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变学习方式,促进学生发展安徽教育学院教管系李群为什么要转变学习方式?新的学习方式是怎样的?如何通过教学活动来转变学习方式?目前学生的学习和生活状况城市小学四年级就有近一半的学生一天课间中除做操外基本没有户外活动。城市初三学生这一比例高达83%。公众对学生作息时间的反馈•被调查者的子女每天睡眠时间在7小时以下的占67.7%,在6小时以下的占22.2%;•被调查者的子女每天自由支配时间在0.5小时以下的占41.6%,没有的占19.4%。城市小学和乡村初中“经常”或“总是”在全班公布考试成绩的比例在60%左右,城市初中学生的这一比例已达75%。对于公布考试结果和依据考试结果排名次的做法,70%的初中和小学生感到紧张、或害怕或讨厌。学生及社会公众对考试成绩的看法226.57885.408.10102030405060708090能不能不知道社会公众学生85.4%的学生及78%的社会公众明确表示考试成绩不能全面反映学生的发展状况。据瑞士洛桑国际管理开发研究院发表的2000年“国际竞争力报告”显示:中国的国民素质、科学技术和国际竞争力的世界排名在逐年下滑——国民素质由1998年的第24位滑至第28位;科学技术由第13位滑至第28位;国际竞争力由第24位滑至第31位。——《中国青年报》2001年5月17日中国学生要补创造课2001.7.3北师大最近对中国和英国青少年的创造性进行了一项比较调查,发现中国孩子的创造力远远低于英国学生。这项调查对两国孩子进行了七个方面的比较,这七个方面分别是:创造性物体应用能力发展趋势、创造性问题提出能力、创造性产品改进能力、创造性想像能力发展趋势、创造性问题解决能力发展趋势、创造性实验设计能力发展趋势和创造性技术产品能力发展趋势。在这七个方面的抽样调查中,中国学生只有“创造性问题解决能力”一个指标高于英国学生,其他指标均远远落在英国学生后面。究其原因,首先是文化的差异,其次是社会氛围不同,中国学校的三门主课是语文、数学、外语,而物理、化学、生物等科学课程不是主流;最大的差异在于教学方式。西方教育注重探索,往往设计多种活动,而中国的教育重在“教知识”,这使学生把大量的时间用在记忆上。我们的教育存在哪些不足?1.过分重视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而学生的情感、社会性、态度、价值观、创造性等方面没有得到应有的关注。2.课程内容过于繁杂、过于艰深、过于陈旧,脱离学生的生活经验。3.缺乏对学生学会学习的有效指导,没有很好地发展出学生的学习策略。4.考试代替了评价,考试结果的处理使学生过度焦虑。5.紧张的师生关系;6.学生缺乏对于教育内容、学习时间的自主支配,造成了他们消极的学校生活体验。教师经常布置的作业多是书面习题与阅读教科书,而很少布置诸如观察、制作、实验、读课外书、社会调查这一类的实践性作业。美国孩子怎样学习?儿子的研究报告——我看到的美国小学教育当我把9岁的儿子带到美国,送他进了那所离公寓不远的美国小学的时候,我就像是把自己最心爱的东西交给了一个我并不信任的人去保管,终日忧心忡忡。这是一种什么学校啊,学生可以在课堂上放声大笑,每天最少让学生玩两个小时,下午不到3点就放学回家,最让我开眼的是根本没有教科书。那个金发碧眼的女教师看了我儿子带去的中国小学四年级的数学课本后说:“我可以告诉你,六年级以前,他的数学是不用再学了。”面对她的充满善意的笑脸,我就像挨了一闷棍。一时间,真怀疑把儿子带到美国来是不是干了一件蠢事。不知不觉一年过去了,儿子的英语长进不少,放学之后也不直接回家了,而是常去图书馆,不时就背回一大书包的书来。问他一次借这么多书干什么,他一边看着借来的书一边打着计算机,头也不抬地说:“作业。”这叫作业吗?一看儿子打在计算机屏幕上的标题,我真有些哭笑不得——《中国的昨天和今天》,这样天大的题目,即便是博士,敢去作吗?于是严声厉色问儿子:谁的主意?儿子坦然相告,老师说美国是移民国家,让每个同学写一篇介绍自己祖先生活的国度的文章。要求概括这个国家的历史、地理、文化,分析它与美国的不同,说明自己的看法。我听了,连叹息的力气也没有,只觉得一个10岁的孩子如果被教育得不知天高地厚,以后恐怕是连吃饭的本事也没有了。过了几天,儿子完成了这篇作业。没想到,打印出的是一本20多页的小册子。