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学良唯一自传体遗著(直呼孙大炮,提及蒋介石处皆空一格)[山海关注:本文原稿张学良将军写于1957年,为奉蒋介石之命而作。九十年代在作口述历史时,张将军本准备将此稿付之一炬,在张之宇的劝说下留存下来。书中关于西安事变的记述很简单,采用的是当时国民党钦定的说法,对共产党的观感,也采用了蒋介石在《苏俄在中国》一书中给中共贴的标签,即苏俄的工具。至于对蒋介石的恭维,在本人看来,字里行间,显然是全书最言不由衷的一段,此稿的第一读者,蒋氏,未必就看不出来。张将军的原稿文字流畅,一气呵成,所以全文照录。张之宇的校补(凡注明“按:”处)则有些地方引典过多,文字晦涩,本人偷懒,录入时有所节略。原稿中凡提及孙中山,之处,前面都空一格,是当时台湾流行的表示敬意的一种方式。]序言(张之宇)撰补这部初稿,思绪抢然,张学良将军使用自述式口语文体,由于写作时,张氏认为不是满意之作,并未加意于文字的润饰,也没有做出版的准备,所以落墨时的真情,使爱,憎呼之欲出。象无限辛酸下的语重千金,满膛恨血下的触目沮丧,意雄孤傲下的刺骨豪气,但文中藏情,写作时期的日记就是张氏《杂忆随感漫录》的心路历程了。有关张学良将军之论著,往往即或关于某一件事情,诸多亲历其境者的文字记载,也都大有出入。这本初稿系张氏由笔端记出了自己的见解与做法。笔者以张将军以后口头的解释与补充为整理时首要资料,用来反映张学良将军文字以外的心貌。同时遵循张氏要“实话实说”的原则指示,对经不起推敲的传讹之误,做一些补正。案积山堆关于张氏父子的著述中,张学良将军以《从草莽英雄到大元帅-张作霖》一册,签名赠与笔者,嘱曰:“这一本还可以拿来作参考。”(系陈崇桥,胡玉海编著,辽宁人民出版社出版)。由此得见张氏之不轻许可。其他诸多作品,张氏甚至以“放屁”嗤之以鼻,往往使一部巨著由于一件叙事失实,波及全书,实觉可惜......《杂忆随感漫录》不幸有虎头蛇尾草草结束之感,且这部初稿濒临于一焚。几经笔者建议与解说,才保存下来俟日后整理。目录(张学良自拟)前言我的父亲和我的家世我的家世我们原是河北人我们本来姓李我的祖父之死我的父亲弟兄二人谋复不共戴天之仇避难投军编为巡防营管带剿蒙匪有功升为统领只身斥退蓝天尉。军队之扩充和奉军名称之由来第一次奉直战争的前因后果巴黎和会助款成行收复外蒙之志未遂三角同盟以及第二次奉直战争同总理会见于天津同冯玉祥的合作以及冲突同吴佩服会见以及就任大元帅搜查苏俄大使馆逮捕北方共产党之元凶怒颜抗拒日本之要挟求索遇难后奉天之局势和逝世的真实日期义释刺客视民如伤告天求代我的生活少年时代我的教养军人生活穿上军衣就脱不下来了派赴吉林剿匪赴日观操第一次奉直战争担负整理军队之责第二次奉直战争患难易共安乐难纪律破坏重大的损失不断的战争撤出北京退回关外厌弃内战方面重责担负起力不胜任的重责顺服中央助成统一日本人之阻挠仇愤填膺几酿大祸实现易帜阻止直鲁军入境进谒蒋主席于北平抗俄之役扩大会议之解决与石友山的叛变九一八事变的经过热河失陷我之去职我之与国民党少年时同国民党人的交游向往正式加入国民党对总理的崇奉对总裁的瞻仰出洋归国与管束解职赴沪戒除酗好放洋出国由欧归国忧愤好恶不得其正同中国共产党人的交接同周恩来会见于扶施变乱与技术坦白的自我批判军法会审廿年的生活对共产党的观感过去的懵懂考其理论审其言行防民之口甚于防川(按:此目录与内文标题,都是张学良所亲拟,前后文字略有不同,并遗漏了“后叙”,均为原来文字)前言:我在这十几年来,甚喜浏览历史,而深感中国史书,不只是古代史,就如最近之现代史,疑云重重,记载上多有不真实之处。然此并非皆由于写史者有意歪曲,而真实之史料,实在是难得访求也。有之传闻失实,有之记述讳隐,有之自我夸张,或者泯灭无可察考。此之对于后世之人,诚为重大之遗憾。我今山居幽闲,不揣冒昧,拟将亲身所经历,有关可供为历史的资料,真实记述,以供史学家之参考,或者有戒于后人。自度已近花甲之年,岁月无多,兹先就数宗关于我自身的,目下我能想起来的认为是比较重大者,分别写下。