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浅谈小学生数学自学能力的培养【摘要】培养小学生的自学能力是小学数学教学的重要任务。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激发学生的自学兴趣,使学生养成良好的自学习惯,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关键词】小学生;数学;自学能力;培养《数学课程标准》强调要“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那么怎样使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过程,提高自主探索的效果,这一切都取决于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培养小学生的自学能力,不仅在国内引起广泛注意,而且在世界中许多国家也很重视,已成为带有方向性的问题。因此,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如何培养小学生的自学能力,是摆在每位教师面前的重要课题,必须认真探索研究。一、培养小学生的自学兴趣《小学数学教学大纲》中明确指出:“在小学,使学生学好数学,培养起学习兴趣,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对于提高全民族的素质,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公民,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兴趣是指一个人趋向于认识,掌握某种事物,力求参与某项活动,并且带有积极情绪色彩的心理倾向,人对他所感兴趣的事物总是使他不知不觉地心向神往,表现出注意的倾向,兴趣可以孕育愿望,可以滋生动力。兴趣是事业成功的前导,也是培养学生学习热情,产生内在动力的关键。仔细研究学生的学习兴趣时,不难发现这样一个基本事实:凡是学生感兴趣的学科,往往也是他们学习成绩比较好的学科。这是因为兴趣是学习的动力,它促进了学生学习的兴趣,是导致学习成功的重要原因。正可谓“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可见“乐之者”是学习中的最佳境界,只要学生达到了乐学的境界,就能以学为乐,勤奋好学,苦中求乐。那么如何培养学生的兴趣呢?首先,教师可以提一些有兴趣的问题。在教学的过程中最好列举一些有兴趣的例题,那么学生对有意思的问题学起来自然感兴趣;或者,是作一些形象的比喻。适当的比喻可以使抽象的数学原理形象化、直观化,较易为人接受。其次,教师也可以讲一些相关的故事。在数学教学中,不能照本宣科,对学2生灌输数学知识,而应积极创设数学情景,启迪学生数学思维。小学生都喜爱听故事、猜谜语、作遐想。通过讲故事可以引起小学生的好奇心,激发起小学生学习的动机,使他们兴趣盎然地投入学习,变“要我学”为“我要学”。也可,插一些数学史料,数学史是学生学习兴趣的摇篮,它孕育着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有了这两者我们的课堂就不再会枯燥乏味了。因此教师应结合教材,在教学过程中,适时恰当地向学生介绍一些数学史。最后,教师还应该穿插数学美的教育。美的事物,总是为人们乐意醉心追求的。人们都是喜欢并愿意接近进而接受美丽的事物。如果也能让学生体会到数学的美,那么学生自然也就有了学习数学的兴趣。例如:教学小数性质时,教师可以在黑板上出示1,10,100三个数,问:①谁能加上合适的单位,并用等号将这三个数连起来?②谁能用同一个单位将这三个数用等号连起来?第一个问题就使学生议论开来,第二个问题更加激起了学生思考的兴趣,经过学生的讨论,得出1米=10分米=100厘米,1元=10角=100分、1米=1.0米=1.00米,1元=1.0元=1.00元。由此老师再次提出像1,1.0,1.00这些数是否相等?为什么?此时学生注意力集中,思维活跃,他们会更积极得投入到小数性质内容的学习上去。除了以上几种常用的方法外,学生学习数学兴趣的培养与激发,还有赖于数学教师的精心培养和细心呵护。只要教师在每堂数学课都能精心创设一些引人入胜的教学情景,挖掘出一些数学趣味因素,从而使数学课堂高潮迭起,妙趣横生,能从根本上改善数学学科的繁难,枯燥乏味的负面特点,使学生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能感受到其乐融融,从而达到“有趣的数学”,“快乐的学”的最佳境界。二、培养小学生良好的自学习惯良好的学习习惯,是学习知识、培养能力、发展智力的重要条件。学习习惯不仅直接影响学生当前的学习,而且对今后的学习乃至人工作都会产生重大影响。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也是培养学生自学能力的关键,那么怎样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呢?首先,教师可以训练学生大声发言。让学生习惯于“说想法”。所谓说想法就是说思路,说思维的过程。课上要给每个学生说自己想法的机会,可以个人独自小声说,同位之间练习说,四人小组互相说,等等。通过说,学习思维方法。3长此训练,学生就会习惯于说想法。例如,在数的教学中,要学生回答填空问题:“两个连续偶数的和是82,这两个偶数分别是()和()”在解答时,一位学生说:这两个偶数是40和42。我是这样想的,因为相邻的两个偶数相差2,也就是说,这两个偶数和是82,差是2。82减去2的差除以2等于40,40是较小的偶数;40加2等于42,42是较大的偶数。所以这两个连续偶数是40和42。第二位学生回答时说:我是用两个偶数相加凑出来的,我想这两个偶数都应该接近82的一半,所以一个偶数是40,那么另一个偶数就是42。第三位同学说:我想,根据两个偶数的和82,可以求出这两个偶数的平均数是41,41是奇数,因为相邻的两个自然数相差1,那么和41相邻的两个偶数,一个是41减1等于40,另一个是41加1等于42,40和42是连续的两个偶数。学生说得有根有据,有条有理。其次,教师要训练学生使用数学语言。教学中要帮助学生理解课本上关于概念、法则的用语,要求学生用数学用语,简明、准确的语言,完整地回答问题。