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工作研究国际区域经济合作新趋势及中国的机遇国际区域经济合作新趋势及中国的机遇◇国家发展改革委对外经济研究所副研究员关秀丽一、国际区域合作新趋势2009年以来,全球区域合作与跨区域合作十分活跃,促进相互间贸易、投资的开放、互惠和自由化仍是全球区域合作与跨区域合作的主题。主要大国、地区性大国和地区性组织在推进区域合作中扮演的角色日趋重要。(一)国际区域合作内容和形式精彩纷呈1、欧债危机不会逆转区域合作态势,合作趋于灵活务实2009年《里斯本条约》生效无疑是全球区域合作一大亮点。该条约使全球范围内区域合作程度最高的欧洲一体化进程迈入新阶段,同时再次表明欧洲一体化进程不可逆转。欧洲一体化向更加务实和灵活一体化方向发展。欧盟在多元一体和主权共享的原则指导下,遵循共同法规和共同机制,通过协调、均衡、互利、渐进和不断妥协的方式,逐步推进欧洲经济和政治一体化的扩大和深化,创造了人类史无前例、独一无二的区域共同治理的新模式。欧洲一体化建设不仅保障了欧洲的和平与稳定,使欧洲经济更具国际竞争力,使欧盟有望发挥更大的国际影响力,而且使欧盟正以独有的方式影响国际关系和世界格局,欧债危机不能逆转区域合作大势。2、亚太自身+美国介入,使亚太区域合作最受关注,一些区域组织发展方向难定一方面,亚洲经济复苏为稳定全球经济做出贡献,“东亚共同体”和“亚太共同体”再次被热议。日、澳、中国等国主张,本地区应朝着建立“东亚共同体”的长远目标不断迈进。在具体成果方面,2010年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建成,东盟与澳大利亚、新西兰、印度也签署了自贸协定,东盟—韩国自贸协定的谈判已经完成,东盟内部一体化进程明显加快。虽然亚太合作前景光明,以东盟为基础,已形成了“10+1”、“10+3”、“10+6”等区域合作模式,为亚太区域合作打下了良好基础。但是如何处理与美国的关系,成为了一个焦点问题。东盟欲拉美国来“平衡亚洲力量”、澳大利亚明确提出要将美国纳入“亚太共同体”、日本对此犹豫不决,表现出亚洲国家内部的复杂性和对外关系的非独立性。横滨愿景虽然是金融危机后推动亚太区域合作的初步成果,但仍没有脱离从“口头”向“纸质”的实质性转变。亚太区域合作前景难定。3、上合组织在地区和全球层面的影响力和地位继续提升成立于2001年的上海合作组织,经过近10年的发展,现已成为现代国际关系的重要参与者,是一个具有较高国际威望和广阔发展前景的组织。该组织的工作重点现转向经济合作领域,成员国开展多边经济合作的法律基础和组织机制已具备,多边经贸合作纲要措施计划开始得到落实,成立了上合组织实业家委员会和银行联合体。根据2003年的多边经贸合作纲要,上合组织将于2020年以前在成员国边界内建立自由贸易区。4、非洲内部区域合作得到重视,稳步推进一是政治合作迈上新台阶。2009年2月,非盟峰会决定将非盟委员会改革成权力更大的非盟权力机构,7月便通过了该机构改革草案,表明非洲政治融合趋势加快。二是更加重视区域和各国间协调发展。东部和南部非洲共同市场建立关税同盟时考虑到了与东非共同体的关税一致;东非共同体没有急于启动共同市场,而是决定先在各成员国间建立全面的关税同盟。三是更加注重长远发展。在国际金融危机影响下,非洲更加重视基础设施建设,如东南非洲国家决定投资12亿美元建设“非洲南北经济发展走廊”、东非共同体国家投入大量资金建设公路和天然气管道项目等。这无疑将为非洲未来经济发展积蓄力量。5、美洲区内合作进展缓慢,美国关注点转移由于金融危机导致美国与拉美贸易大幅下降、美国在拉美投资驻足不前,美洲自由贸易区谈判搁浅。南共市是目前拉美地区最大的经济区域集团。在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下,各成员国更加重视国内经济与社会局势稳定,甚至不惜采取贸易保护主义措施,致使南共市贸易摩擦增多,地区性能源和交通基础设施合作项目进展缓慢。