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男性服饰研究分析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1唐代男性服饰研究摘要:唐代是中国古代封建社会的辉煌时期,政治和经济的雄厚基础,以及文化和艺术的繁荣,深刻的影响了作为其载体的服饰的风貌。唐代的服饰不仅雍容华美,其进步的服饰文化更是影响深远。它的开放性、容纳精神和突出个性的特质不仅为后世留下了美轮美奂的唐代传统服饰,还对启示后世的服饰审美和意识有深远的影响。本篇文章通过对唐代男性服饰及其特点的介绍,进一步从微观层面上展示了唐代文化的繁荣及其社会风貌的独特,从而填补了历史上对唐代男性服饰研究较少的空白,对现今社会服饰的发展有极其深刻的影响。关键字:唐代;男性服饰;特点服饰的发展也有其自己的历史沿革,服饰史也是生活史的一部分,其研究自20世纪80年代以后就日趋兴盛,成果众多。唐朝自然是服饰史发展过程中一个重要的朝代。它的重要,一方面在于唐朝的繁荣昌盛,以及由此带来的种种时尚。另一方面,唐朝位于中国古代社会从前期到后期的过渡阶段,服饰的演变也具有这种过渡性质。就是说,唐朝服饰一方面继承了南北朝以来逐渐形成的袍衫裙襦形制,另一方面将它们完善为制度,贯彻到从皇帝常服官员常服到平民常服的所有方面,其影响直至明代。所以,了解唐代服饰,就为了解中国古代后半期的服饰(除了清朝)打了一个很好的基础。由于研究一个朝代的服饰具有整体性、层次性、广泛性,研究量比较大,查阅资料比较困难,因此本文只从唐代男性服饰一个角度去探索唐朝的社会生活。下面就唐代男子服饰及其特点做简单介绍。一、唐代男性服饰(一)官服唐代男性礼服主要包括:祭服、朝服、公服、官常服等四类,其中祭服、朝服、公服是体现儒家传统审美、礼仪制度精神的礼服,精美华丽。不仅对穿着者有严格的等级制度规定,且各依“服令”适用于不同的场合。这是自周礼以来,儒家传统的礼仪等级制度在经历400年的动荡之后再次在服饰制度上的回归,体现的是大唐职官制度的礼仪精神。官常服则是唐代华夷杂糅的社会习俗对汉族传统服饰从外形到制度精神的补充与完备。唐建国以后,曾于武德与开元年间两次对皇帝、太子、百官、世庶的内容做了规定。归纳起来,唐的官服按礼节轻重划分为:祭服、朝服、公服、常服。21.祭礼服(1)皇帝的祭礼服在封建帝国中皇帝是至高无上的,皇帝的制服作为衣冠服制的代表,在隋唐时期得到了彻底的完善。隋开皇年间改革了北周的冕服制度然后将它定型,隋炀帝则有选择性地恢复了周汉的冕服制度,唐代则遵循了隋代的定制,所以,在阎立本的《历代帝王图》,以及《三才图会》中都能看到比较完善的衮冕形象:头戴冠冕,上身穿着宽袖直领上衣,下身穿群裳,腰间系玉带、佩绶,腹前面系敝膝,足上着赤舄。实际上衮冕,只是皇帝的众多祭礼之服中的一种。武德四年,唐高祖颁布了衣服诏,规定了皇帝的服装12种,其中冕服依照周代的礼制确定为6种,它们是:“大裘之冕、衮冕、鹜冕、毳冕、绣冕、玄冕。”(2)皇太子的礼服唐代的服制规定,皇太子的服制有五种。由太子内坊下辖之内直局管理。其中皇太子的冕服只有衮冕一种。因为皇太子在等级上比皇帝低一等,所以其衮冕也比皇帝的衮冕要低一等,具体地说,即头上戴的冕,冕板前后各悬挂的九条用九颗白珠串成的旒,冕的左右两侧用青丝带悬挂着玉充耳,用犀角簪束发;上衣是黑色的,绣上“龙、山、华虫、火、宗彝”①五种花纹,有绣花的领口;下裳是红色的多褶大裙,上面绣“藻、粉米、黼、黻”②四种花纹,共九旒九章,腰间束大带,系有火、山两种花纹的蔽膝;佩带由红、白、淡青、红黑色四种颜色丝绦织成的绶带;腰带上悬挂着玉柄剑、玉镖首、玉双佩;足着红袜、赤舄等。但太子们在穿自己的礼服侍从皇帝参加各种重大活动时,因个人的政治处境与性格的不同又有不同的表现。(3)品官的礼服群臣的祭礼服有五种:衮冕、鸳冕、毳冕、绣冕、玄冕。唐初《武德令》规定:一品官员穿衮冕;二品官员穿鸳冕;三品官员穿毳冕;四品官员穿绣冕;五品官员穿玄冕。具体减等的做法,据《周礼》记载:“自天子而下用九旒、七旒、五旒、三旒。”