在引导学生观察、分析、推理、判断后,启发学生用自己的话总结概括出定义、法则或公式。使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这样做不仅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而且教师能及时获得反馈信息,考查学生理解的程度,以便在学生叙述中纠正他用语的错误,加深其对知识的理解。学生用自己的话说完后,还要统一到课本语言上来。例如,要学生总结关于分数的意义:把单位“1”平均分成若干份,表示这样的一份或几份的数叫做分数。学生在叙述时常常丢掉“平均”两字,这时可出示事先准备好的小黑板,上面画着几个圆,其中一个圆平均分成2份,另外的圆各分成不等的2份。引导学生观察相同点与不同点,使学生认识到“分成若干份”与“平均分成若干份”的不同。然后让说错的学生重新叙述。最后,教师还应该给后进生发言权。培养学生积极动脑回答问题的习惯,难点在于训练后进生。后进生上课一般表现为视而不见,听而不闻,因为他不善于观察,不会听讲,不会思考。因此对后进生更要设法使他学会动脑子,这就要给后进生发言权。后进生在课堂上回答问题时心虚,声音小,若说错,遭同学嬉笑,下次就更不敢举手发言了。不说也就不想,不动脑子。所以辅导后进生学会动脑子,就要设法使后进生开口,敢讲话,会回答问题4三、培养小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只有独立思考才能产生见解。有见解就有交流的愿望,有交流又可激起新的思考。在交流中思维的灵活性、深刻性得到训练,思考能力随之提高。学生有了思考的兴趣,就会逐渐形成独立思考的习惯,从而形成自学能力。那么我们该怎样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呢?首先,教师要激发思考的欲望,明确思考的目标。生活中,不管做什么都需要足够强的欲望,做该件事情的欲望,并且要同时又明确的目标,这样才可能很好的完成这件事情,所以如果我们想要培养学生独立思考,那么首先我们教师要激发思考的欲望,同时明确思考的目标。其次,教师要给学生提供适量的思考依据。学生有了思考的欲望,并且明确思考的目标,我们教师还要给学生提供适量的思考依据,这样学生才能有效的进行思考,使思考变得有意义。再次,教师要给学生要留有充裕的思考时间。日常学习中,不管是学什么,都必须要有时间,如果没有时间,那么任何事情都无从谈起。所以,教师也要给学生留有充裕的思考时间。最后,教师要及时组织多项交流。生活学习都离不开交流,在交流中学生可以知道自己的不足和优势,从而更客观的认识自己,最终达到进步的目的。所以,教师要及时组织多项交流,及时的巩固学生所学的知识。例如,在最小公倍数的教学中,有的学生说:“在18和30的最小公倍数里,如果只要18和30公有的质因数2和3,那么相乘的积是6,6是18和30的最大公约数而不是公倍数。”又有学生讲:“18和30的最小公倍数里,不但要包含它们公有的质因数2和3,而且要包含18独有的质因数3和30独有的质因数5,因为只有这样才能保证是18和30的公倍数”。又有学生补充说:“18的质因数里有一个2,30的质因数里也有一个2,18的质因数里有一个3,30的质因数里也有一个3,而在它们的最小公倍数里只能要一个2,一个3,这样才能保证是18和30的最小公倍数。”学生们热情高,发言涌跃,相互补充、纠正。许多人还能运用老师提供的资料作为自己的论据。四、培养小学生认真审题及进行自我评价的能力审题是正确解题的关键。学生在解题中出现的许多错误,往往并非是缺少必5要的知识,而是缺乏必要的审题习惯和审题技能。要提高作业正确率,必须下功夫培养学生认真审题,看清题目要求再解题的习惯。每教一新课例题,教师都要有计划,有目的地,坚持不懈地引导学生练审题,在学新课的同时学会审题方法,养成审题习惯。解题时要认真书写,教学生解题时要书写整洁,格式规范。算草要象正式答案一样,一律写在作业本上,做到算草不草,竖式排列有序,使学生养成认真仔细的学习习惯。能对自己的学习作出评价,是一种高水平的学习。善于从错误中学习也是一种能力。因此在教学中要培养学生判断正误,自我检验自我评价的习惯和能力。这方面的培养可以实行全班交换作业,进行相互批改。比如口算训练。口算训练上的作业讲求熟练性和正确性,题量比较多。对此,在做题过程中,学生比较容易产生烦躁的情绪,进而降低解题的正确性。如果让学生进行批改,可以让学生体验当老师的感觉,由新鲜感而产生新的学习兴趣,并且,学生对于批改他人的正误特别的用心,从而学生就会集中精神认真听课。最终让学生根据批改他人的作业进行思考,反思自己的作业,从而学会自我评价。总之,自学能力和学习的习惯只能在学习中形成和发展。因此教师要更新观念,积极进行教学改革。选取最能发挥学生学习主动性的教学方法,组织学生的学习活动。在教学基础知识的过程中教学习和思考的方法,培养良好的自学能力。持之以恒,使学生不但学会知识,而且会学知识,做学习的主人。学生主动学习的精神,需要教师经常地启发、点拨和引导,需要长期地、有计划地进行培养。只要教师在教学中给予足够的重视,并不断地进行培养和训练,久而久之,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一定会得到发展。【参考文献】:[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2:34-63.[2]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研制组.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五年级上册)[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78-79.[3]陈玉兰.谈小学数学中的练习及练习设计[J].山东教育,2004,7.[4]李文林.数学史概论[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6[5]周文国.语言与诗词中蕴涵的数学美[J].高中数学教与学,2007,5:21-65.[6]魏书生.教育改革与素质[M].沈阳教育出版社,2001,4:3-8,31-46.[7]董奇等.自我监控与智力[M].浙江人民教育出版社,19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