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三角地区四城市经济发展比较和思考(DOC 11页)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长三角地区四城市经济发展比较和思考长江三角洲位于中国东部沿海开放城市带和沿江产业密集带的结合部,具有得天独厚的江海交汇、南北居中的区位条件,是中国最具活力与竞争力的经济区域之一。近年来,以上海为龙头、江浙为两翼的长江三角洲地区,充分利用国际国内两种资源、两个市场,依靠改革和开放两轮驱动,使促进经济发展的基础细胞被激活,推动社会进步的生产力被释放。2002年,长江三角洲地区15个城市国内生产总值达19101亿元,占全国的18.7%,比上年提高1个百分点;财政收入达4041.9亿元,占全国的21.4%,比上年提高1个百分点;外贸出口额达928.9亿美元,占全国的28.5%,比上年提高0.7个百分点;实际利用外资达203.4亿美元,占全国的38.6%,比上年提高6.3个百分点。按经济总量及综合实力,长江三角洲地区各城市大致可划分为四个层次:第一层次是上海,其人口不足长三角地区的20%,而经济总量、外贸出口、利用外资等却占30%左右,财政收入更是超过50%,是当之无愧的龙头老大;第二层次包括苏州、杭州、无锡、宁波和南京,2002年,这5个城市国内生产总值均已超过1000亿元、财政收入均已超过200亿元;第三层次包括常州、南通、绍兴和嘉兴,这4个城市2002年国内生产总值均在700亿元以上、财政收入均在70亿元以上;第四层次包括镇江、扬州、泰州、湖州和舟山,这5个城市2002年国内生产总值在700亿元以下、财政收入在70亿元。由于各层次之间总量和实力相差较为悬殊(上海市的经济总量是舟山市的近40倍),故我们在15个城市中选择了经济总量同属第三层次、产业结构相对接近的常州、南通、绍兴、嘉兴4市进行比较和分析。2002年,4个城市土地面积为24192平方公里,占长江三角洲地区的24.3%;总人口为1889.5万人,占长江三角洲地区的24.9%;国内生产总值3285.3亿元,财政收入347.8亿元,分别占长江三角洲地区15个城市总量的17.2%和8.6%。一、主要经济指标的对比分析从总体上看,作为长江三角洲地区15个城市中的第三层次,常州、南通、绍兴、嘉兴4市的发展水平及整体实力处于中游,国内生产总值、财政收入、外贸出口、居民储蓄、投资、消费等大多数指标在15个城市中列第7至第10位。同时,由于上海一市独大,在很大程度上提升了本地区的发展平台,使4市的平均指标和产业层次低于长三角地区的整体水平。而从4市的现状特点来看,经济发展的实力旗鼓相当,难分高下;优势极其明显,各具特色。综合实力方面从反映区域经济发展整体水平的GDP总量看,最高的是绍兴市,达928.8亿元,是2003年最有可能突破千亿元的城市;其次为南通,达890.1亿元,如果该市今年的增长速度达到12%以上,也有望冲击千亿元大关;常州和嘉兴分别为760.3亿元和706.1亿元,居第3、第4位,但两市相比较,嘉兴的发展势头更为迅猛,大有咄咄逼人之感。2002年,嘉兴的GDP在各市中居最后一位,而其当年新增的GDP却达到101.8亿元,仅次于绍兴,分别超过总量列第2位和第3位的南通和常州20亿元、14.4亿元,从而使其与两市的差距分别由2001年的205亿元和68.6亿元缩小为184亿元和54.2亿元。如果维持这样的发展格局,再有3-4年的时间,嘉兴就有可能超过常州并直逼南通。产业结构方面常州、南通、绍兴、嘉兴4市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即第二产业特别是工业经济在国民经济中占据着十分重要的位置。2002年,除南通市第二产业比重略低于50%(49.3%),其余各市均在56%以上,最高的为绍兴,达57.6%,常州与嘉兴比较接近,分别为56.7%和56.6%。相对于长江三角洲地区整体水平而言,4市在产业结构上同时存在着第一产业比重偏高而第三产业比重偏低的缺陷。2002年,4个城市一产比重为10.3%,高于15个城市平均水平4.4个百分点;三产比重为34.8%,低于15个城市平均比重7.5个百分点。