③唐代九旒规格用于皇太子的冕服,群臣的冕服使用规格范围只能从七旒到无旒的弁服。但随着高宗显庆九年废大裘冕到玄宗开元十七年(729)之后,唐玄宗朝拜五陵得时候,只穿平时的素服而已。群臣的礼服也发生了变化,一方面是群臣对冕服“尊卑相乱”的担忧,另一方面是皇帝对冕服繁文缛节的反感,所以自开元年以后,《武德令》只具虚文而已,①《旧唐书·舆服志》②《旧唐书·舆服志》③《周礼》3朝臣随祭只穿素服。以上这些规定繁缛的冕服,造型庄重、精美,色彩搭配和谐,为了显示它的崇高威严,虽有“只具虚文”的嫌疑,却也只能在盛大的典礼中使用。在其他的日子里,皇帝、百官只能穿统一规定的朝服、公服和常服坐朝示事、上朝听宣、坐堂办公、燕居休闲。2.朝服朝服,又称为“具服”①,是皇帝及群臣重大朝会时穿的礼服。朝服有皇室朝服和官员朝服,皇室朝服中最具有代表性的是皇帝和皇太子的朝服。皇帝的朝服有通天冠。冠帽迎人面上加金质重叠的山形装饰,在这个装饰上附蝉一只,并在帽冠上装饰12颗玉珠。施舍珠翠,黑介幘,发带装饰翠羽組索,用玉或犀牛角质的簪导。身穿固定搭配的绛纱袍,红色罗裳。在其内衬白纱袍,其领、袖端、衣襟、领缘皆用织成料作装饰制作。白色的衬裙,镶嵌胡红色的裙裾和上边缘。在这套服装之上,装饰浅红色纱质蔽膝,白假带,方心曲领项饰。其佩革带、佩玉、剑、绶带、袜、舄与服色相同。如果是未成年的皇帝,则梳双童髻,戴空顶的黑介幘,插双玉簪导,加宝饰。各种祭祀以及冬至、朔日上朝,受朝贺、殿前拜王公、春节宴会、冬至宴会就如是穿戴。皇太子的朝服有:具服远游三梁冠,这是皇太子第二等重要的礼服。与皇帝相比皇太子的帽饰要相对的简单一些,是皇太子随皇帝拜祭祖庙、还宫以及参加春节、冬至、朔日入期,祭先圣先师时如是穿戴。虽然皇太子的朝服较皇帝的朝服简单,但总体上仍大方、端庄、色彩和谐。因内衬少了裳裙,且袖端、衣襟、领缘的镶嵌眉头图案、没有图案,使得浅红与黑色的搭配穿戴更加轻便、醒目,体现了皇太子的活力。裙裾、群缘上也少了华丽的镶边,使得这套礼服体现了皇太子的最贵地位,又不会因和皇帝同时出现,产生“喧宾夺主”的错觉,当然这一点也是皇太子们极力想避免的。对于群臣的朝服,那就更加简单。根据官品高低的不同又有所变化。一般头部又冠幘,玉簪导装饰,身穿浅红色单衣,内衬白纱衬袍,黑色的领缘、领袖,衣襟、裙裾,一律穿白色的裙。搭配革带、饰金钩,假带,曲领方心,绛纱蔽膝,足服白色袜子,黑色皮舄,身佩剑,纷,双佩,双绶等组成。这是一般五品官员以上官员陪祭、其他官员朝飨、拜表、大事等大典时的服饰。不过品级不同会有一些取舍。诸如六品以下去剑、佩、绶,七品以上要簪白笔。八品、九品去白笔、白纱中单、以履代舄。白笔簪于冠前,①《隋书·礼仪志七》4长度右五寸。簪白笔因此成为文官的象征,此风在宋朝仍有流传。3.公服公服,是古代官吏在衙署内处理公务时所穿的一种服装,相当于现在公务人员所穿的制服。因为它只用于官吏,所以也被称为“官服”。和祭服、朝服相比,公服的形制要简便得多。同时,还省略了许多繁琐的挂佩,所以公服又有“从省服”之称①。有《新唐书·车服志》记载:“从省服者,五品以上公事朔望朝谒,见东宫之服也。亦曰公服。”其重要性低于朝服。其作用与朝服相同,区别在于,“礼重者用朝服,礼轻者用公服”。皇帝的公服有:武弁、弁服、黑介幘、白纱帽、平巾幘、白帢,其中太宗又创制翼善冠,于每年初一、十五视朝时使用。武弁,和通天冠很相像,只是帽冠上附有紫貂尾、蝉。在图像资料中也没有见过皇帝戴武弁的例证。据孙机先生考证,隋唐代的武弁已转变成笼冠,是皇帝近侍的冠戴,可见此处所谓的皇帝公服武弁也仅为“具文”。弁服是皇帝每月初一视朝时的公服。头戴用鹿皮缝合而成的如两手相合状的帽子,帽子上有攀以固帽,上装饰12颗玉珠。加玉簪以固发,身穿绛纱袍,下身穿素色群裳,装饰白玉双佩,革带上装饰小鞶囊皮包,內盛小双绶。白袜,乌皮履。黑介幘,是皇帝拜陵的公服。没有冠帽上的装饰,白纱单衣,白色的裙,革带,素袜,乌皮履。南北朝以后,黑介幘与平巾幘的外形趋于一致,皇帝也很少穿,成为文官的公服之一。白纱帽,乌纱也可以制此帽。