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基本问题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将设社会主义1.探索“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缘起邓小平为什么提出这个问题?有四个方面的原因:1)这个问题是贯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基本的理论问题和根本问题。该问题是解决其他问题的前提;2)该问题是我们深刻教训的反思;3)世界社会主义运动特别是苏东剧变告诫我们要回答这一问题;4)当代社会主义特别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面临的时代课题和严峻的挑战,迫切需要回答这一问题。2.探索“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历史过程四阶段:第一阶段,邓小平对这个问题的回答,即社会主义本质的探索和回答;(实现了社会主义本质从特征论到本质论的而转变)第二阶段,以江泽民为核心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提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对该问题的探索和回答;(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的转变)第三阶段,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领导集体提出“科学发展观和和谐社会理论”对这一问题的进一步探索和回答。(从小康社会到和谐社会的转变)第四阶段,以习近平为总书记的新的党中央领导集体提出“中国梦”、“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对怎样建设社会主义提出进一步要求。(二)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中央领导集体对“什么是社会主义”问题的探索1、传统社会主义观念和模式,主要基于特征的描述和高度集权的体制。2、邓小平对这一问题的回答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1)提出了社会主义本质理论;2)提出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邓小平对社会主义本质内涵的概括,突破了对社会主义的传统认识,强调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最大优越性,并且提出了实现共同富裕的途径。3、以江泽民为核心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提出了要不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使“人民共享经济繁荣成果”的论断。江泽民对这一问题的回答,突破性认识表现在三个方面:1)把社会主义社会和共产主义社会的本质贯通了,都是着眼于人的发展;2)把社会主义本质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本质贯通了;3)把推进人的全面发展与社会发展联系起来了,反映了人的发展和社会发展的规律。十六大以来以来,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进一步提出了“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重要保证”的思想,进一步深化和丰富了社会主义本质论。特别是,提出了以人为本的原则和最高价价值取向,体现了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要求,突出了社会主义本质的主题向度。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在继续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进程中,以一系列新论断丰富和发展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第一,提出了“两个逻辑”辩证统一的思想。习近平同志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科学社会主义理论逻辑和中国社会发展历史逻辑的辩证统一。”这个重要观点,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创新。习近平同志的这一回答与阐述之所以科学,就在于它既更好地将科学社会主义动态化,强调了这一理论从空想到科学,从马克思主义到列宁主义,从马列主义到毛泽东思想,再到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乃至我们新的中央领导集体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新发展这一以贯之的理论逻辑演化过程;又更好地将中国具体实际动态化,强调了近代以来中国面临的一个个历史性课题怎样在别的理论指导都不能得到解决,只是也只能是在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指导下得到解决或正在得到解决的历史逻辑演化过程;还更好地将上述两个逻辑的辩证统一动态化,强调了实现这两个逻辑辩证统一的实践过程和实现主体的历史衔接性.第二,提出了作为“两个逻辑”辩证统一新成果的“中国梦”战略思想,全方位地丰富着“怎样认识社会主义”。——在理论与实际结合方面,提出了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道路选择上,去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视角。——在从“初级阶段”出发方面,提出了“在经济总量提高后仍然要牢记初级阶段”的新要求。——在价值导向(价值观与方法论统一)上,提出了国家、民族、个人的发展相统一的观点,为怎样认识人的全面发展这个“关于建设社会主义新社会的本质要求”,提供了新的方法依据。第三对全面深化改革总目标的辩证关系的阐述,启发我们进一步从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方面去认识社会主义。习近平同志指出:“怎样治理社会主义社会这样全新的社会,在以往的世界社会主义中没有解决得很好。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首次全面阐述了社会主义国家的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问题,并将它们的现代化,纳入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之中。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中央领导集体对这一问题的回答主要表现在以下7个方面:1)在社会主义道路上,强调要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具体国情相结合,创造性地推进社会主义伟大事业;2)在社会主义建设的根本任务上,认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根本任务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强调维护社会公平正义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大任务;3)在社会主义发展阶段和发展战略上,强调要在实事求是地估计所处发展阶段的基础上确定正确的基本路线和发展战略,并长久地坚持不动摇;4)在社会主义的建设布局和特征上,提出要全面协调推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民主政治、先进文化和和谐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努力促进人的全面发展;5)在社会主义发展的途径和动力上,强调要坚持最高纲领和最低纲领的统一,不断通过改革和体制创新推进社会主义的自我完善和发展;6)在社会主义建设的依靠力量上,指出必须坚持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和共产党的领导地位,团结一切可以依靠的力量。7)在战略布局上,提出“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四个全面”——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对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五位一体”的“总布局”和“四个全面”的“战略布局”之间的关系,做一点研究和说明:习近平总书记在十八大后的政治局集体学习中对此作了深刻阐述。