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微生物学-重点总结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医学微生物学总结一、绪论微生物:是一类体积微小、结构简单、肉眼直接看不见,必须用光学显微镜或者电子显微镜放大才能观察到的微小生物的总称。分类:(按照微生物的结构特点、遗传特性及分化组成)原核细胞型微生物:细菌、螺旋体、支原体、衣原体、立克次体、放线菌真核细胞型微生物:真菌、藻类、原生动物非细胞型微生物:病毒(结构最简单的微生物)最常用的基因工程菌:酵母菌、大肠埃希菌德国医生郭霍创立了:细菌染色方法、固体培养试验、动物感染实验第一个被发现的病毒是:烟草花叶病毒现代微生物学常用的诊断方法:免疫荧光技术、酶联免疫吸附试验、酶联聚合反应(PCR)、核酸杂交技术。朊粒:比病毒更简单的没有基因结构的致病因子。二、细菌(一)细菌的基本结构细菌的基本结构:细胞壁(由肽聚糖组成呈L型细菌)、细胞膜(中介体)、细胞质(核质、质粒、异染颗粒)细菌的特殊结构:荚膜(功能:抗吞噬,与致病性有关;抗干燥,渗透屏障;黏附作用)、鞭毛(有助于细菌运动,有的与其致病性有关)、菌毛(黏附作用,与治病性有关;还可以经接合转移遗传物质)、芽孢(有强抵抗力,是灭菌指标;用于鉴别特殊细菌;可是某些外源性感染的传染源)细菌的生长繁殖方式:二分裂方式进行无性繁殖。生长曲线:迟缓期、对数期、稳定期、衰亡期。(意义:用于细菌鉴定、研究工作和生产实践)中介体:是细菌细胞膜的特有结构,是部分细胞膜内陷、折叠、卷曲而成的囊状物,多见于革兰氏阳性菌。位于菌体的侧面或中间部,可有一个或者多个。细菌的形态和大小:(测量单位:um)细菌的形态特征代表菌球菌双球菌在一个平面上分裂,分裂后有两个菌体成对排列脑膜炎奈瑟菌链球菌球菌在一个平面上分裂,分裂后多个菌体无规则地粘连成链状乙型溶血性链球菌葡萄球菌在多个不规则的平面上分裂,分裂后无规则的粘连在一起金黄色葡萄球菌杆菌直杆菌大、中、小炭疽芽孢杆菌、大肠埃希菌、布鲁菌分枝杆菌呈分枝状生长结核杆菌棒状杆菌菌体末端膨大呈棒状百喉杆菌梭杆菌菌体两端尖细呈梭状坏死梭杆菌螺形菌弧菌菌体只有一个弯曲,呈逗点状或弧状霍乱弧菌螺菌菌体有数个弯曲鼠咬热螺菌螺杆菌菌体细长呈弯曲型s型或海鸥型幽门螺旋杆菌(二)、细菌的鉴别及基本培养基常用于肠道杆菌的鉴别的生化反应合成为IMViC:I指吲哚实验、M指甲基红实验、Vi指VP实验、C指据元酸钠试验。当大肠杆菌对这四种生化实验的结果是“++——”;那么产气肠杆菌的结果则为“——++”。所以:鉴别大肠杆菌的实验阳性的生化反应为:M、I鉴别产气肠杆菌的试验阳性的生化反应为:VP、C细菌的合成代谢产物:热原质、毒素侵袭性酶、色素、抗生素、细菌素、维生素。常用的细菌的培养方法:细菌的分离和纯化培养。一般于固体培养基上进行。根据培养基的物理性状可分为:液体培养基:一般用于细菌的大量繁殖,但必须接纯种菌:固体培养基:常用于细菌的分离和纯化。半固体培养基:用于观察细菌的动力和短期保存。