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世的发展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第三章近世的發展第一節多元族群與夷夏關係一、國際關係的改變教學引導本段主旨在說明宋代前後,中國王朝與周邊民族相對應關係的改變。建議老師可溯及從春秋戰國到宋代以前,中國王朝如何以「天朝上國」觀念,經營與周邊民族的關係,幫助學生了解宋代以後的國際關係改變對中國王朝造成的衝擊。1朝貢制度的發展1.內涵:中國以天朝自居,透過冊封,結合儒家思想體系,層層往外推展有等級制的政治秩序體制。2.沿革:雛型畿服政策(1)商朝已建立「越在外服,侯甸男衛邦伯」的內外服制度(2)周朝發展出五服、六服和九服的概念,詳細規定各服的貢期和貢品種類確立冊封制度(1)秦統一天下後,周遭除了匈奴之外,沒有可與之抗衡的政權(2)漢武帝擊敗匈奴,開通西域之後,以中國王朝為中心的朝貢體系正式確立。中原政權和其他諸國以「冊封」關係為主,即各國需承認中原政權的共主地位,並憑藉冊封取得統治的合法性,如「漢倭奴國王」。各受封國負有進貢和提供軍隊等義務重組羈縻制度(1)西晉滅亡後,冊封體系崩潰。直至隋朝統一,朝貢體系方得到恢復(2)「羈縻政策」主要的特點是,封賜的不再僅僅是王號,而是和直屬官員相同的官職,唐太宗時開始,更普遍封賜各內屬的地方首領官職,設立羈縻州、縣,體現其華夷一家的思想鼎盛朝貢制度(1)明太祖明確規定安南、占城、高麗、暹羅、琉球、蘇門答臘、爪哇、湓亨、白花、三弗齊、渤泥以及其他西洋、南洋等國為「不征之國」,確立中國的實際控制範圍,並確認「厚往薄來」的朝貢原則,中國政權成為一元的中心(2)隨著鄭和下西洋及成祖對蒙古勢力的掃蕩,朝貢體系達到巔峰,向明朝貢的國家和部族一度達到六十五個2安史之亂後夷夏觀念的改變唐代「華夷一家」的觀念在安史亂後改變,漸趨嚴防。對外來文化,也開始採取敵對態度。主要原因在於,安史之亂為胡人叛亂,重創唐帝國,雖然勉強平定,但是唐代盛世,已不可復返。安史亂後,形成藩鎮割據,國家較不安定。而趁協助平定亂事的機會,進入唐或侵擾中原的外族,如吐蕃、南詔,也引起國人對外族的仇視。加上對外族文化的輕視,使安史亂後,中國對於外來文化採取抗拒的態度。3五代十國大事年表西元大事概要907年朱全忠篡唐,建立後梁,「五代」始前蜀、楚、吳越建立(早在902年,楊行密已建吳)909年王審知建閩劉隱建南漢916年契丹阿保機稱帝立國(916~947年)923年李存勗滅梁,建立後唐924年高季興建南平925年前蜀為後唐所滅932年後唐詔令雕刻九經934年孟知祥建後蜀936年石敬瑭割燕雲十六州予契丹,得其助以滅後唐,建立後晉937年李篡吳,建立南唐945年南唐滅閩947年契丹滅後晉,自改國號為遼劉知遠建後漢951年郭威篡後漢,建立後周劉旻建北漢南唐滅楚955年後周世宗下詔禁佛960年趙匡胤陳橋兵變,篡後周,建立北宋。五代終979年宋太宗滅北漢,十國終4五代十國的發展比較五代十國建國梁、唐、晉、漢、周相繼建立興起時間有先後,且不只十國(十國是採歐陽修「新五代史」的說法)位置黃河下游地區除北漢在約今山西、陝西和河北的一部分外,其餘皆在長江流域穩定性政權較不穩定,原因:1.地區久經戰亂,經濟衰疲,自力不易。2.北邊契丹壓境。3.權位爭奪頻仍影響:經濟及文化的發展都不如十國政治較安定,影響:中原人士移徙南方以避禍亂,帶來了北方的生產技術和科學文化,對南方的發展起了積極的作用政權時間較短(後梁最長,僅十七年)較長(最短的前蜀亦有三十四年)種族梁、周為漢人政權,唐、晉、漢則為沙陀人建立的政權除北漢為沙陀人,其餘為漢人建立的政權二、夷夏並存的國際秩序教學引導宋代自建國以來,即採取集權中央、文人政治等措施,建議老師可先提及宋初政策,使學生明白宋代的軍事武功力量較秦漢、隋唐略顯文弱的原因。隨後則可依時序及不同民族,說明其與宋代的交往情形,老師並可提醒學生注意澶淵之盟的歷史意義,象徵中原王朝與周邊部族國家建立平等新關係。