适应新形势完成新任务实现新发展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适应新形势完成新任务实现新发展——全面把握科学发展观的科学内涵、精神实质,不断增强贯彻落实的自觉性和坚定性前言:胡锦涛总书记“9.19”讲话主旨“全党同志要全面把握科学发展观的科学内涵、精神实质、根本要求,不断增强贯彻落实的自觉性和坚定性”。“9.19”讲话拉开了全党开展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的序幕。919讲话提出开展活动的目标和方法“进一步把科学发展观转化为推动科学发展的坚强意志、谋划科学发展的正确思路、领导科学发展的实际能力、促进科学发展的政策措施,使人民群众感受到新变化新气象”。完成转化的过程,从虚到实的过程。观念——意志——思路——能力——措施(实践)实功当从虚中求(邓公:务虚中求务实)虚功实做虚亦实(改革30年南北东西差在观念)观念靠养成,教育应为先(统一意志、行动)。载体在党员干部,载物科学发展观一、科学发展观形成过程综述二、科学发展观科学定位及内涵解读三、适应新形势、完成新任务、实现新发展一、科学发展观形成过程综述1、发展观是关于社会发展本质、目的、内涵和要求的根本观点和看法(发展什么?为什么发展?怎样发展?模糊与清晰、科学与非科学之分,由来已久)。2、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我党首创)。3、理论形成过程回顾来源一:统筹兼顾的工作方法。1956年4月《论十大关系》1957年《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提出“统筹兼顾,适当安排”的方针。来源二:两手抓两手都要硬。萌发于胡锦涛03年4月15日广东考察。——“要坚持全面的发展观,通过促进三个文明协调发展不断增强创新优势”。成型于03年7月防治“非典”工作会议讲话。——“我们讲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这里的发展绝不只是指经济增长,而是要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实现社会全面发展。我们要更好地坚持全面发展、协调发展、可持续发展的发展观,更加自觉地坚持推动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坚持在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上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坚持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首提于8月底9月初江西考察(第一次使用“科学发展观”的概念)指出:“要牢固树立协调发展、全面发展、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发展观,积极探索符合实际的发展新路子”。10月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决议》中明确提出了“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11月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不仅强调了树立科学发展观的意义,而且强调了树立正确政绩观的重要意义。基础与保证的关系。04年9月,十六届四中全会进一步提出“把推进经济建设同推进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统一起来,促进社会全面进步和人的全面发展”。标志着把社会主义现代化“三位一体”的布局提升为“四位一体”,即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和社会建设,并与以人为本的核心结合起来。05年10月十六届五中全会明确指出,“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坚持以人为本,转变发展观念,创新发展模式,提高发展质量,落实‘五个统筹’,把经济社会发展切实转入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轨道”。06年10月十六届六中全会《决定》用三个“坚持”定位科学发展观。坚持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坚持党的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基本经验;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至此,科学发展观已上升为重大战略指导思想的层次和高度(科、和争论的终结)。十七大对科学发展观的时代背景、科学内涵、精神实质做了全面而深刻的阐释,明确了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四大基本要求,特别是提出:“要在全党深入开展学习贯彻科学发展观的实践活动,把科学发展观落到实处”。二、科学发展观科学定位及内涵解读1、科学发展观与指导思想的关系定位十七大报告指出:“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解读:将科学发展观同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一起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其理论地位同属党的指导思想系列,它们共同组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都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同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面旗帜上的一个理论标饰。又不将科学发展观与党的其他指导思想做并例式的表述。在新修改的党章总纲中表述为:中国共产党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作为自己行动的指南(其中并没有包涵科学发展观,意指有待发展和完善)。结论:科学发展观既属于指导思想系列,又属于“深入贯彻落实”的工作方针。2、科学发展观科学内涵解读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四要素论形成对科学发展观内涵的准确定位,展现了科学发展观理论自身的微观体系性。(1)总体把握和领会:发展四要素论系统回答了为什么发展、为谁发展、怎么发展的问题。理论自身的微观体系性体现在四要素的内在统一性。为什么(必须)发展?发展中的问题必须靠发展来解决,停滞倒退没有出路(第一要义是发展)。为什么(必须)科学发展?发展中的问题必须靠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来解决。为谁发展?发展为物还是为人?为多数人还是为少数人?“核心是以人为本”,标志着实现人的需求成为社会主义发展的现实和终极价值追求。怎么发展?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和统筹兼顾(2)重点把握和领会:A、对第一要义是发展要强调四个把握把握发展的中心地位(发展中的问题必须靠发展来解决,停滞倒退没有出路)。把握发展首先是发展经济(保增长是三保之先,09年保八是保民生、保稳定的基础,GDP7%论、6.4%)。