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变传统的发展观——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当务之急清华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系邱月明国家十一五规划纲要的第六篇明确提出了“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指导思想。规划中是这样定义这个社会的:“落实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基本国策,建设低投入、高产出,低消耗、少排放,能循环、可持续的国民经济体系和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前不久有一位在环境届德高望重的人物这样说到:“中国的环境指标在过去所有五年规划中从来没有完成过。”那么在接下来的五年中,这样一个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能否建成?不可否认,目前我们面临的困难是巨大的。在今年五月举办的“清华-耶鲁可持续发展高级干部培训项目”上,来自全国各地的市长都普遍反映虽然国家给了一个大的框架要发展这样一种社会、这样一种城市,但是要落实起来感觉很空,没有具体的操作模式,没有先例可循。是这样的,虽然现在我们老提西方发达国家的环境质量如何好,城市建设如何有序合理,居民环境意识如何高。但是同时我们也都清楚,从工业革命开始,到此后一段相当长的时间内,西方的发展是以牺牲环境为代价的。西方现在的环境和生态水平,是在经济已经发展到一定程度时才建立起来的。当我们很多人认识到这一点时,不免会对中国在当今发展中国家阶段就开始提资源节约、环境友好产生疑问。更严重的是仍有相当一部分人仍支持先发展后治理的道路,就是因为有西方的例子摆在眼前。我也曾经在某个时期这样想过。但是,我们更应当认识到,时代变了,环境变了,物质变了,世界也变了。那么面对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发展方针,我们该如何走?过去的几十年中,我们大多数人是模糊的。现在,我们应该清醒了。在我看来,要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当务之急是,我们必须改变传统的发展观念。这个传统的发展观念就是认为,环境保护、资源节约和社会经济发展一定是矛盾和冲突的,是此消彼长的关系。相反,我们应当认识到这样一个正在逐步被证实的事实:环境保护、资源节约可以带动城市和社会的发展,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可以是一个城市的核心竞争力。在我的理解范围内,这个全新的发展观念至少在以下几个方面可以得到坚实的论证:首先,环境系统和生态系统的修复,它的成本远远高于污染的成本。正如要把清水变成茶水是很简单的事情,但是要把茶水重新变回清水是很困难的问题。第二,“资源节约、环境友好”需要提高城市效率,例如能源利用率、城市交通效率、信息畅通率等,这将极大的促进城市发展。中国现在能源的加工转换大概是33%,比发达国家低10个百分点,单位能耗水平还是处在比较高的水平,我们主要行业的能耗水平比世界先进水平高20%——50%。可见中国的能源利用效率的提高空间还很大,而效率的提高将会使一个社会得到飞速发展。第三,随着国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对于健康和人居环境的关注也日益提高。就拿我周围的同学来说,大家来自五湖四海,在感受到了北京的空气污染和交通堵塞问题后,相当一部分人表示以后不愿意留在北京发展,即使它是首都,即使它能给我们提供很多机会。可见,在现代社会,一个城市的竞争力已经不仅仅是它的经济、地理位置、和政治地位等,城市的生态环境也日益成为一个很重要的因素。其他还有很多方面都能够论证这个新的发展观,例如技术的革新为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带来的可能性等等。可见,我们有足够的理由坚信“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这个新兴发展观。时代变了,环境变了,物质变了,世界也变了。让我们摒弃以牺牲环境为代价换取社会发展的传统观念吧。积极投入到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当中,让我们的环境指标第一次在五年计划中得到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