但周邊部族國家基於生存需要,不停向中原侵擾,宋代無力,採取聯金滅遼、聯蒙古滅金政策,老師可依時序說明這些史實發展的經過,使學生了解宋代對周邊民族逐漸居於弱勢的情況,嚴重衝擊了中華民族一向自尊「天朝上國」的信心。5宋代的中央集權軍事上1.收禁兵權2.解除地方節度使的財政與兵馬權3.改革兵制,使精銳於內,餘弱在外,兵不為將有政治上1.三省有名無實2.宰相僅主文事,軍事歸樞密,財政歸戶部、鹽鐵、度支三司掌管3.提高諫院及御史臺職權,諫官可以任意彈劾宰相推行文人政治1.興學校、闡儒學、制禮樂2.禮遇讀書人、廣開科場、提高士人待遇、以文官取代武官、立不殺文臣家法6宋代實行重文輕武的結果1.由於相權低落,致政出多門,互相牽制,官吏因循保守,冗官充斥,行政效率低。2.宋室多冗兵冗員,加上對外戰爭失敗而納幣求和,遂致宋初財政拮据,國用日竭。3.宋代的中央集權雖有助消除軍事割據,但矯枉過正,造成地方羸弱。地方事事聽命中央,施政不能自主,稅收又盡數歸於中央,故地方貧弱、無從建設,一旦有事很難應變。4.宋以文官指揮軍隊,加上兵多而弱、缺乏訓練,使宋國力積弱,無力抵禦外患。北宋與遼、西夏、金等強鄰交戰,迭遭失敗,終至滅亡。7為什麼宋代重文輕武卻有冗兵問題?因為汴京處於無險可守之地,迫使北宋政府不得不在京城和京畿集中龐大禁軍,對付周圍敵對勢力。加上唯恐「黃袍加身」事件重演,因此更重視京師安全。雖然初期得以防範唐末五代藩鎮割據的局面,鞏固宋初政權,但同時也導致北宋積貧、積弱的重要原因──冗兵之弊。北宋皇帝重視京城屯兵防守,致使京師禁軍數量連年增加,到仁宗時已超過了太祖時的四倍多,占全國軍隊三分之二以上,龐大的軍費開支使政府財政困難。8燕雲十六州1.區域:是指幽州(今北京)、順州(今北京順義)、儒州(今北京延慶)、檀州(今北京密雲)、薊州(今河北薊縣)、涿州(今河北涿州)、瀛州(今河北河間)、莫州(今河北任丘北)、新州(今河北涿鹿)、媯州(今河北懷來)、武州(今河北宣化)、蔚州(今河北蔚縣)、應州(今山西應縣)、寰州(今山西朔州東)、朔州(今山西朔州)、雲州(今山西大同)。大致是今北京、天津和河北北部、山西北部的地區。2.重要性:地勢居高臨下,易守難攻。自從割讓以後,中原失去北邊屏障,遼國沾染農業民族習慣,燕雲十六州的民族則形成漢族和契丹族混居的情形。3.幾經易手:後周世宗(959年)收復瀛、莫、寧三州宋太宗(979年)宋太宗移師幽州,企圖收復燕雲地區,敗於高梁河宋徽宗(1122年)宋金盟約,約定聯合滅遼後,金歸還宋燕雲十六州。但金將遼帝趕到燕山以西之後,僅歸還六州與幽州宋徽宗(1125年)金兵又占領幽州,定幽州為燕京元太祖(1213年)蒙古占領燕雲地區元太祖(1215年)成吉思汗率軍南下,橫掃河北,後占領金中都(今北京)明太祖(1368年)朱元璋遣將攻克大都(今北京),燕雲由明朝據有9課本83頁資料閱讀補充:杯酒釋兵權宋太祖害怕「黃袍加身」的事件重演,決定削弱禁軍將領的力量。乾德元年(963年)春天,趙匡胤邀石守信、高懷德、王審琦、張令鋒、趙彥徽、羅彥環等將領飲酒。酒至半酣,宋太祖對他們說「我非爾曹不及此。然吾為天子,殊不若為節度使之樂。吾終夕未嘗安枕而臥。」此話令石守信等人大驚失色:「陛下何為出此言,今天命已定,誰敢復有異心。」太祖曰:「人孰不欲富貴,一旦有以黃袍加汝之身,雖欲不為,其可得乎?」守信等將領謝恩:「臣愚不及此,唯陸下哀矜之。」宋太祖藉機建議「人生駒過隙爾,不如多積金,市田宅,以遺子孫。歌兒舞女,以終天年,君臣之間,無所猜嫌,不亦善乎?」第二天,各位大臣就稱病請求辭職,宋太祖一一詔准。此番任免後,趙匡胤當年拜把兄弟的禁軍職務全部被解除,從此也不再授他人。10北宋與遼1.五代時,耶律阿保機統一契丹各部。916年,阿保機稱帝建國,國號契丹。契丹成為繼匈奴、突厥之後中國北部邊境之強敵。947年,契丹改國號為遼。2.北宋初期,因太祖先求統一全國,遼國也因契丹貴族不斷發生內訌,無暇對北宋發動攻勢,故雙方沒有嚴重衝突。3.太平興國四年(979年),太宗滅北漢後,乘勝移師攻遼,雙方戰於高梁河,宋軍大敗潰退,史稱「高梁河之役」。4.