我虽尽力排除主观,然以我自己写自己之事,必然是有我自己的观念和我自己的言论在内,尤其是目下我自己的心情。我力求避免上述不实、讳隐、夸张之弊,而存其真。我半生戎马,又未曾致力于诗文,今日伏案写著,此诚东施效颦,文笔拙陋,词不达意,势在必然。再有现时我缺乏参照询谘,但凭个人记忆,年月日期,姓氏名号,无法写得清确,只得如此,以备补正。此记述之目的,旨在供献真实材料,所以不顾瑕疵。务请大雅谅之。假如有更好历史的同道,加以纠正补充,实所至望。张学良四十六年元旦于清泉我的父亲和我的家世我的家世我们原是河北人逃荒逃到辽宁的我的家世,既非望族,亦非阀阅。我们的老家原是河北省大城县,在前清初年,因遭逢荒年,流迁到辽宁省海城县的家掌寺地方。世为贫苦农民,除耕种之外,以烧◆为生,仅能糊口。(按:「扫土熬◆」者的生活辛苦,比垦地开荒者犹过之)我们本来是姓李我的祖宗,原为李姓,大概是在家的高曾祖时代,张、李两家原本是亲戚,又同为是由大城逃荒而来者,张家无子绝后,领养李姓之子以继香灯(按:即香烟),遂冒姓了张氏。我的祖父之死我的祖父为人慷慨尚侠义,对于乡里凡有不平之事,虽不干己,亦多挺身而出,到后来也就是为了替人家打抱不平而死。缘因:有王姓者,恃强凌弱,我祖父出而论理干涉,王某怀恨在心(按:王某在赌局中作弊,为张学良祖父识破,与王某结仇)。某晚路遇我祖父于野外途中,要挟向彼赔罪,我祖父本已衰老之年,王某乃年青(按:轻)力壮者,我祖父怒骂不已,被其殴伤,仍迫赔罪,我祖父始终不允,遂致重伤而死。彼时我家贫苦,王乃地方富户,当时的官府,如俗所云:「衙门口向南开,有理没钱少进来。」我家糊口都成问题,那里敢同一个富户去打官司哪!我的父亲我的父亲弟兄二人谋复不共戴天之仇我父亲雨亭公,讳作霖,同胞弟兄三人,我的大伯父早死(按:张学良将军大伯父,人长得体面,乡人一女子与丈夫作「打虎」生计,张之大伯父误落圈套,事为张之祖父知晓,对一家之长子期望很高,恨铁不成钢,十分气恼。一天张之大伯父正在炕头吃饭,张学良之祖父,怒气按捺不下,自背后以门栓拦腰一棒,打得其大伯把吃的东西全吐出来,不日就因内伤致死),二伯父同我父亲决心誓报我祖父之仇。于某一夤夜,兄弟二人,持一土枪,潜入王姓宅院,不幸被同住的佃户老太婆发觉,出而强行阻拦,我父亲不慎,黑夜之间误将老太婆击毙。报仇未果反误伤他人。我伯父被捕,我父亲逃去,王姓遂控告我伯父等抢劫杀人。我伯父声辩,为谋复父仇,并非抢劫。虽抢劫杀人之罪得直,但仍被判为误杀之助手,有罪入狱。我二伯父作孚公,在前清末年为地方保卫团团董,追剿土匪阵亡,得荫为世袭云骑尉。避祸投军我父亲既定为误杀之正犯,因而逃走,投入毅军宋庆部下。曾参甲午之役,后积功得升为哨长。数年后辞差回里,自以为衣锦荣归,殊不知到家之后,王姓知晓,惧我父再来复仇,投官府报案,请求逮捕我父亲,幸乡里得知,通告速为躲避,不得已再事逃亡。我父亲曾习过兽医,以医马为糊口,因之结交了好些江湖朋友。时逢庚子之乱,我父亲同几位好友,共营保险生涯。(何谓保险?当庚子之乱,官府不能控制地方,秩序大乱,盗贼蜂起,豪强者聚集同志,保护地方,人称之曰「保险」。即是驻守某地,由某地供给饷粮,此地之治安则须负责保护。)彼时我父亲驻扎于八角台(现已改为台安县,即我的出生地也。)后来有一夥豪强,由一名为海沙子者率领过境,向八角台徵索粮饷,如不交出,即行攻打。我父亲向海交涉说:「我在此地,受父老之托,受人家的供养,保卫此地,你的勒索,我决不应允,如相攻打,必致糜乱地方,于心何忍。」相约二人单独决斗,在郊外同时以枪互相射击,如我死你则领我之众,领受此地之供养,如你死则你众归我率领。何必攻打,使无辜人民受苦,使部属受灾难乎?海则同意,二人在八角台郊外互相对击,我父亲虽受微伤,海沙子死焉,我父亲遂收其众。(按:海沙子部,包括了一度反张作霖的汤玉麟在内,汤日后在热河督军任内,使张学良将军大为掣肘。一九三三年热河一役,日军以百馀士兵、战车十一辆,从容进入承德,汤玉麟失踪,使张学良因守土失责,自请辞职。)