把握发展要尊重规律、讲究效益(发展中的问题必须靠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来解决,因为现实存在着非科学发展的因素和行为。保八不等于保民生、保稳定;2200万下岗农民工问题)。把握发展关键是要抓住机遇(危中有机,走出去就是芳草地:与俄罗斯、巴西签20年石油供应合同;加拿大、澳洲矿产、德国高铁技术、福特沃尔沃品牌加技术)重大危机重大机遇逆风起飞弯道超车B、对核心是以人为本要强调三个把握一要把握以人为本的核心地位(理论内核)。二要把握以人为本的深刻含义(人者民也)。三要把握以人为本的实践要求(实践维护发展好……)。为谁发展?发展为物(为GDP,为RMB)还是为人、为多数人还是少数人?以人为本,标志着实现人的需求成为社会主义发展的现实和终极价值追求(人均1000元补贴论与8500亿医改、减免税费6000亿、400亿家电下乡补贴、1200亿农业补贴的政策差异——以民为本:补贴最需补贴的人群,激发最基本的需求;危机中消费需求弹性最大的群体:三年要解决750万户困难群众的住房问题、240万户棚户区改造问题)。总之,发展观的基本问题是人与物的关系问题。存在着以人为本的发展观与以物为本的发展观的差异。以物为本的发展观,是把物质财富的增长作为经济发展的终极关怀,把人作为经济发展的手段,认为发展中国家要改变落后面貌,就要致力于以物质增长为核心的经济增长,只要物质财富增长了,发展中国家的一切经济社会问题就自然解决了。以人为本发展观的提出,实现了发展观由以物为本向以人为本的改变,这是发展观理论质的飞跃。从哲学高度讲,它科学回答和解决了发展中人与物的关系。人是自然的主人。从实践角度讲,它科学回答和解决了经济社会发展终极目标问题,为实现人的全面发展提供了理论指导和路径选择。人者民也,民为邦本科学发展观以人为本的“人”,实则是“民”,以人为本就是以民为本,“民为邦本”,就是以人民群众为社会发展的本位。C、深刻领会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基本要求科学发展观所追求的发展,不是单纯追求GDP的发展,不是不计代价、竭泽而渔式的发展,而是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全面发展,是指各个方面都要发展,而不是片面的、局部的、不平衡的发展;协调发展,是指各个方面的发展要相互适应,各个环节的发展要有机衔接,各个阶段各个步骤的发展要良性运行;可持续发展,是指发展进程要有持久性、连续性、可再生性。D、深刻领会统筹兼顾的根本方法统筹兼顾是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经验;统筹兼顾是科学发展观根本方法。02年十六大进一步发展了统筹兼顾的战略思想。03年提出以“五统筹”为重要内涵的科学发展观。“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使各个方面的发展相适应相协调”。十七大进一步提出“统筹中央和地方关系,统筹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局部利益和整体利益、当前利益和长远利益,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形成了科学发展观关于统筹兼顾的丰富内容。其中,“五统筹”“八统筹”均将统筹城乡发展列之首位,足见其分量和价值。统筹兼顾的当前目标重点消除城乡二元结构的顽疾当前中国最大的问题是13亿人口,两大利益群体(6.3亿农民)甚至说是两个社会,差距在扩大(威海2.5:1)。这种不公平是中国工业化原始积累时期的制度安排(以农民为对象,通过人民公社化政治体制和统购统销的经济管理体制,完成了5000亿的“剪刀差”式的积累)。现在到了拆除二元体制藩篱、消除二元体制影响的时候。消除城乡二元结构顽疾的治本之策是“城乡一体化的有序推进”十七届三中全会将“城乡一体化的有序推进”列为三大主题之一(全会的主旋律笃定为土地制度的升级转型、粮食安全的战略设计和城乡一体化的有序推进),统筹城乡发展既是目标,又是手段。“城乡一体化的有序推进”的政策安排:统筹土地利用和城乡规划,统筹城乡产业发展,统筹城乡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服务,统筹城乡劳动就业,统筹城乡社会管理。科学发展观的科学价值从一定意义上说,理论具有无可估量的价值。应把社会科学放到与自然科学同等重要的位置。三、适应新形势、完成新任务、实现新发展(一)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是适应新形势的需要。“是在深刻变化的国际环境中推动我国发展的迫切需要,是落实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新要求的迫切需要,是以改革创新精神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的迫切需要”。1、国际经济风云变幻,全球金融危机蔓延的非常时期影响并正在改变着一切。西方被救赎:“美国从来没有像现在这样依赖一个外国政府”(每月借400亿美元);“英国的未来就靠中国了”(12月31日《每日电讯报》);德国默克尔一日三见温总理。中国在崛起:经济上“中国将第一个走出危机”;军事上已经走出第一岛链,走向印度洋,走向亚丁湾;政治上温总理环绕了法兰西一圈,环法之旅(展示着实力和底气)。“一切坚固的东西都烟消云散,一切神圣的东西都被亵渎,人们最后不得不清醒地面对生活的真实状况以及他们之间的关系”。—马克思—要做政治上的明白人对形势有清醒的认识,准确的把握。2、开展活动不仅基于世情、国情,而且也是基于党情发生深刻变化的考量党的执政能力与新形势新任务的要求还不完全适应、不完全符合,一些党员、干部的思想观念、能力素质与党的先进性要求还不完全适应、不完全符合,一些基层党组织的管理手段和创新能力与经济社会发展任务还不完全适应、不完全符合党面临的执政考验、改革开放考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考验将是长期的、复杂的。胡锦涛:牢记今年一些重大安全事故惨痛教训山西溃坝事故遇难人数升至262人,51人一度未被统计襄汾伤亡人数最初为1死1伤7天内9次更新数据安监总局:山西溃坝根本原因是执法不严监管不力重大生产安全事故和食品安全事故给人民群众生命财产造成重大损失。从这些事件中反映出,一些干部缺乏宗旨意识、大局意识、忧患意识、责任意识,作风飘浮、管理松弛、工作不扎实,有的甚至对群众呼声和疾苦置若罔闻,对关系群众生命安全这样的重大问题麻木不仁。(二)开展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要着力完成新任务。1、紧紧围绕党员干部受教育、科学发展上水平、人民群众得实惠……2、着力转变不适应不符合科学发展要求的思想观念,着力解决影响和制约科学发展的突出问题以及党员干部党性党风党纪方面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着力构建有利于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提高领导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的能力,使党的工作和党的建设更加符合科学发展观的要求。(三)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要努力实现新发展1、进一步深刻理解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大意义。

1 / 44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