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课程管理与校长课程领导华东师范大学陈胜庆(教授特级教师)chenshengqing@126.com13301663275问题的出发点教学改革课程改革学校管理课程管理国家课程学校课程教育创新课程创新问题的归结点校长的课程领导力教师的课程执行力一、学校的课程管理的基本任务二、学校的课程管理的实践探索(一)构建研究性课程(二)开发拓展性课程(三)改进基础行课程(四)德育活动课程化三、校长的课程意识和课程领导一、学校的课程管理的基本任务1、课程决策2、课程计划3、课程开发4、课程实施5、课程评价1、课程决策——从多种课程方案中选取一个最理想的方案的判断的过程。决策的层次(1)教育行政部门(2)学校管理部门(3)教师层面——教研组教学内容教学过程教学手段教学资源教学评价决策重心下移贴近学生实际符合学校特点教师即课程2、课程计划——对课程实施在一定时间中的合理调控,对人力、物力、信息资源的统筹安排。(1)执行国家和地方规定的课程方案标准的下限课时的上限(2)构建学校课程与实现学生活动课程化(3)制定国家课程标准的校本实施方案3、课程开发课程设计(1)国家课程—满足学生发展的需求适应学校办学的定位达成课程改革的目标研究型拓展型基础型—校本化开发(2)校本课程基本素养要求个性发展要求4、课程实施5、课程评价——主要对学校课程的质量进行多维度的评价,使之成为改进课程的重要依据。——是把文本课程变成现实课程的过程,也是落实课程计划的过程,课程实施的中心环节是教学。教师是课程实施的主体。二、学校的课程管理的实践探索(一)构建研究性课程(二)开发拓展性课程(三)改进基础行课程(四)德育活动课程化(一)构建研究性课程——改变传统的人才培养模式1、设置研究型课程把研究性课程纳入教学计划,规定学生确定并且要完成研究小课题(长作业)。2、实践研究性教学在各科教学中推进研究性教学,采取小组合作学习、自主学习,转变学习方式。存在什么问题?1、学生的研究课题从哪里来?2、学生研究的时间从哪里来?3、学生的研究过程如何指导?4、教师的传统教学如何突破?5、教师有无研究问题的习惯?6、学校评价有没有激励作用?7、学校如何管理研究性学习?教师研究性的教学学生研究性的学习有研究能力的教师才能培养有研究体验的学生。转变教师的教学方法才能转变学生的学习方法。从单纯的知识技能目标转化为重视过程与方法。教师专业要既要要有纵向发展也要有横向发展。以华东师大二附中为例1、理科课程领域开展课外的科技探究活动:开展100个科学实验活动学校“科技节”和学生科技论坛组建科技类社团开发社会科技资源参加各级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和各类科技竞赛重要的是建立一支“科技指导教师队伍”支持教师参与“科技活动指导”积极性科技学生获奖照片2、文科课程领域开展社会调查研究活动“规定动作”与“自选动作”每周5节语文课,3节基础,1节拓展,1节研究。每个学生两年中完成一个大文化类的研究论文。教师全程指导,学生自主评价选题开题研究文献、调查访谈写作指导与修改公示论文成立答辩小组进行答辩写出评语其他学科,如历史、政治、地理课程都需要课外的研究活动中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培养不同的人才培养模式,导致了人才规格的差异以知识与技能为主要目标的传统的课堂教学,培养出一大批缺乏个性,拘泥于标准答案的服从型的人才。中学生创新意识与能力的培养,要突破传授型教学,辅助以“课题”为载体的研究型学习方式,让中学生的探究欲望得以激发,探究方法有所训练,探究过程有所体验。此项研究已经取得一定的成果,也还存在不少值得探讨的问题。“创新实验班”“创新实验学校”(二)开发拓展性课程——满足学生个性发展的需求校本课程开发的意义1、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2、形成学校特色的需要3、教师专业发展的需要校本课程的开发,对中学教师来讲是一项挑战,对校长来讲也是前所未有的任务。不仅要对校本课程的开发有谋划能力,而且要具有引领教师的策略,不仅要能设计与开发校本课程,更需要通过有效的管理手段,使之持续发展,建立长效机制。