2009年拉美国家内部出现政治分化,成为阻碍拉美加快经济一体化进程的政治因素。2009年,美国加入环太平洋经济合作协定(TPP)而使TPP开始升温。TPP原则上要求100%废除关税,其内容比自由贸易协定(FTA)更为广泛,自由化程度也更高。(二)构建“亚太自贸区(FTAAP)”成为热点话题1、推动亚太自贸区具有一定基础泛太平洋战略经济伙伴协定(TPP)①,东南亚联盟,中日韩三国的联席经济合作体等经济贸易圈的建设,将会成为“亚太自由贸易区”的基础。全球许多国家,尤其是APEC涵盖区域的国家,都积极开放本国市场,透过达成经济伙伴协议,推动建立自由贸易区。为推动广泛的亚太自由贸易区构想,拟在各国之间43项双边及小型自由贸易协定的基础上简化相关标准和规定,建立亚太自由贸易区。如果这个设想把经合组织成员国都囊括进去,那将创建出一个代表着世界经济60%的、全世界最大的贸易区之一。但另一方面,这个自由贸易区的形成,将把那些亚太经合组织外的国家排除在外,这样就会促使他们有动力重新开始世贸谈判。2、推动亚太自贸区的三种可能途径都拿小贸易区做“地基”:东南亚国家联盟(ASEAN,东盟)加上日本、韩国及中国;东盟加上中日韩以及澳洲、印度和新西兰,以及泛太平洋战略经济伙伴协定(TPP)。随着越来越多亚太经合组织成员国谋求达成双边互惠贸易协议,会对其它国家造成压力使他们也被迫跟进。比如新加坡已经和主要贸易伙伴美国、日本和欧盟达成了至少10项自由贸易协议。3、对中国的影响从产业看,纺织、日用品企业最先获益。在亚太经济区,相对于日本和韩国,中国显得更加不可或缺。亚太自贸区一旦成立,对于企业和百姓将是一个利好消息,从钱的角度衡量,关税降低、交易费用减少,而在货币无法衡量的领域也增加了便利性,产品进出口手续会更简单,避免了很多贸易摩擦。许多从事纺织、日用品贸易的外向型企业将首先受益,旅游和留学费用从长期看也将呈下降趋势。从民生角度看,买各国特产将有实惠价格。由于不少产品价格降低,中国百姓将因自贸区建成得到实惠,选择范围也会更大。二、中国推动区域合作面临新机遇后危机时代,伴随对以美国为主导的全球化的反思,世界各地越来越多地出现了对本区域共同价值观和共同利益的再认识。加之WTO多哈回合谈判前景不明,区域主义大有取代多边主义之势。危机后,由于债台高筑,欧美国家的需求会有所下降,全球增长的新引擎来自亚洲。亚太区域内的贸易变得十分重要。中国将迎来推动区域合作的新机遇。(一)东亚区域合作的新机遇在21世纪进入第二个10年之际,东亚区域合作正面临新形势:伴随着东盟与中日韩“10+1”自由贸易进程的正式启动,2010年可能成为东亚经济一体化的元年;《里斯本条约》生效,标志着2010年有可能是欧盟政治一体化的元年;日本提出建立东亚共同体设想,日本将更加重视亚洲,中日韩合作在加强;中国经济总量2010年首次超过日本,成为世界第二经济体,影响力迅速增强;美国金融危机引发的世界经济萧条仍未走出低谷,东亚地区金融合作将加强;2009年12月哥本哈根会议后,低碳经济将引领世界经济新潮流。在新形势下,东亚区域合作可能出现新的机遇和挑战,需要认真研究,顺势而为。1、商谈中日FTA有了外部机遇,深化中日合作是东亚经济共同体实现的关键未来的东亚地区,将形成多层次、多领域、多渠道、多区域相互促进的网状地区合作机制与“先南后北”的经济一体化进程。在中国周边地区,次区域经贸商旅合作将活力四射,逐步形成各国之间彼此放射的“多元并存”合作体制,最终走向东亚经济共同体的“多元一体”合作格局。2009年中国取代美国成为日本最大的海外出口市场。2010年,中日韩在韩国举行第三次领导人会议,进一步加强三国合作。但是,在中日签署FTA之前,东亚经济共同体难以真正形成,而一旦中日形成自由贸易区,韩国只能紧跟。从这个意义上讲,中日合作是决定未来东亚经济共同体能否形成的一大关键。2、中国推动东亚区域合作的新机遇与此同时,经过多年经营,以东盟的发展为基础,以中国—东盟、韩国—东盟和日本—东盟自贸区的即将建立为标志,一体化的东亚经济具备了雏形。更积极地推动区域贸易自由化,加速推进东亚经济一体化,实现多赢,业已成为包括中、日、韩和东盟在内各方的共识。