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前言即墨市是山东半岛古老而又年轻的城市。经过改革开放以来二十多年的高速经济增长和建设,已初步形成了比较雄厚的经济实力,经济规模居于“全国百强县”和山东省“十强县”之列。但同时也面临着许多新的挑战和机遇。特别是山东半岛城市群和青岛都市圈发展战略的确立,对于即墨市未来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即墨的城市发展面临着新的形势和问题,迫切需要对过去的规划建设实践进行全面的总结,从更宽广的视野、以更长远的眼光来分析判断未来趋势,在此基础上制定发展战略以指导未来的发展和建设行动。在此背景下,即墨市政府委托深圳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承担即墨市城市发展战略研究与新一轮总体规划的修编工作。城市产业布局与发展策略研究专题通过对即墨市产业发展历史和现实的系统分析,应用现代产业发展理论,从大区域的战略分工入手,明确即墨市的产业定位和未来产业集群发展战略。同时系统分析即墨市产业空间布局的特征与规律,在分析即墨市区域产业布局演变规律基础上,通过比较选择,提出了即墨市未来产业布局的基本模式,同时对作为区域发展重点的东部地区进行了专门分析。2目录第一章即墨市产业发展简史................................................1第二章产业发展的现状特征................................................42.1总体状况.............................................................42.2第一产业.............................................................52.3第二产业.............................................................52.4第三产业.............................................................92.5与周边城市发展的比较................................................11第三章产业发展的区域背景与战略定位分析.................................143.1国家层面............................................................143.2省域层面............................................................153.3青岛大都市区层面....................................................153.4区域视野中即墨市产业发展定位的综合分析..............................17第四章产业发展战略....................................................184.1产业结构调整方向....................................................184.2既墨市特色产业集群发展战略..........................................26第五章产业空间布局规划................................................465.1产业空间布局现状特征................................................465.2即墨市现有产业布局思路..............................................505.3产业布局与城市空间的关系............................................515.4产业空间布局的基本原则..............................................515.5产业空间布局的影响因素分析..........................................525.6即墨市产业综合分区规划研究..........................................535.7即墨市产业空间布局结构规划研究......................................55第六章东部地区产业规划与布局............................................596.1东部地区产业发展条件................................................596.2产业发展定位........................................................606.3产业空间布局........................................................621第一章即墨市产业发展简史即墨东临翠山碧海,西拥千顷良田;气候温和,属沿海暖温带季风气候,资源丰富,交通发达,具有优越的产业发展条件。即墨自古地利鱼盐,曾为齐东之饶邑,具有悠久的产业发展史。战国时期,即墨已巍然屹立在齐国的东方,与西面的临淄遥相对峙,并夸富饶。“田野辟,民人给”,大史学家司马迁仅用六个字描绘了其时即墨地区的富庶景象。但是,随着封建生产关系日益凝固,浓厚沉重的封建观念逐渐成为束缚经济发展的因素,所以唐宋之后,即墨经济日趋衰落,竟为时人目为“疲邑”,且称青州之首。15世纪末,广阔的即墨大地上“鲜林木,罕庐舍,蒿莱极目,观之凄阻”。一百多年之后,金家口商港的崛起表明封建经济中资本主义经济因素的萌芽,并拉开了即墨市沿海发展的序幕。清朝乾隆三十三年,即墨县东北隅的金家口已成为相当繁荣的商船停泊区了。至少说从1758年至1858年之间,金家口被公认为山东“沿海城市之冠”。