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农村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建议新农村建设,作为全党和各级政府当前和今后相当一段时间内工作的重点,摆上了我们各级领导干部和全体工作人员的重要工作议事日程。按照中央关于新农村建设的一系列指示精神,围绕着生产发展、生活宽余、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建设要求,在全县范围内认真、扎实地开展了新农村建设活动。一、我县新农村建设存在的困难和问题和全国、全省、全市其他地方一样,我县的新农村建设也面临着许多困难和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受历史条件和环境因素制约,村庄规划改造难度大。主要表现在:一是村庄规划晚。截止到20XX年,全县333个行政村只有173个村有规划。我县的大多数村存在的房屋建设标准高矮、宽窄、方向不一,宅基地乱占,街道不整齐,甚至没有一条象样的街道等等,都是因为缺少规划或者不按规划建设造成的。二是村庄建设不按规划执行。即使有了村庄规划,但规划型同虚设、不按规划建设的村庄非常普遍,任意占宅基,想在那里盖就在那里盖,想盖多大就盖多大,想盖多高就盖多高,还有多占宅基地的问题等,严重影响了村庄的面貌。三是人口流动造成村内闲置房。有些家庭,人员长期在外居住,或打工、或经商、或种地,房屋及院子长期无人管理,杂草丛生,房屋、院墙破旧。四是一些传统的不良生活方式造成了房前屋后、房内房外脏、乱、差。五是房台村人均住房面积小。我县沿黄河大堤的房台村,是上个世纪七十年代为治理黄河而由国家投资集中搬迁建设的,已经有三十年左右的历史,房屋破旧、面积窄小,已经非常不适合现在的生活需求。据了解,这些房台村每户院落的面积是160平米,正房面积只有51个平方。这样的村在我县所占的比例很大,全市共有5万左右的人口,我县就占了56个村、8421户的3.5万人,房台村人口数占了我县农村人口总数的五分之一左右。六是村庄小而分散。全县333个行政村中,100户以下的村有125个,其中最小的村仅有49口人。现代黄河三角洲是以垦利镇的渔洼村为顶点,上个世纪七十年代以前,入海口在垦利境内不断改道,农民种地跟着黄河走,许多种地的生产屋子慢慢地演变成村落。这些村落都没有规划,随意建设,房屋基本是低矮的泥土房,特点是散、乱、小、差、偏、远。总之村庄规划建设滞后、村庄小而分散,加之我县历史比较短,群众来自全国11个省,109个县,居民的思想观念、风俗习惯、文化背景差异很大,进行新村建设、旧村改造难度很大。(二)经济收入差距大。一是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大。我县20XX年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是10700元,而同期全县农村农民的人均纯收入为4477元,差距比为2.4:1。二是乡村集体经济收入差距大。据调查,目前我县集体经济在100万元以上的村仅有14个,10万元以上的村72个,而集体经济空壳村却有133个。三是村民收入差距大。虽然我县20XX年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4477元,但仍然还有一部分刚解决温饱甚至连温饱还没有解决好的困难户。四是境内城中村、油区村、纯农业村之间以及乡镇之间区位、资源、条件、基础差异较大,农村经济社会发展不平衡。(三)环境卫生整治不够彻底。通过近两年小康文明村的创建和集中整治,我县农村环境卫生得到了加强,村容村貌明显改观,但保持村庄整洁还没有成为广大村民的自觉习惯,卫生保洁的长效机制还没有真正建立,乱堆乱放现象仍不同程度的存在,整治并不彻底。(四)公共设施档次较低。许多村的医疗卫生服务站、幼儿园、道路、饮水等公共基础设施还不配套完善,村庄文化大院设施不配套且档次低,文化阵地作用发挥不明显,还有不少村庄没有文化大院等。(五)建设机制和制度有待于进一步完善。新农村建设工作是一项系统复杂的社会工程,涉及三农工作的方方面面,工作量大、面广、任务重,必须建立起一套高效的工作机制和完善的制度,才能更好地推动建设工作。目前,我县新农村建设工作刚进入起步阶段,工作的运行机制和制度需进一步探索与健全。二、推动我县新农村建设的主要对策(一)从发展经济、强化基础入手,切实增加群众和集体收入。非农收入是农民增收的新的增长点。怎样才能增加群众和集体收入,结合我县实际,首先要把资源开发作为农民增收的重头戏。我县可开发利用的土地多,要继续实施好中低产田改造项目,要继续积极争取上级农业开发项目和土地整理项目,改善生产条件,建设标准化生产基地,增强综合生产能力和效益。畜牧、水产、棉花是我县农业上最大的优势,并且潜力巨大,是农民增收的抓手,要坚定不移地推进畜牧、水产大县强县建设,而且要精、要快、要好。二是要毫不放松地进行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发展高产高效农业。重点培植冬枣、蜜桃、桑蚕、蔬菜、食用菌等新兴产业,努力实现一乡一业或多业、一村一品或多品。三是要实施好能人带动战略,重点培植几个块头大、带动力强的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走企业加农户、企业带产业、吸收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农民自然人入股等多种模式的发展路子。