从九曲黄河到象形文字,从丝绸之路到五星红旗……热热闹闹。我没赞扬,也没批评,因为我自己有点发懵,一是我看到儿子把这篇文章分出了章与节,二是在文章最后列出了参考书目。我想,这是我读研究生之后才运用的写作方式。那年,我30岁。不久,儿子的另一个作业又来了。这次是《我怎么看人类文化》。如果说上次的作业还有边际可循,那这次真可谓不着边际了。儿子很真诚地问我:“饺子是文化吗?”为了不误后代,我只好和儿子一起查阅权威的工具书。真是费了番气力,我们才总算完成了从抽象到具体又从具体到抽象的反反复复的折腾。儿子又是几个晚上坐在计算机前煞有介事地做文章。在美国教育中已经变得无拘无束的儿子,无疑是把文章做出来了。这次打印出来的是10页,文章后面又列着那一本一本的参考书。他洋洋得意地对我说:“你说什么是文化?其实特简单——就是人创造出来让人享受的一切。”那自信的样子,似乎他发现了别人没能发现的真理。•后来,孩子把老师的作业带回来,上面有老师的批语:“我布置本次作业的初衷是让孩子们开阔眼界,活跃思维,而读他们作业的结果,往往是我进入了我希望孩子们进入的境界。”问儿子这批语是什么意思,儿子说,老师没为我们骄傲,但是她为我们震惊。“是不是?”儿子问我。我无言以对,我觉得这孩子怎么一下懂了这么多事?再一想,也难怪,连文化的题目都敢去做的孩子还有不敢断言的事情吗?儿子六年级快结束的时候,老师留给他们的作业是一连串关于“二次大战”的问题:“你认为谁对这场战争负有责任?”“你认为纳粹德国失败的原因是什么?”“如果你是杜鲁门总统的高级顾问,你将对美国投放原子弹持什么意见?”“你是否认为当时只有投放原子弹一个办法结束战争?”“你认为今天避免战争的最好办法是什么?”……看着12岁的儿子为完成这些作业兴致勃勃地看书查资料的样子,我不禁想起当年自己学二战史的样子:按照年代、事件死记硬背,书中的结论明知迂腐也当成圣经去记,不然,怎么通过考试呢?儿子小学毕业的时候,已经能够熟练地在图书馆利用计算机和缩微胶片系统查找他所需要的各种文字和图象资料了。有一天我们俩为狮子和豹的觅食习性争论起来,第二天,他就从图书馆借来了美国国家地理学会拍摄的介绍这两种动物的录象带,拉着我一边看一边讨论。孩子面对他不懂的东西,已经知道到那里去寻找答案了。儿子的变化促使我重新去看美国的小学教育。我发现,美国的小学虽然没有在课堂上对孩子进行大量的知识灌输,但是,他们想方设法把孩子的眼光引向校园外那个无边无际的知识的海洋,他们要让孩子知道,生活的一切时间和空间都是他们学习的课堂。他们没有让孩子去死记硬背大量的公式和定理,但是,他们煞费苦心地告诉孩子们怎样去思考问题,教给孩子们面对陌生领域寻找答案的方法;他们从不用考试把学生分成三六九等,而是竭尽全力去肯定孩子们的一切努力,去赞扬孩子们自己思考的一切结论,去保护和激励孩子们所有的创造欲望和尝试。儿子的研究报告给我出了一个新的题目。我不由得在想,我们民族的文明的确有着历史上的辉煌,但是面对需要每个人都发挥创造力的现代社会,我们或许需要反思这种孕育了我们自身的文明。(作者:高钢原载《华声》)学生喜欢怎样的学习方式据我国的一项对630余名小学生及1180余名初中生的调查,“你最喜欢的学习方式是什么?”-依次是---做实验(25.9%)、运用电脑(21.2%)、读课外书(12.3%);“你认为最有效的学习方式”依次是----听讲(21.9%)、作业练习(18.5%)、做实验(17%)。所谓“有效”,也是应对考试和完成作业,大多数学生还不能利用自己喜欢的学习方式来提高学习效率。(摘自《新发现—当代中国少年儿童报告》2000年版)《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改革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得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合作的能力。”关注学生终身发展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交流和合作的能力-------探究精神与批判性思维-------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人生规划能力让学生能够:用自己的眼睛去观察用自己的心灵去感悟用自己的头脑去判别用自己的语言去表达转变学习方式的心理学依据学生有如下几个方面的需要:1、探究的需要。