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式与政策结课论文格式3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1本科课程论文(设计)题目当前我国经济形势分析课程形势与政策学院化学化工学院专业化学(师范)年级2011级学号222011316011191姓名李志文指导教师何松成绩___________________2013年5月6日1目录2浅谈对文化的认识*********西南大学化学化工学院,重庆400715摘要:随着人类社会的不断发展与进步,文化的作用表现得越来越重要,越来越明显。文化已经成为决定经济发展潜力和后劲的重要因素。当前要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必须大力弘扬和发展社会主义文化,因为文化优势是地区经济发展的环境优势。关键词:文化传承,软实力,文化普及文化发展正文部分中国历史悠久,孕育大量的丰富的文化,它是一个民族的灵魂。历史上的四大发明,四大名著,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唐诗宋词等等,中国古代的传统文化,它们都代表着不同时期、不同阶层和地域的人类的劳动成果。进入新时期,中国传统文化同样保持着旺盛的生命力,在文学上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进一步展现出中国人在文学上的成就与文化的深厚底蕴。文化,人类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一种社会意思形态,传承至今,依旧保持着无穷魅力,下面就文化谈谈我对文化的认识。文化传承在这片土地上,5000多年的积淀,造就如今璀璨厚实的中国文化。把中国文化传承比作大熔炉,文化中各部分重在保持自己的独立性的同时,相互之间不断渗透,吸收其他元素供自我发展。以儒道佛三教为例。儒教作为中国的思想基石,推崇入世,杀生成仁,舍生取义,讲究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关注的是社会的治理,立德立功立言;道教推崇隐世,道法自然,天人合一,讲究无为,顺应自然,关注于生命的自然状态;佛教推崇出世,因果报应,转世轮回,关注人生痛苦的解除和众生的普度。显而易见其差距和维度的不同,相同点是都在指向“人化”,即文化。作为文化的继承者,接受这三教文化绝不是简单的熔合,而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在原有基础上进行文化的延伸,形如麻线扭结组成绳索,越绞越长,并且没有思想的束缚与限制,如此,才能创造更为辉煌的文化。同时,文化还具有相对性。一代人有一代人的文化,体现整体性与时间性,一个人有3一个人的文化,体现差异性。诞生于一定背景之下,不同文化群体之间的价值标准和行为规范大相劲庭,用一种文化体系去反驳另一种文化体系,完全没有意义。对待文化,我认为应该有一个“存在即合理”的温和氛围,肯定所有文化的存在性及其合理性,即肯定文化的好的一面,同时肯定坏的一面的存在性;在对待文化精华和糟粕问题上,淡化糟粕,留存精华,宛如染缸注入清水,另一方面,由相对性从文化糟粕中折射出精华,取代以盲目激进的态度处置文化糟粕,会更具理性。文化作为一种软实力的重要性文化是一种软实力,在未来的经济发展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文化所衍生的文化产品,具有意识形态和商品的双重属性,在经济发展中可谓举足轻重。美国著名政治学家布热津斯说过,文化是美国在全球具有决定作用的四种力量之一,美国电视节目和电影大约占世界市场的四分之三,美国的通俗音乐居于同样的统治地位。同时美国的时尚、隐世习惯甚至贯穿着,也越来越在全世界被模仿。在2010年,中国文化产业产值仅为1.11万亿,占GDP比重为2.78%。而美国文化产业产值占其GDP的15%至18%,仅好莱坞电影就长期占有全球电影市场70%的份额。而在2000年的时候,韩国在线游戏产值就高达1.1亿美元,是1999年的6倍。