是当前连云港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提高经济增长质量的重要途径和迫切任务。调整产业结构,既是多年来提出的老问题,又是一个现实而必须面对的问题。本文从揭示在经济总体中产业间的相互关系的经济内容可以归结为相互促进和互相制约两种共生的双重经济关系,归根到底是由产业的地位和作用决定的这一产业结构本质特征入手,首先对国外产业结构问题的研究进行概述,并将目前已经形成了一整套的理论体,如:关于产业结构演变规律的研究,包括配第一克拉克定理等理论进行描述;关于产业关联理论的描述。对国内对产业结构问题的研究状况进行阐述。接着,对十年来,连云港经济保持快速、健康发展,在GDP年均增长11.4%的同时,产业结构得到不断的调整优化的现状,和连云港产业结构正在摆脱以前那种“农业基础薄弱,工业畸形发展,服务业水平低下”的局面,通过推动工业化、城市化进程等一系列措施,使产业结构逐渐趋于合理,并向优化和升级的方向发展内部结构现状进行分析。并对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第三产业的状况进行分析,在分析第二产业时,根据国内外有关经济理论和历史经验,判断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工业化水平,选择的指标:人均GDP、农业劳动力占全社会劳动力的比重、城市化水平、制造业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重工业化程度、机械工业占制造业的比重等;在分析的视角上,从产业结构、就业鲒构、城乡结构、工业内部结构、消费结构、外贸结构几方面的变迁综合描述工业化进程的快慢和质量。从工业化率(工业化系数),即工业增加值占GDP比重,反映了工业化进程等方面,综合判断出:连云港总体上大约在2005年左右进入工业化中期阶段,目前处于工业化中期偏低阶段,正是加速推进工业化时期。指出连云港在调整产业结构方面进行了许多有益探索和努力,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是产业结构高度不够同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的矛盾仍很尖锐,一产大而不强,二、三产业既面临着数量的扩张又面临着质量提高的双重任务。指出产业结构调整优化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不同时期产业结构调整优化的重点和方向是不同的。调整产业结构并不意味着去规划每一个产业的发展目标及实现这一发展目标的手段和途径,而是通过选择和促进战略产业的发展带动整个产业结构的升级和转型,因此战略产业的选择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从而得出连云港产业结构调整的方向应是:坚定不移地依靠科学技术进步,走内涵发展的道路,在高新技术产品化、产业化和传统产业现代化方面下功夫,充分运用当代科学技术的新成就,发展适合地方特点和发展方向的产业,通过产品结构、产业规模组织结构、产业技术结构的合理化,逐步理顺连云港的产业结构。给出产业结构调整的举措:连云港定位国际性的海滨城市、现代化的港口工业城市、山海相拥的知名旅游城市,产业结构调整的总体战略应是:增强产业的市场开拓能力和国际竞争力,从供给方面适应多层次、多样化的需求结构,从而为连云港产业发展创造新的空间。第一产业重点向生态高效、外向型农业发展;第二产业以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发挥支柱产业作用,改造升级传统行业为主;第三产业则大力发展旅游业、物流业、会展业、金融业等新兴服务业。采取各类产业协调发展、相互促进的方针,尽快形成连云港具有相对优势、竞争力较强、产业效益较好的优势产业群。对加快结构升级进行思考认为:经济发展过程也是产业结构变革的过程,现代经济增长同时表现出经济持续高速增长与产业结构发生实质变化两大特征。对处于特殊区位又特殊发展时期的连云港,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有其特殊性,需特别注意。