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流地貌的发育》信息化教学设计【课程标准分析】本节课的课标要求有三点:1、结合实例,分析造成地表形态变化的外力因素;2、举例说明地表形态对聚落及交通线路分布的影响;3、举例说明某自然地理要素在地理环境形成和演变中的作用。该标准的行为条件是“举例”,对学生达到水平要求所采用的方法进行了限定,即要通过对实际例子的分析来得以实现;该标准的行为动词是“分析”,属于理解层次的水平要求——即要求学生达到的认知水平是能够理解造成地表形态变化的各种内、外力因素。【教材内容分析】通过“河流侵蚀地貌与堆积地貌”的理论学习,使学生认识到河流地貌是外力塑造地表形态的一种重要的表现形式。而“河流地貌对聚落分布的影响”是外力作用对地表形态影响的一个案例。其教学在讲述“外力作用”这一内容后进行,具体内容、进度可根据课堂实况灵活调节。【学时】1课时。【学情分析】2从知识技能基础上,该阶段学生通过初中阶段及高一阶段半个学期的学习,已具备基本的读图能力及从地图上提取、分析、归纳地理信息的能力,但是由于阅历浅,知识面还不够宽等原因,分析较深层次问题的能力有待进一步提高。本章第一节为“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第二节为“山地的形成”。通过这两节的学习,学生已经了解了塑造地表形态的力量有哪些,并通过山地的形成了解了内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塑造。但对于河流等外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塑造尚缺乏认识。从心理特点看,高中生思维敏捷,抽象思维、探究能力强,但对自然界尚缺少认识,哪怕是对地理现象的感性认知也是极少。同时,学生对身边的一些地理现象有较强的好奇心和兴趣,在本节课教学设计与教学过程中精心选取一些与教学内容密切相关,又有典型性、生动形象的影视、音乐资源,既可弥补学生生活经验的不足,降低本节课学习的难度。【教学设计思路】“河流地貌的发育”这节课内容比较简单,但琐碎、抽象。在教学设计上既要注重整合知识,突出知识的条理性;又要注重重点的突出和难点的突破。因为河流地貌都分布在河流沿岸,于是以一条河流作为整节课的线索,并贯穿始终。闽江是各种地貌较完整、较齐全、较明显的河流,是学生熟悉的河流,以闽江作为学习河流地貌的案例是最好不过的。设计以下的学习过程:自主学习——合作探究——规律总结——学以致用。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不仅掌握知识,而且在经历过程中体验到合作的价值,并发现到了自己的价值潜能,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竞争意识。【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理解河流的三种侵蚀方式及河流侵蚀地貌——河谷的基本形态;综合分析河流堆积地貌的形成过程,掌握各种堆积地貌的形态、分布地区。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对河流上中下游的各种现象的解释,分析不同河段河流侵蚀作用的差异,并尝试绘制剖面图;阅读河流模型图,寻找冲积平原的分布位置及分析地貌3特点;通过问题探究,总结归纳河流地貌对人类的影响。加强对已有知识的运用、搜集、整理的能力;运用文字、录像、地图、风景图片等资料,说明地理事物的特点或原因,进一步提高分析、归纳能力;通过开展小组讨论,培养探究问题的能力以及合作学习的能力。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进一步丰富学习地理的成功体验,激发对地理事物进行分析、探究的兴趣;做生活的有心人,学好对生活有用的地理知识;进一步形成积极参与教学活动,主动与他人合作交流的学习习惯;树立“物质是运动的,事物是在不断发展变化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合理运用自然规律,促进人地和谐发展。【教学重点】1、流水侵蚀作用的三种形式及其对河流侵蚀地貌的影响。2、不同类型河流堆积地貌的形成;3、河流地貌对聚落分布的影响。【教学难点】流水侵蚀作用的三种形式对河谷形态的影响。【学法和教法分析】1、学法:①收集资料法(课前要求学生通过各种途径搜集有关峡谷图片、家乡的土壤、不同河段堆积物标本等材料,运用本土地理知识,学会从身边地理事物入手学习地理);②讨论探究法(课堂上通过与同桌的讨论,相互交流,探究学习,达到学习成果共同分享、在快乐中共同进步的目的,进一步培养积极参与教学活动,主动与他人合作交流的学习习惯);③观察对比法(课堂上观察图片并进行对比,注重培养学生观察和归纳能力,进一步提高学生对已有知识的运用、搜集、整理信息的能力)。2、教法:4①课件辅助教学法(教师在课前结合学生收集到的材料制作课件,充分利用国际互联网);②引导启发教学法(在学生讨论交流中教师因势利导,使学生达到改善方法、掌握知识、运用知识发现和解决问题、情感提升的目的);③板图分析法(利用板图边讲边画,图文并茂,更利于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同时还能培养学生绘图能力)。