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辩证法第九章-科学技术与中国现代化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第九章科学技术与中国现代化第一节科学技术现代化是中国现代化的关键第二节现代科学技术革命和中国发展道路第三节科学技术现代化的战略选择第四节科学技术进步和中国现代化建设第一节科学技术现代化是中国现代化的关键•一、科学技术是推动社会前进的革命力量1.18世纪末和20世纪中叶的两次科学技术革命,分别把人类社会推向工业社会和知识社会。2.中国的现代化思想。蒸汽机和棉花加工机的发明推动了产业革命,产业革命同时又引起了市民社会中的全面变革;火药把骑士阶层炸得粉碎,指南针打开了世界市场并建立了殖民地,而印刷术则变成科学复兴的手段,变成对精神发展创造必要前提的最强大的杠杆;19世纪产生了以往任何时代都不可想象的工业和科学的力量……所谓现代化,一般认为是指从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变的过程,这是世界历史发展的总趋势。世界历史的现代化进程是从工业化过程开始的。•二、中国现代化的历史进程1,从鸦片战争到新中国成立1840第一次鸦片战争——1856第二次鸦片战争——戊戌变法、辛亥革命——五·四运动李约瑟之谜•近代科学革命为什么没有在中国诞生;近代中国为什么落后了。•李约瑟(JosophNeedham,1900-1995),号“十宿道人”;英国科学家、科学哲学家、科学史家、社会政治活动家。巨著《中国的科学与文明》(ScienceandCivilizationinChina;中译本:《中国科学技术史》)。向世界展示了:中国自古的高度文明。•一些国家和地区在全球GDP中的比重(公元1~2015)三、中国现代化的关键是发展科学技术1992年党的十四大1997年党的十五大2002年党的十六大2,新中国成立后(ⅰ)20世纪50年代的工业化。(ⅱ)70年代后的现代化。(ⅲ)80年代后的现代化。第二节现代科学技术革命与中国发展道路一、现代科学技术革命改变了传统的工业化道路。20世纪50年代到80年代两个新的情况:一是以信息技术为核心的世界新技术革命的兴起。在经济发达国家出现了新的技术群。二是可持续发展观的提出。联合国1987年发表了《我们共同的未来》一书,该书以“可持续发展观”为指导思想,从保护和发展环境资源、满足当代和后代的需要出发,提出了一系列政策目标和行动建议,它得到了国际社会的广泛接受和认同。1,新技术革命对产业结构的影响第一,产业结构的改变。(1)产业结构由工业为主导转变为信息业为主导。(2)产业类型从劳动力密集转变为知识密集。(3)消费结构从硬化转向软化。第二,就业结构的改变。信息业就业人口的比重大大超过其他三类产业,专门以知识、信息为劳动对象的智力劳动者越来越多。现在发达国家已经从传统的工业化转向以信息化为主导,以工业化为基础的道路,并据此进行产业结构调整。2,可持续发展成为发展战略的必然选择1992年6月联合国在巴西召开环境与发展大会。会议通过的文件体现了当今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新思想,反映了关于环境与发展领域合作的全球共识和最高级别的政治承诺。1994年我国依据会议通过的《21世纪议程》,制定了《中国21世纪议程——中国21世纪人口、环境与发展白皮书》.根据我国国情从可持续发展的总体战略、社会可持续发展、经济可持续发展、资源与环境的合理利用与保护等四个方面组织实施,并通过双边、多边方式,与有关国家和国际组织开展自然资源和环境保护方面的合作研究,建立了长期合作关系。二、现代科学技术革命条件下中国发展的新道路我国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它的经济结构是二元的:一方面是技术比较先进、生产率比较高的现代工业部门;另一方面是大量技术落后、生产率很低的传统农业部门。在传统的工业化进程中不可避免地要出现诸如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安置;农村与城市的差距;环境污染与生态危机等问题。根据当代发展观的转变,根据世界新技术革命的形势,在总结中国现代化过程的历史经验的基础上,党的十六大提出了新的发展道路——新型工业化道路,它具有如下特点:第一,新型工业化不同于传统工业化。