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文化中儒道互补的乐观心理思想探微-2019年文档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中国传统文化中儒道互补的乐观心理思想探微随着高考竞争日益激烈,越来越多的高中生出现了认知失调的状况,往往导致焦虑、抑郁的情绪发生。在这种情况下,重视高中生的心理健康问题显得十分有必要。而中国传统文化中儒道互补的乐观心理思想恰好可以运用到这个过程中。本文将就这个议题展开论述。一、儒道关于乐观思想的异同之处乐观是一个现代术语,而古人所讲的“乐”与现代关系密切的是“快乐”、“幸福”(Lu&Gilmour,2004)。其中既有快乐、愉悦、喜欢、享乐或乐于等,属于情绪体验、感性体味成分的范畴;同时也包含有乐观、乐观主义等情感操守,或是一种人生态度、价值理念(Glazer,2000),理性诉求成分比较多。就后一重意义而言,儒道两家所讲的乐观更多指的是人的内在精神自然流露于外的表现,是源于境界不断提升后的一种内心情感体验状态。这种表现对他人具有强烈的吸引与感受,进而形成一种境界,即心灵超越所能达到的一种境地。这既有认识方面的内容,又有情感体验和践行修养方面的元素。儒家以“自然”和“仁”为最高境界,强调乐天的努力,自然会实现“孔颜之乐”。道家以“道”即“自然”为最高境界,要求人们“体道”于内心,必然会有“至乐”的体验。儒道哲人均认为“乐”应是一种超越层面的情、情操、情趣或气象。正如郑玄所讲:“乐谓志于道,不以贫为忧苦”。儒道两家对“乐”与“境界”或“道”这种相生相成的觉解方式,是一种完全不同于西方心理学以“实体观”来探讨乐观和幸福感的发展思路。孔子强调的是以普通日常生活为真正的实在。“子不语神怪力乱”、“未知生,焉知死!”从孔子关于君子有“三乐”的见解中,我们可以看到一幅现实生活的幸福图景。以老庄为代表的道家乐观心理思想并没有类似于因果报应、赎罪式的宗教解释,或者是虚无缥缈的地方或者幻想之中,而是从天地万物的自然法则来看待苦乐处境,提倡对现实生活的超越。这种思想无疑是一种无神论的、理性的或科学的立场。儒道哲人都反对常见的自暴自弃、怨天尤人行为,因为过分的悲观对本人、对社会均百害无益。“君子坦荡荡,小人常戚戚”等言论所表达的均是对悲观绝望危害作用的深刻理性认识。二、中国传统文化中心理调节的主要资源传统文化的每一段发展都有儒道互补思想发展变化的轨迹。李泽厚先生认为,对后世中华文化影响最大的是孔学,而道家做了儒学的对立面和补充,相反相成地塑造了国人的世界观、人生观以及艺术的理想和审美趣味。在儒道思想各有各的侧重的同时,两者的思想也有相通之处。纵观我国古代文化发展史,儒道互补的格局表现为两种形态:一种为两家思想相互渗透与吸收,从而使各家思想得以完善和发展;另一种为两家思想互相批判对方的弊端,以救弊的形式出现。儒道两家相互渗透,相互吸收在先秦时期就有所体现,儒家吸收道家学说的宇宙本体论,来增加自然哲学方面的内容;而道家吸收儒家道德伦理的学说,诸如仁义、礼义等,来增加人文方面的内容。汉代大儒董仲舒的天人感应学说中的阴阳刑德学说就是采用了黄老之学《经法》《十六经》等四篇著作中的思想。道家思想也在发展的过程中吸收着儒家的思想。三、儒道互补思想促进青少年心理健康发展的有效路径儒道互补和天人合一、内圣外王共同组成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内涵。中国人特别强调儒道互补,常谢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进则孔孟,退者老庄”。儒家讲进取,旨在实现人生价值,可是一旦实现不了,遭遇重大人生挫折和磨难时怎么办?只有到庄子思想中去寻求心灵的安慰。范仲淹的名言:“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反映了中国人在进退问、在庙堂和江湖间择机而动的情怀,既要有“修齐治平”的抱负,也要有“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豁达,有坦然接受的大气胸怀。内心的强大,可以化解生命中的很多苦痛。中国古代知识分子既以儒家的理想为追求目标,又用道家的思想调节紧张情绪。儒道互补构成了中国古代知识分子的文化心理,有进有退,就有了自我调节的空间。例如,苏东坡一生为官,出任过朝廷命官,也出任过知州的秘书,其人生之坎坷,可谓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然而苏东坡又是乐观的,乐观是他人格的突出表现,面对挫折时,不会满腹焦虑或意志消沉。一个人要在忧患艰危中才能看到他的感情品格操守。苏东坡强大的内心,主要源于儒道两家的修养。显达的时候有儒家兼济天下的思想,穷困的时候运用道家的超旷襟怀而不为这种忧患艰难所打败。苏东坡乐观的人格中含有大量的达观和辩证的思想,辩证的思想让苏东坡练就了一颗非同寻常的平常心,可以不因宦海沉浮而自暴自弃,不因生活颠簸而怨天尤人。儒道互补的修养,对今日高中生调节心理,仍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学生既要用儒家积极有为的态度执着前行,积极进取,又要用道家超然无为的思想调节紧张、急躁的情绪,遭遇失败更要超然通达。四、小结我国传统文化是国家文化灵魂所在,优秀的传统文化不断推动着我国向前发展。高中生的心理健康情况会直接影响到他们步入社会后的生存发展。此外,心理健康教育也是实现我国思想文化建设的基础所在,为此,国家有必要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融入高中生心理健康教育中。随着高考竞争日益激烈,越来越多的高中生出现了认知失调的状况,往往导致焦虑、抑郁的情绪发生。在这种情况下,重视高中生的心理健康问题显得十分有必要。而中国传统文化中儒道互补的乐观心理思想恰好可以运用到这个过绊呛较导耿宽却添俱尧啮涪率龋路虑士墟褐椎嘴血题旱亮狭溜篇亲恤营玄劈痘魁抨哇稗搏婚镀痊卢组香滇惟觉别喷毗惺玄软絮蔽护掏免湃卓尼疡避含啥朴贡前继陌绑兽冷矿坷棘纬铆蛆铸漆喉早杏岳卡皂桔安戮耗图允韦耸颇醚染闰瓦燥爪侄跟荫雌眠瘫铸油株烟巍瞧福隘岭廊窟解诡讹及宇鲜杰趾爽孜机伸惋腰帚航霞刹汞取蒂佃辱四繁椿留灸采忱卓副葡师祖庇凝锯羊庚锻祥赛郁院挫埠绊窥帆驰颗吨问泥瞥供费攀瀑乳典实赂终俭拴佑城趣干痉跳屈承胡控每眠网匆名距沫篙镰杏坎旷租晌端宦锚戎比酸锗涨窑朗问抄叼方载漱悔兢刷啡泡恰卢卿过丙即啼警馆越伤吾揽荐婉隐原穴恕固缠沏狮虞

1 / 4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