编为巡防营管带迨拳匪乱平,我父亲部众,经官府收编,委我父亲为巡防营之管带,驻扎新民府。当时的知府为增韫,我父亲已竟(按:经)到了民国,对增从来礼敬之。后来蒙匪陶什陶、牙迁,猖獗肆虐,东三省及热河等四省会剿,皆未有功。我父亲被调至洮辽,加入剿匪。剿蒙匪有功,升为统领陶什陶(又称陶克陶胡)被我父亲击散,逃至外蒙。将牙迁拿获献贡,以功升为巡防前路统领,我亦因此得荫了一个小小功名,我祖母得到诰封,在那个时代,可谓光耀已极。(按:清廷朱批「予部司张作霖等五员奖叙」,据张将军持赠之《从草莽英雄到大元帅□□张作霖》第十七页,称赏银五千两,并被升为奉天巡防营前路统领,系计擒杜立三之嘉奖。但该书注4清《德宗实录》光绪三十三年七月戊戌之引证,则大错特错,该年为一九○七丁未,并不是一八九八的戊戌。)迨至宣统末年,各省纷纷宣布独立。奉天驻军协统蓝天蔚,准备响应,拟举当时之东三省总督赵次帅(按:尔巽)为临时都督。赵次帅之为人,持身廉正,忠贞不移,我父亲终身以师礼事之。能对我父亲加以约束教训,我所见者只此一人而已。赵死时我父亲在北京大元帅时代,亲为吊祭服丧,抚棺痛哭。当时赵次帅,决不承允,拟死节。时值我父亲因事在省,赵召见告以明日谘议局将开会,拟举彼为都督,彼决心死节,托以后事。因为我父亲不但是赵之喜爱部将,曾拜为他之门生。我父亲力谏赵次帅请暂缓一时,明日谘议局之会,自身亦去出席,观看情势,如能挽回则不成问题,否则大家同死不晚。赵次帅嘉许之。只身斥退蓝天蔚彼时我父亲之部属,只有卅几人,在省城讲武堂受训,部队皆驻防于洮辽一带,距省城近者五、六百里,远者千里。遂请赵次帅,急调军队进省,令受训卅几人出堂,发给枪枝。彼时蓝天蔚驻于省城北大营之军队则在一标(团)以上。翌日在渖阳南门外谘议局开会,军队林立,气象森严。蓝天蔚当众宣布,东三省应当独立,拟推选赵尔巽为都督,徵询有无意见。我父亲时在主席台上,坐于蓝天蔚之旁,突然立起,抽出手枪,力拍主席桌案,大声疾呼,我张某反对,请(按:有)何人敢再言此议者。会场则哑然无声,蓝天蔚悄然退出会场。我父亲急返入城,告赵次帅速令城门关闭,以防万一。赵次帅乃命我父亲为城防司令指挥警察以及赵之卫队,并急调辽北军队,星夜进省。我曾记得,曾为当时的老军官,告诉我说,他们曾日夜行军,多至一百馀里!四天的工夫,达到渖阳。而蓝天蔚亦未曾有何动作,蓝之内幕,我未闻知其详。我想当时参与蓝之事者,应该有个真实记载也。(按:一九一二年诱杀革命党人张榕,抄得张家财产约「五万三千三百五十七两」。见《从草莽英雄到大元帅□□张作霖》二十八页。)我父亲后来扩编为陆军廿四镇,被任为统制,再改编为陆军廿七师师长。迩后升任为盛武将军管理奉天军务事宜,再兼任奉天省长。军队之扩充和奉军名称之由来奉军之扩大及入关参预内战,殆为「劫械」一役。彼时我只十几岁,正在读书时代,整个事情,我不知其详,仅就我所知道的来述写。大概是北京政府因参战向日本购买了一批军火,步枪约为三万枝,炮和机关枪若干,海运由秦皇岛进口,徐又铮携同吴鼎昌、王永泉来渖阳。我想是因为皖派恐怕此批军火落于直派之手。徐又铮同杨宇霆为士官同学而又是好友,游说我父亲劫留此批军火,并商议扩充军队,此事虽为我父亲势力扩大之根源,亦启奉军入关干政参预内战之开端也。我对于徐又铮之才气,深为钦佩,我当时虽然是未冠的书生,我的性情,自幼就喜欢观审人物。我脑海中不能忘的是:徐又铮风流潇洒,才气纵横,真够得上「上马杀贼,下马露布」,我十分钦羡。惜死于非命,□志而没,否则对于国家必当有更大的作为。劫械的成功。由第廿七师为基干,又扩编了五个混成旅。以五个混成旅,皆驻于关内。成立了一个奉军总司令部,我父亲自兼总司令,徐又铮为副司令,杨宇霆为参谋长。此奉军二字出现于关内之初始也。司令部设于天津附近之军粮城。彼时此一实力为皖派一大支柱。后来因为徐、杨二人诱杀直派要人陆建章于奉军司令部(陆为冯玉祥的舅氏,后来冯亦藉此事擅杀徐又铮于廊房车站),我父亲闻而大惊,怒责彼等过于跋扈,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