1,不仅要实现工业化,而且要实现信息化,并且要以信息化为主导,加强信息产业与其他产业部门之间的相互联系与相互促进,从而推动经济发展与社会进步;2,不仅要用硬指标(物耗、能耗、人员数量等),而且要用软指标(科学技术含量)来衡量经济发展,力求通过科学发现、技术发明与技术创新,实现经济增长方式从粗放型向集约型的根本转变,以提高经济效益;3,不仅要提高经济效益,而且要提高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尽量减少资源消耗,降低环境污染,从根本上解决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矛盾,注重提高人民生活质量;4,把教育现代化放在现代化的优先地位。第二,新型工业化要以信息化为主导。1,发展以信息技术为基础的主导产业。2,围绕信息产业,对整个国民经济的产业结构进行优化。3,充分考虑国民经济产业结构中的“农业-工业-服务业-信息业”之间的协调发展。第三,新型工业化要以农业现代化为基础。农业是国民经济中的薄弱环节,必须加速以农业产业化为龙头的农业现代化进程。坚持走以农业为基础,以工业化与信息化为手段,以建设良好的生态环境为目标的道路。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总结了20多年来“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发展观,提出了新的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第三节科学技术现代化的战略选择一、科技发展战略。现代综合国力的竞争归根结底是科学技术实力的竞争,科学技术发展关系到国家民族的命运与前途,各个国家无不制订自己的科技发展战略。根据世界发展的新形势,总结近代以来、特别是建国以后我国的经验教训,党的十五大与十六大都明确提出和论述了实施科教兴国的战略。1,制订科技发展战略的几个原则:第一,认清当代科技发展的新特点。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必须把科学研究与技术创新紧密结合,为此必须注意两个相互联系与相互促进的过程,并抓住这两个过程相互转化的中间环节——技术科学研究。科学研究过程:基础科学研究—科学理论创新;中间环节:技术科学研究—技术理论创新;技术开发过程:工程技术研究—技术创新第二,认清科技发展的现状。我国目前的情况是1、工业化的程度与发达国家相比还存在较大的差距;信息化过程1993年才起步;2、科技进步在国民生产总值中所占比重远远落后于发达国家;第三,我国人口多,人均资源相对短缺,虽然建立了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国民经济实力有了很大的提高,但整体上说,生产技术水平还比较低,必须依靠科技进步推动经济社会发展,以解决人口、资源与发展的问题。2,我国科技发展战略“面向经济建设主战场、发展高新技术及其产业、基础性研究三个层次,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和推进全社会科技进步建制的形成,开展国际科技合作与交流为主干的科技发展战略。”第一层次是应用先进的科学知识的发展研究。(1)加强生产技术的研究,正确选择技术,形成合理的技术结构;(2)加强工农业生产第一线的技术开发和科研成果的推广工作;(3)努力学习、消化、吸收国外最新技术成就。第二层次是创造新知识的技术开发研究。它以高技术研究发展和高技术产业建立为目标,寻求科学知识上的重要突破,然后再由技术研究部门进行产品和技术创新的工作。当前,许多发达国家已把发展高技术列为国家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发展高技术、实现产业化,是带动产业结构升级、大幅度提高劳动生产率和经济效益的根本途径。1986年3月,由科学家提议,经党中央批准的“高技术发展研究计划”(即863计划)属于这个层次。它根据我国具体情况,提出“目标有限,重点突出”的指导思想,集中一部分精干力量,在今后十多年内,在几个最重要的高技术领域,跟踪国际水平,缩小同国外的差距,并力争在我们有优势的领域有所突破。第三层次是从事科学知识上的重要突破的基础科学研究。它的重大意义:1,对人类社会的发展具有深远的影响。它为人类改造自然提供系统的理论基础。基础科学的新发现是新发明的源泉,是新技术的土壤。2,是创造性劳动,是培养勇于创新和实践的科研人才的摇篮,是向开发研究输送基础扎实、善于开拓的人才的途径。