在半固体培养基上有鞭毛的细菌可在其中自由游动,沿穿刺线呈羽毛状或云雾状生长;没有鞭毛的细菌则明显的沿穿刺线呈线状生长。(三)、细菌的遗传与变异与细菌的遗传相关的物质:质粒、噬菌体、转座子。质粒:是细菌染色体以外的物质,存在于细胞之中,具有自主复制的功能,是闭合环状的双链DNA分子噬菌体:是侵袭细菌的病毒,也是赋予宿主菌生物学性状的遗传物质。噬菌体感染细菌的两种结果:一是噬菌体增殖,细菌被裂解(称为毒性噬菌体)二是噬菌体与核酸物质整合,成为噬菌前体,建立溶原性周期(称为温和型噬菌体)。细菌的变异:L型细菌:细菌在β-内酰胺类抗生素、抗体、补体和溶菌酶等因素的影响下,细胞壁合成受阻,失去细壁变成L型细菌。1突变:2转化:受菌体直接摄取供体DNA,从而获得行的遗传性状的过程。接合:细菌通过性菌毛相互连接沟通,将质粒或染色体的DNA从供体菌转移给受体菌的过程。转导:以噬菌体为媒介,将工体菌的DNA片段转移到受体菌内,收受体菌获得新的遗传性状。3溶原性转换:溶原性细菌因染色体上整合前噬菌体而获得新的遗传性状。正常菌群:存在于正常人和动物皮肤和黏膜表面的一定数量和一定种类的微生物群。(作用:生物屏障、营养、免疫、抗肿瘤、抗衰老)菌群失调:是指机体某些部位的正常菌群中各菌种之间的比例发生较大幅度的变化超出正常范围的状态。半数致死量LD或半数感染量ID(表示细菌的毒力):在单位时间内,通过一定的途径,使一定体重的实验动物半数死亡或者半数感染所需最少量细菌数或细菌毒素量。细菌的毒力物质:1.侵袭力:指病原菌有突破宿主皮肤、黏膜生理屏障等免疫防御机制,进入体内定居,繁殖或扩散的能力。包括:粘附素、荚膜微荚膜、侵袭性物质(侵袭性酶和侵袭素)2.毒素:病原菌具有损害宿主组织、器官并引起生理功能紊乱的大分子成分。包括外毒素和内毒素。外毒素对机体的生物学作用:1.作用于神经,主要作用于神经组织引起神经传导功能紊乱2.细胞毒素:可以直接破坏细胞膜或抑制细胞蛋白质的合成。3.肠毒素:作用于上皮细胞导致肠功能紊乱。内毒素对机体的生物学作用:1.发热反应:由内源性致热原直接作用与细胞因子或作用于宿主细胞的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2.白细胞反映:出现白细胞核左移现象或白细胞减少。3.内毒素血症与内源性休克:出现毒血症、微循环衰竭。4.沙瓦茨曼现象和DIC外毒素与内毒素的主要区别区别要点外毒素内毒素来源存在部位化学成分稳定性作用方式毒性作用抗原性革兰氏阳性菌和部分革兰氏阴性菌由活菌分泌到菌外,少数是细菌崩解后释放蛋白质60°~80°,30分钟破环与细胞壁的特异性受体结合强,对组织器官有选择性毒性效应,引起特殊的临床表现强,刺激机体产生抗毒素;甲醛液处理脱毒形成类毒素。革兰氏阴性菌细胞壁组分,有细菌裂解后释放脂多糖160°,2~4小时破坏刺激宿主细胞分泌细胞因子、血管活性物质较弱,细菌毒性大致相同,引起发热、白细胞增多、微循环障碍、休克、DIC弱,刺激机体产生中和抗体弱;甲醛液处理不成累毒素全身感染:毒血症:产生毒素的病原菌只在局部生长繁殖,病菌不进入血流,但其产生的外毒素进入血液循环,达到易感的靶器官、引起组织损害,产生特殊的毒性症状。