校本课程开发流程顶层设计(学校课程整体框架)开发指南(课程设计具体指导)纲要编写(教师完成课程设计)教材编写校本课程的顶层设计1、顶层设计的目标(1)校本课程的总体框架(板块)(2)校本课程的开发指南(导引)(3)校本课程的进度安排(计划)(4)校本课程的推进策略(措施)2、顶层设计的依据(1)学校的传统与特色(2)学生的共性与差异(3)社会与家长的要求(4)教师的现状与期望水平3、顶层设计的过程(1)征集学生的需求(2)听取家长的意见(3)了解教师的想法(4)吸取专家的建议(5)形成学校的文件(6)不断修改和完善1、STS类课程2、大文化类课程3、学生社团活动类课程4、荣誉课程5、德育课程案例1:某校校本课程整体框架校本课程整体设计的不同类型1、按照年段递进设计(高一)人与自然(高二)人与社会(高三)人与他人2、按照程度差异设计(学习困难)补缺(学习合格)拓展(学有余力)研究3、按照学习领域设计(科技类)(人文类)(艺术类)(实践型)(动手型)4、按照学校特色设计(外语特色学校)(艺术特色学校)(环保特色学校)5、按照认知发展设计(初一)行为礼仪(初二)道德品质(初三)理想信仰校本课程开发指南案例1、STS类课程(2)、根据科学发展史的线索来设计课程化学诺贝尔奖科学家、地理大发现与科学探险、极地考察(1)、根据高新科技的发展前沿领域设计课程微电子与芯片技术、生物科学与现代农业技术、航天科技(3)、根据当代科学技术与社会面临的重大问题设计课程能源危机和新能源技术、XX河的综合治理、XX城市灾害与防御(4)、根据科技发展所引发的观念道德和生活方式变化设计课程计算机与网络文化、克隆技术与伦理道德、现代通讯技术2、大文化类课程课程设计的出发点——当代文化发展、社会文化热点、学生文化需要、教师文化关注。课程设计的归属点——全面的文化认识、健康的文化行为、宽广的文化胸怀、深远的文化视野。大文化课程例举(1)、社会性—中国建筑文化、中华武术文化、汉英语言文化对比(2)、思辩性——文学作品中的哲学意识、港台文学引读、儒家文化研究(3)、体验性——英语写作、金石文化、西方名画欣赏(4)、个性化——个性化作文、读书、品书、说书3、社团活动类课程学生有课程的设计权和自主的活动权科学部(6)文化部(5)体育部(8)艺术部(7)学科部(5)综合部(8)学生社团联合会四有——有学习目标、有活动计划、有展示成果、有学分评价三定——定时间、定场所、定人员要求100%的同学参加社团活动4、荣誉课程为学有余力的优秀学生提供超越普通中学程度的课程(1)、中学课程的拓宽加深——自编《高中数学》《高中物理》《高中化学》(2)、大学基础课程的先修——《数学分析》《线形代数》《大学英语》《算法语言》目的:探索大学与中学教育的衔接探索优秀中学生的培养模式5、德育课程针对德育活动的随意性、零散性、灌输性的问题存在而提出的,期望达到德育活动的针对性、系统性、实效性。1、德育活动明确为课程目标2、德育任务转化为课程任务3、德育实施转化为课程组织三类课程:1、校班会系列、党团队活动、校节庆活动2、列入校本课程目录的各类课程,供选修3、各类社会实践活动,例如志愿者服务等2003年4月,华东师大出版社出版《华东师大二附中学校课程》由86位教师开发了125门校本课程。校本课程的纲要编写1、课程名称(300字的说明)2、课程纲要(五个要点,1500字):(1)课程背景(需求分析)(2)课程目标(三维目标)(3)课程内容(课序式、章节式、专题式)(4)教学设计(方法与手段)(5)评价方案(自评互评、过程与态度评价)3、修改建议4、课程准备(制作PPT课件或教案)案例1《人和环境》学校课程设计1.课程价值(1)塑造现代公民的素质要求学生树立我国一代新人应具有的现代环境意识、环境道德观念和环境行为准则,增强对社会的责任感和对自然的责任感,提高学生的全球合作发展的国际意识,全面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2)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促使学生综合各学科的知识,并引导他们关注社会,重视实践,关心和了解我国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国际社会经济发展中面临的一系列重大问题,促进学校教育更好与社会实际相结合,促使学生综合能力和联系实际能力的发展。