常州产业层次明显高于其它各市,三次产业比重为6.5:56.7:36.8,其中,第一产业分别低于南通、绍兴、嘉兴9.4个、2.5个和2.4个百分点;第三产业分别高于南通、绍兴、嘉兴2个、3.5个和2.3个百分点。增长速度方面改革开放初期(1978年),4市经济总量分别为南通(29.4亿元)、常州(17.6亿元)、嘉兴(13.3亿元)、绍兴(11.3亿元),南通、常州分别为绍兴的2.6倍和1.6倍。经过20多年的发展,各市的总量排位均发生了变化,绍兴由最末位跃居第1位,其它各市则均退后了1位。绍兴市按可比价格计算的平均增长速度达15.7%,分别快于增速列第2至第4位的常州、嘉兴、南通2.9个、3.4个和4.6个百分点。如果将改革开放以来的历史分为两个阶段,第1阶段从1978年到邓小平南巡讲话的1992年,第2阶段从1992年到2002年,则各市后10年增长速度普遍快于前14年,其中,绍兴市前后两个阶段的平均增速分别为13.9%和18.3%,常州次之,分别为12.1%和13.8%;嘉兴列第3位,分别为10.7%和14.5%;南通最低,分别为9.7%和13.0%。财政实力方面产业结构的优劣在相当大程度上决定着地区财政实力的强弱。常州、南通、绍兴、嘉兴4个城市中,常州市是唯一财政收入突破百亿元的城市。2002年,常州市财政收入达102.9亿元,其中,地方财政收入达56.5亿元,均处于第1位。财政收入列第2至第4位的分别是南通、绍兴和嘉兴,其财政总收入为87.4亿元、85.0亿元和72.5亿元,地方财政收入分别为48.6亿元、39.6亿元和31.7亿元。由于各地财政收入的增长速度明显快于经济增长,因此,财政收入占GDP的比重均呈上升趋势,常州市这一比例最高,升幅也最大,2002年达13.5%,比上年提高2.3个百分点;嘉兴次之,达10.3%,比上年提高1.4个百分点;南通、绍兴这一比例均未超过10%,分别为9.8%和9.2%,但都比上年提高了1.6个百分点。投资规模方面投资规模决定着地区经济发展的潜力与后劲。虽然常州市近两年在市政设施、旧城改造、工业技改等方面大规模推进、大力度投入,投资增长速度领先于其它城市,但相对而言,常州市的投资总量还是明显偏低。2002年,嘉兴、绍兴分别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379.3亿元和373.0亿元,相当于常州市的1.5倍,南通市也达305.0亿元。常州市为250.0亿元,是4个城市中唯一低于300亿元的城市。从投资结构看,嘉兴市基本建设投资和工业投资占有较高比重,2002年,该市基础设施投资达143亿元,其中仅秦山核电站二、三期工程,当年投资额就超过40亿元;工业性投资更是高达160.8亿元,比上年增长60%,由此带来的经济增长潜力不可低估。绍兴市工业性投资增长势头也十分强劲,当年在建的技改工程项目达4094项,完成工业性投资208亿元,比上年增长57.5%,总量和增幅都远远高于常州市。外向程度方面对外贸易依存度指一个国家或地区进出口贸易额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它是衡量国家或地区对国际市场依赖程度的指标。常州、南通、绍兴、嘉兴4个城市同处沿江、沿海经济地带,外向型经济在国民经济中占据重要位置。按对外贸易依存度高低排列,嘉兴处于第1位,2002年达43.4%,分别高于常州、南通、绍兴0.7个、7.1个和8.9个百分点;按外贸出口总量大小列序,则是绍兴领先,达29.0亿美元,其余依次是常州、嘉兴和南通,分别为26.6亿美元、25.5亿美元和25.4亿美元;按利用外资多少排位,则常州与嘉兴相对较高,2002年实际外商直接投资分别达5.6亿美元和4.8亿美元,绍兴与南通分别为3.9亿美元和2.4亿美元。居民收入方面在4个城市中,虽然浙江所辖两市的财政收入低于江苏所辖两市,但他们的城乡居民收入却明显高于江苏所辖两市,其中又以绍兴领先。2002年,绍兴市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11746元,分别高于列第2至第4位的嘉兴、常州、南通989元、1813元和3106元;农民人均纯收入为5690元,分别高于列第2至第4位的嘉兴、常州、南通158元、552元和1557元。