一是从产业全球化角度出发,着眼跨越式调整,要根据全球化产业结构和竞争力的变化,充分利用比较优势,扬长避短,有选择有重点地发展优势产业,力争早日涉足高层次的产业国际分工,参与对以高新技术为载体的新兴产业的竞争。把产业的区位指向与要素禀赋优势有机结合起来,充分发挥符合“后发规律”的“超前”和“早熟”优势,积极规划、引导、培育和发展具有特色的、有着较强竞争力的支柱产业和品牌产品,在条件具备时敢于和善于与发达地区开展竞争。二是从区域发展战略角度出发,着手优化布局,在沿东陇海线和162公里海岸线展开生产力布局,建设沿线和沿海两大产业走廊,构筑“T”型产业框架。沿东陇海线产业带建设要依托陆桥枢纽,发挥劳动力成本低、资源丰富和能源充足的优势,重点发展资源加工、新材料、重型装备制造、医药产业和纺织、机械,有选择地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把沿东陇海线地区建成新兴的制造业密集带、经济发展的重要增长极和苏北振兴的先导拉动区。沿海产业带建设要依托港口资源、海洋和滩涂资源,重点加快深水海港开发和沿海交通等基础设施配套建设,集中布局新能源、石油化工、冶金、造船、物流等临港产业,发展海洋生物、海洋医药、海洋食品等海洋产业。把沿海地区建成新兴的基础产业基地、重要的海洋产业集聚区和新隆起的产业高地。从而进一步推动和促进连云港产业结构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实现又好又快的发展。关键词:产业结构变动投入产出分析研究连云港5.期刊论文李新.王敏晰.LIXin.WANGMin-xi我国高新技术产业与其他产业关联效应的经验分析-软科学2009,23(9)结合投入产出分析理论和产业关联理论,运用投入产出模型,通过对我国2002年的投入产出表中2001-2005年数据重新整合,测算了直接消耗系数、感应度系数和影响力系数等一系列经济参数,定量分析了高新技术产业与国民经济其他部门间的关联效应,并对其关联效应进行归类和动态分析,研究结果揭示了高新技术产业与相关产业部门的关联效应以及波及程度的比例关系.6.学位论文印成玲成渝经济区优势制造业发展研究2008西部大开发的不断深入及成渝经济区成为“十一五”规划中的重点发展区域,使得成渝经济区的发展上升为国家层面的区域开发重点,伴随国家主体功能区的逐步推进,成渝经济区成为新时期中国西部经济增长乃至中国经济增长的一个重要增长极。成渝经济区功能定位为“一极五个基地一屏障”,即:国家新经济增长极:重大装备制造业基地、高新技术产业基地、清洁能源基地、国防科研产业基地、优势农产品加工基地和长江上游生态屏障。经济区内,以成德绵经济带为主体的成都制造业集中区,以重庆摩托车产业、装备制造业等为核心的制造业集中区,在提高产业集聚和促进区域经济增长中有着卓越的贡献。但是,在中国制造业面临结构转型背景下,面对长三角、珠三角等地区制造业的绝对优势,成渝经济区制造业如何定位,如何在新一轮国际国内产业转移中壮大自己的优势产业,实现经济区内制造业产业升级,成为摆在我们面前很现实的问题。论文力图通过对世界制造业发展趋势以及中国制造业发展战略的深入剖析,结合长三角、珠三角、京津冀地区制造业比较分析,借助发展潜力和发展规模两个维度,将成渝经济区制造业发展战略定位为“我国制造业第二梯队领头雁”;为了实现这一发展战略,论文结合2004年全国经济普查数据和重庆、四川经济普查数据,建立区域优势产业指标体系,选择出成渝经济区优势制造业,并对其产业布局进行全面、详细的描述及诊断,为金融危机和灾后重建宏观大背景下的成渝经济区制造业未来发展战略提出建议。论文共分为六部分。第一部分:绪论;第二部分:制造业概念界定及发展趋势;第三部分:成渝经济区制造业发展现状;第四部分:成渝经济区制造业战略定位;第五部分:成渝经济区优势制造业选择及布局特点;第六部分:成渝经济区制造业发展战略。本文的创新点主要有以下四点:第一,从国际制造业发展趋势及国内制造业区域布局角度,对成渝经济区制造业发展进行战略定位;第二,采用可进行地区集中度分析的产业布局衡量指标熵指数,对成渝经济区制造业各行业的地区集中度进行深入分析;第三,建立区域优势产业指标体系,选择出成渝经济区制造业优势产业,提出成渝经济区制造业优势产业呈“帆船型”布局,并进行分析;第四,研究成渝经济区制造业发展时,立足于产业关联理论试图将支撑制造业创新活动的生产性服务业纳入研究视野,并对区域创新系统的构建提出建设性意见。本文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