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页共4页让爱融化留守学生心中的坚冰泰兴市姚王初级中学任祥元一、案例背景随着城市经济的日益发展,越来越多的农民外出打工,农民的孩子成为留守学生,这类学生往往沉默寡言,存在着人际交往的心理障碍,基本没有什么集体观念,组织纪律淡漠。因没有接受系统教育,学习能力和成绩较差。行为与学习习惯相互恶性影响,成为教育教学中典型的双困生。这类学生正在普遍化,如何让这些学生快乐成长,学有所成正成为我校班主任心中的一大心结。案例一朱同学,男。初一年级的学生,长的人高马大。第一天就有人频频来报告:“老师某某人打我。”问他们原因,是朱同学想让某学生做什么事情,因态度比较蛮横,别人未予理睬,因而就推了别人。于是我就找他教育了一番。接下来问题就更多了,基本作业不是少交,甚至不交,上课要么不太遵守纪律,要么就无精打采,几乎天天都是如此。班里有一批和他年纪相仿的男生,对他们也产生了不良影响。问其原因回答是不会,听不懂。让其慢慢来,从基础题做起,但效果不明显,逼急了就抄别人的。调查其作息时间,他惊人的回答我7点钟就睡觉了。引导他畅想未来,他说想学他哥哥去打工,不想读了。才读书一个多月,就这么厌学,怎么办呢?好不容易打通家长电话,将孩子的情况做了了反映,令我惊讶的是,他父母告诉我:“老师,你打好了。我们都在一个厂里,晚上还要加晚班,实在没有时间。再说他学的东西我们也不懂。他就是这样,说了也不听,你说他了就跑,和外面的混混一起玩,抓到了只能打。”随即父母推说要上班,再不去老板要扣钱就走了。案例二杨同学,女。初一年纪学生,在学校一向沉默寡言,不怎么与人交往,只和班级里几个学生说说话。换了几个同桌,都说她不愿意理人,上课根本没法讨论问题。找其谈心,问她原因,她总是说别人这里不好,那里不好。让其自身找原因,就一言不发。该生不愿意参加集体活动,对班级事务漠然处之。安排其值日,经常偷偷跑掉,批评其几次以后。有所收敛,但打扫质量很差,经常因为她的原因而让班级卫生扣分,班级同学对她颇有微词。学习成绩中等,但英语很差,常被英语老师叫到办公室默写订正,从其他同学了解到她对英语老师有诸多意见。就找其谈心,她推说没有,然后就又是一言不发了。从父母处了解她从小学四年级开始就不让父母碰她的东西了,也不怎么和父母说话。每天回家吃完饭,到自己的房间门一关,也不知道她干什么呢。家长问她一些学习情况,基本不与回应。要么挖苦父母一句:你又看不懂。家长因为不大识字,也就没话说了。后来继续了解其家庭状况,家庭成员中还有两个弟弟。二、分析与诊断以上案例具有代表性,分析产生原因(1)诱发事件:敏感、脆弱、自卑,交往能力不强,环境适应性差。要么自我封闭,要么妄自尊大。第2页共4页(2)自身因素:缺乏系统性教育,性格上有所缺陷。另外读书主要是随父母打工的路径,经常是打一枪换一个地方。行为举止上表现为严重缺乏集体意识,更没有主人翁精神。(3)学校因素:因为双困生的人数大大增加,加上家长及学生都不愿意和学校主动联系,从而使教师对学生的心理状况了解不够,心浮气躁,急于求成,一开始未予以足够的关心,却给予了严厉的批评。(4)家庭因素:由于父母工作辛苦,缺乏对子女的直接关爱和监督,管教也没有正确的态度和方法。子女对父母管教基本采取抵制的态度,对学校的教育基本是消极对抗。普遍有超生现象,尤其是女孩子在家庭中受到一定冷落。三、策略与过程(一)、策略:我国近代教育家夏丐尊说过:“教育之没有情感,没有爱,如同池塘没有水一样。