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年开发,铸就跨越发展之路——西部大开发十年来迪庆经济社会发展成就迪庆州发展和改革委员会2009年10月25日自1999年中央提出并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以来,迪庆州认真贯彻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关于西部开发的方针政策和战略部署,全州各族人民万众一心,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经济社会全面快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社会稳定局面不断巩固,出现了历史上从未有过的良好发展局面。一、经济社会发展加速,发展基础不断巩固(一)发展速度明显加快,综合实力大幅提升。一是经济快速增长。2000年至2008年,迪庆州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5.95%,成为迪庆历史上发展质量最好、速度最快的时期。GDP由1999年的8.1亿元连续跨越10、20、30、40、50亿元5个大关,增加到2008年的55.7亿元,人均GDP由1999年的2452元增加到2008年的14817元,增加了5倍,2008年的GDP增速达到18.5%。二是财政收支屡创新高。财政一般预算收入由1999年的0.5亿元提高到2008年的3.2亿元,增长了5.4倍。一般预算支出由1999年的4.4亿元提高到2008年的18.7亿元,尤其是“十一五”以来,财政支出主要偏重于事关民生的一般公共服务、农业、社会保障与就业、教育、医疗、环境保护等方面,进一步促进了全州经济社会的和谐发展。(二)基础设施不断完善,发展条件明显改善。西部大开发以来,迪庆州大力实施投资促进战略,在积极争取中央和省级政策扶持、资金支持、项目倾斜的同时,不断改善投资环境、拓展投融资渠道,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加大招商引资力度,一大批建设项目相继建成投入使用,有效缓解了经济社会发展的瓶颈制约,实现了以大项目促进大发展。1999年至2008年累计完成固定资产投资264.64亿元,年均增长28.5%;特别是在2002年至2008年7年间,固定资产投资进入增长快车道,连续跨越10、20、30、40、50、60亿关口,每年保持2位数以上的增长。214国道、通县油路、县际公路工程的实施,“以国省道为主骨架、以县乡村公路为网脉”的公路网基本建成,等级公路从无到有,到2008年末,全州公路通车里程达4873公里,其中等级公路3284公里,占公路里程的67.4%。随着迪庆机场建成通航、改扩建工程的完成和丽香铁路、香德二级公路、德维(塔)二级公路项目的顺利推进,迪庆全方位交通运输新格局已基本形成。通过实施农(城)网改造、无电地区电网建设、中西部地区农网完善等工程,极大地改善了城乡电力保障条件,基本实现城乡同网同价;正在建设的220KV迪庆输变电工程,为实现“迪电外送”奠定了基础;农村新能源建设取得积极进展,犁地坪水库、小中甸水利枢纽工程、康斯水库等一批重点水利骨干项目顺利推进,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的保障能力进一步提高。加大了通讯设施的建设力度,边远地区通信难问题得到缓解,到2008年,固定电话用户达40897户,移动电话用户达168481户,电话普及率达到每百人55.5部。集中实施了一批城镇道路、供排水、垃圾处理、集中供热、环境综合整治等项目,城镇综合服务功能明显提高,城镇带动和辐射功能得到增强,城镇化水平由1999年底的12.8%提高到26.3%。(三)生态保护成效显著,可持续发展能力得到增强。西部大开发以来,迪庆坚持以“生态立州”为基础,通过实施污染防治和生态修复,加大天然林保护、退耕还林(草)、退牧还草、荒山荒地造林、水土保持、自然保护区建设等重点生态修复工程建设力度,坚持最严格的环保审批制度,实施“七彩云南香格里拉保护行动”,在全国率先开展“禁白”活动,建成中国大陆第一个国家公园——普达措国家公园。1999年以来,全州累计投入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资金近10亿元,2583万亩天然林得到有效保护,森林面积以平均每年10余万亩的速度递增,到2007年森林覆盖率达73.9%,居全省首位,人居环境得到进一步改善。初步实现了迪庆香格里拉天更蓝、水更清、人与自然更加和谐的目标。二、产业发展呈现新面貌,改革开放不断深入1998年党中央、国务院做出全面禁伐天然林的决定后,迪庆州委、州政府不折不扣认真执行,令行禁止,审时度势,顺势而谋,在深化对州情再认识的基础上,及时调整全州经济和产业结构,寻求和培植新的经济增长点。