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积的变化规律》教学设计丹江口市肖家沟小学王正学教材分析:《积的变化规律》是小学四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的内容,它是学生在掌握乘法运算的基本技能的基础上利用乘法运算,培养学生的推理能力,特别是合情的推理能力,是本单元教学的重要任务。教材以两组乘法算式为载体,引导学生探索当一个因数不变时,另一个因数与积的变化情况,归纳出积的变化规律。通过这个过程的探索,让学生理解两数相乘时,积的变化随其中一个因数的变化而变化。例题的设计分为三个层次:研究问题——归纳规律——验证规律,通过学习,学生不但发现了积的变化规律,而且学会研究问题的一般方法。《积的变化规律》是引导学生学会从一般现象中寻找规律,为学生今后学习相关内容提供必要的思维模式。学情分析:新课程标准提出要让学生“经历、体验、探索”。因此在教学《积的变化规律》这节课中,我注重开发利用身边的生活资源,创造性地使用教材,通过这一组算式去发现问题从而去经历发现规律——总结规律——验证规律——运用规律这四个层次的学习。在这四个层次的学习中,学生将会通过观察、探索、交流、归纳等方式经历积的变化规律的探索过程,初步获得探索规律的一般方法和经验,体验发现规律是一件很愉快的事情,从而增强学习数学的自信心。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通过学习,使学生理解并会运用积的变化规律解决问题。2、过程与方法目标:学生经历积的变化规律的发现过程,感受发现数学中的规律是一件十分有趣的事情。3、情感态度价值观:尝试用简洁的语言表达积的变化规律,培养初步的概括和表达能力;初步获得探索规律的一般方法和经验,发展学生的推理能力。教学重点:引导学生自己发现规律,概括规律,进而运用规律。教学难点:自主思考探究,归纳出积的变化规律教学方法:先学后教(先让学生自主学习探究,再归纳总结)教学过程:一、情景导入师:同学们,有谁去过习家店或者对习家店有所了解?生:学生举手。师:点一名学生,请你谈一谈习家店有什么好玩的地方?生:习家店有农博园……师:下面,老师就带大家一起到习家店农博园看看去(大屏幕展示并播放青蛙叫声……)听说习家店的农博园开园啦!星期天,小明怀着愉快的心情和小伙伴一起去农博园游玩儿,远远地就听到一阵阵叫声‥‥‥师:他们是什么?生:青蛙。师:它就是青蛙?同学们:你知道:1只青蛙有几张嘴?几只眼睛?几条腿吗?生:1只青蛙:1张嘴,2只眼睛,4条腿。师:这是我想到了《数青蛙》这首儿歌。我们一起来欣赏这首儿歌吧!师:习家店农博园到了,进入农博园是要收门票的哟!(大屏幕展示问题)农博园门票一张6元,2张多少元钱?20张多少元钱?200张多少元钱?生:①6×2=12;②6×20=120;③6×200=1200『设计理念』这样的设计,是想让把学生带入具体的生活场景,在适当的时候出示数学问题,并让学生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数感及提出数学问题的能力。二、自主探究:1、导引自学:(课件出示)【找学生读自探提示】自探提示一:利用导学提纲自学课本51页内容,思考下面问题:(1)从①到②,第一个因数(),第二个因数(),积就();(2)从①到③,第一个因数(),第二个因数(),积就();(3)你能总结出积随因数的变化规律吗?自探提示二:利用导学提纲自学课本51页内容,思考下面问题:(1)从①到②,第一个因数(),第二个因数(),积就();(2)从①到③,第一个因数(),第二个因数(),积就();(3)你能总结出积随因数的变化规律吗?2、在学生自探时师板书课本例题:例3观察下面两组题,说一说你发现了什么?第一组:第二组:6×2=1220×4=806×20=12010×4=406×200=12005×4=203、根据自探提示,学生独立解决,教师巡视。三、新课展疑1、小组交流1:学生汇报自探提示第一题,总结变化规律。小结:课件出示第一组口算题目,演示对比这一组因数与积的变化情况,得出结论:两个因数相乘,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乘几,积也乘几。2、小组交流2:学生汇报自探提示第二题,总结变化规律。小结:课件出示第二组口算题目,演示对比这一组因数与积的变化情况,得出结论:两个因数相乘,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除以几(0除外),积也除以几。3、情景再现,提高升华。(微课展示重点和难点内容)4、归纳新知通过观察、思考用一句话概括已经发现的规律。(课件出示)(1)两个因数相乘,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乘几,积也乘几。(2)两个因数相乘,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除以几(0除外),积也除以几。合:两个因数相乘,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乘以(或除以)几(0除外),积也要乘以(或除以)几。这就是积的变化规律。