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形而上学的批判(药理学梁韡s201511801010)摘要:从西方到中国、古代到现代,对形而上学的定义逐步在变化,人们对于这一概念的理解也各不相同。笔者之前对于形而上学的概念也仅限于从教辅材料中获取,不能完全的概括形而上学,因此,查阅了书籍,对形而上学进行了更具体的了解。本文旨在对形而上学的基本特征进行阐述,提出马克思和恩格斯对形而上学的批判。关键词:形而上学,批判,马克思,恩格斯形而上学是最常见的哲学名词之一,但人们对这一概念的理解程度却是大相径庭。在中国古代,“形而上”谓之“道”,《周易》上说,“在天成象,在地成形”,从这个意义说,“形而上”乃是指“天”上的“象”。中国人很重视这个“象”,认为它是起主导作用的,它支配着“地”上的一切“形”、“器”。但是现在有普通人在与辩证法对立意义上的理解,也有哲学家从西方古典哲学或西方现代哲学意义上的理解,各执一词,相差甚远。因此,下文就传统形而上学的产生,发展及其本质特征进行阐述。1.1形而上学的产生在中西哲学史上,相当长的时间里形而上学是作为哲学的代名词出现的,甚至海德格尔还认为“哲学即形而上学。亚里士多德的《形而上学》探讨了存在着的存在物及其本原问题而被看作是其他所有学科的基础,所以此后形而上学就成为专门术语,专指超越具体的事物、在具体事物之上的关于存在的最一般根据的学问。在西方哲学史上,曾经把其他研究如理学自然学、理性宇宙论和理性神学都归入过形而上学,但后来由于理性心理学、理性物理学、理性物理学等都成了实证科学,便分别被心理学和生命科学、理论物理学等所取代,理性神学也从哲学中分离出去,回到宗教之中,而只有本体论留在了形而上学内。由于本体论是西方古典哲学的核心,所以在相当长的时期内,西方古典哲学家把形而上学作为哲学的代名词使用。关于形而上学,西方近现代哲学家有着大体一致但又相互区别的看法。黑格尔认为形而上学包括四个部分:“形而上学的第一部分是本体论,即关于本质的抽象规定的学说”。“形而上学的第二部分是心理学或灵魂学,它研究灵魂的形而上学的本性,亦即把精神当作一个实物去研究。形而上学的第三部分是宇宙论,探讨世界,世界的偶然性、必然性、永恒性、在时空中的限制,世界在变化中的形式的规律,以及人类的自由和恶的起源”。“形而上学的第四部分是自然的或理性的神学,它研究上帝的概念或上帝存在的可能性,上帝存在的证明和上帝的特性”。康德也认为,“玄学之全部体系由四种主要部分所成:(一)本体论;(二)合理的自然学;(三)合理的宇宙论;(四)合理的神学。其第二部分,即由纯粹理性所发展之自然学说,包含二分科,即合理的物理学及合理的心理学”。德国现代哲学家海德格尔认为:“形而上学是包含人类认识所把握的东西之最基本根据的科学”。“形而上学着眼于存在,着眼于存在中的存在者之共属一体,来思考存在者整体--世界、人类和上帝。形而上学以论证性表象的思维方式来思考存在者之为存在者。这些观点在中外的哲学工具书当中也可以找到。关于形而上学,《简明大英百科全书》上这样描述:“一种哲学研究。其目的在于确定事物的真实本质,也就是确定存在物的意义、结构和原理”。《大美百科全书》认为形而上学是“哲学的一个部门,讨论事物之间最抽象及普遍的差别。形而上学企图正确地规划出这些差别,并决定是否真有这两边的差别做例证的实体存在。《中国大百科全书哲学卷》则是这样描述的,哲学术语,通常有两种含义一是指研究超感觉的、经验以外对象的哲学;二是指与辩证法相对立的、孤立的静止的片面的观点观察世界的思维方式。马克思主义哲学通常在后一种意义上使用它”。个人认为,黑格尔和《简明大英百科全书》的观点比较符合传统意义上的形而上学。1.2形而上学的发展在西方哲学史上,形而上学的发展状况,可划分为四个阶段:1)西方古代哲学,从柏拉图、亚里士多德,直到休谟之前,属于形而上学的创立于快速发展时期。形而上学被视为哲学的代名词或是“第一哲学”,是人类文化的中心和基础,居于不可动摇的地位。