经过多年的探索和实践,逐步确立了“围绕把迪庆建成全国最好藏区之一的目标,突出跨越发展和长治久安两件大事,推进‘生态立州、文化兴州、产业强州、和谐安州’建设,培育旅游、生物、水电、矿产四大支柱产业,打牢生态、农业、教育、交通、城镇五个基础”的发展思路。思路决定出路,实践证明,坚持解放思想、改革开放是迪庆实现跨越发展的根本保证和不竭动力。坚持生态优先、发展与保护并重的原则,依托资源优势,采取了一系列切实可行的措施扎实推进以旅游为龙头的四大支柱产业建设,使全州经济从“木头财政”向全面综合方向快速发展,质量明显提高、活力显著增强。一是不断提升“香格里拉”和“三江并流”世界自然遗产两大品牌,整合旅游资源,坚持保护中开发、在开发中保护理念,创新旅游发展模式,建设“五大国家公园”,全面推进旅游“二次创业”,旅游产业快速发展。目前,“香格里拉”已经成为具有600亿元价值的世界级旅游品牌,迪庆成为滇川藏“中国香格里拉生态旅游区”的核心区和优先发展区。到2008年,全州共接待海内外游客362.92万人次,其中海外游客42.62万人次,国内游客320.3万人次,旅游业总收入达33.5亿元。二是充分利用丰富的水能资源,大力发展水电产业。截止2007年,全州共建成电站74座,总装机容量达40.8万千瓦,完成发电量11.1亿千瓦时。规划到“十一五”末,州内中小水电总装机容量将达140万千瓦,通过积极推进金沙江、澜沧江“两江”大电开发,把迪庆建成云南重要的水电基地和“藏电外送”的重要通道。三是坚持“环保优先”,走区域集中和产业聚集的发展道路,依托绿色产业、松茸加工、香格里拉花卉、高山植物4大园区,大力扶持核桃、青稞、葡萄、蚕桑、药材5大基地建设,重点发展饮品、食品、药品、观赏品4大工程,立足特色创立品牌,到2007年,全州生物产业实现产值9亿元,同比增长21.6%。四是坚持开发与保护并重,走“绿色矿山”之路,稳步推进矿产业。以羊拉、普朗、红山铜矿和德钦江坡、维西庆福铁矿为重点,推进香格里拉工业园区建设,提高产业聚集度,形成集群效应,走出了一条藏区新型工业化之路。三、和谐安州稳步推进,着力构建平安藏区州委、州政府始终把改善民生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不断提高各族人民的幸福感和满意度,保持了云南藏区和谐稳定。(一)社会事业全面发展,公共服务水平明显提高。西部大开发以来,迪庆州积极筹措建设资金,加强了教育、卫生、文化等薄弱环节建设,一批社会事业项目相继建成投入使用。二是坚持优先发展教育,不断加大对教育的投入。实施“两免一补”政策和农村初小学校舍改造、藏区高原农牧民学生救助工程等项目,免除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寄宿学生的生活费,全面实现“普九”。二是进一步完善公共卫生服务体系。积极推进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试点工作,全面启动农民健康工程,设立农家卫生室,配备了农家卫生员。城市社区卫生服务网络更加完善,建立了疾病预防控制体系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救治体系,卫生医疗普遍服务水平显著提高。三是通过实施农村文化推进工程、“西新”工程和“村村通”、农牧区电影放映工程、乡(镇)级文化站等一批文体设施建设项目,加强了文化、广播电视、体育设施建设。四是农村民居地震安全工程和新农村、新家庭—大香格里拉地区人口健康促进项目,农牧民群众“五难”问题得到了有效缓解。(二)人民群众收入不断提高,生活水平明显改善。西部大开发以来,城乡居民收入不断提高。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2004年的8993元提高到2008年的13368元,农牧民人均纯收入由1999年的693元提高到2008年的2595元。扶贫开发工作力度进一步加大,通过加快以农村公路、农田、水利、饮水安全、电网为主的基础设施建设,群众的生产生活条件得到明显改善。城乡居民消费能力显著提高,消费结构优化,恩格尔系数大幅度降低。全州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由1999年的2.79亿元提高到2008年的12.02亿元,增长了3.3倍。社会保障体系基本建立,以大病统筹为主的城镇居民医疗保险全面铺开,城镇职工养老保险制度进一步完善,并向非公有制经济从业人员和农民工扩展;农村新型合作医疗制度进一步完善,从2007年起,全面启动农村特困农民和城镇特殊困难家庭最低生活保障工程;城镇住房保障体系开始建立,廉租房、经济适用房建设全面启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