(3)发展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作为一门研究型课程,重视对学生进行信息获得和处理问题能力的培养,以及研究过程中知识的综合与运用的训练在研究性的学习中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4)促使学校德育的实效化该课程是成为学校德育的组成部分,要把它延伸到活动课程领域,包括学生的环保行为和环保道德,提倡学生通过环保社团、环保特色班级和“志愿者服务队”等载体开展多种形式的活动,创建“绿色学校”,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案例2海洋科学1、课程背景当今开发利用广阔的海洋空间和丰富的海洋资源,已经越来越引起世界各国的重视。联合国通过的《海洋法公约》明确了海洋划分的归属。我国是一个海陆国土非常广阔的国家,但传统的“重陆轻海”的观念使我们对维护海权、开发海洋的认识非常不足。上海地处东海之滨,面临太平洋,应该是我国发展海洋事业、进行海洋科学研究重要基地。所以,让学生了解海洋、关注海洋,知道发展海洋科学技术能对一个国家或一个地区的可持续发展起到重要的作用,这就是开设《海洋科学》课程的基本目的。2、课程目标(1)在科学探究方面:●对海洋科学产生兴趣和求知欲,会提出若干个问题。(提出问题的能力)●针对自己最感兴趣的基本问题,能分解成若干单元问题进行探究。(理解问题的能力)●能从两种以上的渠道收集信息、筛选信息、甄别信息和归纳信息。(处理信息的能力)●能评价对科学问题的解释和表述自己的见解,包括观点和责任。(表达交流的能力)(2)在科学知识方面:●通过自己的探究,掌握在自己研究问题范畴之内的基本科学概念和科学事实。●通过对他人研究成果的分享,了解他人论述的问题中的基本科学概念和一些科学事实。●能大略地知道海洋科学所包括的研究的领域,大致了解当前海洋技术的发展水平。(3)在态度、情感和价值观方面:●对海洋科学或与海洋相关的领域(如军事、航海等)抱有较强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对发展海洋科学技术有很强的认同感。●对运用网络技术进行学习产生较强的兴趣,对探究问题很有信心。●能依据客观事实提出自己观点,或者对他人的观点提出见解。●初步养成与人交流、分享和协作的习惯,对他人优秀的学习成果会予以欣赏。(4)在科学、技术和社会的关系方面:●了解海洋科学和海洋技术的发展推动了社会的发展。●知道由于科学技术的发展也给海洋带来污染环境、掠夺资源等负面影响。●要懂得海洋科学技术的发展,是人类21世纪可持续发展的重大课题。●要树立社会责任感,要关注海洋、保护海洋,合理开发利用海洋。三、教学方法和手段本课程采取英特尔未来教育模式。教师以自己兴趣和探究的范例来启发学生,让他们通过网络和书籍获得有关海洋知识的基础上,形成有探究价值的问题,并且能把基本问题分解为若干单元问题,经过思考形成自己的见解和观点,建构知识的框架。要求学生用P.P.T或网页形式表达自己的学习成果。把学生学习的成果纳入本课程建设之中,最终建成一个属于二附中学生自己的“海洋科学”网站。四、课时安排15课时,包括:教师讲解(对学习内容和学习方法的要求),占3课时学生熟悉资料、查询资料,占3课时学生分组讨论,形成课题,占3课时学生制作作业,交流讨论,占3课时学生讨论评价量表和互相评价,占2课时师生共同讨论“海洋科学”网站框架,占1课时五、评价量表(1)本量表有“过程的评价”和“结果的评价”两部分组成。(2)“过程的评价”占40%,“结果的评价”占60%。(3)“过程的评价”是个体学生,“结果的评价”为小组整体(4)如果是组长,则在“过程的评价”的得分增加10%。D:\我的课程\海洋课程介绍案例3在中国的世界自然与文化遗产1、课程背景1972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通过了“保护世界自然和文化遗产公约”,规定凡列入目录的自然遗产和文化古迹作为全人类共同的财富必须加以保护,即使在战争中也不能作为军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