没有水,就不成其为池塘,没有爱,就没有教育。”作为一名班主任,要搞好教育工作,首先要有一颗赤诚的爱心,用爱的甘露滋润孩子们的心田,用爱心点燃一颗颗纯洁的灵魂。(二)过程——以心换心,以情感人留守学生的问题形成原因各不相同,有的是由于家庭原因造成的,有的是由于社会上不良环境的影响,也有的是由于学校甚至是教师不正确的教育方法造成的,更有的是三方面原因综合造成的。不管共成因如何,但没有—个孩子天生就甘心落后,其内心深处比其他孩子更渴望得到别人的理解与尊重,更渴望体验到成功的喜悦,甚至也许会蕴藏着更强大的潜能,教育留守学生第一步就是要走近他们,了解和理解他们。第一步,热情接纳,提高留守学生对环境的信任度班主任要摸准留守学生的思想脉搏,消除其心理消极因素,奠定其前进的基础。从教育者一方来说,重要的是为教育对象创造良好的环境,这对于留守学生尤其重要。尊重、信任是思想教育工作方法链条中的第一个环节,是打开受教育者心扉的一把钥匙,是激励后进青年员工进步的基本条件。因此,班主任要考虑如何帮留守学生信任新集体,使得其在新环境中取得进步。召开任课教师会议,并达成共识:全体教师应多关心他,尽可能不批评他(她),要努力改变教育教学方法,为全体学生营造宽松和谐的学习环境。通过赏识教育让他们感到校园生活的温暖。第二步,注重“情”与“理”相结合要做到“情”与“理”相结合,首先必须接近他们,与他们交朋友,但这是一个比较棘手的问题,他们为了“保护”自己,往往对教育者筑起了一道心理“防线”,形成一条“心理鸿沟”。所以,教育者的第一项任务就是要依靠“动之以情”来消除心理隔阂,当这些学生的感情闸门被打开之后,必须不失时机地“晓之以理”,这一步是关键。主要的途径是谈心和家访。(一)谈心。心理学家威廉姆斯也认为:“人性最深刻的原则,就是恳求别人对自己的关怀。”教师在这时期的教育过程中,更要毫不吝啬地将关爱、尊重撒播到民工子女的身上,一个赞许的眼神、一句热情的鼓励、一次和蔼的谈话,甚至是拍一下他的肩膀之类亲切的动作,都是体现老师关爱的形式。老师善于运用这些关爱的形式,缩短师生间的心理差距,建立起深厚的师生情谊,更要在生活上予以帮助,使学生能将老师当作自己的贴心人。例如朱第3页共4页同学,通过多次谈心了解他真实想法。他也想得到表扬,但是家里因为穷,常受到别人的白眼,在校因基础差,学不进,没有成就感,归属感。自己也想变好,但做起来又不能持之以恒,家人又疏于监督。对于班主任工作而言,原因找到了就可以“对症下药”了。(二)家访。由于家庭教育在整个教育中有着重要的地位和作用,它既是孩子智力开发的摇篮、精神文明的窗口,更是学校教育、班级建设的基础。通过家访,我们一可以真正走入留守学生的生活;二可以切实指导家长采取教育孩子的正确方法和提高教育能力引导家长改变教子观念,联手进行教育与训练。引导家长改变教子观念,联手进行教育与训练。三可以在情感上感化留守学生及其家长,使他们解除戒备,得到他们的信任与配合。例如去杨同学家家访,了解他们的实际困难。杨同学家里没有台灯。我主动去买了送给她,她很感动,家长也觉得子女的教育要更加重视。杨同学的学习有了明显进步,起码英语重默的现象大大减少。第三步、掌握转化规律,采取循序渐进的方法留守学生的德育过程,一般情况下,主要经历四个阶段:一是认识初期阶段,即经过教育帮助,开始认识自己的错误阶段;二是思想反复阶段,即他们或由于对错误的认识还不深刻,或由于不同环境的影响,表现出时“进”时“出”,时“涨”时“落”的一种矛盾和反复的状况;三是巩固阶段,即思想和行为的转化往往反复性很大,要使转化后的良好表现持久巩固;四是进攻阶段,即经过帮助和教育以及自身的努力,改正了错误,并决心重新做人,努力进取。