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游的《书愤》同题诗共有五首,均为七言律诗。一般把“早岁那知世事艰”单列,说到陆游的《书愤》就是指这一首,而把作于宋宁宗庆元三年(1197)春天的组诗“白发萧萧卧泽中”和“镜里流年两鬓残”称为《书愤二首》。其他两首则作为一般诗作收入有关选本。也就说,把他五首《书愤》按知名度排个序的话,“早岁那知世事艰”排第一,之后是《书愤二首》“白发萧萧卧泽中”和“镜里流年两鬓残”,第三才是今天我们要学习的“山河自古有乖分”和“清汴逶迤贯旧京”。其创作年代一般认为是他隐居山阴时的淳熙十三年(1186)春天。陆游传世的诗词据说是9362首,这样的同题诗在陆游的诗作中很常见,比如我们知道陆游还有著名的《示儿》诗,但你可能不知道他的同题《示儿》诗共有七首,我们所熟知的绝笔《示儿》诗“死去元知万事空”只是其中一首而已。所以,陆游诗词研究者只能把这五首《书愤》诗按押韵的不同来区分。我们把这五首诗都列出来,稍加对比,均为平声韵。书愤押删韵早岁那知世事艰,中原北望气如山。楼船夜雪瓜州渡,铁马秋风大散关。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书愤押东韵白发萧萧卧泽中,秪凭天地鉴孤忠。厄穷苏武餐毡久,忧愤张巡嚼齿空。细雨春芜上林苑,颓垣夜月洛阳宫。壮心未与年俱老,死去犹能作鬼雄。书愤押寒韵镜里流年两鬓残,寸心自许尚如丹。衰迟罢试戎衣窄,悲愤犹争宝剑寒。远戍十年临的博,壮图万里战皋兰。关河自古无穷事,谁料如今袖手看!书愤押文韵山河自古有乖分,京洛腥膻实未闻。剧盗曾从宗父命,遗民犹望岳家军。上天悔祸终平虏,公道何人肯散群?白首自知疏报国,尚凭精意祝炉熏。书愤押庚韵清汴逶迤贯旧京,宫墙春草几番生。剖心莫写孤臣愤,抉眼终看此虏平。天地固将容小丑,犬羊自惯渎齐盟。蓬窗老抱横行路,未敢随人说弭兵。陆游年轻时就以慷慨报国为己任,把消灭入侵的敌人、收复沦陷的国土当作人生第一要旨,但是他的抗敌理想屡屡受挫。于是,他的大量诗歌既表现了昂扬的斗志,也倾诉了深沉的悲愤之情,抒发慷慨激昂的报国热情和壮志未酬的悲愤。这种情绪一直延续到晚年,同题《书愤》诗就是这类作品的典型代表,抒写诗人一心报国却壮志难酬,昂扬豪壮中带着苍凉悲怆,既是诗人个人的遭遇,也是民族命运的缩影。一般来说,根据诗的内容,五首同题诗各有各的情感抒发侧重点。第一首“早岁那知世事艰”,写诗人曾经满腔的热忱和抱负,随着时间的流逝依然不减,可是没有机会被人垂青,得不到施展的合适时机,在南宋偏安一隅和不思进取的心态下,诗人的报国热情被残酷的现实浇了个透心凉。第二首“白发萧萧卧泽中”,诗人以牧羊的苏武和坚守孤城的张巡为榜样,写天下那么多忠良都在为国为民,抗击外侮。时光的流逝,曾经的上林苑长满野草,洛阳的皇宫也残破不堪,但不变的是为国为民的情怀,虽死不改。第三首“镜里流年两鬓残”,写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国家如今正是多灾多难的时候,到处都是战乱,百姓流离失所,社会秩序混乱,我虽然年老但还能像年轻时那样不远万里为国抗击外敌,不希望在这纷乱之时却只能当一个看客。第四首“山河自古有乖分”,写我一心一意只为报效国家,抗金为民,收复中原失陷的大好河山,想起了宗泽、岳飞等抗金名将,那时候多么的意气风发,何等的豪情壮志,而如今诗人我年事已高,报国的心思只能是想想而已。第五首“清汴逶迤贯旧京”,汴京的城墙和宫殿因为君臣南渡和金人的肆掠已经残破不堪,长满野草,祖宗社稷也已经埋没,难道只有我一个人感到愤慨和耻辱吗?