但从衡量地区综合实力、发展水平以及富裕程度的重要标志——人均国内生产总值看,则是常州处于领先地位。2002年,常州市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为22260元,高于嘉兴(21658)、绍兴(21428)和南通(11380)。同样,常州市居民人均储蓄余额也高于其它3市,达14565元,分别高于嘉兴、绍兴和南通1435元、2120元和4892元。二、经济发展的特点和趋势探究改革开放以来,常州、南通、绍兴、嘉兴的经济都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并在发展中形成了各自的特色,特别是绍兴、嘉兴两市的发展更是突飞猛进、势不可挡,主要经济指标增长速度连续多年在浙江省及长江三角洲地区名列前茅。2002年,绍兴、嘉兴两市国内生产总值增长速度达13.8%,在浙江省内并列第一,在长三角地区15个城市中仅次于苏州。经过20多年的发展,绍兴经济总量在4市中的位次由最后1位跃居首位,而嘉兴则大有赶超上来的势头。分析这些城市的发展路径、特点和未来发展趋势,对于常州寻找自身差距、把握发展机遇、掌握竞争主动、加快经济发展等,都具有一定的价值。——区域经济特色鲜明。相对于江苏两市而言,浙江两市的发展主题更为突出,发展特色更为明显。这就是作为支撑绍兴与嘉兴发展主体的、有着顽强生命力的区域特色产业,也称之为“块状经济”:从一镇(一村)一品起步,就近建立专业市场,经过产品档次的多次提升,主导产业规模不断壮大,并逐步形成“小商品、大市场、高回报”和“小资本、大集聚”的区域特色产业。这是浙江包括绍兴、嘉兴在内的许多地区经济高速发展的重要途径。纺织大县绍兴2001年化纤面料出口额达8.5亿美元,出口比例达35%,其中7月份单月出口超过1亿美元,占全国同类商品的50%以上;绍兴县柯桥镇的“中国轻纺城”是目前亚洲最大的纺织品集散和交易中心,2001年市场成交额达207.5亿元,与义乌小商品市场不相上下,同时,诸暨的袜子、嵊州的领带等产业,不是全国最强,就是行业最大,具有相当的规模和竞争实力,不仅大比例地占领了国内市场,而且在国际市场占有一席之地。嘉兴的发展亮点则主要体现为市县经济各具特色、并驾齐驱,其所辖的6个市、县、区形成6大特色规模经济区,每一个区域都有一个优势的特色产业,如海宁皮革、平湖服装、嘉善木业、秀洲丝织、桐乡和秀洲的毛衫、桐乡和海盐的化纤等,6大特色经济年产值均超过50亿元,其中,海宁皮革和平湖服装的年产值在100亿元以上,海宁皮革的国内市场占有率约为25%,嘉善胶合板的市场占有率为30%。——接轨上海思路明确。注重和上海经济的全面接轨,主动承接上海经济高速增长的强烈辐射,是近年来长三角地区各城市的共同选择。在这一方面,绍兴、嘉兴和南通的做法值得借鉴。以绍兴为例,他们把“接轨上海”当作一个常设课题,明确提出与上海错位发展的思路,即挂靠优势产业,填补空白产业,如纺织业在上海的经济结构调整中属于扩散和转移的对象,绍兴则抓住这一机遇,积极振兴和发展这一传统产业,目前,绍兴的纺织业不仅规模大、技术新、产业链长,纺织、印染、面料、成衣、贸易成龙配套;而且纺织工业已经占据全市工业的半壁江山,成为名符其实的支柱产业。同时,绍兴还十分注重利用和依托上海的金融、信息、技术及人才资源,他们的很多纺织品设计都出自上海的大专院校,机械行业中风机的国家标准也是绍兴在上海交通大学的协助下制订的。再以嘉兴为例,该市与上海相距仅90公里,是浙江省内唯一和上海接壤的城市。因此,当其他城市纷纷表示要与上海接轨的时候,嘉兴想得更多的是实现与上海的“无缝链接”,力争成为在这一国际大都市中占居相应地位的功能区块。为此,嘉兴专门设立了接轨上海办公室,具体负责谋划、协调和实施与上海的全面接轨。他们充分利用与上海地域相邻、经济相融、人缘相亲、文化相通的优势,始终把接轨上海作为经济发展的首选战略(该市“十五”规划确定的五大发展战略中,第一战略便是“接轨上海”)。近年来,他们通过与上海建立稳定的协作配套关系,已经逐步形成了一个独特的、具

1 / 11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