直到烟台、青岛先后在其南北勃然崛起,它才渐渐式微下来。很遗憾,在浓烈的重本抑末的氛围中,金口的商品经济的缤纷光彩始终没有引起当时人们的羡慕和重视,即墨再次失去了经济大发展和转型的机会,依然作为半岛地区一个普通的农业地区缓慢发展。社会主义革命变革了旧的生产关系,生产力得以蓬勃发展,小农经济的旧模式被逐步冲破,社会经济结构逐渐发生变化,特别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农民从泥土里走出来,建工厂、开机器、谈生意,工业化发展突飞猛进,市场经济不断繁荣。而沿海养殖业和旅游业的发展,带来沿海地区的繁荣。而随着经济国际化步伐的加快,即墨迅速融入全球化的浪潮之中,国际贸易、外资企业蓬勃发展,已经日益摆脱了农业县的发展模式,大步走向现代城市发展模式。1)农业即墨县属综合农业经济区,适宜多种农作物生长和家禽、家畜饲养。清代至民国时期,全县农业种植以粮食为主,油料次之。农户多兼养家禽、家畜,东部山区居民兼营林果,沿海居民兼事渔业。全县农业收入占国民经济总收入的90%以上。长时期以内,由于受封建土地制度的束缚,生产力得不到解放,加之农业技术落后,无力抵御水旱等自然灾害,因而农业生产发展缓慢。1936年全县粮食总产仅1.95亿公斤,平均亩产107公斤。1938年日军侵占即墨,连年战争使农业生产遭受重大破坏,1949年全县农业(含林、牧、副、渔)总产值仍占全县工农业总产值的87%。1950年全县实行了土地改革,废除了封建土地所有制,实行了农民土地所有制,解放了农业生产力。接着,对农业进行了社会主义改造,至1956年全县基本实现了农业集体化。在此期间,积极改革耕作制度,增加了复种指数,推广了选育良种、合理密植、科学施肥等农业生产新技术,同时,发挥农业集体化的优势,对部分农田进行了改造,兴修了一批农田水利工程,增强了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农业生产得到了恢复和发展。1958年,全县实现人民公社化,出现了高指标、瞎指挥、浮夸风和“共产风”,严重影响了农业集体经济优越性的发挥,妨碍了农业生产力的发展。此期间,虽然农业机械化的程度有所提高,兴修了一些大中型水利工程,但效益发挥甚微,加之自然灾害的侵袭,农业2生产遭受挫折。1962年,全县贯彻中共中央指示,实行以生产队为基本核算单位的制度,逐步调整了农业生产政策,农业生产回升。1966至1976年“文化大革命”期间,由于强调“以粮为纲”,因而花生、林果等经济作物的产量下降,农业总产值占全县工农业总产值的62%。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全县农村开始进行经济体制改革,逐步实行了各种形式的联产承包责任制,农业生产向专业化、商品化和现代化方向发展。特别是自80年代以来,对全县农村产业结构不断进行调整,在稳定粮田面积的前提下,大力发展林、牧、渔业生产和乡镇企业。同时由于电力事业的发展,进一步提高了农业机械化的程度,加之农业新技术的推广和化肥、农药等用量的增加,使农业生产得到了迅速发展。2)工业工业作为区域现代产业的主体,在即墨市虽然发展历史较短,但速度较快,成效显著。作为工业的雏形,即墨县手工业生产有较悠久的历史。明清时期,窑上村(今属石门乡)、窝洛子村(今属留村乡)、张院村(今属七级镇)分别兴起制陶业和柳条编制业;三里庄(今属三里庄乡)的镰刀、菜刀生产,官庄(今属留村乡)的竹器生产相继兴起;冢子头、小韩村、石棚子等村(今皆属即墨镇)的铜制产品有盆、勺子、顶针、擦冲面、挂钩等;金口港的榨油业、碾米业也较为发达。至清朝末年全县又出现了棉丝纺织、制炭、制盐、编席、制蜡、酿酒等手工业作坊和皮革、火柴、铁器等私营工业。至抗日战争前,全县的私营工业中有铁工厂1个、织袜厂3个、火柴厂5个、面粉厂3个、火柴杆厂3个、铸锅厂3个、皮革厂2个、肥皂厂9个、蜡烛厂5个、木器作坊19个、酿酒作坊50家。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即墨战事频繁,市场萧条,加之捐税繁重,不少工厂停产倒闭。1949年,全县仅存私营工厂16个、个体手工业者5590户,有五金、木器、棉纺、花边、竹编、条编、土陶等30多个行业,产品100余种。1949至1952年,即墨、即东两县先后新建了即墨黄酒厂、大华铁工厂、兴华印刷厂、建设发电厂、即墨县农具厂、即东县农具厂等16个全民所有制企业。同时,人民政府扶持私营企业发展。主要工业产品有棉布、黄酒、铁锅、铁制农具、原盐、印刷品、碱、电等。1953年后,在地方国营工业企业中实行计划生产,对私营工业、手工业进行了社会主义改造,至1956年底,全县共有裕民铁工厂(建东铁工厂、新成太布庄、福新油坊先后合并其内)、新生火柴厂(海滨火柴厂合并其内)、信昌油坊3家公私合营企业;组建了33个手工业生产合作社(社员1841人)、8个手工业合作组(组员107人)。工业总产值中轻工业占90.1%,重工业占9.9%。工业产品中有花边、发网、档发进入国际市场。1958年,全县“大办钢铁”,建成钢铁厂1个、耐火材料厂2个,同时兴办了为“大办钢铁”服务的铁矿、重晶石矿、青石矿等国营工业,职工由1957年的912人猛增到1960年的4018人。但由于不顾客观条件,不计成本,盲目追求高指标、高质量,影响全县工业正常发展,不仅使新建厂矿很快陷入停顿状态,原有工厂的生产秩序也遭破坏。1961年后,贯彻中共八届九中全会制定的对国民经济实行“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方针,停办了投资大、效益差、亏损严重的县钢铁厂、化工厂等8个地方国营企业和城关纺绳社等4个集体企业,将在“大跃进”运动中由集体转为国营的县木器厂、被服厂等10个企业仍转为集体所有制,并将华山制锉生产合作社、留村修配生产合作社等11个社办企业改为县办。1964年,全县有工业3企业37个,其中国营企业10个、县属集体企业27个。主要工业产品有粉碎机、花边、发网、档发、原盐、机制纸、饮料、水泥、砖、瓦等,年工业产值1165万元,工业总产值中轻工业占75.4%,重工业占2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