2)西方近代哲学,形而上学在达到鼎盛的同时其地位已经开始受到怀疑。18世纪末19世纪初,资产阶级在一些西方国家已经取得统治地位,生产力有了迅速发展,各门实证科学纷纷独立,作为“知识总汇”性质的哲学实际上已经土崩瓦解,哲学开始调整自己的内容和对象,把力量集中在研究认识本身的问题,解决只是的本性、来源和怎样形成等问题上,这就是通常所说的“知识论哲学”。这个时期的哲学家,一休谟、康德、黑格尔和费尔巴哈代表,对形而上学采取褒贬参半的态度。3)19世纪中期直到20世纪中叶的现代西方哲学,出现了哲学认同危机,大多数哲学家对传统形而上学持全盘否定的态度。尼采喊出“上帝死了”的呼声,坚持“重新评估一切价值”,把否定形而上学当作一个重要使命。把否定形而上学当作一个重要的使命。其不仅否定哲学要以整个世界为对象、探究本原性的存在,而且也否定论证上帝为最高存在的宗教形而上学。4)20世纪中叶以后,西方激进的后现代主义哲学,对现代社会的基础主义、本质主义、逻各斯中心论、二元逻辑等,进行了彻底的否定,认为这是西方传统哲学的通病,应该加以彻底抛弃。因此,他们强调差异性、变异性、不确定性,反对体系,反对中心,反对绝对和终极,甚至否定哲学,主张建立后哲学文化。但由于片面强调对传统的否定和抛弃,反而由此走向了极端化和绝对化。1.3传统形而上学的基本特征无论是西方哲学的形而上学还是中国传统哲学的形而上学,都存在着一般真理和具体经验相脱离的矛盾,都是对统一的认识--实践过程的割裂,总的分析,具有以下基本特征。1.3.1从纯粹概念出发,从本体、思想出发传统形而上学的一个显著特征,就是从概念或从本体出发,仅仅凭借概念,而不是经验来建立自己的哲学体系。因而,哲学是超然于经验之上的。亚里士多德认为,本体是一个原始的东西,不论是定义、认识还是时间,都是从本体开始。康德认为,知识来自概念,“自理性发生之一切知识,或自概念而来,或自构成概念而来。前者名为哲学的,后者名为数学的”。黑格尔也认为,坚持从概念、从思想出发来产生一切。柏拉图的“理念”、费希特的“自我”、黑格尔的“绝对精神”等等,都是这样的作为出发点的本体,或本体的替代物。1.3.2纯粹概念的逻辑推论传统形而上学倡导逻辑推论的风气始于亚里士多德。他强调逻辑推论的重要性:“研究一切本体的哲学家也得研究综合论法。凡是逐节追求证明的人总是逼到最后一条规律为止。”认为依靠逻辑推论便可以得到终极规律。康德认为,“若以理性为知识之某种逻辑的方式之能力,则理性实为推理之能力,即间接判断之能力。”强调知识之纯然逻辑的方式的重要性。黑格尔认为,“只有逻辑的必然性才是合理的东西,才是有机整体的节奏”。“在哲学历史上所表述的思维进展的过程,不过在哲学本身里,它是摆脱了那历史的外在性或偶然性,而纯粹从思维的本质去发挥思维进展的逻辑过程罢了。”哲学的功能就是纯粹从思维的本质去发挥思维进展的逻辑过程。传统形而上学仅仅停留于理解事物,这是远远不够的。1.3.3无所不包的、完美、永恒的体系柏拉图、亚里士多德、康德、笛卡尔、黑格尔等,都在试图在世界上建立一种自成一体、无所不包、前后一贯的哲学体系,其中包括认识论、形而上学、伦理学、美学、政治学、自然科学以及其他许多领域的知识。这是一个绝对体系,是绝对真理的化身,是不容怀疑和改变的。1.3.4统一一切的世界观传统形而上学把哲学视为凌驾于人和社会之上,能毫无遗漏地涉及自然科学、经济、政治、宗教、心理学各个方面,能够提供一种完整统一的世界观,能提供一种把人的各个方面、把自然和超自然的一切都连接起来的完善体系。它试图涉及所有的领域,力求把生活中和世界上的所有领域统一在一个相互联系着的整体中,这就容易导致两个弊端:一是拼凑理论,强迫综合那些不能综合的方面;二是排斥异说,扼杀真理。1.3.5永不过时、永不发展的绝对真理传统形而上学的世界观,大多自封为绝对真理,即绝对正确的、不需要发展的,且不仅不需自己来发展,也不需任何人来发展。黑格尔在《哲学全书纲要》中认为精神是绝对的第一性,“对于我们精神以自然为它的前提,它是自然的真理性。