(白喉、破伤风)菌血症:病原菌侵入血流,但未在其繁殖,只是短暂的一过性进过血液循环到达体内适宜的部位在繁殖致病。(伤寒早期)败血症:病原菌侵入血流后,在其中大量繁殖并产生毒性产物,引起全身的中毒症状,例如高热、皮肤黏膜淤斑、肝脾肿大。G阳G阴都可以引起。(炭疽芽孢杆菌、鼠疫耶氏菌)脓毒血症:化脓性细菌侵入血流后在其中大量繁殖,通过血流扩散到其他的组织器官,产生新的化脓病灶。(金葡球菌引发导致:肝、肺、肾脓肿,皮下脓肿)内毒素血症:由于革兰氏阴性菌感染使宿主血液中出现内毒素引起的症状(小儿急性中毒性菌痢)三、病毒(一)、病毒的基本结构及复制周期1.结构2.复制周期:吸附、穿入、脱壳、生物合成及装配、释放3.顿挫感染:病毒进入宿主细胞后,如果宿主细胞不能够为病毒增殖提供需要的酶、能量及必要的成分,则病毒在其中不能合成本身的成分;或者虽能合成部分或者全部的病毒成分,但不能装配、释放,此感染的过程为顿挫感染。(二)、持续感染的类型:分为隐形感染和显性感染1.隐形感染(携带者):如脊髓灰质炎和流行性乙型脑炎病毒2.显性感染:、分为急性病毒感染期、持续性病毒感染期4.干扰素(IFN):是有病毒或其他IFN诱导剂诱导人或动物细胞产生的一类糖蛋白,它具有抗病毒、抑制肿瘤及免疫调节等多种生物活性。包涵体:有些病毒感染细胞后,在细胞质或细胞核内会出现用光学显微镜可以观察到的圆形或椭圆形的斑块。各种球菌的致病性细菌致病物质所致疾病免疫性传播方式金黄色葡萄球菌1.凝固酶2.葡萄球菌溶菌素3.杀白细胞素4.肠毒素5.表皮剥脱毒素6.毒性休克综合征毒素1(TSST-1)1.侵袭性疾病皮肤软组织炎、内脏器官的感染、全身感染(脓毒血症)2.毒素性疾病食物中毒、烫伤样综合征、TSST-1有一定天然免疫力,当免疫力低下是再次接触依旧会感染接触链球菌(以A族β溶血性链球菌为主)1.脂磷壁酸(LTA)2.M蛋白3.致热外毒素(猩红热毒素)4.溶血素链球菌溶血素O(SLO),可产生其相应的抗体为抗O抗体(ASO).链球菌溶血素S(SLS)5.侵袭性酶透明质酸酶(扩散酶)链激酶(蛋白纤维溶解酶)链道酶1.化脓性感染局部皮肤及皮下感染:丹毒、淋巴管炎、蜂窝组织炎、痈、疥。其他:化脓性扁桃体炎、鼻窦炎、产褥热。2.毒素性疾病猩红热链球菌毒性休克综合征3.超敏反应性疾病风湿热急性肾小球肾炎感染后可获得同型的链球菌的再次感染。链球菌溶菌素O实验(ASO)简称抗O实验,有助于风湿热的辅助诊断价值。呼吸道肺炎链球菌1.荚膜(主要致病因素)2.肺炎链球菌溶血素3.IgA蛋白酶:可降解呼吸道黏膜表面分泌性IgA1.引起大叶性肺炎(咳铁锈色痰)建立牢固的特异性免疫。实验:奥普托欣实验:有较大的抑菌环呼吸道功能受损或其他。脑膜炎奈瑟菌1.荚膜2.菌毛3.内毒素(主要致病物质)1.流行性脑脊髓膜炎体液免疫为主。分泌性的IgA抗体在呼吸道黏膜抗感染免疫飞沫传。具有传染性淋病球菌1.菌毛2.脂寡糖抗原(LOS)为淋病奈瑟球菌的重要表面结构之一,与毒力、致病性、免疫性有关。1.淋病普遍免疫,但是无天然免疫直接性接触、产道感染3.IgA蛋白酶

1 / 7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