煌煌中华,难道没有人能扛起复兴大宋的旗帜吗?可能战事一起又会有很多的苦难吧!下面我们来赏析这首《书愤》。书愤:书写自己的愤恨之情。书:写。这种愤恨既包括对南宋统治者偏安一隅、不事收复的愤恨,也有感于世事多艰,小人误国而“书生无地效孤忠”的激愤,更多的是山河破碎,中原未收而自己一生“报国欲死无战场”的遗恨。首联:山河自古有乖分,京洛腥膻实未闻。乖分:分裂、分离;乖,不和谐。陶渊明《与殷晋安别》:“语默自殊势,亦知当乖分。”(仕隐地位自不同,我知道早晚要分离)京洛:本为专用名词,原意为“京城洛阳”,因洛阳从夏代开始频繁作为都城,历十三代都会,后代多有沿用。后世则用“京洛”泛指国都。这里应该是指宋代旧都汴京。腥膻:本来是指“又腥又膻的气味”。但“腥”和“膻”是不一样的。“腥”是指鱼虾等水产品散发出的难闻的气味。而“膻”是羊肉的气味。“腥膻”组合起来,就是“又腥又膻的气味”。也可以代指肉食,如:不近腥膻。比喻为丑恶污浊的事物。因为北方少数民族多食膻味较重的羊肉,引申为代指外来的入侵者,是借代,含憎恶、蔑视的意思,如:扫荡腥膻。那么,这一联的意思是山河土地自古以来有分裂或分离,这是很正常的,但一个国家的都城被外族入侵却是实所未闻的屈辱!运用衬托法,突出金兵入侵北宋都城的野蛮行径为世所罕见,令人发指。“京洛腥膻实未闻”一句,包含着诗人对金兵野蛮入侵,生灵惨遭荼毒的悲愤之情。起句即极写“愤”,对金兵入侵的“愤慨”。颔联:剧盗曾从宗父命,遗民犹望岳家军。原诗在这一联下有一句自注:宗泽守东都,巨盗来归百万,号宗爷。岳家军盖绍兴初语。1127年,宋高宗赵构接受主战派李纲的建议,改当时的江宁府为建康府,作为东都。实际上,东都仍然指原都城汴京(今河南开封)。又叫东京,因为自古以来,一般都是以洛阳、长安作为首都。而开封在崤关以东,古时候称这些地方叫关东。所以立在关东的京城就叫东都、东京。又因为隋朝修了一条河叫汴水,流经汴京,所以又叫汴京。建炎元年(1127年)六月,宗泽任东京留守,知开封府,招集王善、杨进等义军协助防守,又联络两河“八字军”等部协同抗金,并任用岳飞等人为将,屡败金兵。金人畏惮宗泽,都称他为“宗爷爷”。当时王善是河东大盗,拥有人马七十万,战车万辆,想占据京城。宗泽独自一人骑马到王善的兵营,流着泪对王善说:“朝廷正处危难之时,如果有一两个像您一样的人,怎么会再有外敌入侵之患呢?现在是你立功之时,不能失去机会。”王善感动得落泪说:“怎么敢不为朝廷效力?”于是解甲投降。当时杨进号称“没角牛”,拥兵三十万,王再兴、李贵、王大郎等各拥兵几万,往来于京西、淮南、河南、河北之间,侵扰抢掠,成为祸患。宗泽派人告诉他们以祸福,将他们全部招降。“遗民”可以指当时中原沦陷区的人民,也可以指当时的一般老百姓。“岳家军”是当时民间对岳飞统帅的抗金队伍的美称,正如称张俊部为“张家军”,称韩世忠部为“韩家军”一样。因为这支军队是在绍兴(1131—1162)初年兴起的,1140年岳家军取得了最后一次抗金胜利——朱仙镇大捷,岳飞以500背嵬军对阵10万金兵,却奇迹般地取得了胜利,所以陆游说是“绍兴初语”。这两句的意思是当年无数抗金义军聚集在宗泽抗金义旗下,英勇抗敌,至今沦陷区的人们还盼望有岳家军那样的抗金队伍收复失地,回归故土。这一联巧用两个典故,歌颂了抗金英雄的业绩,并借遗民之口表达了收复失地的愿望。“遗民犹望岳家军”表达诗人满腔愤懑中的报国情怀。承句再写“愤”,报国无门的忧愤。颈联:上天悔祸终平虏,公道何人肯散群?悔祸:后悔造成祸害。“上天”是古人观念中的天地主宰者,自然(天道)的实体代表,人们应该依自然(天道)行事,不可无法无天。