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在长江源头各拉丹冬》文本解读1.时代背景蓝天白云,雪山草地,冰川大河,是西藏特有的自然景观。作者马丽华在西藏工作近三十年,足迹踏遍大半个西藏,写下了许多介绍西藏的文章。1987年3月上旬,作者跟随电影摄制组走进各拉丹冬,领略到壮美的雪山和奇异的冰塔林的景色,写下了这篇游记。2.文题诠释本文选自《藏北游历》,题目中“长江源头”点明了各拉丹东位置的重要性与特殊性。以“在长江源头各拉丹东”为题,点明了故事发生的地点,能引发读者的阅读兴趣。3.主旨本文记述了作者随摄制组在各拉丹东游览的经历。作者从不同的角度欣赏着各拉丹东,展现了它的雄奇、壮美,表达了对大自然神奇伟力的赞美,同时展现了人们探寻大自然的坚强毅力。4.内容解读本文记叙了“我”随电影摄制组游览各拉丹东的艰苦经历,展现了各拉丹东严酷的生存环境,生动地描绘了各拉丹东的壮美景色,表达了“我”对各拉丹东的热爱与赞美之情。全文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1自然段)交代造访各拉丹东的缘由,概写壮美景色和探险情况。第二部分(2—13自然段)叙写探寻各拉丹东的过程、感受和痛苦遭遇,展现了各拉丹东的壮美景色。其中(2—3自然段)为第二部分第一层:交代各拉丹东的气候、海拔高度及“我”的身体状况。(4—6自然段)为第二部分第二层:详细叙述“我”随队游览冰塔林的经历,并交代了“我”滑倒摔伤的情况。(7—11自然段)为第二部分第三层:写“我”负伤后蜷缩在冰窟里看到的各拉丹东的美景。(12—13自然段)为第二部分第四层:记叙了“我”第二天艰难游览的情况。第三部分(14自然段):写静听长江源头的流水之声,畅想长江之水源源不断流向下游。2/35.结构分析探寻缘由壮美景色恶劣的环境在长江源头各拉丹东彰显壮美感受痛苦壮美的景色静听水声演绎故事6.写作特色:(1)善于运用铺垫的写作手法,使文章叙事灵活多样。文章多处运用铺垫的写作手法,使文章结构严谨。如文章开头最后两句话介绍近些年来掀起的长江考察热,短短几年,先后有十多位探险者壮烈献身,为下文描写各拉丹东生存环境的恶劣做了铺垫。又如第六段最后四句话叙写了作者的不幸遭遇和痛苦感受,为下文作者仍然坚持探寻下去作了铺垫。(2)善于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使语言表达生动形象。文章多处运用到比喻、拟人等的修辞手法。如第一段中“的确,阳光使这位身披白色披风的巨人变化多端:融雪处裸露出大山黛黑的骨骼,有如刀削一般,棱角与层次毕现,富有雕塑感。”句中“巨人”“骨骼”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如刀削一般”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两种修辞手法的运用为读者展现了各拉丹东景色的壮美。(3)善于运用巧妙准确的词语,使文章语言生动丰富,富有表现力。如第5段中“头戴狐皮帽,身裹羊皮袍,肩扛比人身还长的大冰凌,蠕动在巨大的冰谷里,一列小小身影。”中的“蠕动”一词生动形象地表现了人们在巨大的冰谷中行走的情态;又如第11段中“永恒的阳光和风的刻刀,千万年来漫不经心地切割着,雕凿着,缓慢而从不懈怠。”中“切割”“雕凿”等表现了太阳和风改变了冰体的形态,化无形为有形,用词准确巧妙。7.精彩语段①第二自然段解析此段运用铺垫的写作手法,巧妙准确的用词和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的使用,为读者描写了各拉丹东变化无常的严寒气候,首句“季节上的隆冬将尽,但严寒还将在此驻守三两个月。”中的“驻防”指军队驻扎防守,用在此句中是将“严寒”人格化,说明各拉丹东的严寒时间之长,拟人手法的使用也使文章语言变得亲切自然。“远不是秋高气爽时节的明媚,这一个风云变化的季节里,气势磅礴的密云来去匆匆,形如金字塔的各拉丹东主峰难得在云遮雾障中一现尊容。”中3/3的“形如金字塔”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写出了各拉丹东的整体形状;“密云来去匆匆”“云遮雾丈”写出了各拉丹东天气的多变无常,为下文写“我们”的活动之艰辛做铺垫。②第五自然段解析此段巧妙准确的用词和拟人等修辞手法的使用,为读者描绘了冰塔林的奇妙景色,首句“这里便是著名的长江奇观之一的冰塔林。”中“著名”“奇观”写出了冰塔林早已闻名遐迩;“从砾石堆上四面张望,晶莹连绵的冰峰、平坦辽阔的冰河历历在目。”中“晶莹连绵”“平坦辽阔”展现了一个美丽辽阔的冰雪世界。“杰巴、安托、开大车的大胡子师傅,头戴狐皮帽,身裹羊皮袍,肩扛比人身还长的大冰凌,蠕动在巨大的冰谷里,一列小小身影。远方白色金字塔的各拉丹东统领着冰雪劲旅,天地间浩浩苍苍。”中的“蠕动”一词生动形象地表现了人们在巨大的冰谷中行走的情态;“统领”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赋予了各拉丹东以人的情态,突出表现各拉丹东在冰雪世界中的情态。“这一派奇美令人眩晕,造物主在这里尽情地卖弄着它的无所不能的创造力。”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令人眩晕”直抒胸臆,赞美了各拉丹东的美丽。“卖弄”的意思有显示、炫耀(自己的本领)这里贬词褒用,赋予造物主以人的情态,表现了各拉丹东景色之奇异,赞颂了造物主伟大的创造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