2、获得新的体验的需要。3、获得认可与欣赏的需要。4、责任承担的需要。“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感到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苏霍姆林斯基转变学习方式的理论依据多元智力理论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多元智力理论言语/语言智能:用文字思考、语言表达能力;数理/逻辑智能:计算、复杂运算和量化等分析能力视觉/空间智能:以三维空间方式的立体思考能力肢体/动觉智能:巧妙处理物体和调整身体的能力音乐/节奏智能:对音乐敏锐及富有艺术的感受能力人际交往智能:善解人意及与人交往的能力自我内省智能:自我知觉和善用知识计划与引导自己人生的能力自然观察者智能:观察、辨认和洞悉自然的能力存在智能:陈述、思考有关生与死、身体与心理世界的最终命运等的倾向性、理解力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建构主义的知识观:知识并不是对现实的准确表征,它只是一种解释、一种假设,而不是问题的最终答案。相反,它会随着人类的进步而不断地被“革命”掉,并随之出现新的假设。(朱门酒肉臭)按照这种观点,科学知识包含真理性,但不是绝对正确的最终答案,在被个体接受之前,它毫无权威可言。建构主义学习观:学习不是由教师向学生传递知识,而是学生建构自己的知识的过程。学生不是被动的信息的吸收者,而是意义的主动建构者,这种建构不可能由其他人代替。外部信息本身没有意义,意义是学习者通过新旧知识间反复的、双向的相互作用过程而建构成的。其中,每个学习者都在以自己原有的经验系统为基础对新的信息进行编码,建构自己的理解,而且原有知识又因为新经验的进入而发生调整和改变,所以学习并不简单是信息的积累,由于个体原有经验的独特性,学生对事物意义的建构可以是不同的。建构主义的学生观:学生并不是空着脑袋走进教室的,在日常生活和以往的学习中,他们已经形成了丰富的经验。教学不能无视学生的这些经验,而是要把学生现有的知识经验作为新知识的生长点。教师不是简单的知识呈现者,他应该重视学生自己对各种现象的理解,倾听他们的看法,洞察他们这些想法的由来,以此为根据,引导学生丰富或调整自己的理解。由于经验背景的差异,学生的理解常常各异,这些差异本身便构成了一种宝贵的学习资源。促进学习方式的转变——学习方式的转变意味着个人与世界关系的转变,意味着个人存在方式的转变。——新课程倡导新的学习方式: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中小学开设综合实践活动课,高中开设研究性学习新的学习方式的特征主体性开放性问题性实践性互动性多样性主体性自主性主动性创造性自尊自信自觉自控独立判断成就动机竞争意识兴趣需要主动参与社会适应创新意识创新能力动手实践能力自主学习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特征:1、学习者参与与确定对自己有意义的学习目标的提出,自己制定学习进度,参与设计评价指标;2、学习者积极发展各种思考策略和学习策略,在解决问题中学习;3、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有情感的投入,学习过程有内在动力的支持,能从学习中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4、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对认知活动能够进行自我监控,并作出相应的调适。自主学习自我导向自我激励自我监控(缺少自主学习的动力和能力,也就缺少发展的动力,一旦约束解除,也就放任自流。)促进自主学习的策略1、营造宽松的课堂环境,使学生在心理上有安全感,建立一个温暖的、师生彼此接纳的、相互欣赏的学习场所。2、使教学生动有趣,并与学生的生活相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