配白裙,白衫,乌皮履,是皇帝的公服之一,但唐服令中备有白纱帽,不过是沿袭《周礼》的传统而已,皇帝戴白纱帽的实例很罕见。平巾幘,是皇帝乘车马时穿的礼服。白帢是皇帝参加大臣葬礼时的礼服。不过,这两种服装和通天冠以下的各服一样,皇帝很少有真正穿的机会,唐服令中记载它们,完全是出于对周礼的传统的尊重,并没有考虑其实用性。太子的公服是公服远游冠。自永徽以后太子的公服只有远游冠和进德冠两种。公服远游冠,簪导以下部分与朝服远游冠相同。绛纱单衣,白裙襦,革带,金钩碟,假带,方心,纷,鞶囊,长六尺四寸,广二寸四分,色同大绶。白袜,乌皮履。五日常朝、元日、冬至受朝则服之。朝臣的公服有冠帽,幘巾,簪导,绛纱单衣,内衬白纱单衣,黑色的领缘、袖端、①《新唐书·车服志》5裙裾,白色的裙。革带,金钩带,假带,方心,袜,单底鞋,背后加纷带装饰,皮腰包。是一品至五品,谒见东宫及其它公事时的制服,一般办公时的重要场合都可着公服。“方心曲领”这是官员制服上的一种领项饰。在唐代朝服、祭服、公服中虽没有见到方心曲领的具体形象,但在宋人的传世写真中,却可多见方心曲领的形制。另外,对于允许佩戴各种和绶的官员,一般都是双绶,除一品佩双玉环佩外,其他官员按品级单佩或无佩。一品佩山玄玉,二品以下、五品以上,佩水苍玉。六品以下没有佩玉。绶按品级不同佩戴方式也不同。有佩绶者则一定还要在背后戴纷,皆长六尺四寸,宽二尺四分,各随绶色。除绶和纷外,唐官员还戴鞶囊,鞶囊外表有纹饰,二品以上用金缕,三品用金银缕,四品用银缕,五品用彩缕。对于文官而言,七品以上穿朝服的文官一律簪白笔,五官则不簪。有提到舄和履的地方,除非特别注明颜色,否则一律用乌色,舄双层皮底,中间夹一层蜡,目的是为了穿着者在长久站立时防潮、防湿。履单层皮底,不具防潮功能,所以是低级礼服的配装。所有勋官及有爵位并任职事官的官员,散官、散号将军同职事,其正式的冠带是其散官本品的官服,外出任职则用其职事官的品级服。武官们在宫中站班时,所穿的公服样式也是最适合其身份的,具有一定的实用意义。另在九品之外还有低级官吏和政府办事人员,当时称作视流内起居与流外两种品级。唐代的祭服、朝服、公服在实际执行中,因其礼节烦琐,不仅不方便穿着,而且穿着时也不便行动,所以虽然有明确的行文规定皇室成员以及官员在不同的场合应穿的不同服饰,但在实际执行中并没有按行文的规定具体去执行。至开元十七年(729),玄宗朝拜五陵,只穿平时的素服而已。朔、望常朝,也用常服。连太宗发明的朝服翼善冠服自此以后也被废了。皇帝礼服逐渐常服化的趋势,在开元年间彻底完成。朝臣的祭服、朝服、公服在实际执行中也屡有调整。冕服、朝服、公服是唐代礼服制度的主要成分。纵观古代世界,没有任何一个国家有如此精密严格的官服制度。隋唐的中国皇帝们不仅为自己的臣民制定了严格的服饰制度,而且还在对外文化交流过程中将此种服饰等级思想广播四方,形成了一个以长安为中心的唐服文化圈。4.官品服色官品服色就是官员服色的颜色作为区分社会成员身份贵贱、官位高低的手段。在唐代这个制度主要针对官民常服。从文献记载可知,自先秦至隋唐,中国古代的先民很早就已经开始用颜色的“正”6与“间”来区分尊卑贵贱。赤、青、黄、黑、白是五中正色,其他需要两次染或多次染的颜色都被称为间色。隋唐以后,以服色论等级的制度被高度强化,服色因官员地位、职业的不同而不同,下不得僭上,上可得拟下。公卿高官衣着朱紫,荣宠显赫,下级官吏身衣青绿,工商、皂隶、贩夫屠夫身穿白衣,各安其分。地位高者占有的颜色也多,地位卑贱者占有的颜色少,这也就是通常所说的“官品色服”或者“品色衣”制度。(1)赐服和借服因为服色“下不得拟上,上可得兼下”。所以,下品如果想服上品的服色,就必须有一个“被赐”或“借用”的过程,只有经过这个被赐的转变才能下品服上色。所以在唐代官品服色中还有借绯、赐绯、赐紫等名目。唐前期的赐服或借服,通常发生在诸如:官员出京外任或做使臣、四级官员受特殊恩宠等情况。《朝野佥载》中记载,吉顼揭发酷吏来俊

1 / 15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