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贴神话与现实前苏联战略核武器发展述评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原文研判为台湾人士所撰写,本人将其中的术语、翻译人名地名等改为大陆所习惯的1945年,美国在广岛投下第一枚原子弹,其爆炸的威力不止摧毁了自杀也吓不倒的日本,震波也远远传递到欧亚内陆的莫斯科。当时,苏联拥有全世界最大的陆军、最多的坦克与最多的炮兵,并吞西欧,席卷亚洲似乎只是时间问题,但美国的一颗原子弹就逆转了这个局势。震惊的斯大林虽然外表强装镇静,但却秘密地召集军方科技人员,大规模开采铀矿,建立原子实验室,要在最短时间内制造出自己的原子弹。虽然德国科学家并没有为希特勒做出原子弹,甚至离原子弹的皮毛都还有很大的距离,但德国在大战期间的铀实验技术与人员,仍然协助了苏联尽快掌握铀矿的处理技术。另一个帮助是来自于美国境内的间谍,刺探到钚弹可以较容易生产,使苏联先制造钚弹,能提早数年制造出第一个原子弹。但有原子弹也要有载具才可以丢到目标头上,如果美国可以从本土轰炸苏联,则苏联就算占领了西欧也难逃原子弹的报复。因此在大战后,苏联也积极发展越洋轰炸机。苏联利用大战期间掳获的B-29,积极仿制出苏联版的图-4。然而由于逆向工程的精密度有限,仿制的又是早期型的B-29,加上苏联无法提供高辛烷值的汽油,图-4的作战半径只有短短的945哩,从距离最近的东北亚起飞,也只能炸烂阿拉斯加熊与加拿大人。若改买单程票,作战半径可达西北美地区,但对于东北美仍然力不从心。急疯的苏联人想出一堆怪点子:1952年,斯大林下令空军建立一百个可以从北极浮冰上起飞的轰炸机师,如此一来不止庞大缓慢的图-4,连小型快速的图-16、伊尔-28喷气轰炸机都可以轰炸美国本土。斯大林的想象力显然让红军了解到德军效忠希特勒的痛苦。海军提出较为实际的替代方案:快速占领阿拉斯加或格陵兰的基地作为前进美国的中途站。海军规划了621两栖突击潜艇作为解答,这个1948年开始的计划将建造一种可以携载10辆坦克、16辆卡车、14门火炮与745名海军步兵的登陆部队(约为加强营规模),并利用舰艏斜板进行登陆。后来的计划甚至还加入了三架拉-11战机以提供空中支持。这个计划在付诸实行之前就被取消。但1952年被斯大林复活,调整为较实际的626计划:利用加强的围壳突破北极浮冰,让步兵从围壳爬出来登陆。但斯大林在1953年去世后,整个计划因为缺乏相对应的后勤补给能力(两栖突击的是潜艇,后勤补给当然也得从水下送)而告吹。在这段期间,苏联也学美国人测试过空中加油技术来解决航程问题。1952年时,已经有三架图-4被改装成空中加油机,在单程任务中可以支持友机轰炸美国东北方的目标。但是苏联的加油系统一直不尽理想,始终没有更大规模的应用。在此同时,美国早已从B-29发展出航程更远的B-36(几乎可达苏联各地),以及全喷气式、高亚音速的B-47(部署于西欧),同时原子弹的数目也压倒性的胜过苏联(1350:12)。斯大林可说还是没有足以对抗的战略武力。但在防御上,局势倒没有那么悲观。事实上,苏联投入15%的军事预算在防空上,而轰炸机占了10%,原子弹只占了6%。苏联大规模地制造防空战机:米格-15以拦截美国轰炸机的入侵,并开启了纵横冷战期间的苏联防空战机王朝。另一方面,苏联吸取德国大战末期防空导弹的发展经验,试探性展开了防空导弹的部署,这也是冷战期间苏联另一个傲人的军工产业。虽然科技劣势的苏联无法迅速追上美军战略轰炸的实力,但在防空武器的质与量上,仍然组成了令人敬畏的防线。在斯大林的晚年,虽然图-4勉强达到战略轰炸的需求,但他对螺旋桨轰炸机已经彻底失望。因为韩战中米格-15对抗B-29的成功,也预言了这些轰炸机终究无法穿透美国防空网。因此他要求图波列夫设计远程喷气轰炸机。但图波列夫在图-16的痛苦经验中体认到苏联的喷气引擎水平(值得一提的是,大战末期英美德都有喷气机服役,但苏联没有)不足以支撑大型轰炸机的发展,坚持采用螺旋桨推进。