他说:“强调总布局,是因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十八大提出的“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新要求,一是经济持续健康发展,二是人民民主不断扩大,三是文化软实力显著增强,四是人民生活水平全面提高,五是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取得重大进展。显然,“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这五个方面的新要求,体现的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建设“五位一体”的总布局。因此,我们也可以说“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是实现“五为一体”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及其阶段性目标的战略布局。从十八大开始的两年多时间里,几次重大会议,正构成“四个全面”形成的路线图:十八大强调“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三中全会部署“全面深化改革”,四中全会要求“全面依法治国”,教育实践活动总结大会宣示“全面从严治党”。到去年12月,“四个全面”的提法第一次公之于众,这一战略布局已然是“集其大成”。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认识、把握和运用共产党执政规律,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巩固党的执政地位,完成党的执政使命,是关系党生死攸关的大问题。邓小平在改革开放之初就提出了“执政党应该是一个什么样的党,执政党的党员应该怎样才合格,党怎样才叫善于领导”的问题”科学判断党的历史方位,才能确定党的历史任务。党的十六大报告指出:我们党历经革命、建设和改革的长期奋斗,已经发生了两大变化:一是“已经从领导人民为夺取全国政权而奋斗的党,成为领导人民掌握全国政权并长期执政的党”;二是“已经从受到外部封锁和实行计划经济条件下领导国家建设的党,成为对外开放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领导国家建设的党”。第一个变化表明我们党的中心任务发生了转变,即从阶级斗争转变为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这就要求我们党改变领导方式,提高执政水平。第二个变化表明我们党的执政环境发生了巨大变化,要求我们党要深入研究党的执政规律和建设规律,居安思危,增强忧患意识。“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问题的总体性研究中共十四届三中全会之后,面对世情、国情、党情的新变化,以江泽民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分析党所处的历史方位的变化,创造性第探索回答了“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问题。“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把执政党建设这一新的伟大工程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紧密联系起来,进一步明确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与执政党建设的一致性。在相关的理论研究中有以下一些结论:1)“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具有承上启下的重要地位,这一问题解决了当代世界社会主义国家执政党建设没有解决或没有解决好的新课题;2)经济基础的变化必然影响上层建筑,在发展市场经济的过程中,社会呈现多样化的发展趋势和多种利益诉求,中国共产党执政的历史方位、执政条件和社会环境也相应的发生了变化,这种变化反映到上层建筑上特别是党的执政问题上,就向中国共产党提出了两大历史性课题:①如何提高党的领导水平和执政水平;②如何提高拒腐防变和抵御风险的能力。党的执政能力,就是党提出和运用正确的理论、路线、方针、政策和策略,领导制定和实施宪法和法律,采取科学的领导制度和领导方式,动员和组织人民依法管理国家和社会职务、经济和文化事业,有效治党治国治军,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本领。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主要任务是:不断提高驾驭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能力、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能力、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能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能力、应对国际局势和处理国际事务的能力。要立足现实、着眼长远,抓住重点、整体推进,不断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创建新机制、增长新本领,使党的执政方略更加完善、执政体制更加健全、执政方式更加科学、执政基础更加巩固。3)这一问题的关键是要实现由革命党思维到执政党思维的转换变,明确执政党建设的目标;要适应新的历史条件和新的历史任务,创新党的建设方式方法。党的建设科学化的研究党的建设面临“四个考验”:一是执政考验。二是改革开放考验。三是市场经济考验。四是外部环境考验。党的建设面临“四个危险”:一是精神懈怠。二是能力不足。三是脱离群众。四是消极腐败。提高党建科学化水平,归根结底要按照客观规律来建党,包括三个方面:1)要以科学的理论指导党的建设;2)要以科学制度保障党的建设;3)要以科学方法推进党的建设。党内民主研究十七大关于党内民主认为:一是抓基础(基层民主建设)二是抓关键(健全制度、理顺党内权力结构及其运行机制等)中共执政六十多年来党内民主三阶段(1)1949-1956,八年坚持与完善(2)1957-1978,二十余年曲折发展(3)1978-至今,三十年健全发展2.改革开放以来党内民主建设六大成果(1)党内民主建设的理论取得重大成果。(2)党内民主制度建设有了长足的进步。(3)党委决策的民主化、科学化水平提高。(4)干部选拔任用机制更加完善。(5)党内民主监督的有效性不断增强。(6)基层党内民主形式丰富多彩。3.发展党内民主必须汲取六条经验教训(1)要贯彻好民主集中制。(2)要克服个人崇拜和家长制。(3)要破除干部领导职务终身制。(4)要克服党内留存的封建主义残余影响。(5)要落实党员的党内民主权利。(6)要健全党内民主制度。4.进一步发展党内民主的三个重点(1)在继续抓好党内民主制度建立的同时,要以制度的精细化建设为重点。(2)在继续制定完善党内民主制度的同时,要以制度的贯彻落实为重点。(3)在继续展开党内民主全面建设的同时,要以发展基层党内民主为重点。以改革创新精神全面推进党的建设的路径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提出:“必须把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作为主线”,“以改革创新精神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突出强调:要“以坚定理想信念为重点加强思想建设,以造就高素质党员、干部队伍为重点加强组织建设,以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为重点加强作风建设,以健全民主集中制为重点加强制度建设,以完善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为重点加强反腐倡廉建设”。以改革创新精神全面推进党的建设的路径1)思想建设以坚定理想信念为重点;2)组织建设以造就高素质的党员、干部队伍为重点;3)作风建设以保持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为重点;4)制度建设以健全民主集中制为重点;5)反腐倡廉建设以完善惩治和预防体系为重点。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一)“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问题研究的总体概况(二)中国共产党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发展观的演进(三)邓小平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