雍熙三年(986年),太宗認為遼國幼主在位,正是可乘之機,遂再次派兵北上,遼軍於涿州西南的岐溝關大破宋軍。是為「岐溝關之役」。5.宋真宗景德元年(1004年),遼軍大舉南侵,直逼汴京,宰相寇準力主抵抗,請真宗御駕親征,後雙方議和,簽訂澶淵之盟。之後一百多年間,宋遼雙方沒有軍事衝突。11澶淵之盟1.時間:北宋真宗景德元年(1004年)。2.理由:蕭太后和遼聖宗以收復瓦橋關(今河北雄縣舊南關)南十縣為名,發兵南下。3.戰事:遼軍進入宋境後,繞過宋軍固守的城池,進攻宋軍守備較弱的地方,直抵黃河邊岸的澶州(又名澶淵,今河南濮陽)北,威脅開封。4.宋室反應:(1)大臣王欽若主張遷都昇州(今江蘇南京);陳堯叟主張遷都益州(今四川成都)。(2)宰相寇準力請宋真宗親征。5.結果:(1)宋真宗北上應戰,宋軍在澶州前線射殺遼將,兩方勢力一消一長,出現相峙局面。(2)遼軍目的原想進行物資掠奪,但因折將受挫,遂同意議和。宋真宗則只希望遼軍能盡速撤走,於是遣使向遼求和。(3)宋、遼商定和議,簽訂「誓書」。6.影響:盟約締結後,宋、遼形成長期和平並立的形勢,為中原與北部周邊經濟、文化的交流創造了條件。12黃仁宇從大歷史下看澶淵之盟從長時期遠距離著眼,十世紀到十一世紀初年的發展,揭開了今後一段長時間的競爭。契丹的遼與女真的金以一種由畜牧業所產生的政權,配合新興的農業基礎,以今日的東北及熱河為根據地,與南方爭奪華北的地盤。趙宋則自信以南方的經濟和資源能戰勝對方。澶淵之盟是一種地緣政治的產物,表示兩種競爭體制在地域上一度保持力量的平衡。這長期的爭奪戰,不僅影響各朝代的進程,也與以後元明清各朝的登場有密切關係。13西夏的起源唐初時羌族中的黨項族開始壯大。拓跋赤辭降唐,被賜姓李,遷其族人至慶州(在今寧夏回族自治區內),封為平西公,自此在此定居。唐末黨項族拓跋思恭平黃巢之亂有功,再次被賜姓李。從此拓跋思恭及其李姓後代以夏國公成為當地的藩鎮勢力。14李繼遷的「聯遼制宋」李繼遷(963~1004年)為銀州防禦使李光儼之子。982年,得知族兄李繼捧入朝,向宋獻夏、綏、銀、宥、靜五州地,與弟李繼沖率眾叛宋。後來李繼遷派人向遼聖宗表示願意歸附,取得了遼的支持。河西素來都為北宋重地,遼聖宗為了削弱北宋在河西的控制權,授李繼遷為定難軍節度使、夏銀綏宥靜五州觀察使、特進檢校太師,都督夏州諸軍事;以李繼沖為副使。之後李繼遷還親自到遼邊境請婚。當初李繼捧獻地入朝並非本意,因此他重返夏州之後,表面上敷衍宋朝,暗地卻與繼遷互相合作,並於991年以夏州之地附遼,被封為西平王。李繼遷在李繼捧的配合下,連續出兵占綏、銀二州及慶、原諸州。但由於宋朝軍隊反攻,不久即退出。15元昊稱帝1032年德明之子元昊繼位夏國公,開始積極準備脫離宋。他首先放棄賜姓,自稱嵬名氏。次年以避父諱為名,改年號為顯道,開始西夏自己的年號。其後幾年內他建宮殿、立文武班、規定官民服飾、定兵制、立軍名、創造文字(西夏文)。1038年稱帝,國號大夏。16北宋與西夏締結和約後的關係北宋與西夏議和,元昊取消帝號,仁宗封其為夏國主,歲賜其銀、綺、絹、茶。此後宋夏之間一時恢復和平。神宗時,宋夏又數度交戰,宋師仍嘗敗績。哲宗繼位後雙方再度言和,自此以迄北宋末年,彼此相安無事。17聯金滅遼在金反遼之前,宋徽宗已有意聯金滅遼。1118年,宋遣馬政使金,圖與金結盟。次年,女真遣使與宋修好,宋人亦遣使前往,但因遼金議和而中止。1120年,遼金談判破裂,趙良嗣與完顏阿骨打談夾攻遼之事。宋方條件為宋金夾攻遼事成後,金得中京,宋恢復燕雲及西京(大同)。其後金軍攻遼勢如破竹,而宋軍兩度攻燕京皆為遼軍所敗,最後燕京亦為金攻陷。1123年,宋金約定滅遼後將燕京及薊、景、檀、順、涿、易六州交宋,但宋每年須付燕京代稅錢一百萬緡,並且以原贈給遼的歲幣轉贈給金。雙方建立平等友好關係,互不侵擾,及容納叛亡。宋要求金歸還平、灤、營三州,為金所拒。18圖3-4補充說明:岳飛、張俊、韓世忠、劉光世1.岳飛(1103

1 / 73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