四是要抓好对农民的就业技能培训,加快农民向城镇和非农产业转移。把增强农民劳动技能和提高劳动力素质作为加快农村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换的手段,培育技能型、高工资型劳动力队伍,如黄河口镇的栾家村输出的主要是农业机械手和农业技术员,年收入每人都在2——3万元以上。五是想方设法增加集体收入。没有集体收入和公共积累的村,新农村建设就是空架子,要鼓励有积累的村进行投资上项目,让死钱变活钱;无积累的村想尽千方百计寻求资金来源渠道,可以采取成立协会、公司、合作组织等方式,为村民搞好服务来增加收入。六是积极启动民间资本,制定优惠政策,引导有公共积累的村集体和能人积极发展二、三产业,掀起一场发展民营经济的革命。先当小老板,再当大老板,由农业经济、打工经济向工业经济、创业经济发展,使新农村建设有一个强大的经济支撑。(二)从看得见、摸得着的硬件建设做起,抓好村庄规划改造。要想搞好村庄改造,一是规划必须先行。在村庄规划方面我县相对滞后,从现在开始要对各乡镇、各村庄的规划重新进行审核修编,并加快详细规划编制力度,同时搞好乡镇驻地污水、垃圾处理设施等各项专业规划的编制,提升规划层次。除100人以下的小村和偏远村,都应该在年内完成规划编制,越晚越被动。二是采取整体搬迁、撤并、老村改造三种模式想结合的方法,加快村庄规划改造步伐。对有经济实力和条件成熟的村,可采取整体搬迁的方法,这种方法要注意两个问题,一要高起点、大众化,既要量力而行,又要在一定时间内不落后,可以采用不同的标准,分区域建设,不搞一刀切;二要掌握建设时间,对于不能在一个时间段内完成集中搬迁的村,可分步实施,但不能再在老村内建设新房。对于小、偏、远的村,可在搞好试点的基础上,进行村庄的撤并。对于老村的改造,要坚决按规划进行。宅基大小、房台高低、房子高矮宽窄都要有统一的标准,不能随意建设。要坚决杜绝乱占宅基地,对村内的空宅基地要统一收回,搞好合理规划。三是对村庄改造要尽力而为,量力而行。新农村建设不是建新村,要由群众按规划自主行动。条件好的一类村,进一步完善基础设施建设,积极推进村改居,有条件的建设楼房,实现公寓化;二类村坚持转化升级,提高村庄道路标准,逐步消除土坯房;三类村进行整理提高,全部建有柏油路,争取在两年内全部消除危房。(三)从群众最容易干、见效最快的方面切入,抓好环境卫生整治。一类村,特别是已经创建为小康文明村的村,要建立起长效机制,进一步巩固和保持,提升卫生环境水平;二类村要建章立制,对骨干道路、村庄道路、村内卫生集中进行治理;三类村的工作重点就是环境卫生的治理,对“三堆”进行集中清理,使全县每个村在20XX年都要达到“四个一”标准:即有一条环境卫生示范街,有一批垃圾收集处理设施,有一支环卫队伍,形成一套卫生管理制度。在集中治理的基础上,抓好“一池三改”,从根本上改善卫生状况。环境建设不仅是刷刷墙,挡挡草,要多在绿化上下功夫。目前,文化大院也好,休闲广场也好,大多是全部硬化一个模式,刚一建完,已明显落后。真正的新农村应该是“人在绿中,房在树中,村在林中”,在我县尽管有难度,但这是一个努力的方向,要注重绿化和硬化相结合,宜草则草,宜树则树,提升层次,增添灵气。(四)从群众最关心、需求最迫切、受益最直接的实事上下功夫,抓好公共事业发展。农村公共事业是城乡最明显的差距,也是农民最迫切的需要。要采取多种融资渠道,从群众最关心、受益最直接的实事抓起,进一步加大对水、电、路、讯等公共基础设施的建设,并不断配套完善。同时要为群众建设一批扎实、实用的敬老院、幼儿园、卫生室、文化大院、体育广场和放心店等公益设施,最大程度地满足群众不同层面的需求。要注重小学和幼儿园的建设,让农村孩子有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受到更好的教育;要加快乡镇卫生院和村卫生室的改造,进一步完善合作医疗、大病救助制度,让群众都能看得起病。要逐步提高对老人和失地、失业、弱势农民的保障水平,确保人人生活过得去,争取人人过得好。(五)从农村和谐、创造现代生活着眼,抓好乡风文明。一要进一步加强村级民主管理,增加工作的透明度。按照基层党组织“五个好”标准和要求,切实加强村班子建设;健全完善农村工作制度,进一步完善落实定时定点集中办公、村务公开民主管理、村务大事村民公决、村级工作“阳光操作”及村章、合同、程序“三监管”等民主管理制度,规范“一事一议”运作程序,提高村级工作规范化、制度化管理水平;进一步健全村规民约,加快推进村级管理制度建设,逐步实现依法治村。二要加强引导教育,改变农民的传统生产生活习俗。充分发挥文化大院等设施的作用,引导农民学知识、学文化,过文明健康的生活。我县的东部人口主要是三、四十年代从鲁西、鲁西南地区移民而来,中部地区主要是从潍坊、广北一带迁移来的,而西部地区是以我县的原有人口为主,思想意识、文化背景、生产生活习俗差别较大。在新农村建设过程中要分别不同情况区别对待。在生活上要逐步解决那些辟如盖房不垒院墙、吃喝不讲营养、房内房外不讲卫生、柴草乱堆乱放、人畜家禽混居等与现代文明不相适应的生活方式;在生产上要引导农民摒弃那种单纯靠地吃饭的传统农业意识,积极从事二、三产业,增加非农业收入。三要抓好活动载体,经常性地组织开展各种丰富多彩的群众性的文化活动,组建一批村级文艺宣传队、体育队,搞好“十星级文明户”、“信用户”、“五好家庭”、“五好村民”、“好媳妇”、“好婆婆”、“好孝子”“好邻居”等一系列评选活动,倡树文明乡风,展现农村新风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