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50a京津风沙源区土地沙漠化时空变化规律及其发展趋势研究—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内蒙古大学博士学位论文近50a京津风沙源区土地沙漠化时空变化规律及其发展趋势研究——以内蒙古多伦县为例姓名:阿如旱申请学位级别:博士专业:生态学指导教师:杨持20070601近50a京津风沙源区土地沙漠化时空变化规律及其发展趋势研究——以内蒙古多伦县为例作者:阿如旱学位授予单位:内蒙古大学相似文献(8条)1.会议论文高会军神府东胜矿区土地沙漠化遥感监测2002本文以1987年和1996年TM卫星图像为主要信息源、1957年地形资料为辅助信息源,通过分析1957年至1987年和1987年至1996年神府东胜矿区沙漠化土地类型的时空变化规律,得出了神府东胜矿区1957年至1987年矿区开发前30年间土地沙漠化呈明显发展状态、1987年至1996年矿区开发后10年间土地沙漠化发生逆转的结论.2.期刊论文封建民.FENGJian-min基于GIS和RS的青海共和盆地土地沙漠化时空演变研究-安徽农业科学2010,38(4)在野外调查和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建立了青海共和盆地沙漠化土地遥感分类分级的指标系统,并在地理信息系统支持下,对该区1990和2005年的TM影像进行了目视解译,分析了该区近15年来土地沙漠化时空变化规律.结果表明,2005年共和盆地共有各类沙漠化土地7419.62km~2,占研究区总面积的62.84%,其中严重沙漠化、重度沙漠化、中度沙漠化和轻度沙漠化土地面积分别占沙漠化土地总面积的12.17%、7.42%、17.65%、62.76%.与1990年相比,2005年沙漠化土地总面积减少了145.55km~2,年均减少9.7km~2,年递减率为0.083%.从土地沙漠化的动态演变来看,沙漠化土地发展和逆转的面积和斑块数量相近,这表明研究区土地沙漠化趋势虽然得到一定程度的控制,但土地沙漠化形势仍然相当严峻.3.学位论文徐礼强近30年来科尔沁地区沙漠化时空变化规律研究2003该研究主要以地理学、生态学、景观生态学、区位论和系统论为主要理论支持,通过对科尔沁地区20世纪70年代的MSS遥感影像、20世纪80年代和90年代末TM遥感影像进行基于背景数据库和专家知识的解译,获得科尔沁研究区土地沙漠化的三期矢量数据,利用Arc/info软件强大的空间分析功能对属性进行处理,并在Arcview、ErdasImagine软件的支持下进行信息提取与分析,研究了科尔沁沙地土地沙漠化时空变化的规律,提出了科尔沁沙地土地沙漠化防治的构想与对策.4.期刊论文杜绍敏.龚文峰.杜崇.杜春晓.DUShao-min.GONGWen-feng.DUChong.DUChun-xiao嫩江下游土地沙化的时空变化——基于MODIS数据的遥感分析-自然灾害学报2009,18(5)以2000,2004和2008年的MODIS数据为主要数据源,以嫩江流域下游为研究对象,在Arc-GIS9.0和ERDASIMAGE9.0等软件支持下,建立沙化模型,并对沙化进行了信息提取与分析;借助ArcGIS强大的空间分析功能,完成了土地沙漠化的定量分析及其时空变化规律,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探讨了土地沙化的过程、机理和成因.结果表明:研究区域沙漠化土地以轻度和中度沙漠化土地为主;重度和极重度沙漠化土地的年增长率较大,水域的年减少率最大;重度、极重度沙漠化土地主要向较低等级的沙漠化土地和水域转变,呈现一定的逆转移.5.