3,对人类文明进步往往是一次巨大的飞跃,它导致人们自然观、宇宙观的重大转变,影响人们的思维方式。4,一旦取得突破性的成果,往往会促进一系列新的应用研究和开发研究,产生新技术与新产品,最终形成一个产业部门。二、国家创新体系1,迎接知识经济时代新世纪的重要特点是知识化。知识化对经济发展的意义非常重大,在一切产品和服务的价值中,知识附加值的比重会越来越高,因而在知识经济中创新是关键。中国科学技术现代化战略重点调整为:重视提高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能力的“国家创新体系”2,我国的国家创新体系。20世纪以来,研究与发展在知识经济中起着知识的生产、传播和转移的关键作用。国家知识创新系统就是把科学研究过程与技术开发过程紧密结合的、现代的、扩展了的形式。1998年中国科学院提出建设我国国家创新体系的总体设想和政策措施:(1)知识创新系统。任务:通过科学研究过程获得新的基础科学知识和技术科学知识,目的:追求新发现、探索新规律、创立新学说、创造新方法、积累新知识。它是技术创新的基础,是新技术和新发明的源泉。组织机构:由与知识的生产、扩散和转移相关的机构和组织构成的,其核心是国立科研机构和研究型大学,还包括其他高等教育机构、企业研究机构、政府部门和起支撑作用的基础设施等。(2)技术创新系统。任务。应用科学研究获得的、新的科学技术知识,进行技术开发过程。目的。发明新技术、制造新产品,提高竞争力。它是国家与企业发展的根本。组织机构。由与技术创新全过程相关的机构和组织构成的网络系统,其核心是企业,还包括政府部门、科研机构、高等院校和其他教育培训机构等。(3)知识应用系统。任务。将“研究”(知识创新)与“发展”(技术创新)应用于解决实际问题,目的。把科学和技术应用于解决实际问题,促使科学知识和技术知识转变成现实生产力,它是加快国家的经济发展、提高国家的综合实力的关键。(4)知识传播系统。任务。知识的学习与传播,目的。提高社会生产力,提高国民素质,培养和输送具有较高技能、最新知识和创新能力的人才,它是联结知识创新、技术创新和知识应用的桥梁,可以把创新快捷地转变为实际应用。组织机构。由高等院校、科研机构、企业等组成。国家创新体系是以“研究与发展”为轴心运转的,研发强度(R&D/GDP)反映国家对科技活动的支持力度;研发活动的内在需求和有效供给能力,决定于世界科技发展的新动向与国家经济发展的阶段;研发活动的类型和研发活动的部门分布,反映科技资源的配置状况。第四节科学技术进步与中国现代化建设党的十六大提出了:目标:“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途径:“最根本的是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断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一、建立信息技术体系及相应的信息产业结构信息技术是主导技术,信息产业是主导产业,是当代世界经济发展的新的增长点,必须进行系统的信息化的建设工作:1,建立信息技术体系信息化过程是指国民经济的发展,从以物质与能量为经济结构的重心,向以信息与知识为经济结构的重心转变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不断地采用现代信息技术装备国民经济各部门和社会各领域,从而极大地提高社会劳动生产率。完整的信息技术体系包括(1)基础技术,即新材料、新能量技术;(2)支撑技术,即机械技术、电子与微电子技术、激光技术和生物技术等;(3)主体技术,即感测技术、通信技术、智能技术和控制技术;(4)应用技术,即应用在经济、社会领域的各类具体技术。发展信息产业。目前我国已经形成了相对完整的信息产业结构,主要是:第一,信息工业产业群,包括:(1)电子计算机工业;(2)微电子产业;(3)通信工业。第二,信息服务业产业群,包括:(1)通信网络信息服务业;(2)专业计算机服务业但从总体上说,我们在某些领域与发达国家相比,还有很大的差距。特别是在信息网络化方面,各国都把建设一个大容量、高速率的信息网络,作为推进信息网络化的重要基础和主要任务,我国带宽不足已成为制约信息网络化建设的“瓶颈”,必须在这项技术上取得突破。2,用信息技术改造传统工业。这就是工业信息化,是指信息技术在产品的开发设计、生产制造和企业经营管理中逐渐渗透并发挥巨大作用的过程。由于大规模和超大规模集

1 / 41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