“上天”与“公道”对仗工整,这两句的意思是上天终究会后悔兴起这场祸乱,有一天终会驱除敌虏,谁又忍心让百姓离散呢?运用想象,用上天悔祸,终将助力平虏,警示统治者公道自在,人心可用。但另一方面,光复中原之望只能寄于“上天”“公道”与人心,而不是明君、人事、抗金将领,其忧愤之情可见。当年宗泽、岳飞等人率军取得的抗金胜利并未从根本上改变局面,相反,情形越来越糟糕:朝廷内部投降派当道,主战派忍气吞声。“诸公谁听刍荛策,吾辈空怀畎亩忧”(陆游《送七兄赴扬州帅幕》),“公卿有党排宗泽,帷幄无人用岳飞”(陆游《夜读范志能揽辔录》)。这种糟糕局面形成的原因,正如陆游诗中所言:“诸公可叹善谋身,误国当时岂一秦”(《追感往事》其五),矛头直指最高统治者。连宋高宗自己也曾说:“讲和之策,断自朕志,秦桧但能赞朕而已。”在这种情况下,凭你是“中原北望气如山”还是如岳飞一样“怒发冲冠,壮怀激烈”,又能怎样呢?这一转,实质上道出了诗人对时局的愤恨不平。也就是说,虽然时事维艰,但外敌的入侵倒还在其次,根本原因还在于宋高宗的偏安思想令人无奈,以秦桧为首的主和派的投降嘴脸实在令人作呕!颈联一转,退一步抒发无可奈何之情。尾联:白首自知疏报国,尚凭精意祝炉熏。精意:精神、诚意。炉熏:熏香,焚香。祝炉熏:烧香祷告。拜佛祝愿。“祝炉熏”意为诗人凭“炉熏”而'祝”,焚香祷告。从金兵入侵到退隐山阴,将近半个世纪过去了。如今已是“白首”暮年的陆游想到“气如山”的早岁,现在却一事无成,落得个“心在天山,身老沧州”的结局。他“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却只能是一厢情愿,朝廷不重用,岁月不饶人,这是怎样的无可奈何呢?本来,有志不在年高,但那是在客观外界条件较好的情况下,主观努力而奋发终有作为的情形。陆游主观上一心报效国家,力图恢复,而朝廷不仅不提供其条件,反而处处设障掣肘,使诗人志不得伸,事无可成。垂暮之年惨遭罢黜,被迫退居乡里,“身还民服,口诵农书”,老境颓唐。虽不忘恢复之志,但毕竟年事已高,衰鬓先斑,“塞上长城”之许已成空言,面对镜中衰鬓,只能顾影自怜,悲忧之愤便跃然纸上。这一联写虽年岁已老,自知无法上战场报国,但会凭诚意祈祷神灵帮忙,直接表达爱国情怀。尾联一叹,实为“愤”极!综上所述,《书愤》之“愤”,实在是愤中含悲,愤中含忧,愤中有报国之义。自己虽有报国的精神意志,却年老体衰,力不从心,只能凭精神、诚意为国家前途命运担忧。[注释]宗父:宗泽,南宋抗金名将,多次上书力主收复中原,未被采纳。8.下面对这首诗的理解与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3分)()A.首联是说国家的分裂自古有之,但是外族入侵京城充满血腥的景象前所未闻,写出了战祸的惨烈。B.颔联中“遗民”指金人统治下的汉族百姓,陆游有诗“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C.颈联大意为:上天后悔兴起这场祸乱,有一天终会驱除敌虏,谁又忍心让百姓离散呢?D.尾联“祝炉熏”,诗人凭“炉熏”而'祝”,焚香祷告,表现出诗人因报国无门而产生的消极情绪。尾联诗人虽年老体衰,但尚凭精意为国家前途命运担忧,不能说是消极情绪。9.诗歌题为“书愤”,结合全诗分析诗人为何而“愤”。国家破碎,山河分裂,外族入侵,战祸惨烈,百姓遭殃;统治者昏庸,纵有宗父和岳飞那样的抗金名将,却未能顺应民意,收复失地;自己虽有报国的精神意志,却年老体衰,力不从心。(每点2分,共6分。言之成理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