会议论文封建民基于GIS和RS的青海共和盆地土地沙漠化时空演变研究2009在野外调查和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建立了青海共和盆地沙漠化土地遥感分类分级的指标系统,并在地理信息系统支持下,对该区1990年和2005年的TM影像进行了目视解译,分析了该区近15年来土地沙漠化时空变化规律。结果表明,2005年共和盆地共有各类沙漠化土地7419.62km2,占研究区总面积的62.84%,其中严重沙漠化、重度沙漠化、中度土地沙漠化和轻度沙漠化土地面积分别占沙漠化总面积的12.17%、7.42%、17.65%、62.76%。与1990年相比,2005年沙漠化总面积减少了145.55km2,年均减少9.7km2,年递减率为0.083%。从沙漠化的动态演变来看,沙漠化发展和逆转的面积和斑块数量相近,这表明研究区沙漠化趋势虽然得到一定程度的控制,但沙漠化形势仍然相当严峻。6.期刊论文张克锋.李宪文.张定祥.彭晋福.陈健.宇振荣.ZHANGKe-feng.LIXian-wen.ZHANGDing-xiang.PENGJin-fu.CHENJian.YUZhen-rong中国土地资源退化时空变化分析-环境科学2006,27(6)在GIS技术的支持下,利用土地利用现状变更调查数据(1991~2003年),在辨析土地资源退化定义和分类基础上,将土地资源退化分为沙漠化、石漠化、次生盐渍化、非农建设用地占用、森林砍伐、天然草地退化和湿地萎缩7大过程.通过全面分析这些退化过程的动态变化和空间分布,揭示出中国土地资源退化的整体态势和时空变化规律.结果表明:①我国土地资源退化总体态势较为严重,尽管部分改善,但总体恶化;土地资源总体退化指数呈增加趋势,其中非农建设用地占用和湿地萎缩过程指数变化最为明显,造成土地资源退化程度最为严重.②土地资源退化集中于天然草地退化和非农建设占用过程,占66.27%,土地资源改善主要是沙漠化治理和森林恢复过程,占57.5%.③土地沙漠化和石漠化过程发生了逆转,面积总计减少了约15578km2,但我国沙漠化治理过程主要分布在生态脆弱的西北部地区,而东部地区,尤其是江河流域沿线地区,沙漠化土地面积正在不断扩大.④约60%的非农建设用地增加来源于耕地占用,其中70%以上分布在东北、华北和沿海地区等高产粮区,严重威胁到我国的粮食安全⑤耕地的损失必然造成土地开发复垦压力的增加,随之而来的大量生态用地被开垦为农田,如湿地资源退化面积的50%以上转化为耕地.这些分析和评价结果将为我国制定土地资源退化治理和保护对策提供科学依据.7.期刊论文赵哈林.赵学勇.张铜会.周瑞莲东北西部沙地近20年地下水变化动态及其成因分析-干旱区研究2002,19(2)本文以奈曼旗为例,分析研究了我国东北西部沙地1979-1997年地下水位时空变化规律及其与降水量和沙漠化的关系.结果表明:(1)沙地多年平均地下水位为2.19m,其中农区为2.85m,牧区1.16m;(2)地下水位是1981-1983年最低为2.49-2.56m,1991-1992年最高为1.90-1.92m,1997年为2.22m,高于1979年的2.41m;(3)该区季节最高水位主要发生于春季(3-5月),发生频率占50.1%,最低水位主要发生于冬季(12-2月),发生频率为41.2%,平均4月最高为2.07m,10月最低为2.23m;(4)地下水位的年际变化动态和降水量密切相关,但有滞后1-2年的现象;(5)地下水位空间分布上的差异与土地沙漠化及土地利用方式密切相关,沙漠化土地主要用于放牧,由于人为利用少和蒸散少,有利于地下水抬升;(6)由于耕地面积占总土地面积比例低,水浇地和粮食产量的增加尚未对地下水位造成严重影响.8.