10年前的亚洲金融危机导致了“东盟+3”(当时是“9+3”)对话机制的建立,从而为区域一体化奠定了体制基础,而此次金融危机则势必进一步推动东亚区域一体化进程。目前,东亚在贸易合作方面取得了一定进展,中、日、韩与东盟10国的3个自由贸易协定(FTA)都已陆续启动。但总体上看,实质性进展并不大。基于此,东亚区域合作应将重点主要放在以下两个方面:第一,区域最终消费市场建设是合作的基础。一直以来,东亚各国就以重外需、轻内需,重生产、轻消费的经济发展模式而著称。尽管这一模式帮助东亚各国实现了经济起飞,但也让其对欧美市场产生了严重依赖。目前,东亚作为最终消费市场吸纳本区域内产品的比重为29%,本地区最发达的经济体日本,吸纳东亚区域内最终消费品的比重仅为8.5%,欧美依然是东亚地区最终消费品最大的市场,二者加总占到近50%。全球危机爆发以后,尽管东亚各国的金融机构、金融市场受到的冲击不大,但是东亚地区的实体经济却遭受了很大的冲击,这说明东亚各国对欧美市场的依赖程度仍然很大,没有实现经济的自立。启动建设最终消费品市场,积极推进自由贸易区建立,落实现有自由贸易区协定,全面推进东亚各国之间贸易合作,建立起互相依存的贸易联盟,利用这次危机的契机,实现区域经济的自立。第二,区域金融合作的深化是重要保障。区域金融合作将推进东亚各国加快金融体制的改革和完善金融市场的建设,从而有助于区域内经贸合作的深入发展。东亚金融合作的着力点应主要放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构建各国间清算支付体系。推动东亚金融合作需要以经济贸易一体化为基础和前提,建立清算支付体系。现代化的支付结算体系能保证各国间顺利实现贸易的非美元结算,为扩大区域内贸易和投资规模提供便捷的服务。二是加强各国汇率政策的协调。鉴于东亚各国在经济发展水平、金融发展程度等方面仍存在较大差异,现在仍缺乏统一货币的经济基础和政治条件,因此加强汇率政策上的合作将有助于各国间汇率的稳定,不仅有利于区域内贸易的开展,也能够增加区域内贸易、投资计价结算货币的多样性,有利于逐渐摆脱对美元的过度依赖。三是加强在国际金融体系改革上的合作,构筑新的治理平台。东亚各国需要积极参与IMF和世界银行等现有国际金融组织的改革,同时应在G20新的全球治理平台中精诚合作,确保全球治理结构的公平、有效,为区域合作创造理想的外部环境。(二)依托“东北亚”,深度推进中俄能源合作以及中国东北东部沿边经济带建设1、东北亚经济合作具有一定基础东北亚是亚洲自然资源最为丰富的地区,东北亚各国在自然资源、劳动力资源和其他社会经济要素上有很强的互补性,这正是东北亚各国开展经济合作的良好基础,详见下表。从自然资源总体情况看,俄罗斯远东地区最丰富,中国东北地区也较丰富,而日、韩、朝则处于劣势,蒙古在自然资源上局限性也很明显。东北亚6国之间资源互补性是很强的。此外,东北亚各国在劳动力资源和其它经济社会要素方面的互补性也很明显。从经济发展水平看,东北亚6国大致可分为三组,日本、韩国经济相对发达,中国东北、俄罗斯远东大致处于中等水平;而朝鲜、蒙古相对落后。这三个国家按人均GDP排列,大致构成金字塔型。日本处于金字塔顶端。这意味着,东北亚6国的经济发展水平大致呈垂直状,有明显的级差,这种结构对于开展经济合作非常有利。从目前世界各地区域经济合作情况看,南北型效果通常比南南型要强。综上所述,东北亚各国在自然资源、劳动力、生产技术水平及市场需求等经济要素上互补性很强。此外,东北亚各国地域较集中,经济要素的流动相对便利,基础设施底子也好。这些特点是世界其他地区少有的,这为东北亚区内各国的经济合作提供了优越的经济基础。尽管政治上困难较多,但也阻挡不住区域经济合作的发展。联合国开发计划署早在1991年把目光投向这一富饶的地区,并正式将图们江流域开发列为联合国开发计划,准备在20年时间内,融资300亿美元,开发这一地区,把位于中、俄、朝三国交界的图们江三角洲建成为国际经济开发区,成为“东北亚的香港、新加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