中、日、韩准自贸协议实施以来,中国文化产业对韩、日贸易一直呈现逆差。美国大片,日本动漫,韩剧当今在中国横行,文化产业不能与之比肩,令人深思。中华文明源远流长,底蕴深厚,总体来说在引导开发上不够重视,反观韩国,韩剧《大长今》在中国创下收视神话,剧中渗入中国传统文化,从养生之道到人生态度,从宫廷膳食到生存理念等等,莫非是中国人自己的东西;迪斯尼动画电影《花木兰》,取材于中国的木兰辞,全球票房超过1亿美元;日本改编的《三国志》和《水浒》,从漫画到游戏,衍生产品在亚洲各地热销,种种现象表明,中国文化并非无优越性,而是在利用上手段欠缺。2010年的“西门庆”故居争抢事件,三国名人故居之争,就从侧面反映出一个国人的心理:金钱掩盖下的对文化的戏谑与轻视。4文化创新文化的发展,其实质上是文化创新,基础是社会实践。而有没有创新能力,能不能创新,是当今世界范围内各国文化竞争的决定性因素。当前,文化的发展要牢牢把握“四个创新”。第一,内容创新。特别是重大文化理论、文化观念和文化知识的创新,提出对中华民族和全人类有意义的重大文化主题;第二,形式创新。如各种文化艺术形式和题材、体裁,以富有中国特色的文化成果来丰富全人类的文化宝库等;第三,技术创新。采用新的创造手段和文化宝库等;第四,体制创新。这种文化体制,对内可以充分发挥社会的文化创造潜力,具有强大的创新机制。对外可以适应不断变化的国际环境,具有高度的应变能力。作为岭南文化代表之一的粤剧,例如把神话传说故事《白蛇传》改编成中国传统的粤剧在澳大利亚著名歌剧院上演,在澳大利亚引起了看中国粤剧的轰动,成为引领中国文化走出国门、走向世界的先驱。焕发出新的市场活力,受到了群众的热烈欢迎。使中国的文化事业得以充分、繁荣,一定程度促进中国经济文化全面协调发展中国历代各大家思想流派对中国文化的各个发展时期都做出了不同的贡献和作用,就其影响来说,其中道、佛、儒等对中国文化所产生的影响最为深刻。特别是儒家的礼学在中国的思想界一直占据着统治地位。从先秦的孔、孟、荀、韩,汉代的董仲舒、班固,宋元明理学以及清学,他们都十分注重礼学,并且深刻地影响着中国文化各个时期的发展。正是由于儒学思想对中国文化的长期潜移默化,所以中国文化在不断发展的过程中高度重视伦理观念和精神力量。注重人伦政治,把礼学神学化、理学化,并强调非常严格的等级观念。显然,儒学思想对中国文化的发展发挥了巨大的思想作用。但是,由于礼学思想的禁锢作用和十分严格的政治等级制度,它对中国及中国文化的发展无疑也会产生相当程度的制约作用。譬如对外来非主流文化和科学文化,以及商业文化、艺术、司法文化的排它性,导致了19世纪的中国起码比国际社会整整落后了近200年,而由于儒家礼学思想的束缚,使中国文学的发展也倍受桎梏。文化普及人类学家把文化分为三个层次:高级文化,大众文化和深层文化,高级文化和大众文化都植根于深层文化。我赞同这一观点。文化分类,意义在于区别,但最终结果还是让文化易于深入大众。让经典,真正通俗而不低俗的东西,浅层次化,即使是普通老百姓,也能从中受益。在张俊伟的《极简管理:中国式管理操作系统》中他写道,文化的本质属性5就是非强制性的影响力,对一种文化要从思想、行为、表象三个层面切入,抓住真、善、美三个主题内同,使用选择排序、表现方式、区别特征三个关键来进行认识。在我看来,文化的非强制性影响一如没有岸的河流,四处漫流在传播上并不能真正意义上的大众化。这还需要媒体学者的引导,例如易中天品《三国》,于丹解说《论语》,引起传统文化热,让国人对传统文化又产生新的认识,对文化普及产生积极影响。文化普及除去文化这一主体,还有文化最重要的受众——人。文化普及的效果最终体现在人身上。随着社会的发展,物质财富越加丰富,精神文明的需求愈加突出,文化普及愈加重要。例如读书月活动,学雷锋活动,在提升全民族的知识和教养上起着或多或少的作用。最近几年流行的中老年人的广场舞,我认为是很人性,很具关怀的一项文化,无论富裕清贫,一块空地,一个音响,即可舞蹈,娱乐身心。当然,文化包括一个国家或民族的历史、地理、风土人情、传统习俗、生活方式、文学艺术、思维方式、价值观等,所以在文化普及上,应该不拘一格,同时也要相互尊重。参考文献文化文化传承文化传承人

1 / 6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