维新派代表人物及翻译思想康有为的翻译思想一时代背景介绍二康有为,广东南海人。原名祖诒,字广厦,号长素,又号更生。1879游香港,接触西方资本主义文化1882到上海,精心研读西学译著1888以各人名义上书清帝1895“公车上书”上海强学会建立“最要者四事:译印图书、刊布报纸、开大书藏、开博物院.”“道莫患于塞,莫善于通。互市者,通商以济有无;互译者,通士以广问学。尝考讲求西学之法,以译书为第一义。……凡自明以来所译西书,并许著录,以译书为根,得其本矣。”维新派与洋务派不同的译学思想“今此会先办译书,首译各国各报以为日报取资;次译章程、条教、律例、条约、公法、日录、招牌等书;然后及地图暨各种学术之书。……并设译学堂,专任此事。”强调翻译东籍的便利“若因日本译书之成业、政法之成绩而妙用之,彼与我同文,则转译辑其成书,比其欧美之文,事一而功万矣。彼与我同俗,则考其变政之次第,鉴其行事之得失,去其弊误,取其精华,在一转移间,而欧美之新法、日本之良规,悉发现于我神州矣。”康、梁主张由日译文转译的理由一日本自维新三十年来,广求知识于寰宇,其所译所著有用之书,不下数千种,而尤祥于政治学、资生学(经济学)、智学(哲学)、群学(社会学),皆开民智,强国基之急务也二日本与我同文三学日文比学西文要快一点。梁启超的翻译思想梁启超,字卓如,号任公,别署饮冰室主人。一关于“翻译强国”思想“今日之天下,则必以译书为强国第一义,昭昭然也!”“欲救斯敝,厥有二义:其一,使天下学子,自幼咸习西文;其二,取西人有用之书,悉译成华字。斯二者不可缺一。”论述诸国强盛之原因“且论者亦知泰东西诸国,其盛强果何自耶?泰西格致性理之学,原于希腊;法律政治之学,原于罗马。欧洲诸国各以其国之今文,译希腊、罗马之古籍,译成各书,立于学官,列于科目,举国习之,得以神明其法,而损益其制。故文明之效,极于今日。”--《论译书》译书“三义”“一曰,译当译之本”洋务派弊病“中国官局旧译之书,兵学几居其半”“当知西人之所强者兵,而所以强者不在兵”当译之本一当以尽译西国章程之书,为第一义二当译学校用之教科书“亡而存之,废而举之,愚而智之,弱而强之,条理万端,皆归本于学校”三当译政法之书“夫政法者,立国之本也。”四当译西国史书“史者,所以通知古今,国之鉴也。”二曰,定公译之例“译书之难读,莫甚于名号之不一。同一物也,同一名也,此书既与彼书异,一书之中,前后又互译,则读者目迷五色,莫知所从。”人名、地名音译“以京语为主,以天下所通行”官制,“有义可译则译义,义不可译乃译音。”名物,“必以造新字为第一义。”“译书有二弊:一曰徇华文而失西义,二曰徇西文而梗华读。夫既言之矣:翻译之事,莫先于内典;翻译之本,亦莫善于内典。故今日言译例,当法内典。自鸠摩罗什、实叉难陀,皆深通华文,不著笔受。玄奘先游身毒,学其语,受其义,归而记忆其所得,从而笔之。言译者当以此义为上;舌人相承,斯已下矣。凡译书者,将使人深知其意,苟其意靡失,虽取其文而删增之,颠倒之,未为害也。然必译书者之所学,与著书者之所学相去不远,乃可以语于是。”三曰,养能译之才“通学通文说”“凡译书者,于华文西文及其所译书中所言专门之学,三者具通,斯为上才;通二者次之;仅通一则不能以才称矣。”“三者之中,又以通学为上,而通文乃其次也。”二关于“翻译文体革命”思想“严氏于中学西学,皆为我国第一流人物,此书(《原富》)复经数年之心力,屡易其稿,然后出世,其精美更何待言!吾辈所犹有撼者,其文章太务渊雅,刻意摹仿先秦文体,非多读古书之人,一翻殆难索解。夫文界之宜革命久矣。欧、美、日本诸国文体之变化常与其文明程度成正比例。……况此等学理之书,非以流畅锐达之笔行之,安能使学童受其益乎?著译之业,将以播文明思想于国民也,非为藏山不朽之名誉也。”--《新民从报》三关于翻译小说理论的影响“欲新一国之民,不可不新一国之小说。故欲新道德,必新小说;欲新宗教,必新小说;欲新政治,必新小说;欲新风俗,必新小说;欲新学艺,必新小说。乃至欲新人心,欲新人格,必新小说。”梁氏小说理论的弊端“小说决定一切”四关于翻译文学与佛典的关系“凡一民族之文化,其容纳性愈富者,其增展力愈强,此定理也。我民族对于外来文化之容纳性,惟佛学输入时代最能发挥。”“近代文学与大乘经典,实有如是之微妙关系”“佛恐以辞害意且妨普及,故说法皆用通俗语。译家惟深知此意,故遣语亦务求喻俗。”