学位论文杜自强山丹县草地植被退化遥感动态监测研究2006草地是我国西部面积最大的陆地生态系统。近年来,在西部生态环境十分脆弱的地区,由于人为活动或不利自然因素的影响,草地退化日益严重。除导致草地产量降低,使当地居民失去赖以生存的物质来源外,还引发土地沙漠化、生物多样性丧失、土壤退化、水土流失、碳汇丧失等一系列环境问题。解决西部生态环境问题,首当其冲必须加强草地退化的研究,尽快遏制不断加剧的退化局面。本文选择黑河中上游草地植被的典型区域和生态环境建设的重点区域——山丹县为研究区,利用卫星遥感、GIS以及GPS定位测量技术,结合实地调查采样,建立草地植被退化的监测模型,探讨通过TM影像数据评价草地植被退化的定量方法,并利用研究期2003年TM影像GPS定位点所对应的灰度数据对1986年TM影像进行辐射特征标准化处理,监测草地植被退化的时空变化规律。进一步利用AHP决策模型,探求草地植被退化的主要驱动力和恢复对策。主要研究和结论集中在:1、构造了基于地面实测数据的草地植被退化指数选择样区,采用生态学方法,测量每个样方的地上生物量、覆盖度、牧草可食率等指标和记录每个样方草地植被的反射光谱值,并对每个样方进行GPS定位。构建了基于样方实测的表征草地植被变化指标值(地上生物量、覆盖度、牧草可食率等)的草地植被退化指数。2、提出了草地植被退化的评价指标体系草地生态系统退化评价因子的选择,首先要能反映草地数量减少、质量下降,再分析单个因子的贡献率,根据研究和筛选,确定草地退化的评价指标体系。参照前人的研究成果,并根据研究区的具体情况,选择反映草地植被变化的三个重要指标—覆盖度、地上生物量和牧草可食率进行草地退化遥感评价与监测。提出了山丹县草地植被退化等级的划分标准,将草地植被退化程度分为轻度退化、中度退化与重度退化3个等级。3、建立了草地植被退化的遥感监测模型根据GPS测量的实测样方的经纬度,将它们分别标注到估算草地植被变化特征指标的最佳植被指数影像上,并记录下所在像元的灰度值,然后与草地退化指数之间进行相关分析,建立草地植被退化遥感监测模型。4、实现了对研究区的草地植被退化的动态监测参照国家标准(GB13720)规定,选用20世纪80年代初的监测区域的草地植被状况为基期,以2003年为研究期,实现了对研究区的草地植被退化的动态监测:从变化的面积和变化的幅度来看,1级退化面积减少,2级和3级退化面积增加。变化幅度较大的是1级和3级,未发生变化的比例较高。相邻级别间的变化大于非相邻级别间的变化。从草地植被变化的方向来看,既有退化增强型变化,又有退化恢复型变化。对每个级别来说,恢复和退化同时发生,一部分恢复了,另一部分却退化加剧了。从草地植被变化的强度来看,慢速变化与快速变化并存。不管是退化增强型变化,还是退化恢复型变化,都以慢速变化为主。综合来看,草地植被仍旧呈退化加剧、局部改善、整体恶化的趋势。5、借助AHP决策分析模型寻求研究区草地植被退化的主要驱动力和恢复对策长期超载放牧是导致草地覆盖退化的主要原因,其次是对草地的保护、管理和建设等人为因素;另外,气候、降水、鼠害、虫害等自然因素也是不容忽视。由于这些因素的存在使得草地生态环境日趋恶化。这与野外观察基本相吻合。加强管理与政策制度保障、围栏轮牧降低放牧强度是该区草地生态措施首选;其次是人工种草、补播、改良草地与自然恢复相结合;生态重建尽管权重较小,但对严重退化地区却很有效。各个治理措施组合权重的分配格局与草地退化现状(包括退化程度和退化面积大小)有关,不同的退化草地需要不同的恢复对策。本文链接:授权使用:上海海事大学(wflshyxy),授权号:753c7b36-eb8f-4c8a-8c37-9e1b01415676下载时间:2010年10月26日

1 / 143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