这四个阶段之间互相联系,互为因果,缺一不可:“认识”是前提,“反复”是客观规律,“巩固”是难点。班主任德育工作一定要有耐心,给予学生足够的时间。不能要求过快、急于求成,更不能期望通过一两次教育就能转变。因此,班主任德育工作,必须要有“滴水穿石”的精神,针对他们在各个阶段的表现特征,抓住机遇,不失时机,因势利导,持之以恒地加强思想教育,帮助他们逐步克服其消极因素,激发其内在的积极因素,促成并达到其思想从“旧质”向“新质”的转变。第四步、注意发掘他们身上的闪光点留守学生身上其行为、学习习惯可能有这样那样的不足,就其心理特点而论,虽然消极的因素很多,但也蕴含着积极向上的因素。教育他们改正错误,不能只是抠住过失,就“短”论“短”,还要注意发掘他们身上的积极因素,引导他们扬长避短。因此,要全面地看待评价他们,不以过掩德,尤其要注意发现他们的闪光点;辩证地看待过失——虽然消极因素是主要的,但是有些过失中往往蕴含着积极因素的萌芽,在批评错误的同时发现并扶植这个“萌芽”,促其转变。切忌给任何同学贴标签,下定论。最后,发挥班集体的影响力集体是个人成长的沃土。现代教育家、全国优秀班主任魏书生提倡的“人人有事做,事事有人做”的班级管理方法非常有利于留守学生能力的锻炼和提高,有利于他们作为集体一员积极融入集体。有意识地为留守学生创设参与集体活动的机会,不仅可以锻炼他们的能力,而且能增进他们和同学的关系,促进他们尽快地融入集体。苏霍姆林斯基说:“世界上没有才能的人是没有的。问题在于教育者要去发现每一位学生的禀赋、兴趣、爱好、才能等。”老师可以根据留守学生的兴趣特长,推荐其在集体活动中崭露头角,在同学们的肯定和表扬中,燃起其乐于参与集体活动的热情。例如:朱同学体育不错,主动瞅准时机在这方面表扬第4页共4页他。在校班级称王称霸的现象明显减少。在校运动会中拼尽全力为班级会中班级赢得了多项第一,为班级争得了荣誉。班级很多同学主动和他做朋友,学习主动性大大提高。杨同学的普通话发音比较标准,鼓励其多发音,让其主持了一次班会,获得了班级同学的认可。从此杨同学非常积极主动的参加班级各项活动。四、案例反思对人的改变,应该是一个系统工程,唯有各方力量的整合,才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因此,如果说以上两个个案是成功的话,首先应该归功于家长、教师与学生共同的努力。从中也让笔者有个更深层次的思考。心理学上著名的皮格马利翁效应表明,当教师对于学生寄予诚挚的期望时,这种积极的情绪会感染学生,并使他们对自己提出更高的要求,在行动上付出更多的努力,潜意识里靠近被期望的目标,从而产生超常的效果。因此,对留守学生多加以热切的期待,给他们一种被重视的感觉,有时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我们可以利用他们在某些方面有一定基础的优点,引导他们正确认识自己,并针对他们还存在的差距,在教育过程中捕捉各种机会,向他们传递自己对他们的热切的期望,激励他们不断努力。他们内心必然会产生喜悦、乐观、奋发向上的积极情绪,越来越成为自己所期望的人物作出与自己能力相称的、对集体有益的事情。这也就增强他们自我实现的信心,满足自我实现的需要。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