愤怒的斯大林在1951年设立新的米亚西舍夫设计局以发展远程喷气轰炸机与图波列夫的螺旋桨轰炸机竞争。米亚西舍夫的喷气轰炸机:2M在1953年试飞,但背后却是彻底的工程失败。其设计充满缺陷,可靠性低,账面性能也仅达到需求的一半:9000公里航程。由于缺乏空中加油设备,飞行员轰炸完美国后必须朝向墨西哥湾前进以求在海上弹射。这架轰炸机正式服役的代号为M-4,西方称为野牛A。直到1956年,新一代的野牛加装了空中加油设备才将航程延伸到15000公里。另一方面,图波列夫较切实际的螺旋桨概念设计出了成功的图-95。虽然其速度不足以穿透北美航空网(它的高度可以摆脱战斗机,但不足以躲过防空导弹),但实际性能却较为可靠,并能够达到所需的航程。当苏联总算凑出喷气与螺旋桨的远程轰炸机搭配时,美国新一代的B-52轰炸机已经综合了B-47的高速与B-36的航程。另一方面,不像美国有能力(虽然叫苦连天)维持空中实弹待命的轰炸机,苏联轰炸机由于可靠性低、极区基地的后勤困难(极区的困难气候还会困扰苏联核武力好多年),加上苏联对核武器的严密控制(基地的原子弹是由KGB控制),苏联轰炸机仅能维持地面待命状态,并在接到命令后才能组装原子弹挂上飞机,起飞往往是一小时以后的事。所以当美国人在紧张苏联可能的原子弹奇袭时,苏联人倒是心知肚明:因为美国人先动手的话,苏联的反击武力一定完全被炸毁在地面,没得救。但当斯大林过世,赫鲁晓夫上场之后,苏联的战略武力出现了巨大的变化。由于赫鲁晓夫历经了残酷的斗争才出头,加上韩战与冷战大量动员导致的经济问题,赫鲁晓夫有意利用新科技一方面打压军方势力,另一方面裁减军队的人事费用,赫鲁晓夫将赌注押在导弹身上。赫鲁晓夫一出场时,就裁减海军的造舰费用,转而投资反舰导弹的发展。但要取得决定性的影响,导弹必须能够携带核弹头。苏联的导弹发展和美国一样,都是利用德国的基础。虽然苏联在大战中曾有著名的卡秋沙火箭,但其短程的固态引擎对这场洲际战争完全起不了作用,而必须使用V-2的液态火箭。1947年斯大林就下令仿制V-2导弹:R-1,1949年更制造出弹壳油箱一体化的R-2导弹,射程由于结构重量的节省提升了一倍。但由于原子弹的巨大,使轰炸机仍然是唯一的载具选择。为了提高导弹的杀伤力,苏联替R-2发展了放射性弹头的「军用放射性毒气弹」(导弹会在高空炸开散布放射性物质)。但氢弹的发明,使核能的威力被浓缩到导弹可承受的范围。1954年苏联试射了第一枚核导弹:R-5M,并在1959年初被部署到东德(射程约1200公里),但庞大的发射设施因为担心一开战就被摧毁,因此还是被拉回波罗地海。在巅峰时期,R-5M部署了四个团,每团有12枚发射器。接下来,苏联的导弹设计局要挑战更远的目标:洲际弹道导弹。设计了R-1、R-2与R-5的科罗廖夫将四枚R-5推进段捆绑在导弹上,希望能达到8000公里的射程,这称为R-7。1955年开始研发,1957年就完成第一次成功试射。苏联兴高彩烈地宣布了第一枚洲际弹道导弹的成功,但美国却没有太大的反应。事实上,苏联又花了两年才让R-7服役。这时发现实际的部署成了更大的挑战。为了缩短与目标的实际距离,R-7的基地必须选择在极北地区,冬天的严寒阻碍了工程,夏天却又变成遍地泥沼。加上春雨带来的大水时常冲垮路基,使得许多发射场必须建筑在稳固的人工河岸上。发射基地的建筑经费居然耗费了五亿卢布,正是当时年度国防预算的5%。因此,即便是对导弹寄予厚望的赫鲁晓夫也不得不停止其它基地的计划,直到科罗廖夫有能力设计出射程更远,可部署在南边的弹道导弹。这使得苏联虽然制造了210枚R-7导弹,但实际运作的发射架从未超过六个。再加上当时的导弹仍然是发射前灌注的液态燃料,其准备发射的时间长达一天,面对美国的奇袭威胁不会比轰炸机好到哪里去。赫鲁晓夫也把希望放在海军上,从潜艇发射的短程弹道导弹或许能够弥补洲际弹道导弹战力的不足。为了加速服役,苏联海军不像美国海军执着于研究水下发射的工程问题,将导弹安装在潜艇围壳中,使围壳露出水面发射,这使得苏联较早实现了潜射核导弹的目标。然而戈尔什科夫却不怎么喜欢这个甜蜜的负担,因为其易腐蚀的液态燃料推进器在大量服役后可能成为全舰官兵的梦魇,转而支持反舰兼陆攻的SS-N-3巡航导弹研发。