(指导学生抓住关键词来记忆)四、达标测评1、根据8×50=400,直接写出写出下列各题的积。16×50=32×50=(考察内容:两数相乘,当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乘几时,积也要乘几。)2、根据8×50=400,直接写出写出下列各题的积。8×25=2×50=(考察内容:两数相乘,当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除以几时,积也要除以几。)3、拓展创新:已知:12×6=72,计算下列各题的积。(12÷2)×(6×2)=(12×2)×(6÷2)=(12÷3)×(6×3)=想一想。你能发现什么规律?(结论:两个数相乘,一个因数乘以几,另一个因数同时除以几,积不变.)五、课堂小结六、板书设计:第一组:第二组:6×2=1220×4=806×20=12010×4=406×200=12005×4=20积的变化规律:两个数相乘,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乘几(或除以)几(0除外),积也乘(或除以)几。《积的变化规律》教学反思丹江口市肖家沟小学王正学《积的变化规律》是人教版教材数学四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的内容。它是在学生掌握了三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方法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探索因数变化引起积的变化规律,感受发现数学中的规律。在教学中我先创设情境,让学生列出相应的乘法算式,通过对算式的观察,让学生讨论自己的发现,然后引出新知,再让学生根据自探提示自主的去探索规律、验证规律,并使用规律.,本课主要是学生自主地去学习,我鼓励学生积极发言,大胆猜想,小心求证,积极主动地探索新知,让学生体会成功的喜悦,激发了学习兴趣,增强了自信心。这节课上下来还是存在许多问题:1、由于本课例题比较简单,大部分学生通过口算就能直接算出答案,无需通过积的变化规律进行计算,这就给部分思维发散性较差的学生形成了一个假象,以至无法真正懂得该规律的应用。这在后面拓展应用知识时表现的尤为明显,部分学生还是用以前的老方法进行计算,而不是找到规律直接写得数。在以后的教学中,要特别关注思维慢一些的学生,加强对他们的引导,使他们能更积极更有目标的去思考,增强学生的自信心,使学生能积极主动地去获取知识。2、要用好评价语言,鼓励学生参与到课堂学习中。这节课的主要特点是让学生在一个愉悦的学习环境中进行思考、探索、讨论、发言,但是大部分学生还是不敢举手大胆的交流。这部分学生主要是害怕自己说错了,让别的同学取笑。针对学生不敢发言,在以后的课堂教学中要注意多给学生鼓励,多给学生信心,以使学生畅所欲言。3、对于积的变化规律的运用,学生对于基本的练习能够运用自如,但是灵活度较高的练习就有些困难。因此,在选择练习时应关注练习的广度,让学生见多识广、灵活运用。4、学生参与探索活动,经历发现规律的过程是新课标教材编排的意图,面对新的数学问题,教师鼓励学生在主动观察、猜测、讨论、交流和验证等数学活动中,感受到数学问题的探究性和挑战性,通过看、想、说、动手做、练的过程,顺利的完成本课的教学任务,并能充分体现了数学学习的“亲历性”,努力使学生在获得对数学理解的同时,在思维能力、情感态度等多方面也得到一定的进步和发展。特别是在初步感知规律后,引导学生猜想:是不是所有的乘法算式都具有这样相同的特点呢,再自己想办法加以验证。5、由于学生参与度不高,时间没有把握好导致所学的知识没有进行提升,设计的巩固练习题也没来得及做,还有就是没有对本节课进行总结。学生们个个像数学家一样,进行大胆的猜想,并自主地举出例证材料进行验证,发现真正的数学规律。这样,学生在研究发现数学规律的同时,受到了一次科学研究方法的启蒙,是发展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造性学习的有效途径。因此,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将给学生提供充分的时间与空间,与学生合作,教师应作为指导者参与其中,规范研究过程,增强验证过程的实效性。这样,从整体到部分,由部分又回到整体,从上向下,从下向上,由表及里地引导学生观察,将静态的、结论性的数学转化为动态的、探索性的数学活动,使学生有充分的机会从事数学活动,帮助学生在实践探索的过程中体验数学,并从中获得一定的数学思想方法和数学活动的经验,培养学生从正反两个方面观察事物的辨证思想。同时作为教师,在课前应该努力做好各种设想、准备,然而课堂上却又经常碰到出乎意料的问题,如所面对的学生在认知水平和学习能力存在显著差异等,老师要表现出较好的课堂机机智,不能顺着教案往下走。这时需要教师适时随机应变,根据学生学习的情况,灵活地调整原有设计,生成新的超出原计划的教学流程,使课堂处在动态和不断生成的过程中,以满足学生自主学习的要求,只有把自己的教育能力上升到教育智慧的高度,才能胜任动态生成式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