在这种真理性中,自然在精神的概念面前消失了,而精神则作为理念,产生了自己,理念的客体同主体一样,都是概念。”在《小逻辑》第二版序言中,他认为,“内容实质本身是万古常新的”。他对绝对的追求,使他的概念辩证法回归到旧形而上学之中。1.3.6理论与实际相脱离传统形而上学的另一个共同特征,就是仅仅从思想中、从概念中构造出理论。理论脱离经验、脱离现实,因而不能正确地反映现实,更不能在改造现实的活动中发挥作用。黑格尔在《柏林大学开讲辞》中说:“凡生活中真实的、伟大的、神圣的事物,其所以真实、伟大、神圣,均由于理念。哲学的目的就在于掌握理念的普遍性与真相性。自然界是注定了只有用必然性去完成理性。但精神的世界就是自由的世界,只有通过对真理和正义的意识,通过对理念的掌握,才能取得实际的存在。”哲学的目的仅在于掌握理念的普遍性和真相性,而不需要关注现实和实践。1.3.7追求终级、追求绝对追求终级和追求绝对,是传统形而上学最基本的特征之一。传统形而上学家或是追求最高的普遍性,或是追求终级的本体、最高的真理、最高的“善”、最高的原则,很少有相反的情况。柏拉图把善念作为最高理念,认为“知识的对象不仅从善得到他们的可知性,而且从善得到他们自己的存在和实在,虽然善本身不是实在,而是在地位和能力上都高于实在的东西。”黑格尔认为:“绝对的东西是精神,这是绝对东西的最高定义。”“哲学的历史就是发现关于绝对的思想的历史。绝对就是哲学研究的对象。”费希特:“我们必须找出人类一切知识的绝对第一的、无条件的原理。如果它真是绝对第一的原理,它就是不可证明的,或者说是不可规定的。”1.3.8抽象的同一性黑格尔认为,旧形而上学的主要特点就是将抽象的同一性认作最高原则:“根据此前的一番讨论,是在对于旧形而上学的方法加以概观,则我们便可见到其主要特点,在于以抽象的、有限的知性规定去把握理性的对象,并将抽象的同一性认作最高原则。这种形而上学未能达到具体的同一性,而只是固执者抽象的同一性。但它的好处在于意识到,只有思想才是存在着的事物的本质。”总而言之,传统形而上学的根本特征就是:从纯粹概念出发,依靠纯粹概念的逻辑推论,建立绝对的体系。其主要表现是:理论脱离实际、哲学脱离现实。2.马克思、恩格斯对形而上学的批判在马克思主义看来,传统形而上学用超出了经验范畴的纯粹概念的逻辑推论,建立绝对的、普遍有效的体系,不仅在发展观上与辩证法对立,也在世界观上与唯物主义对立。从思维而不是从事实出发,必然导致唯心主义,或说本身就是唯心主义的原则;建立绝对的、普遍有效的体系,片面追求终极性、统一性、固定性和稳定性,否定矛盾,必然导致与辩证法对立意义上的形而上学。因此,与传统形而上学全面对立的不是辩证法,而是唯物主义。唯心主义辩证法虽然在一定程度上与形而上学对立,但最终必然导致形而上学。与此相对应的马克思主义对形而上学的批判主要集中在如下几个方面。2.1反对传统形而上学的构建方法一是反对“把一切事物变成逻辑范畴”的终极抽象或“最后的抽象”。二是反对“把逻辑范畴看作一切事物的实体”的抽象形态的运动、纯粹形式上的运动。三是反对追求终极和绝对。传统形而上学追求绝对真理和完美的体系,对事物要么绝对肯定,要么绝对否定。恩格斯在《反社林论》中,坚决反对绝对的否定。马克思也在批判黑格尔的劳动观时指出,在黑格尔那里,“他的科学是绝对的”。四是反对追求抽象的同一性。抽象的同一性是传统形而上学共同存在的问题。恩格斯在《自然辩证法》中指出,“真实的具体的同一性自身包含着差异、变化。”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中也说,“对生产一般适用的种种规定所以要抽出来,也正是为了不致因为有了统一而忘记本质的差别”。强调辩证法“不抹杀现实差别”,要求以“自然规定性”为出发点,从客观的、主观的、哲学的各方面进行研究,理论与实践相统一。因为只有这样,才能避免形而上学抽象的同一性。2.2反对用传统形而上学的方法所建立起来的绝对的普遍有效的体系绝对方法的必然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