为了使学生的学习思路更加有条理,对教材的顺序进行适度调整:先学习河流的形成过程,再顺着学生思路把河流的侵蚀方式及形成的侵蚀地貌糅合在河流演变过程的学习之中;通过分析河流两岸的外力作用进入河流堆积地貌的学习。最后通过河流堆积地貌的学习,来分析河流地貌对聚落分布的影响。【教学用具】1、多媒体课件。2、国际互联网(主要用于运行GoogleEarth软件)。【教学过程】1、设置情景,导入新课:[教师活动]课件播放:视频片段《闽江映像》,闽江流域图。提出问题:河流是怎样形成的?[设计意图]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课堂气氛中以身边熟悉的地理事物为依据充分发挥想象力,训练学生把感性知识转为理性知识的能力。充分利用本地自然地理条件,让学生在巩固学习外力作用的同时,更进一步了解流水侵蚀作用及形成的地貌。2、新课教学:模块一:河流侵蚀地貌[教师活动](1)课件演示:“闽江之水天上来”——大气降水在山区的汇集情况;冰雪融水在地表流动的过程。5(2)讲解河谷的形成过程。(3)引导学生推测并描述河谷形成后的发展过程:①“飞瀑流泉如擂鼓”——播放《远方的家》闽江源金饶山中的“雌雄瀑布”的录像,帮助学生理解溯源侵蚀。②“穿峡走谷几回回”——帮助学生理解河流的下蚀作用及形成的河谷形状。③“千回百转闽江水”——板图分析侧蚀发生的河岸及河床、流域的演变过程。[自主探究]结合见过的河流、课文、图片、录像等资料,探究学习以下内容,并解释[活动1]张家界河谷的形成。(1)河流发育的各个阶段。(2)不同发育阶段的主要侵蚀方式及对河谷的影响。(3)侧蚀过程中凹岸侵蚀和凸岸堆积的规律。(4)河流不同发育阶段的地表形态。在表中填出不同发育阶段河流的地貌特点河谷形成阶段主要侵蚀方式河谷形态特征初期下切侵蚀和溯源侵蚀为主河谷横剖面呈V型中期河流下蚀减弱,侧蚀加强河流在凹岸侵蚀,再凸岸堆积,河谷出现连续的河湾。成熟期以侧蚀为主河谷横剖面呈槽型,上游窄而深,下游宽而浅。[教师小结]河流侵蚀地貌的形成是由多种侵蚀方式共同作用而成,但是在不同的发育阶段主要的侵蚀方式不相同。[承转]6被河流搬运的物质,在河流搬运能力减弱的情况下,会沉积下来,形成堆积地貌。在河流堆积地貌中,冲积平原是比较典型的地貌类型。它由洪积——冲积平原、河漫滩平原和三角洲平原三部分组成。模块二:河流堆积地貌[教师活动](1)课件演示:河流堆积地貌示意图。(2)引导学生把握地貌形成过程的主线进行分析,加深认识。[自主探究](1)用GoogleEarth软件展示闽江河流(主要展示通过福州平原的河段),了解冲积扇的形成过程;比较冲积扇和洪积扇的区别。(2)观看软件图示,结合板图,讨论河漫滩平原、分析“案例”黄河三角洲的形成过程。(3)归纳出各堆积地貌分布的河段。(4)判断福州市区位于河流的哪种堆积地貌上。[设计思路](1)让学生在讨论分析中学会从现实生活和图片中获取地理信息,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2)用本地区的河流来分析各种地貌的形成,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3)帮助学生了解家乡的自然地理环境,培养热爱家乡的情感。模块三:河流地貌对聚落分布的影响[教师活动](1)用GoogleEarth软件展示:青藏高原、福州平原、山区聚落分布特点。[自主探究](1)通过观察现实河流地貌类型与聚落的关系,总结聚落分布的一般规律。(2)分析河流地貌对聚落分布影响的原因。[设计思路]利用GoogleEarth软件搜索可视化的、完整的地理信息,提高学生兴趣。3、课堂小结:7(1)用GoogleEarth软件展示:长江水系图,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提问学生,要求明确回答本节课的重点知识。(2)根据学生的掌握情况做板书,形成重点突出、条理清楚的教学提纲。4、课堂练习:小组讨论第81页活动内容。[设计思路]学生回顾所学知识,各尽所能,各施其才,构建一幅幅农业生产的蓝图。运用探究性学习促使知识再现,既深化本节课的重点,又可以锻炼学生的归纳总结能力。【板书设计】溯源侵蚀侵蚀地貌下蚀河流地貌侧蚀洪积—冲积平原堆积地貌河漫滩冲积平原(影响聚落分布)三角洲平原【学习流程图】8播放视频创设情境、激发兴趣、导入新课多媒体投影闽江流域图引入“河流地貌的发育”多媒体投影“闽江之水天上来”讲解河谷的形成过程播放视频引导学生推测并描述河谷形成后的发展过程教师小结解释“张家界河谷的形成”河流侵蚀地貌观察现象自主探究,填表判断学生掌握情况多媒体投影河流堆积地貌景观示意图GoogleEarth寻找、判断、总结不同类型的冲积平原教师小结河流堆积地貌自主实验,活动29符号说明:教师活动媒体选用学生活动教师进行评价判断河流地貌对聚落分布的影响GoogleEarth各地形聚落分布特点自主探究,阐述观点指导,补充教师小结全程监控组织协作GoogleEarth长江水系图课堂练习判断学生掌握情况教师总结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