另一方面,苏联也缺乏可以指挥潜艇作战的远洋通信系统。身为狂热的火箭科学家,科罗廖夫一直希望能成为第一个把人工垃圾丢到太空的环保小英雄。赫鲁晓夫直到第一枚R-7A试射成功才允许他作这种无军事意义的无聊举动,并在1957年发射了第一颗人造卫星。孰知,这个举动反而激起了意料之外的激烈反应。冷战之后的第一次,在轰炸机、原子弹、氢弹的长久赛跑之后,苏联终于跑在美国前头。并且由于苏联的机密保护,西方民主社会没有看到泥泞的R-7发射阵地、反应迟钝的发射作业,反而被周期环绕球的小金属球吓个半死。这鼓舞了赫鲁晓夫的导弹哲学。靠着导弹科技,从1945年第一颗原子弹爆炸之后的整整12年,苏联人终于反过来吓到了美国人。赫鲁晓夫下令所有的设计局都必须研究导弹,否则就要裁撤。因此飞机设计局要研究巡航导弹(米亚西舍夫设计局因为第一代巡航导弹研究的失败而被裁撤,图波列夫则被迫去研究无人侦察飞机与新的巡航导弹)、火炮设计局要研究固态弹道导弹、舰炮设计局要研究舰对空与舰对舰导弹,甚至连迫炮设计局与空用机炮设计局都要抓去研究反战车导弹。而战车设计局也没躲过一劫,要研究导弹化的战车与弹道导弹发射车(赫鲁晓夫的大导弹主义对苏联战车自此造成了深远的影响)。最后,大导弹主义不但主宰了苏联军火工业的发展,也孕育出全世界第一个专门的导弹军种:战略火箭军。不像美国空军挟其轰炸机时代的功绩,吃下了弹道导弹的拥有权。本来是陆军小媳妇的苏联空军也没有替苏联打赢这场航程战争。因此,赫鲁晓夫相信一支专门的导弹部队将主宰未来战争的胜负,而庞大的空军与陆军便可以裁减。1958年时,苏联的导弹只占武器经费的6.2%,1965年就激增到53%,而苏联陆军也在韩战后面临了首次的缩编。苏联的导弹时代正式来临。拥有了核导弹的赫鲁晓夫,得以遂行他的裁军计划。部分轰炸机部队被裁撤,指挥部转为战略火箭军的一部。另一方面部署了瞄准西欧的中程弹道导弹,使陆军承担的角色变轻,部分部队转成弹道导弹部队。然而,如同轰炸机当年的螺旋桨与喷气引擎之争,在战略火箭军也有一场新的设计局之战。科罗廖夫设计的R-7采用纯净的液氧作为助燃剂,但液氧在室温会迅速沸腾的特性,使它必须在发射前才能灌注到导弹中。这表示R-7要20个小时才能发射,完全适应不了与分钟竞赛的导弹对决。新的化合助燃剂可以在室温中存放,这使得导弹可以预先灌注燃料并待命发射达六个月之久。但科罗廖夫却讨厌新一代的助燃剂。因为这种助燃剂对金属有强腐蚀性,虽然有特殊镀层可以保护管壁,但还是会从不完整的镀层开始腐蚀。所以战备中的导弹一定时间之后不但要把燃料抽掉,而且所有燃料管线与油箱都要拆卸重装,相当于制造一枚新的导弹。而且这种助燃剂易爆又具有毒性,拆卸作业不但危险,若是在战备过程中爆炸更是要人命。除此之外还有一个有趣的原因。科罗廖夫是个很有理想的科学家,他相信火箭的宿命就是要射得更高更远,所以比投掷核弹头更重要的任务是要探索无尽的疆界。因此早期发展R-7的过程他便极力要求发射卫星的任务,意外造成西方世界对苏联科学进展的恐慌。而他还想继续往登月计划迈进,因此他需要一具更强力的火箭引擎。而液氧火箭的单位推力略高于新的液燃火箭,所以他坚持采用传统设计。这造成战略火箭军的极度不满,除了待命时间的问题之外,发射支持设备越复杂,导弹发射基地问题越头大。因此在1956年,赫鲁晓夫要求原本设计中程导弹的杨格尔设计局设计新的可存贮液态燃料ICBM:R-16。开启了近十年的导弹助燃剂战争。利用新一代的小型化弹头,R-16的重量在设计之初便只有R-7的1/3,这大幅缩小了发射基地的规模。另一方面,科罗廖夫也开始反扑,他倡议利用高速燃料泵缩短灌注燃料的时间。由于科罗廖夫过去的功绩,赫鲁晓夫难以拒绝他的要求,仍然批准了他的导弹计划:R-9。当苏联陷入两个设计局的斗争时,大西洋彼岸不但早已追上了液燃火箭的发展,并对核战争有新的规则。由于双方的弹道导弹都无法拦截,50年代建置的战略防守形同虚设

1 / 30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